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尋隱者不遇》的敘事翻譯補償

2012-11-13 01:50:24岳中生
關鍵詞:隱者童子原詩

岳中生

(河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洛陽471023)

中國文學存在抒情和敘事兩大傳統(tǒng),學界對前者研究得較多較細,而對后者重視不夠,尤其是古典詩詞研究中未能將兩大傳統(tǒng)充分貫通融合,往往強調了抒情面而忽略了敘事面。[1]中國文學史上存在大量的敘事詩,對這些敘事詩歌進行專門性研究,尤其是翻譯學研究顯得非常必要。以前的詩歌翻譯研究多基于文學、語言學、翻譯學、美學、哲學等視閾,較為注重詩歌語義、語篇形式、風格、文化或審美等方面,敘事學的誕生和發(fā)展為詩歌翻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閾,但由于翻譯是原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語言文化信息轉換,因語言文化差異等因素發(fā)生的翻譯損失從翻譯活動存在時起就一直與翻譯相伴,具有不可避免性。故此,翻譯補償就成為減少翻譯損失、盡可能完整再現原文的必要手段。夏廷德將翻譯補償定義為“以目的語為主,輔之以符合目的語規(guī)約或規(guī)范的其他語言手段,根據文本類型和翻譯目的,對翻譯過程中潛在的或發(fā)生的損失進行的修復或彌補”。[2]翻譯補償可以消除常規(guī)的表層符號轉換無法克服的語言、文化、語用等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因語言、社會文化差異等因素而損失的各種意義和審美價值。從方法論角度看,翻譯的過程可以叫做“解構—重組”:解構是對原文而言的,意味著對原文的分析;重組是對原文而言的,譯者在譯入語中對原文的內容、形式、風格等進行再現。[3]基于以上考慮,筆者選取唐代詩人賈島的詩作《尋隱者不遇》為研究對象,從敘事視角、敘事方式、敘事結構、敘事策略等方面來考查該詩敘事要素和敘事特征,并據此比對七個英譯文本,①《尋隱者不遇》一詩七個譯文選自黃國文《翻譯研究的語言學探索——古詩詞英譯本的語言學分析》一書第195-196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再現原詩敘事要素和特征方面的優(yōu)劣得失,以求從敘事學角度考量譯文質量并進行敘事翻譯補償。

一、《尋隱者不遇》敘事分析

《尋隱者不遇》為五絕詩體,僅20個漢字,構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敘事文本:“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蔽谋倦m短,但包涵了諸多的敘事要素和敘事特征。

(一)敘事視角

敘事視角也稱敘事視點、敘事角度、敘事觀點,指敘述者在敘述事件時所采取的視角、立場或以什么口吻、從什么立足點敘述事件。[4]同一件事從不同角度去敘述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不同敘事視角體現的人物關系不同。[5]原詩存在兩個不同層面的敘事視角:一是故事(軼事)層面,敘述人是童子,受話人為詩人兼尋訪者賈島,因為尋訪者是通過童子這一中介來了解隱者信息的(圖1);二是文本(語篇)層面:敘述人變成了詩人兼尋訪者賈島,童子僅為故事中的中介,推動了故事的發(fā)展,關鍵是此時的受話人為讀者,因為第一詩句“問”的主位是“我”,不過是詩中隱含了,詩人是通過詩作向讀者講述了他尋訪隱者的事情。故事層面的人物關系(圖1)顯然與文本層面的人物關系(圖2)不同。從敘事視角考察,原詩有兩個敘事要素:敘述人(詩人賈島)和受話人(讀者,而不是隱者)。

