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仁
(江蘇省連云港海濱療養(yǎng)院,222042)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稱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yǎng)不良綜合征,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多發(fā)生在恢復期,其發(fā)生率在12%~74.1%[1]。因患手的水腫、疼痛,關節(jié)活動受限,患側手及手指的變形,嚴重者患手功能喪失,嚴重妨礙患者的康復進程,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采用身痛逐瘀湯加味配合康復訓練治療本病,收到良好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58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其腦卒中診斷標準參照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標準[2],并經頭部CT掃描證實;符合肩-手綜合征診斷標準[3],并排除腦卒中前患有肩周炎、頸部疾病所致的肩疼痛。將5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46~72歲,平均(53.4±6.3)歲;病程2~28周,平均(14.2±5.1)周;腦梗死23例,腦出血7例。對照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齡45~69歲,平均(52.7±7.6)歲;病程2~30周,平均(15.1±4.4)周;腦梗死21例,腦出血7例。兩組患者在既往史、并發(fā)癥、頭顱CT診斷比較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腦卒中的常規(guī)藥物治療,包括:調整血壓、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環(huán)、改善腦代謝、營養(yǎng)神經等藥物治療,并進行早期良肢位擺放等常規(guī)護理,同時禁用患手輸液。對患肢進行康復訓練,2次/d,40 min/次。
1.2.1 良肢位擺放 使腕部處于掌伸位,避免完全掌屈位或上肢懸于輪椅的一側,平臥位和患側臥位時,應使肘關節(jié)伸展,腕關節(jié)背曲;健側臥位時肩關節(jié)屈曲約90°,肘關節(jié)伸展,胸前放一軟枕,患側上肢放在上面,保持腕關節(jié)的背屈;翻身時禁止牽拉患肢。
1.2.2 關節(jié)松動術 ①松動肩胛骨:患者健側臥位,患側上肢前屈90°,用疊好的被子將其托起,治療師一手托住患者患肢的肩峰,另一只手拇指和食指分開,固定住肩胛下角,兩只手相對用力,緩慢推動肩胛骨旋轉,先順時針旋轉5~10次,然后再逆時針旋轉5~10次。②肩關節(jié)滑動:患者仰臥,治療師先將患者肩胛骨向外上方牽拉,一手固定住肩峰,另一只手握住患肢上臂,進行小幅度、緩慢地牽拉、旋轉肩關節(jié)然后上下相對擠壓肩關節(jié),每個手法持續(xù)3~5 min,切忌過度用力,治療師要經常提醒患者家屬不要牽拉患者的上肢。
1.2.3 常規(guī)康復訓練主動、被動運動 鼓勵患者進行Bobath握手上舉訓練、主動聳肩動作,幫助患者進行上肢抓握動作訓練,如擰毛巾、抓握木棍等,每次持續(xù)10~20 min,2次/d。
1.2.4 治療組 中藥基本方,身痛逐瘀湯加減:生黃芪40 g、桃仁10 g、紅花10 g、當歸10 g、川芎15 g、五靈脂(包)10 g、制乳香6 g、制沒藥6 g、羌活10 g、秦艽10 g、片姜黃15 g、地龍15 g、桑枝30 g、雞血藤30 g、桂枝10 g、香附6 g、甘草10 g。加減:肢體麻木甚者加全蝎3 g、炮穿山甲10 g、絲瓜絡10 g;浮腫甚者加茯苓皮15 g、車前子(包)20 g、澤瀉20 g。1劑/d,水煎,分2次服。
1.2.5 對照組 口服芬必得,300 mg/次,2次/d;維生素B120 mg/次,3次/d。
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1.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有關標準。顯效:肩、手功能恢復正常,疼痛、浮腫消失,手部小肌肉無萎縮;有效:肩、手功能部分恢復,偶有疼痛及浮腫;無效:肩、手功能無明顯改善,疼痛、浮腫持續(xù)存在,關節(jié)活動功能明顯受限,肌肉萎縮逐漸加重。
1.3.2 觀察指標 ①疼痛程度選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疼痛分級:0為不痛;2為偶發(fā)輕微疼痛;4為疼痛頻繁發(fā)作但可忍受;6為疼痛較重頻作,但可忍受;8為持續(xù)性疼痛難以忍受;10為劇痛不能觸摸。水腫分級:0為無水腫;2為輕度;4為中度;6為嚴重水腫。②患側上肢運動功能評定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FMA)[6]。③患手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6]評分。
各種觀察指標評定在由同一治療師治療前和1個療程結束后進行,所有數據均一次采集完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檢驗,計量資料均采用t檢驗。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表1) 治療4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為67.9%,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2.2 VAS積分比較(表2) 治療4周后,治療組VAS積分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P<0.05),且優(yōu)于對照組(P<0.01)。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積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積分比較()
注:*P<0.05;△P<0.01
例數 VAS疼痛分級 水腫分級治療組 治療前 30 6.37±2.24 4.13±1.19治療后 30 2.55±1.21*△ 1.41±0.96*△對照組 治療前 28 6.26±1.83 4.07±0.92治療后 28 4.38±2.22* 3.12±1.31*組別
2.3 FMA評分比較(表3) 治療后治療組運動能力有明顯改善(P<0.05),且優(yōu)于治療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注:*P<0.05;△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28.2±4.60 53.3±5.10*△對照組 28 27.73±5.27 39.6±4.83*
