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和珍惜生命是人類生存和社會延續(xù)的前提和基礎,但如今忙碌的工作、快節(jié)奏的生活、紛繁的誘惑使人們忽視了對健康的追求和對生命的敬畏。一些國家在意識到這一問題后,紛紛開展了各種讓人印象深刻的“敬重生命”教育,以此引導國民健康生活。
為了讓國民養(yǎng)成健康生活習慣,不少國家都舉辦過長壽展,但這幾年德國卻另辟蹊徑辦起短壽展。德國衛(wèi)生部門認為,短壽展對民眾的警示效果遠遠超過長壽展。
近年來,德累斯頓市衛(wèi)生博物館每年都會定期舉辦短壽展。博物館里展示著2000 多名短壽者的檔案資料,且按名人、普通人分別陳列在一只只玻璃柜中,每一位都有“為什么短壽”的詳細說明、照片和生前使用物品。這些短壽者的平均年齡不到29 歲。
這些短壽者的死亡原因主要有:透支健康、有病不及時醫(yī)治、性放縱、吸毒、酗酒駕車身亡等。參觀者個個神情凝重,不時有人發(fā)出輕嘆。他們中不少是醫(yī)院里的患者或在校學生。一位參觀者說,這些短壽者介紹讓人震撼,比看電視、報刊印象更深刻。
在英國人眼中,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素養(yǎng)。在英國的教育中,會教導孩子尊重的對象不僅局限于家人和朋友,還應該對所有生命都有愛心和責任感。
喜愛小動物是孩子的天性,把珍惜和愛護動物作為切入口教導孩子珍愛生命是英國幼兒園、小學普遍采取的方式。英國一些野生動物組織或者救護中心也跟中小學有合作,經常組織學生參觀他們收容救治的受傷動物和遭到遺棄的寵物。
在這種教育背景下,家長也會刻意教育孩子理解生命的意義,把理性和溫情代代相傳。一次我和一個英國同事帶她6 歲的女兒去農場玩,正巧有一頭豬在產仔。女孩第一次見到這種場景,異常激動,一個勁兒問這問那。她媽媽把她帶到一邊,蹲下來,輕聲說:“你現在情緒比較激動,咱們還是先走開一會兒,因為豬媽媽需要安靜,讓我們尊重它?!? 歲的小女孩居然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比劃了個“噓”的動作,然后牽著媽媽的手悄悄離開。
面對越來越多的民眾成為“生活方式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患者以及自殺率高居不下等問題,一種為警醒人們珍愛生命的健康教育形式近年來得到韓國政府、學校和宗教團體的支持,并流行開來。
“模擬葬禮”在韓國有多種叫法,可稱為“入棺體驗”,也可叫做“臨終體驗”,主要環(huán)節(jié)有專家講座、書寫遺書、進入棺材模擬死亡等,讓參加者通過體驗更加珍愛生命,并以更積極健康的姿態(tài)面對生活,進而降低韓國的自殺率。
韓國這種關于生死的體驗活動已經擴展到了中小學。首爾市內的文化會館舉辦過“公共美術·我的葬禮”特別展覽,希望通過這種最直觀的行為藝術,讓孩子們體驗到生命的無常和珍貴,教育他們要珍惜健康、尊重生命。此活動的經費主要由首爾市教育廳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