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君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甘肅 成縣 742500)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以下簡稱《同谷七歌》)是杜甫寓居同谷(今甘肅成縣)時寫下的七言組詩。原詩內(nèi)容如下: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fā)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
長镵長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shù)挽不掩脛。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閭里為我色惆悵!
有妹有妹在鐘離,良人早歿諸孤癡。長淮浪高蛟龍怒,十年不見來何時?扁舟欲往箭滿眼,杳杳南國多旌旗。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為我啼清晝!
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濕。黃蒿古城云不開,白狐跳梁黃狐立。我生何為在窮谷?中夜起坐萬感集!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xiāng)!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饑走荒山道。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七月,關(guān)內(nèi)大饑,戰(zhàn)亂不已,人民飽受災難。杜甫受到房琯事件牽連被一再貶官,最后貶任華州司功參軍,司功參軍這一微職實則無所作為,杜甫的政治理想破滅了。為了生計,只好應當時正在秦州(今甘肅天水)郊輔西枝村自建窯洞居住的友人、原京師大云寺主僧人贊上人的相邀,又有其從侄杜佐寓居秦州的東柯谷,他舉家投奔。杜甫《秦州雜詩》“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正說明他為生計所迫,不得不依靠親友流寓秦州。然而詩人在秦州的生計并沒有多大改觀,“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杜甫《空囊》),“曬藥能無婦?應門亦有兒”(杜甫《秦州雜詩》),反映了詩人一家當時在秦州的生計狀況,依靠親友的接濟和賣藥的微薄收入依然無法改變一家人的生活困境。此時有同谷縣令“佳主人”來書熱情相邀,有詩為證,“邑有佳主人,情如已會面。來書語妙絕,遠客驚深眷”(杜甫《積草嶺》),再者聽說同谷氣候溫暖,風景宜人,喜好郊游的詩人頗為動心,更為重要的是詩人認為同谷能解決全家的生計問題,于是充滿了向往之情。“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漢源十月交,天氣涼如秋。草木未黃落,況聞山水幽。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疇。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密竹復冬筍,清池可方舟。雖傷旅寓遠,庶遂平生游”(杜甫《發(fā)秦州》)即為明證。于是詩人在秦州流寓近四個月后,攜家從秦州出發(fā),歷經(jīng)艱難萬險,最終到了同谷縣。此時縣令卻嫌詩人已棄官且窮困潦倒便避而不見,詩人只好在距縣城十里的鳳凰山下、飛龍峽口結(jié)茅廬居住了一月左右。然而在寓居同谷的這一個月里卻是詩人一生最為凄慘的日子,應“佳主人”熱情相邀來到同谷卻遭受了冷遇,身居窮山僻壤,人生地疏,全家人饑寒交迫,身陷不幸的詩人于無奈中“長歌當哭”,和著血淚用七古體裁寫成了七言組詩《同谷七歌》。
這組詩真實而形象地記錄了詩人一家寓居同谷時艱苦卓絕的生活,真是到了慘絕人寰的境地,其“長歌可以當哭”,馮至認為這組詩是“響徹云霄的悲歌”(馮至《杜甫傳》),七歌中唱出了痛徹心肺的悲劇主題。
