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儒來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武漢,430070)
紅菜薹和廣東菜心均為十字花科蕓薹屬蕓薹種白菜亞種的變種。不同的是,紅菜薹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一帶,而廣東菜心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等華南地區(qū)。近年來,隨著交通運輸?shù)陌l(fā)展,長江流域開始試種廣東菜心,而華南地區(qū)也逐漸食用紅菜薹。為此,分別選取了幾個紅菜薹和菜心的主栽品種,對其可食部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進行測定與比較。
供試菜心品種為廣東主栽品種四九菜心、佰順812和東莞80天,種子分別由廣東省農(nóng)科院蔬菜所、佰順蔬菜所和廣州市興隆種子行提供;供試紅菜薹品種為武漢地區(qū)主栽品種十月紅二號、十月紅一號和大股子,種子由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繁育中心提供。
所有試驗均在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試驗基地進行,小區(qū)面積均設為15m2,寬1.5m,長10m,株行距20 cm×20 cm,3次重復。廣東菜心于2003年9月21日播種,10月30日取樣;紅菜薹于2003年10月15日播種,2004年2月5日取樣,常規(guī)栽培管理。取樣時,每個品種隨機取10株,將主薹切成2 cm長的小段,每株對應小段混合后,用榨汁機榨汁,然后用手持折光儀測定不同薹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品種菜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差異。其中,東莞80天菜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為5.56%,最高,分別比佰順812和四九菜心高38.3%和49.5%;佰順81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4.02%,居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的是四九菜心,僅有3.72%。
此外,同一品種菜薹不同部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存在差異。如表1所示,從花蕾至菜薹基部自上而下,呈逐漸降低的趨勢,當下降至16 cm處時趨于穩(wěn)定。如,四九菜心頂端花蕾部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基部的4.6倍,佰順812頂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基部的4.8倍,東莞80天頂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基部的3.7倍。
由表2可知,不同品種菜薹部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同。參試的3個品種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大股子>十月紅二號>十月紅一號,前2個品種相差不大。大股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十月紅二號高0.94%,比十月紅一號高11.98%。
同一品種不同薹位比較,自基部向頂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整體呈逐漸上升趨勢,但基部向上前10 cm部分變化不大,越往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升幅度越大。從測定薹位看,3個品種在12~16 cm處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接近于平均值,十月紅一號位于16 cm處,十月紅二號為 14 cm處,大股子為14~16 cm處,因此,以后再取樣測定時,直接取薹中上部分即可。
表1 不同品種廣東菜心不同薹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較
表2 不同品種紅菜薹不同薹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較
測定了東莞80天葉、葉柄和薹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結(jié)果顯示,葉片中的最高(7.20%)、薹次之(5.58%)、葉柄最低(2.74%);十月紅二號葉柄、葉和薹固形物含量變化同東莞80天。另外,因紅菜薹抽薹性較強,故還比較了十月紅二號主薹、子薹、孫薹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差異。結(jié)果表明,主薹的最高(6.92%),孫薹次之(6.30%),子薹最低(5.73%)。
從本試驗的結(jié)果可以看出,不管是廣東菜心還是紅菜薹,不同品種不同薹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現(xiàn)為自花蕾頂部向基部逐漸降低的趨勢,說明菜薹頂部的營養(yǎng)價值較基部高。另外,紅菜薹中以大股子品種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廣東菜心中以東莞80天的最高。不同部位間,均為葉片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薹次之、葉柄最低。
另外,十月紅二號紅菜薹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還表現(xiàn)為主薹>孫薹>子薹,分析原因,可能是主薹抽生時,正值初生蓮座葉光合作用旺盛時期,且7~8片葉制造的養(yǎng)分全部供給主薹;而側(cè)薹形成期,初生蓮座葉逐漸衰老,次生蓮座葉剛剛抽生,光合器官功能減弱,且側(cè)薹數(shù)量較多,因此養(yǎng)分供應不足;孫薹形成時,雖然初生蓮座葉已衰老,但20~30片次生蓮座葉正值功能盛期,且還有再生蓮座葉供應養(yǎng)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