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堯,孟小瀘
(1.延邊大學,吉林延吉 133002;2.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
明代出使朝鮮使臣類型探討
孟憲堯1,孟小瀘2
(1.延邊大學,吉林延吉 133002;2.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
明朝中央派遣出使朝鮮的使臣,可分為宦官、朝官兩種。從出使情況看,這兩種類型的使臣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即朝廷大事,派文臣前往頒詔,應對李朝方面的告哀、請封,及出于皇帝個人喜好的征求,都派宦官前往。
明朝;朝鮮;使臣;類型;特點
明朝出使朝鮮的使臣有中央派遣的,有地方派遣的。中央派遣的使臣也有區(qū)別,如果從使臣的角度來說,有的是中使(宦官),有的是文臣,有的是技術性官員;如果從使臣的使命來說,有的是皇帝的特使,有的是國有大慶或大喪的專使,有的是例行公事的信使(有些信使干脆就由朝鮮的返程使臣代勞,直接將禮部的咨文捎回即可)。地方上派遣的使者也有區(qū)別的,有的是明朝出于降格對待考慮,由地方官員傳達皇帝的旨意;有的是地方官員出于政治需要與朝鮮政府或地方政府直接聯(lián)系。如果只考慮到明朝中央的派遣使臣,可分為宦官、臣僚兩種,這兩種類型的使節(jié)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朝廷大事,派文臣前往頒詔,應對李朝方面的告哀、請封,及出于明朝皇帝個人喜好的征求,都派宦官前往。
一些學者認為,明代宦官作為出使朝鮮的使者是有傳統(tǒng)的。因為在元代起高麗就有向元朝進貢宦者的義務,元朝后宮也有大批的宦官,元朝也習慣派遣來自高麗的宦官出使高麗。明朝初建,其宮廷宦官多是元朝遺留下來的,因而也沿襲了派遣宦官出使朝鮮這一傳統(tǒng)??偟膩碚f,這種觀點是對的;但就明太祖、建文帝兩朝來說,這種觀點值得商榷。洪武二年,明太祖派來自高麗的宦官金麗淵出使高麗,但這次派遣與其說是沿襲,不如說是特定背景使然。據(jù)《明實錄》記載:
洪武二年夏四月乙丑朔,遣內(nèi)臣送高麗流寓人還其國。以璽書賜其王王顓,曰:“去冬嘗遣使至王國,以璽書賜王。比因南徙幽燕之民,其間有高麗流寓者百六十余人,朕念其人豈無鄉(xiāng)里骨肉之思,故令有司遣使護送東歸。而內(nèi)使金麗淵適在朕側(cè),自言亦高麗人,家有老母,久不得見。朕念其情,就令歸省,并護送流寓者還。賜王紗羅各六匹,至可領也?!盵1]卷41
從這個記載來看,派遣金麗淵出使有其特殊性。首先,此次出使的任務是遣返流落在中原的高麗民,其次,部署出使任務時金麗淵正在明太祖身側(cè),并以思鄉(xiāng)思母之情打動了明太祖,金麗淵才有這次出使任務。除此之外,明太祖、建文帝期間再未有將宦官任命為使麗(或朝鮮)的情況。
明太祖從洪武十七年(1384)開始有意抑制宦官勢力,規(guī)定“敕內(nèi)官毋預外事,凡諸司毋與內(nèi)官監(jiān)文移往來?!盵1]卷168但從明成祖得位后,宦官受到信任,并在政治舞臺上獲得一席之地。尤其是這一時期明朝宮廷中存在許多高麗籍宦官,也想延續(xù)元代經(jīng)常派遺高麗籍太監(jiān)出使的本國的舊例。明成祖時的黃儼、海壽就是經(jīng)常出使朝鮮的高麗籍太監(jiān),他們仗著皇帝的寵信,大國使者的身份,歸國后大肆掠索。以黃儼為例,曾先后出使朝鮮11次之多,給朝鮮造成很大的困擾。以永樂四年(1406)黃儼出使朝鮮求佛像為例,試看其在朝鮮的所作所為,及朝鮮疲于應付的事實。
