在平時學習中,對于相近或相似的概念,不僅應弄清其相同點,更應搞清楚其差異。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經(jīng)濟生活中的通貨膨脹與貨幣貶值這兩個概念就特別容易混淆。本文就以近幾年四道高考題為例,分析通貨膨脹與貨幣貶值這兩個概念的差異。
[一、關于通貨膨脹與貨幣貶值的含義]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年級(上冊)(2003年6月第2版)第23頁正文中特意用黑體字明確指出:“紙幣的發(fā)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shù)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叫做通貨膨脹?!北卷撦o助文還進一步指出:“所謂‘通貨’,就是流通中的貨幣,通貨膨脹是流通中的紙幣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數(shù)量,紙幣太多了?!?/p>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試用修訂本·必修)一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2003年6月第2版)第51頁也明確指出:“通貨膨脹 紙幣發(fā)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現(xiàn)象。”
按照人教版2003版教材和教師教學用書對通貨膨脹的解釋,很容易把通貨膨脹與貨幣貶值相混淆,甚至將二者等同,從而導致在解答高考題過程中出現(xiàn)失誤。
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經(jīng)濟生活(2007年1月第3版)第8頁“名詞點擊”中指出:“通貨膨脹,是指經(jīng)濟運行中出現(xiàn)的全面、持續(xù)的物價上漲的現(xiàn)象。紙幣發(fā)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經(jīng)濟生活教師教學用書(2007年4月第3版)第28頁還特別強調:“通貨膨脹是個復雜的問題,并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就物價持續(xù)上漲而言,可能是成本推動造成的,也可能是需求拉動造成的。教材介紹通貨膨脹時,只是點出紙幣發(fā)行過量是其原因之一(通過拉動總需求)。”
2007版教材和教師教學用書對通貨膨脹的解釋明顯有別于2003版教材和教師教學用書。2003版教師教學用書明確指出,通貨膨脹是指貨幣貶值現(xiàn)象。而2007版教材明確指出,通貨膨脹是指物價上漲的現(xiàn)象。2007版教師教學用書指出,紙幣發(fā)行過量是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不同于2003版教材的說法)。2007版教師教學用書第41頁還指出:“通貨膨脹的出現(xiàn),直接引起紙幣貶值。”完善了2003版教材中的“紙幣貶值,從而物價上漲”的說法。
至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通貨膨脹是指物價上漲的現(xiàn)象,而非貨幣貶值的現(xiàn)象。
結合近幾年高考題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通貨膨脹率為20%應是指物價上漲20%,而物價上漲20%即購買100元商品需要120元貨幣。而貨幣貶值20%本意是指貨幣購買力下降20%,即100元貨幣只能買到80元的商品。
深入研究我們會發(fā)現(xiàn),物價上漲20%與貨幣貶值20%并不等同。具體來說,貨幣貶值20%相當于物價上漲25%,相當于通貨膨脹率為25%。(貨幣貶值20%,則100元貨幣只能買到80元的商品,那么125元的貨幣才能買到100元的商品。)
[二、典例分析]
下面通過幾道高考題具體來看一下如果將通貨膨脹與貨幣貶值等同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
