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衛(wèi)威
主持人語
◆ 沈衛(wèi)威
因為在南京讀書、執(zhí)教的緣故,對“民國”的感受,就多了一份回味式的體驗。在我自己的學術(shù)研究中,受“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幾位師友的影響,我特別關(guān)注文學的“語境”。因此,這二十多年的讀書、執(zhí)教過程中,在數(shù)以萬計的民國報刊里,我有選擇地閱讀了一百二十多種。當然,還在繼續(xù)閱讀。以至于報考我的研究生,都知道我的規(guī)矩:碩士生要閱讀二十種民國報刊,博士生要閱讀四十種民國報刊。我自己對《競業(yè)旬報》、《留美學生季報》、《新青年》、《史地學報》、《學衡》、《新月》、《大公報·文學副刊》、《國風》、《思想與時代》等十多種報刊,都寫過專門的文章。三次到臺灣訪學、開會期間,還專門到“傅斯年圖書館”把《自由中國》和《文星》看完了。胡適、梁實秋、胡秋原、蘇雪林、成舍我、馬逢華、毛子水等作家、學者1949年以后在臺灣的文學或?qū)W術(shù)活動,我是從這兩個刊物上獲知的。李敖在《文星》上盡情揮灑的文字,真讓人大長見識。
我的知識背景和研究興趣,直接影響到我學生的論文選題。我有意識地讓學生研究1920、1930年代的六大副刊《晨報副刊》、《京報副刊》、《民國日報·覺悟》、《時事新報·學燈》、《大公報·文學副刊》、《申報·自由談》。我自己在《“學衡派”譜系》一書中,為《大公報·文學副刊》寫有專章。現(xiàn)在只有《申報·自由談》沒有合適的研究人選,其他的四個副刊,都有我不同時期的學生做了博士論文或博士后出站報告。這組文章作者中的程天舒曾專門研究過《語絲》,李璐研究過《駱駝草》,劉婉明研究過《現(xiàn)代》。我對自己、對學生的要求很明確:首先要熟悉民國文學的語境。報刊是熟悉民國文學語境的重要途徑。另一途徑是書信、日記、年譜、自傳。因此我在為博士生開設“思潮與人物”學位課程時,專門有一講是“書信、日記、年譜、自傳”。
民國地域文學是這幾年我學生的另一個選題方向,在“民國”的大視野里,已有“文學南京”、“文學昆明”、“文學天津”等學位論文選題。更有“民國南京舊體詩人雅集與結(jié)社研究”這樣的選題。
從這些選題的研究對象看,已經(jīng)不限于新文學作家作品,試圖超越新舊、雅俗、左右的對立,淡化近代、現(xiàn)代、當代的分界;在民國的大歷史中尋找、感受民國文學的細節(jié)。
自己的學術(shù)實力怎樣,不必去理會。要求自己和學生扎扎實實做點學術(shù)研究的初衷卻一直在堅守。
對幾位學生的文章不好說什么,文章給人讀去。因為她們都有很好的專業(yè)基礎和很好的開始。
沈衛(wèi)威2012年1月31日于南京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