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亞威
一直想寫點關(guān)于我外婆的東西,但總不知從何處下筆。
外婆是個安靜、能干的傳統(tǒng)農(nóng)村婦女,18歲時嫁給我外公,那年我外公17歲。
外婆本籍衡山縣貫塘鎮(zhèn),貫塘鎮(zhèn)解放前都是開窯廠做紅磚的。外婆的父親就是窯廠的窯頭,相當(dāng)于今日車間的主任,幾個兄弟都是窯工。外婆做女兒的時候讀過幾年書,粗通文墨,她母親死得早,幾個兄弟都沒結(jié)婚,家里沒主婦,在磚窯做事的人,又都是好喝酒好出頭的粗人,于是到15歲時,外婆就專心在家,操持起全家的家務(wù)了。貫塘鎮(zhèn)遠(yuǎn)近都知道唐家有一個能干賢惠的好女兒。
外公家住城里開云鎮(zhèn)上,家境殷實,外曾祖父早年讀書不成,在鄉(xiāng)下有幾十畝水田,在城里開著兩個鋪子。外公是獨生子,自小聰明,下河摸魚上房揭瓦,從小會吹拉彈唱,十幾歲打算盤算賬就能點得分文不差。曾祖父也是中年得子,望子成龍,送外公到長沙讀書,盼他讀書做官,光宗耀祖??上н@人讀書也有天賦。外公什么都愛,偏偏不愛上學(xué),在長沙,每日就在茶館里聽書,跑到戲院看花鼓戲,要不就和朋友三四個到處瞎玩,總之,讀了三年書,留了三年級,學(xué)問倒是沒一步寸進(jìn)的,比其父讀書還不成。
外曾祖父長嘆,知道自己家中出不了狀元郎了,便修書給外公,讓他書也別念了,反正升班無望,早日回家完婚,學(xué)著掌管家業(yè)。外公得書大喜,連夜宿醉,第二天就坐著火車屁顛屁顛地回衡山縣了。
外曾祖父當(dāng)時在衡山縣也是有名望的鄉(xiāng)紳,篤信基督,帶頭集資修教堂和孤兒院,借人錢不算利息,逢著年景不好也往往出糧濟(jì)貧,每天親自下田種地,家中雇的短工和主人一起上桌吃飯,在鄉(xiāng)間頗有仁名,愿意幫他說媒的人也多。一說著,就說到我外婆─貫塘唐家的唐淑珍了。說媒的人也找到了我外婆的父親。人人都知道外曾祖父仁義,人人也知道外公頑劣,都說:“人家是最好的人家,就是伢子有點……不老成。”
1945年,外曾祖父和縣里其他幾家鄉(xiāng)紳一起辦了一場花鼓戲會慶賀抗戰(zhàn)勝利,戲會后帶著禮物,也帶著兒子去貫塘拜訪外婆家。兩邊的父親在桌上談天,外公一雙賊溜溜的眼睛四處打量,尋著有什么好玩事物,被外曾祖父敲了好幾下腦殼。過了一會兒,外婆端著茶上來,嫣然一笑。外公一抬頭,見這如衡山般靈秀的妹子兩點明眸,露出皓齒,竟一下子怔了。
外婆退下,外公小聲說:“爹,娶了吧?!?/p>
就這樣,1946年的春天,外婆過了門。
其實外曾祖父做主讓外公早日完婚倒有一多半是想讓他早點懂事收心。外婆過了門,外公甚是歡喜,對她也好,只是那頑劣勁兒卻一點沒減,每日還是玩樂、聽書、看戲。
這年深冬,外婆已經(jīng)懷胎八月。外曾祖父打發(fā)外公去衡陽市進(jìn)貨,走之前千叮嚀萬囑咐要他進(jìn)完貨早點回家照看堂客,要當(dāng)?shù)娜肆?,不可再這么不老成了。外公連連又是點頭又是保證。
也是無巧不成書,這天外公進(jìn)完貨,竟趕上花鼓戲名角謝蓮英來衡陽演出,一時萬人空巷不得一座,外公當(dāng)機(jī)立斷,把貨交給朋友料理,跑去看戲。
謝蓮英在衡陽演了兩天,外公就看了兩天。謝蓮英衡陽演完又要去湘潭演,外公也雇了馬車直奔湘潭去了。