黃儼等奉銅像三座來,用龕十五,分盛佛像火光蓮臺坐具。且將牡丹、芍藥、黃葵等異花,盛土于龕而種之。作柜用板千葉,鐵六百斤,麻七百斤。其佛像火光之龕三,崇廣各七尺許,內(nèi)用隔白紙二萬八千張,綿花二百斤,擔夫數(shù)千余人。每至館舍,以舊廳事隘陋,令別構新廳于館左,極其宏敞。所過要索物貨,無所不至,小不如意,輒鞭辱守令。州縣疲于供億。珍遙縣道旁有大樹,俗號百枝樹,黃儼過之,密用銅釘釘之。監(jiān)務許揆知之,拔其釘以聞。時人頗疑儼為厭勝之術也。丙午,如太平館請使臣,置酒,贈四人馬各一匹。又贈黃儼:苧麻布一百三十五匹,石燈盞三十事,席子十五張,松子三石,駿馬三匹,貂鼠裘一領,角弓一張,箭一筩,及凡所須人參、厚紙、山海食物,無所不具。其余使臣以次而降,儼始大喜。[2]
從朝鮮方面的紀事來看,黃儼一次出使就已經(jīng)搞得朝鮮上下困頓了,那么,他11次出使給朝鮮造成的騷擾也就可想而知了。黃儼等太監(jiān)并不滿足朝鮮國王的贈物,經(jīng)常再三求索,而且態(tài)度傲慢,所求必得而后已。朝鮮知道明成祖對外勇于用武,在“事大以誠”的政策下,也無法拒絕黃儼,“凡儼之所求,令之曹備辦,數(shù)物不可勝記”,每次黃儼出使攜帶的私貨多達三、四十柜;貨易所得及在朝鮮勒索所得的貨物,動輒需要上千人運輸。朝鮮太宗曾嘆到“(黃)儼之貪譎,天下所共知也?!比欢迨鼓咧t拒絕了朝鮮方面任何份外的別贈,但只要了一個朝鮮土特產(chǎn)——石燈盞,也被朝鮮國王判定為“貪鄙”,就頗有反諷意味了。同時期的海壽也同樣如此貪婪。到明宣宗時,宦官掌握到實權后,出使到朝鮮的太監(jiān)更是變本加厲,只圖一己或一族之私利,絲毫不以父母之邦為念。像尹鳳,每次出使,攜帶的私貨都比黃儼多,在朝鮮勒索的財貨也比黃儼多出一倍有余?!独畛瘜嶄洝酚涊d:“(尹)鳳求請之物二百余柜,每荷一柜用八人,荷柜軍自太平館至沙峴不絕。”運輸私貨居然動用了一支軍隊,真可驚可嘆。明代太監(jiān)亂國可與漢、唐并比,這些出身朝鮮的宦官回到父母之邦不只勒索財物而已,也多方干涉朝鮮內(nèi)政,為自己及家族謀取利益。主要表現(xiàn)在為家人謀官,為家人謀利。對于這些“衣錦還鄉(xiāng)”的明宮太監(jiān),也有一套光宗耀祖的慣例。像尹鳳家鄉(xiāng)本是瑞興郡,在其求請之下,升為瑞興都護府。太監(jiān)鄭同的家鄉(xiāng)本是信川縣,因鄭同的原因升為信川郡。最有趣的是林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應明宮太監(jiān)陳漢龍之請,升為林川府,時為李朝太祖三年。李朝太宗即位后,恢復了郡名,又因明宮太監(jiān)朱允端之請,升為林川府。因宦者而升格宦者家鄉(xiāng)的行政設置,雖然在元朝已有先例,但在明代時事例尤多。
朝鮮君臣對這些宦官沒有好感,有時甚至因擔心太監(jiān)勒索造成國內(nèi)經(jīng)濟困難而推遲一些封冊方面的請求?!耙荒晔芊?,五年告乏”一類的順口溜如實地表達了朝鮮方面的真實思想。那么,明朝為什么如此熱衷派遣朝鮮籍太監(jiān)為使者呢?這里面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原因:(1)元代已有此慣例,即以高麗籍宦者出使本國。明朝方面在向朝鮮遣使方面可謂有舊例可循。(2)明朝與朝鮮雖然官方文字相同,但語音各別。派遣朝鮮籍太監(jiān)為專使,與朝鮮方面溝通便利,不致出現(xiàn)誤會。(3)太監(jiān)作為皇帝的親信,便于為皇帝解決一些不便于公開的私事。比如能夠彰顯皇帝私德不謹方面的聲色犬馬(包括采女、宦者、獵犬、鷹鷂等),大抵由朝鮮籍太監(jiān)來承辦。(4)明代太監(jiān)權勢極盛,朝鮮籍太監(jiān)因利益所在,一定程度上維護、把持了派遣朝鮮籍太監(jiān)為使朝鮮使的差使。
