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國,谷艷玲,母成波
(1.武夷學院 土木工程與建筑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2.黑龍江農墾總局 水務局,哈爾濱 150030)
我國是農業(yè)大國,耕地總面積為1.22×108hm2,由于近幾年水土流失日益嚴重,造成全國年均有6.67×104hm2耕地喪失利用價值,耕地面積迅速減少,土地質量不斷下降,對我國的農業(yè)生產造成嚴重影響,直接動搖著農業(yè)的基礎地位[1]。黑龍江墾區(qū)遍及黑龍江省56個市縣,地處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興安嶺山麓交匯處,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多樣。有莽莽的山地,蜿蜒起伏的丘陵、漫崗,更多的是一望無際的廣闊平原,構成了東低北高的地勢。土地總面積5.44×104km2,占全省總面積的11.9%,其中耕地面積達233.65×104hm2。墾區(qū)下轄寶泉嶺、紅興隆、建三江、牡丹江、北安、九三、齊齊哈爾、綏化、哈爾濱9個管理局、115個農 (牧)場、623個管理區(qū),總人口160萬人,從業(yè)人員78.1萬人。經過50a的艱苦奮斗和開發(fā)建設,墾區(qū)己建成了我國規(guī)模最大、農業(yè)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有農場群,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2]。2010年墾區(qū)的糧豆總產已突破150×108kg,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前,黑龍江墾區(qū)面臨著水土流失的困擾,以水蝕、風蝕為水土流失主要侵蝕類型。其中,水蝕主要分布在東部山地、北部林區(qū)和中部漫川漫崗黑土區(qū);風蝕多集中在春、秋兩季,凡是遇到8級大風就能形成沙塵暴,平均每次刮走表土5mm,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風沙區(qū)和三江平原局部地區(qū)。據調查,黑龍江墾區(qū)有85個農 (牧)場存在水土流失問題,水土流失面積90.8×104hm2,占墾區(qū)土地總面積的16.7%,其中水蝕面積82.5×104hm2,風蝕面積8.3×104hm2。具體表現(xiàn)在地表水流失量超過攔蓄量,從而帶來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現(xiàn)象。土壤有機質數量和質量明顯降低,其表層有機質含量從開墾前的8%~10%下降到如今的3%左右,以0.05%/a~0.08%/a的速度下降。與此同時,黑土層厚度明顯變薄,坡耕地流失厚度>1cm/a,土壤養(yǎng)分也隨之下降[3]。
由于水土流失,導致土地生產力下降、糧食減產。土壤侵蝕削弱了生態(tài)系統(tǒng)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自然災害又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加速了土壤侵蝕的發(fā)展。黑龍江墾區(qū)30個農場的土壤侵蝕強度級別為微度—輕度,土壤侵蝕模數<2 000t/(km2·a),視為非水土流失農場。其余農 (牧)場,土壤侵蝕強度級別達到中度 (含中度)以上,土壤侵蝕模數≥2 500t/(km2·a),視為水土流失農場,應開展水土保持工作。
黑龍江墾區(qū)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破壞了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引發(fā)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因此,要對墾區(qū)水土流失進行綜合治理。筆者通過對墾區(qū)水土流失的研究,提出了要根據各農場水土流失特點,因地制宜研究水土流失的預防措施,達到保護珍貴的土地資源,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目的,實現(xiàn)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
根據墾區(qū)水土流失基本情況,對85個農場的水土流失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分析、歸納、總結,選取對水土流失治理有代表性的農場進行典型調查,找出該地不同分區(qū)治理模式下水土流失防治的主攻方向,從而確定其各項具體的防治措施。要合理安排農、林、牧用地比例和位置,運用綜合治理手段:實行崗、坡、溝、洼兼治,工程措施與林草措施、農業(yè)技術措施相結合的防治方法,達到單純治理轉向防治并重、預防為主,從防護性治理轉向開發(fā)性治理的目標,以此推動墾區(qū)農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在境內尚未發(fā)生水土流失,卻存在水土流失的潛在危險,當P≥30(表1),如果某個自然因子一旦遭到破壞,水土流失隨之發(fā)生,這種區(qū)域屬于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qū)。黑龍江墾區(qū)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qū)面積43.66×104hm2,針對這種區(qū)域主要采取封禁治理措施。