圖1 故事層面的人物關系

圖2 文本層面的人物關系

(二)敘事方式

敘事方式即敘事的表述方法,包括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平敘、直接敘事、間接敘事等。《尋隱者不遇》采用了順敘和間接敘事方式,詩人將自己從童子那里獲得的信息依順序轉述給讀者。轉述具體可分為原話引述和間接引述。第一句中的“問”和第二句中的“言”標記了言語過程,整個文本為典型的問答體?!把浴弊纸y(tǒng)領了二、三和四句的全部信息,即“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和“云深不知處”,只是以隱含問句的寓問于答形式來表現。這證明了詩人是以直接引述童子的原話來進行敘事的,原話引述的敘事方式決定了文本中的人稱詞匯鏈,尤其是關于“隱者”的人稱詞匯鏈,如圖3所示:

圖3 文本中“隱者”人稱詞匯鏈

圖4 文本中“童子”人稱詞匯鏈

文本語篇人稱詞匯鏈表明了隱者或指稱隱者的“師”是“采藥去”、“只在此山中”和“云深不知處”的主語,表明隱者是語篇中的主要人物,即敘事分析中的被聚焦者,同時也顯示了原詩中的人稱隱含。加之圖4的“童子”人稱詞匯鏈,為譯文中人稱的使用提供了依據。

表1 《尋隱者不遇》的敘事結構

(三)敘事結構

敘事語篇分析一貫是敘事研究的主要命題。W.Labov認為,完整的敘事語篇包括六個要素:點題(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進展(Complicating action)、評議 (Evaluation)、結果或結局(Resolution),和回應(Code)。[6]該模式可以從宏觀上對敘事結構進行分析,但由于過于籠統(tǒng)而普適性不夠,于是E.Hatch對模式中的六部分進行重新描述,[7]如 Abstract為 a sort of title for the story。Hatch的敘事語篇結構仍然是六部分,除“指向”基本相同外,其余的較之Labov模式更為明確具體,可操作性較強。借用Hatch的語篇結構模式來分析詩作的結構,如表1:

依據表1,以上敘事語篇結構分析在實證其為敘事文本的同時,只解決了詩題的敘事結構要素問題。如果要厘清文本的語篇建構,還須求助于言語結構剖析。如前文所言,詩作中的言語行為以“問”和“言”體現,“言”統(tǒng)領了二、三和四句中有關隱者的信息(即采藥去、在山中、云深處)。這是一個話輪還是三個話輪?依據沈熙乾的解釋,這首詩是寓問于答,是三問三答。[8]全詩用問領起,第一句的“問”引出了三句和四句的隱性問。全詩問問答答,層層推進,促成了敘事發(fā)展。第二句中的“言”領起三句答辭,是受詩篇句式的束縛而避免其在三句和四句中的重復。因此,該文本寓問于答、答有包孕的特點形成了三問三答的隱性語篇結構。黃國文將此語篇結構用話輪明示如下:

話輪1:問句:Where is your master?

話輪1:答句:My master’s gone for herbs.

話輪2:問句:Where did he go?

話輪2:答句:He’s only in this mountain somewhere around.

話輪3:問句:Where exactly is he now?

話輪3:答句:In heavy mists he’s nowhere to be found.[9]

據此,原詩可以以下文的形式來體現: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p>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p>

這樣,三問三答結構體現的三個話輪就非常顯著了。

概而言之,依據敘事結構分析,“尋隱者不遇”這一詩題包含了點題和結局兩個敘事要素,文本呈現出的是寓問于答、三問三答的語篇結構。

(四)敘事策略

分析上一部分文本隱性三問三答的語篇特征,省略成為最為顯著的敘事策略。三個話輪的問句全部省略,四句詩的主語(第一句的“我”,第二句的“童子”,三、四兩句的“師”)(見圖3)全部省略。這一敘事策略體現了詩人簡約的遣詞特點和文本信息隱含(而隱含的信息不會讓讀者產生誤讀),為以后的譯文敘事翻譯質量分析設定了“問句省略”、“詩句主語省略”和“信息隱含”三個比對點。

