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巍峰 司瑞敏
(1、邯鄲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河北 邯鄲 056001;2、河北省邯鄲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河北 邯鄲 056001)
地下水賦存于各種自然條件下,其形成條件不同,在埋藏、分布、運動、物理性質及化學成分等諸方面也各異。為了便于研究和利用地下水,人們通過分析,將某些基本特征相同的地下水加以歸納合并,劃分成簡明的類型,這就是地下水的分類。
地下水的埋藏條件,是指含水層在地質剖面中所處的部位及受隔水層 (或弱透水層)限制的情況。據(jù)此可將地下水分為包氣帶水(包括土壤水和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
地表以下與地下水面以上,巖石空隙沒有充滿水,包含有空氣,該帶稱為包氣帶。包氣帶中的水包括土壤水和上層滯水。
土壤水是位于地表附近土壤層中的水,主要為結合水和毛細水,它主要靠降水入滲、水汽的凝結及潛水補給;大氣降水向下滲透,必須通過土壤層,這時滲透水的一部分就保持在土壤層里,成為所謂田間持水量(即土壤層中最大懸掛毛細水含量),多余部分呈重力水下滲補給潛水。土壤水主要消耗于蒸發(fā)和植物蒸騰;土壤水的動態(tài)變化受氣候的控制,故季節(jié)變化明顯。當潛水位淺時,土壤中的毛細水可以是支持毛細水,在氣候干燥、地下水大量蒸發(fā)時,鹽分不斷積累在土壤表面,可使土壤鹽漬化;氣候潮濕多雨,土壤透水性不良,潛水位接近地表的地區(qū)可以形成沼澤。當?shù)叵滤惠^深時,這部分毛細水多為懸掛毛細水。土壤水對供水無意義,但對植物生長有重要作用。
上層滯水是存在于包氣帶中,局部隔水層之上的重力水。上層滯水的形成主要決定于包氣帶巖性的組合,以及地形和地質構造特征。一般地形平坦、低凹或地質構造(平緩地層及向斜)有利匯集地下水的地區(qū),地表巖石透水性好,包氣帶中又存在一定范圍的隔水層,有補給水入滲時,就易形成上層滯水。松散沉積層、裂隙巖層及可溶性巖層中都可埋藏有上層滯水,但由于其水量不大,且季節(jié)變化強烈,一般在雨季水量大些,可做小型供水水源,而到旱季水量減少,甚至干枯。上層滯水的補給區(qū)和分布區(qū)一致,從當?shù)亟邮芙邓虻乇硭霛B補給,以蒸發(fā)或向隔水底板邊緣進行側向散流排泄。上層滯水一般礦化度較低,由于直接與地表相通,水質易受污染。
潛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個穩(wěn)定(區(qū)域)隔水層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層中的重力水。潛水一般埋藏于第四系松散沉積物的孔隙中,以及裸露基巖的裂隙、溶穴中。潛水的自由表面稱為潛水面。從潛水面至地面的鉛直距離稱為潛水的埋藏深度(T)。潛水面上任一點的標高稱該點的潛水位(H)。潛水面至隔水底板的鉛直距離稱潛水含水層的厚度(h),它是隨潛水面的變化而變化的。
潛水的埋藏條件決定了潛水的以下特征:
潛水具有自由水面。因頂部沒有連續(xù)的隔水層,潛水面不承受靜水壓力,是一個僅承受大氣壓力作用的自由表面,故為無壓水。潛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水位向低水位流動。在潛水面以下局部地區(qū)存在隔水層時,可造成潛水的局部承壓現(xiàn)象。
潛水因無隔水頂板,大氣降水、地表水等可以通過包氣帶直接滲入補給潛水,故潛水的分布區(qū)和補給區(qū)經(jīng)常是一致的。
潛水的水位、水量、水質等動態(tài)變化與氣象水文、地形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其動態(tài)變化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地區(qū)性。如降雨季節(jié)含水層獲得補給,水位上升,含水層變厚,埋深變淺,水量增大,水質變淡;干旱季節(jié)排泄量大于補給量,水位下降,含水層變薄,埋深加大。濕潤氣候、地形切割強烈時,易形成礦化度低的淡水;干旱氣候、低平地形時,常形成咸水。