表1 水土流失潛在危險度的分級表Table 1 Soil erosion potential danger the ratings watch of the degree
表1中P為因子評分總分值,由下式計算:
式中fi(f1~f7)為各因子的計分值,見表2;Wi(w1~w7)為各因子權重值:0.2、0.15、0.14、0.13、0.12、0.18、0.08。f1為人口環(huán)境容量失衡度 (%);f2為年降水量 (mm);f3為植被覆蓋度 (%);f4為地表松散物質厚度 (m)。墾區(qū)耕地表層土壤為松散物質,厚度普遍<1m,一律計10分;f5為坡度百分比 (%);f6為土壤可蝕性,墾區(qū)自然土壤可蝕性歸屬黑土類,一律計10分;f7為坡耕地占坡地面積百分比 (%)。
表2 水土流失潛在危險度因子計分表Table 2 Soil erosion potential danger degree the factor account the watch of cent
1)封山育林:禁止任何人入山砍柴、放牧。
2)林地撫育:清林、清雜、防病蟲害等。
3)造林:通過清理后,在空地及時補栽速生喬木,主要有楊樹、落葉松、樟子松和云杉等,使森林郁閉度≥80%,土壤持水能力≥30mm。
4)苗圃:主要針對墾區(qū)林場,把以伐木為生,變成育苗、營林為生。
5)護林防火:開挖防火道,巡山防火,封山防火,要專職、定點監(jiān)督。
境內的開發(fā)建設項目或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項目,征地>100km2;破土動工產生棄土、石、渣量>100×104m3的工程項目;項目建設過程中或建成后的運行過程中,對周邊和下游地區(qū)可能帶來水土流失。這些項目所在地區(qū)屬于水土流失重點監(jiān)督區(qū),對這類區(qū)域主要采取如下預防措施。
3.2.1 水庫 “二防、二治”
“二防”指防止水庫淤積和污染。目前普遍采用在庫塘周邊,沿庫塘設計水位線營造20~100m寬的水源涵養(yǎng)林林帶,林下種草,就能有效地攔截泥沙,水庫壽命可延長1/2;“二治”是治淤和治污,對現(xiàn)有的水庫治污辦法是小型水庫采取放水,推土機清淤,中型水庫采用挖泥船水面吸 (清)淤。
采取清淤措施,可以采用放水用推土機清淤或用挖泥船清淤;其次是種植水源涵養(yǎng)林,沿水庫水面線外50~100m寬,圍繞水庫周邊營造水源涵養(yǎng)林,墾區(qū)水庫 “二防、二治”工程見表3。
表3 “二防、二治”工程量Table 3 Two prevention and rule engineering quantities
3.2.2 灌區(qū)監(jiān)督
墾區(qū)境內大、中型的水田灌區(qū)18處,灌區(qū)的干、支渠屬于水土流失重點監(jiān)督之列。灌區(qū)面積不斷擴大,干、支渠超負荷運行,更應加大監(jiān)督力度,落實防止渠系水土沖刷的治理措施[4]。
3.2.2.1 工程措施
1)漿石襯砌護坡。主要針對支渠渠首、支溝末端的瓶頸狀沖刷,進行漿石襯砌護坡,襯砌厚度40cm,坡長1.5m,1m (延長)土 (石)方量0.6m3,襯砌總土 (石)方量3 876m3,由此使支渠渠首和支溝末端保持瓶狀,對流速有緩沖作用。
2)支渠、支溝擴建。對現(xiàn)有的支渠和支溝,根據現(xiàn)在水田的地邊寬度的可行性將過水橫斷面擴大到1.5m2。
3)對現(xiàn)有造成沖刷的進水閘和泄水閘進行續(xù)建,使閘口達到標準化,即使閘口過水斷面對渠(溝)產生的流速>1.0m/s,也可達到不沖不淤。
3.2.2.2 生物措施
對支渠進行插柳護坡:在支渠迎水坡面上插2行柳條,行距0.3~0.5m,株距為1.0m,從而使支渠坡面變成草、灌、林帶。排水支溝不必插柳,以現(xiàn)有野生雜草即可。
3.2.3 煤礦監(jiān)督
3.2.3.1 外排水和沖刷溝治理
在雙鴨山農場6隊,為了治理寶山、七星、四方臺、東保衛(wèi)4個煤礦的外排水,修建漿砌石谷坊5座,用煤矸石回填,土 (石)方量約1.9×104m3,沖刷溝的邊坡用塊石護砌,塊石0.4×104m3,既治理沖刷溝,又保障今后安全放水,工程投資估算99.5萬元。
3.2.3.2 塌陷治理
為了治理寶山礦太平井造成的塌陷,在雙鴨山農場6隊,采取堤防加高培厚的措施,加高0.8 m,土 (石)量方0.34×104m3;耕地采用回填,土 (石)方量2.5×104m3,工程投資估算28.4萬元。
3.2.4 境內河流的監(jiān)督
坐落在低山丘陵區(qū)的農場,境內有山前丘陵、山坡、山前平原等地貌單元。境內的河流發(fā)源于山區(qū),流經農場到平原,從平原流入大江大河,在平原區(qū)的河段往往發(fā)生槽蝕。
1)工程措施:設石籠丁壩擋水,石籠丁壩之間回填沁灘淤積物,每個槽蝕處設2~3座石籠丁壩,平均長4m/座,塊石72m3/處,回填土 (石)方100m3/處,投資估算計0.82萬元/處。
2)生物措施:平原地區(qū)的河流兩岸都應營造護岸林,防止槽蝕[5],1m (延長)造林50m2,每個槽蝕處平均長50m,投資估算計0.25萬元。
3.2.5 國境界河國土流失監(jiān)督