(五)敘事意象

意象是指融入了主觀情感的物象。古典詩歌中的物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復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承載著詩人強烈的主觀色彩。賈島詩作意象的選擇和中晚唐詩僧有很大的共通性,多禪房僧院和山林自然之景,追求清冷的韻味,摒棄浮華的市井氣息,詩中多高潔、幽寂的物象。[10]

《尋隱者不遇》中的敘事承載物有“松”、“山”和“云”。松是漢語文化中隱者世界不可或缺的元素,一種代表性的視覺符號。“松”字既寫實景,又渲染隱者的身份和文本的文化語境。從歷史角度考察,唐朝流行的是槐樹而不是松樹,比較而言,槐樹生于鬧市而染滿煙塵,松樹隱于山野而超凡脫俗。顯然,詩人選擇超逸的松樹來象征隱者出塵卓世的高潔形象?!吧街小笔请[者所在的環(huán)境,也是其心靈的居所和精神的棲居地。山作為類名,能最大限度地概括和彰示隱者的生活世界和精神歸宿?!霸啤笔请[者身心自由的象征,“深不知處”體現的正是他的深邃神秘?!八伞?、“山”和“云”相聯系產生意象疊加,由近及遠,呈現出一個超塵絕俗的清幽環(huán)境,這既是文本的敘事場景,也是詩人閑適恬淡心境生發(fā)出的令人悠然神往的藝術境界,從而勾勒出高潔幽寂的詩境。

綜上所述,《尋隱者不遇》一詩的敘事要素和特征如下(表2):

表2 《尋隱者不遇》的敘事特征

這些特征為英譯文本的敘事評析提供了可行性和科學的依據。

二、英譯文本敘事評析

《尋隱者不遇》一詩英譯文本較多,筆者使用的七個譯文為Witter Bynner譯文(以下簡稱譯文一)、Burton Watson譯文(譯文二)、吳鈞陶譯文(譯文三)、王大濂譯文(譯文四)、孫大雨譯文(譯文五)、萬昌盛,王僴中譯文(譯文六),許淵沖譯文(譯文七)。依據前文分析,筆者將特征分解為比對點并評析不同的譯文(表3)。

表3 英譯文本敘事特征比較

就敘事視角而言,依據圖2,語篇層面上的敘述人是詩人賈島,因此第一詩句“松下問童子”的主位,這里主語也是“我”。七個譯文在這一點相同,與原作一致,在表3中用“+”表示;受話人為讀者,這決定了題目的翻譯和第一詩句中“童子”的翻譯。譯文一和七的題目分別為“A Note Left for an Absent Recluse”和“For an Absent Recluse”,“童子”分別譯為“your pupil”和“your lad”,譯文四中為“your lad”,顯然是以隱者為受話人,有悖原詩;而譯文二和五中“童子”的翻譯為“the boy”而不是“a boy”,也是把隱者當做受話人了,因為只有隱者才知道“the boy”是誰。這與原詩不符,在表3中以“-”表示。

就敘事方式而言,原詩使用了原話引述,詩人引用童子的答語原話,因此三句答語應該使用直接引語表達。譯文六和七與原文不符。同時依據圖3,三句答辭的主語都是使用童子對“師”的稱謂,即“my master”或“he”。中國古典詩歌極少使用人稱代詞,而翻譯成英語則將詩中隱含的敘事者或主體(主語)填充,原詩的含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特征削弱了。為了保持原詩的含蓄性,應抑制將隱含的主語符碼化為代詞或將敘事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用句法、邏輯手段明晰化的欲望。[11]比較而言,譯文一的第四句使用了“How can I tell”,譯文二第三句使用“All I know”且第四句使用“I don’t know”,譯文三的第四句使用了“no one can grope out the ways”,譯文六的第四句使用了“he knows not his whereabout”(這里he指童子),譯文七的三和四句分別使用“You”和“I”作為主語。同時,這些都與原文中關于隱者的人稱詞匯鏈(圖3)沖突,有損敘事翻譯質量。