明代出使朝鮮的朝官有多種,一般可分專職外交人員、皇帝身邊儒臣(主要是翰林系統(tǒng)的人員)、專業(yè)性質(zhì)較高的文臣(主要是各科給事中)。茲就25種已經(jīng)結(jié)集的《皇華集》來分析明使的類型:
表1 《皇華集》中明代出事朝鮮朝官
17 戊辰成憲皇華集 穆宗隆慶二年 1568年18 癸酉韓世能皇華集 神宗萬歷元年 1573年19 壬午黃洪憲皇華集 神宗萬歷十年 1582年辛酉劉鴻訓皇華集20 壬寅顧天埈皇華集 神宗萬歷三十年 1602年21 丙午朱之蕃皇華集 神宗萬歷卅四年 1606年22 己酉熊化皇華集 神宗萬歷卅七年 1609年23熹宗天啟元年1626年24丙寅姜曰廣皇華集 熹宗天啟六年癸酉程龍皇華集 思宗崇禎六年1633年 程 龍 東江副總兵1621年成 憲 翰林院檢討王 璽 禮科給事中韓世能 翰林院編修陳三謨 吏科左給事中黃洪憲 翰林院編修王敬民 工科左給事中顧天埈 翰林院侍講崔廷僥 行人司行人朱之蕃 翰林院修撰梁有年 禮科左給事中熊 化 行人司行人劉鴻訓 翰林院編修楊道寅 禮科給事中姜曰廣 翰林院編修王夢尹 工科給事中25
從這25種《皇華集》中可以得出這樣一組數(shù)字:共有正使25人,副使22人。正使中,出身于翰林院的有15人,全部為正使,占全部正使的60%,占全部使者的32%;文翰之官也有擔任副使的,但都不出自翰林院,而是由中書舍人、太常寺博士這樣的文翰官擔任。各科給事中擔任正副使的共15人,全部擔任副使,占副使的68%,占全部使者的32%。與給事中性質(zhì)相類的高級文吏,如各部郎中,有2人,皆擔任正使,占正使的8%。行人司的官員(司副、行人)共7人,占全部使者的15%,行人司官員一律擔任副使。另外,正使中還有三位太監(jiān),兩位武職官員,一位太仆寺官員,都適逢其會,廁名統(tǒng)計數(shù)字中。其中太仆寺丞金湜是以多材多藝為正使,程龍本是低階武官,因交涉東江事宜而成為最后一部皇華集的主要作者。三位太監(jiān)和另一位武官武忠則在《皇華集》中沒有一首詩文。從這25部《皇華集》中我們可以將明代出使朝鮮的朝官分為主要如下四種類型。
明代的外事機構只要是鴻臚寺和行人司。行人司后來并入到鴻臚寺中。行人司的行人是專職的出使人員。
外事機構及出使官員的整頓在明太祖中后期也開始進行,洪武十三年(1380)設立行人司,專司出使事宜,但出使外國時一般擔任副使而非正使?!洞竺鲿洹酚涊d行人司的設置職能如下:
洪武十三年,置行人司,正九品衙門。設行人左右行人,職專奉使。后改行人為司正,左右行人為司副,更設行人三百四十五員。二十七年,升正七品衙門。嘉靖中,存三十七員。萬歷九年,革五員。今為三十二員……凡差文武大臣往各王府持節(jié)行冊封禮,本司官例充副使。凡開讀詔赦、奉使四夷、諭勞、賞賜、賑濟、征聘賢才、整點大軍、及軍務祭祀等事,例該本衙門官差遣,不許別衙門侵奪;如臨時乏人,方許別官兼差。[3]卷117
可見,明朝最初有意將行人司打造成專門傳達皇帝意旨的機構,并禁止別的衙門染指這項美差。同時,考慮到使節(jié)代表了明朝的國家形象,還需要具備相關的外交人員條件,才能“使于四方,不辱使命”,明太祖于洪武二十七年規(guī)定,行人司的長官“非博士不除”[4],授官后才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明太祖的立意是好的,其孫建文帝即位后,加強了這個機構的管理,將行人司劃歸鴻臚寺,基本杜絕了宦官出使的現(xiàn)象。至明成祖時,宦官再度成為天子的寵臣,而且在外事方面表現(xiàn)得比較出色,“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行人司在宦官出使的沖擊下,一度萎縮,后來雖有一定恢復,但已不能壟斷出使事務。出使外國時,除了考慮到完成使命的必需條件外,還要考慮到行人的儀表舉止。“嘉靖二十四年、令出使外國官、務選儀度修偉,不許一概輪差?;蛩梅侨?、著該科糾舉”[3]卷213。