黑龍江墾區(qū)有169.5km的河岸線,其中黑龍江河岸125km,烏蘇里江河岸44.5km,河岸狀態(tài)類型:陡坎岸、灘地岸、緩坡岸、山坡陡岸。不同類型的河岸,水土流失現(xiàn)狀及治理措施不同。
1)陡坎岸,長41.5km,以1.5m/a速度后退,陡岸共有沖刷溝25條,沖刷溝平均間距1.66 km。治理措施:塊石護砌,沖刷溝漿石襯砌,在江河出口處護坡塊石改為胸墻,臨河岸50m營造護岸林。總投資估算820.00萬元。
2)灘地岸和山坡陡岸,植被完好,河岸完整,目前只需要加以保護即可。
3)緩坡岸,目前普遍存在水浪沖淘表土,平均侵蝕強度為中度,表土流失厚度2~5mm/a,主要是以營造防浪林和護岸林的生物措施加以治理,河岸平均營造護岸林50m2/m,防浪林15 m2/m,工程總投資估算65.00萬元。
4)島嶼保護,目前18個島嶼,基本都長有柳條,覆蓋率≥80%,每年應加以清林、間伐,對柳條加以復壯即可。
3.2.6 境內、外水電樞紐工程的監(jiān)督
3.2.6.1 山口水電樞紐
在長水河農場11隊、7隊、17隊,海拔高程313m的耕地,水面線總長21.75km,為防止水浪沖淘耕地,需要營造10m寬的防浪林,海拔高程306~316m (水庫死水位至洪水位),喬灌雙層,緊密型林帶[6],造林面積21.75km2,1.00萬元/km2,總投資約21.75萬元。
3.2.6.2 龍頭橋水電樞紐
在8511農場17隊、15隊、13隊、14隊、19隊,海拔高程125m的耕地水面線約28.00km,防止耕地土壤水浪沖淘,需要營造防浪林,寬7 m,即死水位 (海拔高程122m)到洪水位 (海拔高程129m),造林面積73.7km2,喬灌雙層,緊密型林帶[6],投資55.28萬元。
在坡耕地與山坡之間建截流溝,防止山水沖地;建設農田防護林;提高農路標準;配套相應的水利工程;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對不成形的田塊進行縮壟改向、建設條田綜合治理,最終建成農田基本建設工程設施配套的網絡式的高產、穩(wěn)產地號。
在長度≥1km,寬度100~1 000m不等的溝塘草甸整體下挖,每隔一段橫向留一個土擋,構筑成小塘壩。利用 “梯級蓄水”,既抗旱,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避免行洪淹地,調節(jié)農田小氣候,小塘壩兩側棄土堆構筑成防護林帶,能有效地防治兩側崗坡地風蝕,達到水土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的目的。
在低山丘陵與耕地交界處建截流溝,截住山水防止侵入地號;在坡地中間建截流溝防止坡面水土沖刷;在臨低洼水線處建截流溝,防止水土流失和洪水倒灌;營造農田防護林;利用自然低洼水線泄洪、排澇。
在低山區(qū)繞山丘開挖截流溝,也可不建泄洪支溝,由截流溝中間向兩側延伸,比降1/500~1/800,遇高地形部位深挖,能過水,遇低地形部位寬挖,取土擋水防止山洪侵入地號,截流溝兩側分別延伸到自然林草泄洪帶為止,使山洪漫流散淌入谷。
山前截流溝的泄洪支溝與平地或山前臺地的內澇排水溝分開,由原來的排內澇和泄洪合二為一,改為一分為三。形成了相互平行的3條支干。從而避免了原來的排內澇和泄洪合二為一所造成的洪水倒灌、內澇加重和水土沖刷的現(xiàn)象。
即退耕還林和退耕還草。對已無耕種價值的裸露黃土、砂、石的耕地或沙化、潛在沙化耕地;次生林地小開荒;>5°的崗坡、陡坎耕地的小開荒,都應退耕還林。西部半干旱沙土地區(qū)的農 (牧)場,沙土、次生鹽堿土耕地及遠離村屯的小開荒,都應退耕還草。
通過實施預防為主、分區(qū)治理措施,將工程、生物、農業(yè)等單項技術進行科學組裝,對墾區(qū)發(fā)生水土流失的85個農場進行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使墾區(qū)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土壤侵蝕模數由7.28mm/a下降到<2mm/a。保護了珍貴的土地資源,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使墾區(qū)農業(yè)步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軌道,為黑龍江農墾率先實現(xiàn)農業(yè)現(xiàn)代化奠定了基礎。
[1]王禮先.我國水土保持的理論與方法 [J].中國水利,2006,(12):17.
[2]孫家國,谷艷玲,母成波.黑龍江墾區(qū)水土保持分區(qū)模式研究 [J].中國西部科技,2010,(1):4-5.
[3]母成波.黑龍江墾區(qū)水土保持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J].中國水土保持,2007,(10):46-48.
[4]于 明.黑龍江省平原漫崗區(qū)侵蝕溝治理新措施 [J].中國水土保持,2004,(4):36-37.
[5]孫發(fā)政.關于水土生態(tài)與水土生態(tài)保持幾個問題的探討 [J].水土保持學報,2011,(2):62-64.
[6]程龍飛,李林燕.庫區(qū)坡面植被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模式 [J].水土保持研究,2010,(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