就敘事結構而言,依據表3,原詩的詩題包括了點題和結局兩個要素:“尋隱者”為點題(顯示了主題和目的),而“不遇”為結局(蘊含著詩人尋訪隱者“形不遇”而“神遇”的意蘊);在邏輯關系上,“尋隱者”和“不遇”是并列關系。為此,題目英譯也應該再現漢語詩題的敘事結構要素并體現二者間的并列關系,可以考慮翻譯為“A Visit to a Hermit but Failure to Encounter”。以此為據,只有譯文二的題目與原題相符。譯文四標題中“unsuccessful”用來修飾“visit”表示尋訪結果,也可認為是有點題和結局,但二者的并列關系缺失。譯文一和譯文七的題目中有“absent”,最多是隱含著結局,無點題,更無所謂二者間的邏輯;譯文三和譯文五的題目使用的是從屬關系;譯文六的題目中使用“Visited but not Encountered”修飾“A Hermit”而完全丟棄了原題的敘事結構要素。另一方面,原詩文本呈現出的是寓問于答、三問三答的語篇結構,然而七個譯文全部顯現的是一問一答:譯文一到譯文五都把三句答語作為一個連續(xù)的整體放置在引號之內,譯文六使用了間接引述且三句答語使用一個賓語從句來表述,譯文七只把“師采藥去”作為童子的答句。鑒于再現原文三問三答語篇結構的需要,筆者主張將三句答語分別以引號標識且各自以句號結尾。

就敘事策略而言,問句省略、詩句主語省略、信息隱含成為譯文質量評析的比對點。譯文三中出現了第一問“Where is your Master?”,有悖原文;四個詩句的主語省略(一句的“我”,二句的“童子”,三句和四句的“師”),七個譯文皆有悖原文。在“信息隱含”方面,譯文一、四和七較好。

就敘事意象而言,“松”、“山”和“云”相聯系勾勒出高潔幽寂的詩境,從語言表達形式出發(fā),筆者認為三者的英譯都用復數形式為好。七個譯文中,譯文一和七分別只有“云”和“山”使用復數,譯文二和四中的“松”和“云”為復數,譯文五和六中的“山”和“云”為復數,只有譯文三全部使用了復數。

綜合表3顯示的英譯文本敘事特征比較,七個譯文在五個敘事項目分解出的九個敘事特征作為比對點時各有優(yōu)劣;概括而言,譯文四的敘事翻譯質量應該最好,因為該譯文在五個比對點上與原文一致,數量最多。

三、《尋隱者不遇》敘事翻譯補償

忠實原文,對等表達,力求形神兼?zhèn)洌窃姼璺g應該遵守的一條原則。[12]敘事詩歌翻譯中的敘事要素和敘事特征再現是“忠實原文”的應有之義。七個譯文在敘事翻譯方面都出現了不少敘事要素和特征損失。為此,作為文中相關論證的總結,筆者以譯文四為藍本,基于敘事視閾翻譯該詩,作為敘事翻譯補償的嘗試。

Under pines I asked a lad nearby;

“My master’s gone for herbs.”was the reply.

“Only in the mountains somewhere.”

“But in heavy clouds nowhere.”