在出使朝鮮的文臣中,在翰林院供職的各級官員,如學士、侍讀、侍講學士、編修、修撰、檢討、學士承旨等官是出使朝鮮文臣的優(yōu)選人才。這是因為朝鮮久享“君子國”之盛名,典章制度一仿中國,是明朝屬國的優(yōu)待對象,長期以來就形成了派遣儒臣或技藝之臣出使的慣例?!洞竺鲿洹访鞔_記載:“凡朝鮮等國,頒詔等差,學士等官充正使,從禮部奏請欽點。”[3]卷221翰林院的官員皆由進士出身,文筆功力深厚,而經(jīng)過翰林院的歷練,既識朝廷大體,也諳習朝廷各種儀禮,因而能夠圓滿完成頒詔的使命。尤其是中朝“詩賦外交”的模式形成后,明朝更是注重此點,有時會出現(xiàn)狀元會狀元的局面。而朱之蕃出使朝鮮時,遠接使為柳根,二人皆為本國進士狀元,一時傳為佳話。
這里主要是各部郎中、各科給事中。有時出兵等事宜,也有監(jiān)察御史出使(現(xiàn)存《皇華集》中沒有現(xiàn)任御史)。這一類官員學歷都很高,象明代的給事中,后來都30歲以上的進士中考選奏補。御史的來源較雜一些,但學歷較高或歷練較豐富。《大明會典》記載:
凡給事中、御史,舊皆類選。后給事中、止于進士內(nèi)、年三十以上者考選奏補。其御史,以進士、舉人、教官等項選除。又后以行人、博士、進士中書、及行取進士舉人出身、知縣推官、吏部會同都察院考選、分送兩京理刑,或試職滿日,升除實授。[3]卷5
六科(吏、戶、禮、兵、刑、工)給事中也屬于侍從之臣,經(jīng)常派遣出使。從已經(jīng)結(jié)集的25種《皇華集》中,給事中都擔任副使,各部郎中則擔任正使。
像交涉救濟明朝難民及東江糧草問題的副總兵程龍,以材藝入選的太仆寺寺丞金湜等皆是。這種類型的使者,或者為了解決具體事務,或者為迎合朝鮮需要。
從明朝方面來說,在派遣宦官還是朝臣出使朝鮮這一點上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朝廷大事,派文臣前往頒詔,應對李朝方面的告哀、請封,及出于明朝皇帝個人喜好的征求,都派宦官前往。這種規(guī)律,實際上是由出使任務與使臣特點決定的。
出使任務中,如果是關于重大儀禮或涉及軍事邊防的任務,一定派遣朝臣。其中涉及重大儀禮的使節(jié),正、副使多由儒臣擔任,涉及軍事問題的使節(jié)多由行人司或?qū)B氒娛氯藛T擔任。
朝廷大事,頒詔屬國,這關系到宗主國的顏面,同時,頒詔儀式也很鄭重,必選碩德文臣擔任才能完成此種使命。
至于事關朝鮮(朝鮮請冊等事),或事涉皇帝私德(聲色犬馬一類),或出于皇帝信任(如明成祖、明武宗),皆由朝鮮籍太監(jiān)擔任正副使者,或由太監(jiān)擔任正使,行人司官員擔任副使。
兩種類型使臣的比較,有如下幾種不同:(1)一般來說,宦者都是出身朝鮮籍的,與朝鮮溝通上沒有問題,而朝臣皆不通鮮語,往來須籍通事翻譯,自己要帶通事,朝鮮方面也派遣通事一二人協(xié)助。(2)宦者都是幼小時從朝鮮采擇而來,知筆墨者不多,可謂粗鄙無文。而朝臣則不然,文化都很高。而且鑒于朝鮮“君子國”之名,歷代多選文采、技藝之臣擔任正副使,以便與朝鮮交流。(3)宦官粗鄙無文,且生長宮廷,薰染官場習氣,雖歸父母之邦,多為一己或家族謀取利益,廉介者寥寥。朝官則受儒家思想教育,且事關國家形象,多廉謹自處。當然,這只是普遍現(xiàn)象,而且由使者個人素質(zhì)決定。像劉鴻訓、楊道寅一行,雖是儒臣,但被朝鮮人稱為“貪墨無比”。(4)朝鮮方面鄭重接待儒使,百般迎合宦者。尤其是詩賦外交模式形成后,對儒使的接待細節(jié)尤為細心,處處考慮周全。(5)朝鮮君臣與儒使締私交,與宦者締利交,注重保持長期聯(lián)系。在朝鮮與明朝的各種交涉中,朝鮮都曾受到儒使、宦者的不同幫助。朝鮮使者到北京后,都很重視與儒使的聯(lián)系,事先準備好禮單,為其與朝鮮文臣的聯(lián)系傳遞信件、書籍、禮物等。事實也證明,在李成桂宗系問題上,在表箋問題上,朝鮮都得到儒使方面很大的幫助。