潛水易受人為因素的污染。因頂部沒有連續(xù)隔水層且埋藏一般較淺,污染物易隨入滲水流進入含水層,影響水質。
潛水埋藏淺,補給來源充沛,水量較豐富,易于開發(fā)利用,是重要的供水水源。
潛水面的形狀是潛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一方面反映外界因素對潛水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潛水的特點,如流向、水力坡度等。
一般情況下,潛水面是呈向排泄區(qū)傾斜的曲面。潛水面的形狀和水力坡度受地形地貌,含水層的透水性、厚度變化及隔水底板起伏,氣象水文因素和人為因素等的影響。
自然狀態(tài)下,潛水面的起伏和地表的起伏大體一致,但較地形平緩。一般潛水的水力坡度很小,平原區(qū)常為千分之幾或更小,山區(qū)可達百分之幾或更大;這是因為不同地區(qū)的水文網(wǎng)發(fā)育程度和切割程度不同,潛水的排泄條件也不同,排泄條件好的,潛水面坡度就大;反之則小。古凹地中埋藏的潛水,潛水面可以是水平的,當潛水不能溢出古凹地時則成為潛水湖,能溢出時變?yōu)闈撍鳌?/p>
隔水底板凹陷處含水層變厚,潛水面變緩;隔水底板隆起處,潛水流受阻,含水層變薄,潛水面突起,甚至接近地表或溢出地表形成泉。在河流的上游地段,水文網(wǎng)下切至含水層時,潛水補給河水,潛水面向河流或沖溝傾斜;在河流的下游地段,河水位高于潛水,河水補給潛水,潛水面便傾向于含水層。在河間地帶,潛水面的形狀取決于兩河水位的關系,可以形成分水嶺;也可以向一方傾斜,由高水位河流向低水位河流滲透。
充滿于兩個穩(wěn)定隔水層(弱透水層)之間的含水層中的水,稱為承壓水。當這種含水層中未被水充滿時,其性質與潛水相似,稱為無壓層間水。承壓含水層上部的隔水層(弱透水層)稱為隔水頂板,下部的隔水層(弱透水層)稱為隔水底板。頂?shù)装逯g的距離稱為含水層厚度(M)。鉆孔(井)未揭穿隔水頂板則見不到承壓水,當隔水頂板被鉆孔打穿后,在靜水壓力作用下,含水層中的水便上升到隔水頂板以上某一高度,最終穩(wěn)定下來,此時的水位稱穩(wěn)定水位。鉆孔或井中穩(wěn)定水位的高程稱為含水層在該點的承壓水位或測壓水位(H2)。隔水頂板底面的高程稱為承壓水的初見水位(H1),即揭穿頂板時見到的水面。隔水頂板底面到承壓水位之間的鉛直距離稱為承壓水頭或承壓高度(h)。承壓水位高出地表高程時,承壓水被揭穿后便可噴出地表而自流。各點承壓水位連成的面便是承壓水位面。
承壓水的形成首先決定于地質構造。在適宜地質構造條件下,無論是孔隙水、裂隙水或巖溶水均能形成承壓水。不同構造條件下,承壓水的埋藏類型也不同。承壓水主要埋藏于大的向斜構造、單斜構造中。向斜構造構成向斜盆地蓄水構造,稱為承壓盆地;單斜構造構成單斜蓄水構造,稱為承壓斜地。
地下水是一種活躍的地質營力,自然條件下與周圍環(huán)境保持著綜合的動態(tài)平衡關系。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水位強烈下降,使原有的水均衡系統(tǒng)首先遭到破壞,隨之導致整個綜合平衡體系亦遭破壞,由此產(chǎn)生地面沉降等公害;開采后由于補給量的增大雖然可以達到漏斗穩(wěn)定,形成新的水量平衡,但已造成的不良后果卻是難以清除。因此在評價地下水資源時,不能一概而論地把降落漏斗能否達到新的平衡作為標淮,從長遠考慮,尤其對于一些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必須把不產(chǎn)生地下水公害作為評價地下水資源的基本原則。
[1] 潘宏雨.水文地質學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2] 梁杏.水文地質學基礎實驗實習教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3] 區(qū)永和.水文地質學概論[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