此譯文標題包括了敘事結構中的點題“A Visit to a Hermit”和結局“Failure to Encounter”,二者之間用“but”表并列,并結合第一詩句中的“a lad”,保證了文本敘述者為詩人賈島,受話人是讀者。如此,確保題目翻譯含括了原題目的敘事結構要素,并保持與原詩文本的敘事視角一致??紤]到原文本原話引述的敘事方式、隱性三問顯性三答的敘事結構以及省略敘事策略,本譯文中將童子的三句答語分別用引號和句號標記,一和二詩句之間使用分號,表示此兩句為第一話輪,也暗示了第三句和第四句各為一個話輪。譯文中的句子主語省略問題:只有第一句迫不得已使用了主語“I”;第二句用“…was the reply”以避免主語“童子”,實現了信息隱含;三、四句主語以狀語來表意,力求遣詞簡約(單從詞量來說,用詞25個,少于七個譯文中最少的29個)。敘事承載物“松”、“山”和“云”皆譯為復數,希望能對讀者解讀高潔幽寂的詩境有所幫助。同時,譯文還盡可能關照原文的詞序(一、三、四句詞序)和韻律(一句的“nearby”,二句的“reply”,三句的“somewhere”,四句的“nowhere”);第四句句首使用“But”,意欲提示讀者解析作者探尋隱者的情感變化:從滿懷希望慕名而來到獲知“師采藥去”后的失望,從“只在此山中”的希望復生到“云深不知處”的徹底失望。讀者的情感也會隨著詩人的情感變化而起伏波動,對讀者解讀作品和隱者大有裨益。

筆者選取唐代詩人賈島的詩作《尋隱者不遇》為研究對象,從敘事視角、敘事方式、敘事結構、敘事策略,敘事意象等方面來考查,并解析出九個比對點來比較七個英譯文本再現原詩敘事要素和特征的優(yōu)劣得失,嘗試從敘事學來考量譯文質量并進行敘事重譯。研究表明,運用敘事學相關理論和視點來研究漢語古代敘事詩的翻譯能夠有效解析敘事漢詩英譯中的敘事要素和特征,為詩歌翻譯和譯文評析及相關研究找到了另一路徑。

諸多的漢語敘事古詩已有多個不同的譯文,在原詩敘事分析的基礎上剖析不同譯文的敘事翻譯質量并采用相應的補償手段彌補損失,進而生成高質量的譯文,盡可能關照和再現原詩的敘事要素和特征。作為敘事翻譯中極具前景的一方面,敘事翻譯補償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凸顯。

[1]董乃斌.古典詩詞研究的敘事視角[J].文學評論,2010,(1):25 -32.

[2]夏廷德.翻譯補償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68.

[3]易經.詩歌翻譯活動的本質[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5):49 -52.

[4]汪小英.敘事角度與中國古詩英譯的文化意義虧損[J].外語學刊,2010,(4):128-131.

[5]胡慧.漢詩英譯中的格式塔敘事視角選?。跩].外語學刊,2007,(4):108 -112.

[6]LABOV W.Language in Inner City[M].Pennsylvan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354.

[7]HATCH E.Discourse and Language Edu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56.

[8]蕭滌非.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968.

[9]黃國文.翻譯研究的語言學探索——古詩詞英譯本的語言學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73.

[10]張文利.賈島詩選擇物象的特點[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139 -142.

[11]龐秀成.中國古典詩歌翻譯敘事“主體”符碼化的理論和實踐問題[J].外國語,2009,(3):68 -95.

[12]陶沙,張亞蜀.忠實對等,形神兼求:詩歌翻譯的理想原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2):56-59.

猜你喜歡
隱者童子原詩
誰的節(jié)日到了
尋隱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續(xù)篇
峨眉山月歌
熊童子
學生天地(2020年24期)2020-06-09 03:08:56
尋隱者不遇
山童子和一串紅
改詩為文三步走
書中有童子
尋隱者不遇
小主人報(2015年4期)2015-02-28 20:42:51
福建省| 新和县| 东平县| 宝山区| 临武县| 福建省| 滦平县| 得荣县| 东乡| 钟祥市| 西乡县| 封丘县| 洱源县| 河曲县| 嘉定区| 林口县| 梁山县| 昌宁县| 云南省| 五指山市| 丹寨县| 色达县| 云安县| 灵宝市| 铁岭市| 三都| 广德县| 宣化县| 嘉鱼县| 辽宁省| 富源县| 梨树县| 拉孜县| 东阳市| 宜阳县| 天峻县| 鄱阳县| 乌什县| 那坡县| 周口市| 曲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