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蓮
河南省三門峽市武強頸肩腰腿痛醫(yī)院,河南三門峽 472000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和效果分析
王 蓮
河南省三門峽市武強頸肩腰腿痛醫(yī)院,河南三門峽 472000
目的 探討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方法 選擇40例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并與常規(guī)護理的40例患者比較兩組患者生活習慣及出院時生化結(jié)果。 結(jié)果 觀察組患者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運動、戒煙以及戒酒的比例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出院時,觀察組的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 h血糖值控制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jié)論 護理工作不僅僅是簡單的執(zhí)行醫(yī)囑,而且要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實施良好的心理干預,對于提高患者依從性,改善臨床治療效果十分有益。
老年;糖尿??;心理護理;措施;效果
對于糖尿病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要求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guān)系,細致體貼患者的病痛,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鼓勵其戰(zhàn)勝疾病,選擇適宜的護理方案,消除患者不良情緒[1],更好的配合醫(yī)師治療?,F(xiàn)將筆者所在醫(yī)院對于糖尿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方法總結(jié)如下,并分析其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2011年6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均有吸煙飲酒史。隨機分為2組各40例。觀察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60~76歲,平均(64.3±4.7)歲;體重指數(shù):24~29,平均(26.3±1.0);吸煙史15~50年,飲酒史5~25年。對照組:男31例,女9例;年齡60~75歲,平均(65.5±4.6)歲;體重指數(shù):24~30,平均(26.5±1.1);吸煙史14~45年,飲酒史5~24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吸煙,飲酒史等資料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觀察組護理方法
1.2.1 良好的溝通 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建立融洽的關(guān)系,要把患者像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要說服患者家屬配合做好患者的身心護理,讓患者體會到家一樣的溫暖,感到自己并不孤獨,從而獲得足夠多的心理和社會支持,使其順利地度過疾病的各個階段,以促進身體和心理的全面康復[2]。
1.2.2 有效掌握患者心理 護理上首先要理解患者的生理與心理的相互關(guān)系,將解決患者心理障礙放在心理護理的重要位置。日常工作中不但要做好患者的常規(guī)心理護理,對于存在心理障礙的患者尤其要引起重視,準確把握其心理特征。有必要時實施全科護理會診討論,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切實解決患者的負性心理情緒,促使其建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戰(zhàn)勝疾病。
1.2.3 提高質(zhì)量,減少痛苦 護理人員要盡量減少患者在疾病的診療過程中的痛苦。要求護理人員提高業(yè)務(wù)水平與操做技能,盡量做到語言和藹,動作輕盈、熟練,提高成功率,積極觀察和了解患者的感受,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增強患者的信心[3]。
1.2.4 區(qū)別對待,重點分析 對于新入院或新診斷糖尿病的患者,首先要熱情接待,耐心回答患者的相關(guān)問題,及時解決患者及其家屬存在的疑問。對于悲觀失望的患者,護理上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加強責任心和同情心,及時進行健康教育,增加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對于恐懼、焦慮的患者,護理上應詳細為其解釋糖尿病治療方法,注意事項以及疾病的良好預后,安慰鼓勵患者,盡量減少負面情緒帶來的影響。對性格急躁、求醫(yī)治病心切的患者要進行正確引導,使其面對現(xiàn)實,正視病情,要圍繞疾病本身的病程長、見效慢、易反復等特點,耐心解釋,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接受現(xiàn)實,提高其依從性和自覺性,使之情緒樂觀,積極配合治療護理[4]。
1.3 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如定時進行心理教育,增強與患者溝通等。
1.4 觀察指標及評判標準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生活習慣,如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運動、戒煙以及戒酒等情況的變化;記錄出院時生化結(jié)果: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2.1 兩組患者生活習慣比較
經(jīng)過比較,觀察組患者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運動、戒煙以及戒酒的比例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習慣比較
2.2 兩組患者出院時生化結(jié)果比較
兩組患者出院時,觀察組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 h血糖值控制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院時生化結(jié)果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出院時生化結(jié)果比較(± s)
組別 n 空腹血糖(mmol/L)糖化血紅蛋白(%)觀察組 40 6.0±0.8 6.4±1.1 7.8±0.3對照組 40 7.3±1.1 8.3±1.4 8.0±0.4 t 5.611 8.524 2.010 P 0.012 0.007 0.324餐后2h血糖(mmol/L)
糖尿病患者病程長,需要長期服藥,并發(fā)癥多見。在確診糖尿病后,患者的心理均有一定變化。所以對于這類患者的心理護理,首先要注意充分理解環(huán)境變化對老年人所產(chǎn)生的影響,多與他們溝通、交流,贏得他們的理解,對他們想法要做出細致的解釋,讓他們真正感覺受到“尊重”。此外還應針對各個不同的患者進行心理溝通,掌握患者個體化差異,同時還可以通過加強健康教育的方式為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舒適的治療氛圍[5]。本資料研究中觀察組在實施護理干預后,患者中實施健康生活方式如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運動、戒煙以及戒酒的比例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且兩組患者出院時,觀察組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 h血糖值控制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所以在糖尿病的治療中,護理工作不僅僅是簡單的執(zhí)行醫(yī)囑,而且要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實施良好的心理干預,對于提高患者依從性,改善臨床治療效果十分有益。
[1] 張麗君.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與生存質(zhì)量關(guān)系的研究[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1,40(4):412.
[2] 黃素珍.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0,31(33):6132-6133.
[3] 蔡欣,楊晶京.糖尿病患者的三類負性情緒及護理干預[J].中外醫(yī)療,2011,6(9):143.
[4] 顧雪梅,管朋春,趙冬影.糖尿病患者73例的心理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16)178-179.
[5] 林芬,甘琳,張寶英.心理護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比較[J].福建醫(yī)藥雜志,2011,33(4):167-168.
R473.5
B
2095-0616(2012)12-160-02
201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