杜甫一生其實并未一直處于生活貧困的境遇,他出生于有著“奉儒守官”的傳統(tǒng)家庭,他從小就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立志走“學而優(yōu)則仕”的道路。三十五歲以前,詩人的經(jīng)濟狀況比較好,讀書、壯游、打獵、飲酒、賦詩,過著他一生最為快意的生活,在他早年的詩歌里很少有嗟窮傷貧的內(nèi)容。詩人雖然“學而優(yōu)”,但他后來入仕的道路卻頗為艱難。當時入仕的途徑有三種:參加科舉考試、讓達官貴人保薦、向最高統(tǒng)治者獻賦。這三種途徑詩人都尷尬地嘗試過,先后得了左拾遺、參軍等幾個卑微的官職,卻又因為疏救房琯罪逆龍顏遭貶,政治理想破滅后的詩人最終棄官,仕途的坎坷,多少也導致了生活的貧困。詩人于天寶十載(751年)《投簡咸華兩縣諸子》一詩中就開始有了明確的記載:“饑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lián)百結(jié)”!這還不是詩人最貧困的時候,試看《同谷七歌》中的凄慘處境。
杜甫四十八歲時攜家來到同谷,正值天寒地凍之時,一家的生計是此時全家人關(guān)*的焦點,詩人在《發(fā)秦州》一詩中向往的野蜜、薯蕷在嚴寒的季節(jié)何處可尋?此時詩人自我形象是這樣的:“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fā)垂過耳”,“短衣數(shù)挽不掩脛”,窮老困病的詩人飽受了作客的凄楚,潦倒的困境,可以說詩人已到了衣不蔽體的地步。按說同谷界內(nèi),杜甫結(jié)茅廬處的前面正是青泥河,此河*入嘉陵江,同谷尚屬長江流域,冬天雖然嚴寒卻談不上奇冷,若非詩人缺少衣物,衣衫短小不蔽嚴寒,也不可能到“手腳凍皴皮肉死”的地步??墒窃谌说貎缮耐葻o人接濟,詩人為生計役使,不得不困守窮谷,忍受肅殺的寒意和暮色,“歲拾橡栗隨狙公”[*]橡栗,是一種野生植物,含有淀粉,果實味澀不可食,當?shù)厝朔Q之為“橡子”。若非生活極端貧困,當?shù)匕傩諞Q不會以橡子作食物。。橡栗成熟于秋季,即使當?shù)叵鹱訕涠?,詩人在“漢源十月交”由秦州來到同谷,零落在地上的橡栗已經(jīng)很少了,就算“隨狙公”頂著寒意去找尋,也是難能果腹的。所以詩人只能感嘆“悲風為我從天來”之余,親自手握“長鑱”進到盛雪覆蓋的深山去采掘黃獨(黃獨是一種野生的土芋,也正是詩人在《發(fā)秦州》中提到的“薯蕷”)。但是山中大雪覆蓋,根本無苗可尋,只好荷鑱而歸。尋不到食物已經(jīng)令詩人很悲痛,歸來只見“男呻女吟四壁靜”,更加讓人覺得慘不忍睹,就連“閭里”也為這一慘相而“色惆悵”,這一個“靜”字和“閭里”表情的襯托,可不更加體現(xiàn)了詩人生活貧困的悲劇嗎?
曾有人說,杜甫到同谷時,“只有四十八歲,即使早衰,也還不至于就白發(fā)垂耳吧”?杜甫“把自己的貧困夸大得太不著邊際了”(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試想四十八歲在當時已算得中老年人,相貌容顏發(fā)生變化是自然的道理。伍子胥為過昭關(guān)一夜可急白頭發(fā)。詩人常年為貧困所累,再體面的人在衣食無著的情況下也懶理容妝。杜甫此時在人生最為困苦的時期容顏發(fā)生些變化,以至于“白頭亂發(fā)垂過耳”而疏于打理,也應在情理之中。何況杜甫的詩歷來被稱為“詩史”,詩中記載的情形應該是真實可信的。
數(shù)千年中國文化底蘊中積淀著一種濃濃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思念家鄉(xiāng),感念親人的情懷人皆有之,這種極為普遍的思鄉(xiāng)情懷也是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抒寫的主題。杜甫的感情世界也十分豐富,面對苦難,杜甫毫不掩飾,也不頹廢,他把對故土的思念,對親友的關(guān)愛款款寫出,從而抒發(fā)真情,表達對親人、對朋友、對故鄉(xiāng)、對人生的摯愛與熱情。