例1.(2008年高考全國文綜卷Ⅰ第25題)假設2007年某國一單位M商品,其價值用該國貨幣表示為15元。如果2008年生產(chǎn)M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chǎn)率提高50%,且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貶值)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08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 (?。?/p>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這道題,可以分兩步來解答。第一步:由“社會勞動生產(chǎn)率提高50%”可判斷,同樣時間內(nèi)現(xiàn)在可生產(chǎn)1.5倍的M商品。由于社會勞動生產(chǎn)率不影響單位時間內(nèi)生產(chǎn)的商品價值總量(價值總量不變),所以1.5M=15元,故1M=10元。第二步:正確理解“該國貨幣貶值20%”的說法。對這一說法的正確理解應為100元貨幣只能買到80元的商品。那么 元貨幣才能買到10元的商品呢?答案是:10×100÷80=12.5元。這樣就會得出正確答案為B。若將這一說法錯誤地理解為“購買100元商品需要120元貨幣(即物價上漲20%)”,那么購買10元商品需要12元貨幣。這樣就會導致誤選A。
例2.(2009年高考海南政治卷第1題)假設287vrwQm2fdsjE+xWYwPPTQ==007年1單位M國貨幣/1單位N國貨幣為1∶5.5。2008年,M國的通貨膨脹率為10%,其他條件不變,從購買力角度來看,則兩國間的匯率為?。ā。?/p>
A.1∶4.95 B.1∶5 C.1∶5.6 D.1∶6.05
解析:“M國的通貨膨脹率為10%”,對此的正確理解應為物價上漲10%。按此理解,購買100元商品需要110元貨幣。那么5.5元貨幣能買到 元的商品呢?答案是:5.5×100÷110=5元。所以,從購買力角度來看,兩國間的匯率由原來的1∶5.5變?yōu)楝F(xiàn)在的1∶5。這樣就會得出正確答案為B。
如果把“M國的通貨膨脹率為10%”錯誤地理解為貨幣貶值10%,則100元貨幣只能買到90元的商品。那么5.5元貨幣能買到 元的商品呢?答案是:5.5×90÷100=4.95元。所以,從購買力角度來看,兩國間的匯率由原來的1∶5.5變?yōu)楝F(xiàn)在的1∶4.95。這樣就會導致誤選A。
例3.(2010年高考浙江文綜卷第26題)如果甲國年利率為1%,乙國年利率為3%,乙國貨幣對甲國貨幣呈貶值趨勢,預期一年后貶值2%,那么,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從投資的角度看?。ā。?/p>
A.更多的資金將會流向甲國 B.更多的資金將會流向乙國
C.甲乙兩國資金出現(xiàn)等量流動 D.甲乙兩國之間停止資金流動
解析:從投資的角度看,假設有100元投資,一年后:在甲國的收益為100+100×1%=101(元);在乙國的收益為100+100×3%=103(元)。
“乙國貨幣一年后貶值2%”,對此的正確理解應為100元貨幣只能買到98元的商品。那么103元貨幣能買到 元商品呢?答案是:103×98÷100=100.94元。由于100.94<101,也就是說100元投資一年后在甲國的收益為101元,大于在乙國的收益100.94元,所以選A。
而如果把“乙國貨幣一年后貶值2%”錯誤地理解為物價上漲2%,即購買100元商品需要102元貨幣。那么103元貨幣能買到 元商品呢?答案是:103×100÷102≈100.98元。由于100.98<101,也就是說100元投資一年后在甲國的收益為101元,大于在乙國的收益100.98元。據(jù)此判斷雖還是選A,但收益的計算結果卻是錯誤的。
例4.(2010年高考全國文綜卷Ⅰ第24題)假設某國2009年甲產(chǎn)品的總產(chǎn)量是100萬件,每件產(chǎn)品價值用貨幣表示為10元。2010年生產(chǎn)甲產(chǎn)品的社會勞動生產(chǎn)率提高一倍,在貨幣價值不變和通貨膨脹率為20%的不同情況下,甲產(chǎn)品2010年的價格分別為?。ā。?/p>
A.5元,6元 B.10元,12元
C.20元,24元 D.8元,16元
解析:這道題可以分為兩步來解答。第一步:因為2010年生產(chǎn)甲產(chǎn)品的社會勞動生產(chǎn)率提高一倍,所以2010年生產(chǎn)甲產(chǎn)品的社會必要時間減少一半,故甲產(chǎn)品2010年的價格是10÷2=5(元)。第二步:分兩種情況。①在貨幣價值不變的情況下,甲產(chǎn)品2010年的價格依然是5元。②在“通貨膨脹率為20%”的情況下,即在物價上漲20%的情況下,購買100元商品需要120元貨幣。那么5元商品需 元貨幣呢?答案是:5×120÷100=6元。這樣就會得出正確答案為A。
而若把“通貨膨脹率為20%”錯誤地理解為貨幣貶值20%,則100元貨幣只能買到80元的商品。那么 元貨幣才能買到5元的商品呢?答案是:5×100÷80=6.25元。這樣就無法得出正確答案。
近年來,高考試題對相近或相似概念的考查逐漸加強,這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在平常的學習中,我們一定要弄清相關概念的關系,不僅要明確其相同點,而且要弄清其差異,從而全面、透徹、準確地識記、理解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