2.4 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表4) 治療后治療組ADL評分有明顯改善,且優(yōu)于治療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
注:*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43.27±3.34 81.32±4.03*對照組 28 42.61±3.47 68.54±4.35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肩-手綜合征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交感神經作用、周圍性損傷、神經源性炎癥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改變。腦卒中影響血管運動中樞,導致患肢的交感神經興奮,血管痙攣,產生局部組織營養(yǎng)障礙,出現肩關節(jié)周圍及腕、指部水腫、疼痛,疼痛刺激又進一步經神經末梢傳至脊髓,引起脊髓神經的異常興奮,造成血管運動性異常的惡性循環(huán)[7]。古代中醫(yī)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論述不多,散見于“中風”、“痹證”、“血痹”等文中。筆者認為討論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病因病機及治療不能脫離腦卒中的病理基礎,是腦卒中基本病機在局部的表現,而不能僅盯住肩痛、手腫等局部癥狀。腦卒中好發(fā)于中年以后,因而氣虛是其根本,《醫(yī)學發(fā)明》也認為“故腦卒中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者,多有此疾。壯歲之際,無有也”。況且腦卒中之后久臥病榻,耗氣更甚,蓋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瘀;“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力,必停留而瘀”(《醫(yī)林改錯》)?!爸撂撝帲銥槿菪爸?《臨證指南醫(yī)案》),腦卒中后患側上肢累及最重,多癱瘓少動,致使瘀血痹阻于肩部絡脈,不通則痛;氣血不足,血行不暢,肌膚筋脈失榮失養(yǎng),遂屈曲攣縮。血滯經脈,津液出入受阻,出現手部為腫脹。因此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病機乃元氣虛于前,血瘀、水濕內停于后,屬本虛標實之證,故治療當緊扣病機,以黃芪大補元氣,推動血液運行,兼能利水消腫;當歸、地龍、川芎、桃仁、紅花、五靈脂、乳香、沒藥、雞血藤活血通絡;羌活、秦艽、桑枝、片姜黃祛風、化濕、通絡止痛;桂枝溫經通絡;佐以香附行氣止痛,香附一藥能上行胸膈,外達皮膚,兼通十二經氣分,取氣行則血行之意。諸藥共奏補氣活血、祛風通絡之功?,F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能興奮神經系統(tǒng),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有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利尿消腫作用;桂枝所含桂皮醛對外周血管亦有擴張作用,增強血液循環(huán),與黃芪相伍可使其作用增強[8]。諸藥合用,起到促進血管擴張,改善循環(huán),加速受損神經組織修復,消除水腫的作用,故在臨床治療中能取得較好療效。
臨床上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治療多采用理療、冷-溫水交替浸泡法、手指纏繞法、封閉等方法,側重于局部治療,短期效果尚可,但長期療效不能令人滿意。據筆者多年觀察,盡管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主要表現與痹癥相似,但在病理基礎上有著明顯的不同。醫(yī)生應著眼于腦卒中恢復期的整體治療,不能過多地糾結于局部癥狀,只有癱瘓上肢的功能改善了,肩-手綜合征才能有根本性轉機。筆者在內服中藥治療的基礎上,加強以良肢位的擺放和肩關節(jié)松動術為主要內容的康復訓練。良肢位的擺放,可以維持肩關節(jié)正常解剖關系,預防肩關節(jié)的損傷和疼痛,在保護肩關節(jié)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被動、主動運動。通過肌肉的收縮、舒張可減輕水腫,改善血液、淋巴循環(huán),牽伸痙攣組織、松解粘連,防治肌肉萎縮,使肩關節(jié)疼痛減輕、手部水腫消失,同時增加了肩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提高了患肩的運動功能。治療組采用的綜合療法體現了整體與局部的結合,發(fā)揮了中醫(yī)藥和康復技術各自的優(yōu)勢,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治療結果證實,治療組肩痛積分有明顯降低,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及ADL評分都有明顯提高,均優(yōu)于對照組,而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改善,對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張皓.肩-手綜合征[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2,8(1):62.
[2]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中國康復醫(yī)學診療規(guī)范[S].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83.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衛(wèi)生部出版社,1993:210.
[5]陳立典,田永勝.偏癱后肩手綜合征的綜合康復[J].中華理療雜志,1997,20(1):33-35.
[6]繆鴻石,朱鏞連.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9.
[7]張丹丹,申鵬飛,李金波.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治療進展[J].光明中醫(yī),2009,24(3):585-587.
[8]蔡永敏,任玉讓,王黎,等.最新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