以嘉靖二十五年(指到朝鮮時間,出使時間在二十四年末)太監(jiān)劉遠、行人司行人王鶴出使朝鮮為例,說明一下兩者的區(qū)別。其時,朝鮮仁宗李峼去世,嗣王李峘依例向明朝請謚。明世宗賜謚榮靖,遣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劉遠、行人司行人王鶴前往賜謚賜祭。劉、王二人正月二十一日至漢城,二十四日舉行賜祭禮,二十九日,王鶴辭別。王鶴在漢城逗留的時間雖較一般儒使時間為長,但他逗留時間較長更多是受正使劉遠的羈絆。劉遠則直到朝鮮滿足其貪婪私欲后,才于二月二日起程。在接受朝鮮國王贈物時,劉遠照單全收,而王鶴只收紫綢、人參、筆桿、墨笏、冊紙、彩席、鬢笠、油扇等物,說“欲分贈故鄉(xiāng)之人”。至于追前賢后蹤,謁孔廟,游漢江,王鶴皆待劉遠允喏而始行,深受劉遠限制。二人在朝鮮的所作所為形成鮮明的對比。
[1]明太祖實錄[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校勘本,1962.
[2]太宗恭定大王實錄二[M].吳輯本.
[3]大明會典[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
[4]陸容.菽園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72.
Discussion on the Type of the Ming Dynasty’s Envoys to Korea
MENGXian-yao1,MENGXiao-lu2
(1.Yanbian University,Yanji 133002,China;2.PekingUniversity,Bejing100871,China)
In the Ming Dynasty Envoys to Korea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eunuchs and officers.From a practical situation,there is a pattern in the two types.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dispatch officers to deal with imperial court affairs.When dealing with the reports of sorrows and requests of appointments,and the demand fromthe emperor’s indulgence,the emperor will dispatch the eunuchs.
Korea;envoy;type;characteristic
K248
A
1008-178X(2012) 04-0037-06
2012-01-11
孟憲堯(1966-),男,吉林松原人,延邊大學博士研究生,從事中朝關系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