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方
西方學者們在對競爭的深度思考中,系統(tǒng)地分析、總結出一整套手段,稱之為競爭策略。那是堂堂正正的正戰(zhàn),以競爭優(yōu)勢的創(chuàng)造為取勝之道。比如,公司經(jīng)營中做到更好或更便宜,以超越競爭對手;若是處于競爭中的弱勢則如何去追尋強者不屑于做的,從而成為第一。核心觀念是如何使自己獲得強勢,從而使自己在各路英雄的競爭中,成為買方的必然選擇。而中國文化所講究的則是謀略。所謂謀略,強調的是“上兵伐謀”、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我們看中國古代兵法中的三十六計,如“瞞天過海”、“笑里藏刀”、“趁火打劫”、“欲擒故縱”、“借尸還魂”、“調虎離山”、“上屋抽梯”等。謀略就是不同于西方的策略,看上面這些規(guī)則又有哪些是強調先要做大做強,再去打敗對手?
謀略一:只可意會、不能言傳
謀略所體現(xiàn)的是中國人的城府,就是不會開宗明意地表明自己的目的,即使表明了也不見得是由衷的。所以,中國人在生活的磨練中已學會了仔細觀察、刻意琢磨,設法了解對方的意圖。而真正的高人,那可是煉就了火眼金睛,能夠明確解讀對方的意圖和需求,包括那些尚未明言的,甚至是連對方都沒有清晰意識到的需求。只要有此火候,也就能夠做到投其所好了。
明末洪承疇的降清過程就是一經(jīng)典例子。他是朝廷重臣,很得崇禎皇帝信任,官至薊遼總督。后在抗清中兵敗被俘,他抱著必死決心,對于前來勸降者,或是破口大罵,或是閉目不語。已降清的故友范文程受皇太極之命前去勸降,受到了冷落。范退出房門,在窗外仔細觀察,見梁上的灰塵跌落到洪承疇的衣袖上,洪很小心地用手指撣去,范即推測到此人尚在留戀人生。接下來,也就是皇太極親自去探望了,他見洪承疇衣著單薄,就把自己的御衣解下披在洪的身上,洪不由地嘆息道:“乃真命世之主也!”便“感恩戴德”地跪下,歸順了清朝。
謀略二:欲要取之、先要予之
中國人的謀略,也體現(xiàn)在“欲要取之,先要予之”的觀念上?!顿Y治通鑒》記載著“為卒吮膿”的典故,這一道理說得非常透徹。戰(zhàn)國初期的吳起為著名的軍事家和統(tǒng)帥,在魯國、魏國和楚國擔任高級軍事職位期間,屢戰(zhàn)屢勝。
根據(jù)歷史記載,吳起任魏國大將時甚至用嘴為某個士兵吸吮瘡膿,可那士兵的母親聞之卻失聲痛哭。人問其故,她說:“吳將軍用嘴為我兒子的父親吸過瘡口,他父親涇水之戰(zhàn)勇猛沖殺,戰(zhàn)死沙場,現(xiàn)吳將軍又為我兒子吸膿,我不知兒子又會死在哪里,所以才為他哭泣。”長官的關愛,上級的信任,那是要回報的,而且還得是“滴水之恩,當報涌泉”。這一可憐的婦人是明白人,她已把中國文化看透了,才會如此地悲切。
謀略三:曲徑通幽
在高陽的《胡雪巖》中提到了清朝年間的行賄方法。地方官員要想孝敬朝中在位者,要先到琉璃廠的古董字畫店去探路。在講明了要送某位官大人多少銀子后,店老板就會很內行地告訴對方,送禮應送某畫家的某幅畫。約好付錢之后數(shù)天來取,該店老板就會去那位官大人家,用所收到的銀子買下了他家所收藏的字畫,再轉交給行賄者。行賄者再去登門拜訪,把藝術品作為禮物送了出去。在完璧歸趙后,行賄過程也就優(yōu)雅地結束了。
如此運作,既達到了行賄目的,又減少了政治上的風險。當然,這樣的把戲能夠不斷延續(xù),愈演愈烈,就在于存在著必要的“誠信”,也就是今天通常說到的“潛規(guī)則”:行賄者得對中間人有足夠的信任,才會把金錢交給他,而店老板作為中間人,只能收一筆中介費,不得亂來,這靠的是“誠信”建立起的口碑;而官大人更要是“君子”,在不露聲色地受賄之后,要替人辦成事——如此而來,這個機制才能良性運轉。
謀略四:不可沽名學霸王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詩句來自于毛澤東的著名詩詞《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毛澤東在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時,把項羽的失敗歸咎于他的“沽名”,即沽名釣譽,做重大決策時受制于“務名”的考慮。在推翻秦朝后,有人勸項羽說:“關中這塊地方,以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業(yè)?!钡麉s答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在鴻門宴上,除掉危險對手的最佳良機就在舉杯之間,然當劉邦謙卑地向他服軟時,他就不忍下手了,最終聽從了項伯的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放虎歸山。這才有后來的楚漢兩軍相爭。在中國的大多數(shù)歷史中,都是奸雄打敗君子,而后再道貌岸然地坐天下。
謀略著眼于城府、心計、運作,要做到“聽鑼聽聲,聽話聽音”,要明白“欲要取之,先要予之”的道理,要達到“曲徑通幽”的境界,且是以勝利為最高原則,而不可去“沽名”……這才是真正的深明大義了。
(摘自《商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