杜甫有弟四人,穎、觀、豐、占,此時只有占跟著杜甫寓居同谷,另有一妹在濠州鐘離。[1]兄弟姊妹天各一方,遠離故土的杜甫思念遠方的親人也是在所難免的。但是當時大唐王朝的國土上烽煙四起,道路阻隔,以致親人音訊渺茫,思念之情雖深,團圓之望全無,杜甫只能憑借詩歌訴說衷腸。
梁啟超曾稱杜甫為“情圣”,這一評價是中肯的。在唐代詩人中,像杜甫那樣重親情并毫不掩飾地在詩歌中表現(xiàn)這一感情的并不多見。[2]他在詩歌中往往會表達對同性朋友的深情厚誼,比如因李白、高適、岑參而作的一些詩篇。杜甫在一些詩篇中也毫不掩飾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對弟妹子女的深切思念,這諸多詩篇展現(xiàn)了詩人健全的感情世界,這是難能可貴的。正如《同谷七歌》中對弟妹的思念憂慮之情足以驚天地泣鬼神,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
杜甫有著崇高的人生理想,一是“致君堯舜上”,即以臣的身份輔佐國君,使最高統(tǒng)治者成為治國有道的明君;二是“再使風俗淳”,即以儒者身份去完成道德教化的使命,使社會風氣變得淳樸美好。可是他一生的理想隨著仕途的失敗化為泡影,不得已過起了漂泊的生活。
杜甫作為偉大的“詩圣”,除了感嘆個人的悲苦外,無論在怎樣艱難的境況下,他始終難以割舍憂國憂民的情懷,密切關(guān)*著政治時局的變化。“南有龍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木葉黃落龍正蟄,蝮蛇東來水上游”就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這一句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這是對同谷縣萬丈潭的描繪,因為詩人對此景點另有一詩《萬丈潭》。然而《同谷七歌》抒寫了詩人的身世之感,在組詩中詩人應該不會單單穿插一首狀物寫景的詩歌,因此,這幾句應該聯(lián)系當時動蕩的政治時局有感而發(fā)。蒲起龍認為,“七歌總是身世之感,何容無慨世一詩。值亂乃作客之由也。不敢斥言五位,故借南湫之龍為比?!汀?、‘龍蟄’,干戈森擾也?!笊邧|來’,史孽寇逼也”(浦起龍《讀杜心解》)[3]。因為這年九月,史思明攻陷洛陽,橫行于河南一帶,詩人以“龍蟄”暗射唐王朝君主昏庸,國勢衰微,平叛無力。以“蝮蛇”象征叛亂的賊寇。龍潛蟄而蛇反游的現(xiàn)象令杜甫極為痛心。因此,詩人想起國難民困,即使遠離戰(zhàn)火,身在“黃蒿古城云不開,白狐跳梁黃狐立”的“窮谷”,仍時刻渴望能夠消除戰(zhàn)亂,迫切希望“溪壑為我回春姿”。
按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杜甫已經(jīng)脫離了官場,在政治失意之后,在躲避戰(zhàn)亂之時,他已融入人民之中。杜甫終身不棄自己崇高的理想,也未效仿陶淵明避世隱居,詩人早年“奉儒守官”的思想影響了他一生。所以詩人常常憂思滿懷,義憤填膺,在國難當頭之際,卻無法報效朝廷,為民除害,使國安昌。只有在悲憤之余發(fā)發(fā)牢騷,以“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的詩句譏諷李輔國這類新寵權(quán)貴們排斥忠良,專權(quán)誤國的憤懣之情。忠良賢才空有一腔政治抱負,卻壯志難酬,無奈之中“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饑走荒山道”。作為一個入世主義者,而今年老無成,“仰視皇天白日速”,遲暮之感頓生,只能在憂國憂民的悲歌中抒發(fā)感慨了。
《同谷七歌》抒發(fā)了杜甫傷身世之苦,悲離別之痛,感憂患之情,字字充滿了血淚,這迷惘、悲涼、憂傷,真乃是千古絕唱,每一歌都隱含著詩人深刻、濃重的人生悲劇。
[參考文獻]
[1] 蕭滌非.杜甫詩選*[M].1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 丁啟陣.論杜甫詩的悲劇主題[J].杜甫研究學刊,1998(1).
[3] 陳子建.杜甫《同谷七歌》的抒情特色[J].杜甫研究學刊,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