第四天,外公正坐在戲臺下嗑瓜子閉著眼搖頭晃腦優(yōu)哉游哉,忽被一只手拍了下肩膀,外公睜眼抬頭,是鄰居青年,那鄰居不等外公開口,先劈頭蓋臉:“你個不曉事的人,我一頓好找!你堂客早產(chǎn)啦,現(xiàn)在不曉得大人小孩能不能保住性命!”外公站起來一跺腳,跟著鄰居趕緊回家了。
回到家,床上是臉色蒼白的外婆,旁邊一個小床上是我剛出生的大姨,再旁邊,立著面色鐵青的外曾祖父。
外曾祖父也不說話,上前先是一個大耳刮子,外婆倒嗚咽嗚咽地哭了。
為這事,外婆半年沒理外公,為外公的不曉事,也為自己的命苦。
外公倒是尋著機(jī)會和外婆說話,也想著法子逗外婆開心。這樣的劇情之后幾十年又上演了很多次,在我印象里,外公一出了什么岔子,外婆就不理他,他就想方設(shè)法討好外婆。
外婆產(chǎn)后身體一直很虛,也不愛吃東西,一次外公陪她回娘家,晚飯上外婆一直夾著她父親做的一碗青椒炒油渣。眼尖的外公看見了。第二天回家,晚飯時,從沒下過廚的外公也端上了一盤青椒炒油渣。
外婆疑惑地看著外公,也看著菜,試著夾了一口,撲哧笑了:“難吃死了?!蓖夤埠呛切α?。
青椒炒油渣成了外公之后一生惟一會做的菜,到我記事時,外公已經(jīng)把這道菜做得爐火純青,色香味俱全了。
外公直到晚年,還是公認(rèn)的“不老成”。他上廁所蹲坑,一定要備齊四大件:手紙、老花鏡、報紙、煙,四大件缺一不可。我讀小學(xué)的時候,暑假在外公家看電視,見他焦急地翻箱倒柜一頓好找,我問:“爺,干啥?”他說:“解大手?!蔽艺f:“找手紙吧?我這有餐巾紙?!蓖夤膊焕砦遥^續(xù)找著。這時外婆不慌不忙打開一個柜子,拿出一份《參考消息》給他,他才歡天喜地直奔茅坑去了,想是已經(jīng)憋了許久。
外公晚年還是愛聽花鼓戲,到這個歲數(shù)上,退了休,子女也長成了,外婆倒不計較什么了,大概也早忘了當(dāng)年為看戲出的“事故”。外婆也常常陪著他,坐在藤椅上聽著收音機(jī)或看著電視,聽?wèi)?。只是后來,收音機(jī)里和電視里的花鼓戲越來越少了。兒女們便給他們買了光盤,教他們放。我在外婆家住的時候,耳邊嗯嗯呀呀的是“難舍難分離哪合咳合咳!東邊里紅日悄升起,留哇留郎哥哇哥……”
我讀初二的時候,外公過世了,我從百里之外的學(xué)校趕回家,見靈幔素紙鋪天蓋地,母親和姨舅們都哭得昏天暗地。我推開外婆臥室的門,舅媽坐在床邊,外婆打著點滴,已經(jīng)昏死過去了。
外公死后,外婆還活了好久好久,現(xiàn)在還在世,而且成了家鄉(xiāng)那一輩老年人里惟一活著的了,我寫的故事多半是她說的。她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是:“他這么不老成,現(xiàn)在沒人照顧怎么辦?”
過年回家,表妹和子侄們圍在火爐前看著江蘇衛(wèi)視的《非誠勿擾》笑作一團(tuán),外婆躺在沙發(fā)上,蓋著被子,戴著耳機(jī)聽花鼓戲。
我也聽過花鼓戲,不喜歡,那唱腔離著我太遠(yuǎn)了。但戲里的生活曾經(jīng)離我們很近?;ü膽虿幌窬﹦。幌窭デ?,京劇和昆曲都是偶像劇,花鼓戲有點像東北二人轉(zhuǎn),不唱帝王將相,不唱王孫小姐,唱的只是樵夫獵戶、農(nóng)夫書生,“家住常德武陵境,絲瓜井畔劉家門”。唱的是鄉(xiāng)里百姓的萬家憂樂,連主人公的名字都那么俗,叫劉海,胡秀英。有的是柴米油鹽的甜,有的是悲歡離合的苦。這大概就凝聚著我外婆和我外公一生的悲歡和感動吧。寫到這里,我又有些沉默了。
責(zé)編/劉麗(4151523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