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鋒,陳民鋒,廖新維,殷丹丹,廖長霖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102249)
BD油田裂縫性油藏注采竄流程度判別研究
趙東鋒,陳民鋒,廖新維,殷丹丹,廖長霖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102249)
針對裂縫性油藏開發(fā)過程中出現(xiàn)的注采井間的竄流問題,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法,根據(jù)油田開發(fā)實踐,選出油田地質靜態(tài)特征指標和反映油田發(fā)生水竄的動態(tài)特征指標,用數(shù)學方法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到針對油水井的評價指標集,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利用權重系數(shù)法計算出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指數(shù),提出注采竄流井區(qū)評價標準,最后根據(jù)目標油水井的綜合指數(shù)來判別其竄流程度。通過在BD油田的實際應用,證明該方法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
裂縫性油藏;井間竄流;模糊綜合評判;竄流程度;竄流級別;BD油田
在裂縫性油藏中,裂縫系統(tǒng)和基質巖塊系統(tǒng)在儲集和滲流能力上差異巨大,造成油藏的嚴重非均質性,由于裂縫的位置、方向和大小很難做到精確把握,從而井網的布置很難做到和油藏完全匹配,加上裂縫在一定壓力下的開啟和延伸,在油田開發(fā)過程中往往容易形成注采竄流,導致油井含水急劇上升,產量迅速下降,油藏波及系數(shù)低,采出程度低甚至出現(xiàn)水淹井,水處理工作量加大,生產成本顯著提高,經濟效益明顯下降[1-9]。油田后期的調整重點是對注采井竄流的治理,提高波及系數(shù)。治理的關鍵是判斷注采井竄流位置、方向和程度。然后采取適當?shù)恼{整措施,提高注水效率,進而提高采收率。
BD油田E1f23儲層是典型的裂縫性砂巖油藏,注水后沿裂縫方向的油井見效速度明顯快于其他井,日產液和含水率均出現(xiàn)上升趨勢。B12-3井組中油井B10見水時間最短,水線速度最快,產水上升速度是井組其他井5倍多。裂縫造成油藏的嚴重非均質性,給后期的注水開發(fā)帶來很大難度。
井間竄流是造成注水波及系數(shù)低的根源。因此需要判別出竄流存在的位置和程度,為井間竄流的治理奠定基礎。首先針對油藏的開發(fā)特點、復雜性,根據(jù)影響竄流通道形成的主要地質和開發(fā)因素,確定評價指標,建立能反應形成竄流的指標集,然后利用多因素、多層次的權重分析和模糊評判綜合方法,計算出綜合竄流指數(shù)。最后通過綜合指標分級評價油藏注采竄流程度。
1.1 判別指標集的建立
注采竄流形成的內因是油藏本身的物性,如地層非均質性、孔隙度、滲透率、原油黏度、油藏類型以及膠結程度等靜態(tài)因素。形成竄流后在注采井區(qū)的生產動態(tài)會有一定程度的反應,表現(xiàn)在如產液吸水剖面的差異、注采壓差的異常、采液吸水指數(shù)的增加、出砂程度、含水程度等動態(tài)因素。因此選取的指標既包括靜態(tài)因素指標又包括動態(tài)因素指標。這些指標既選取了絕對值指標也包含了相對值指標,既有累計量又有當前瞬時量,考慮到了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1.1.1 注采井組判別指標
(1)井組滲透率突進系數(shù):井組中油水井實際生產層位最大滲透率與平均滲透率的比值。
(2)井組連通層導流突進系數(shù):井組中油井與注水井連通層最大導流能力與平均導流能力的比值。
(3)井組油井含水率偏差系數(shù):注采井組中對應油井最大含水率與平均含水率的比值。
(4)井組油井產液量偏差系數(shù):注采井組中對應油井最大產液量與平均產液量的比值。
(5)注水井無因次注入量大小:注水井實際月注入量與全區(qū)有效水井平均月注入量的比值。1.1.2 油井判別指標
(1)油井單向受效導流能力:井組中油井與注水井連通的受效方向上的導流能力大小。油井單向受效導流大小:
式中:qv為油井單向受效導流能力,10-3μm2/mPa·s; K為絕對滲透率,10-3μm2;h為有效厚度,m;re為驅動半徑,m;Krw、Kro為水相對滲透率、油相對滲透率;μw、μo為水和油的黏度,mPa·s。
(2)油井單向受效對應程度:油井單向受效導流能力與該油井實際多向受效導流能力的比值。
油井單向受效對應程度:
式中:η為油井單向受效對應程度;qvi為油井所處的評價井組中的導流能力,10-3μm2/mPa·s;qvn為油井所有受不同注水井影響的導流能力,10-3μm2/mPa·s。
(3)油井綜合產液壓力指數(shù):油井注水見水后累計產液量與生產壓差隨時間積分的比值。
式中:Lp為油井注水見水后累計產液量,104m3;Ke為有效滲透率,10-3μm2;h為有效厚度,m;Bw為水的體積系數(shù);re、rw分別為驅動半徑和井徑,m;S為表皮系數(shù);pe、pwf分別為注水井壓力和生產井壓力,MPa;t為生產時間,d;mp為油井綜合產液壓力指數(shù),104m3/MPa·d。
(4)無因次產液量大小:油井實際月產液量與全區(qū)有效油井平均月產液量的比值。
(5)油水井注采關聯(lián)程度:注采井組中,注水井與采油井的生產動態(tài)上的相關程度。
式中:Rwo為油水井注采關聯(lián)程度;Wi為井組注水井累計注水量,104m3;Lp、Np、Wp為井組采油井累計產液量、累計產油量、累計產水量,104m3。
1.1.3 評價指標處理方法
由于各個評價指標之間存在量綱和數(shù)量級的不同,需要把各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歸一化到[0,1]區(qū)間。把指標分成“越大越優(yōu)型”和“越小越優(yōu)型”[10]??紤]到個別位置的突變參數(shù)對評價結果的影響,給評價指標規(guī)定了最大值和最小值,當參數(shù)為“越大越優(yōu)型”時,評價參數(shù)大于或等于最大值時,該參數(shù)的決策因子取1,評價參數(shù)小于或等于最小值時,該參數(shù)的決策因子取0;當參數(shù)為“越小越優(yōu)型”時,評價參數(shù)大于或等于最大值時,該參數(shù)的決策因子取0,評價參數(shù)小于或等于最小值時,該參數(shù)的決策因子取1。因此求出的決策因子介于[0,1]。
1.1.4 井間竄流評判標準
根據(jù)BD油田開發(fā)規(guī)律,結合其他類似油田開發(fā)規(guī)律和最近的實際監(jiān)測值的平均值,確定指標見表1。
表1 監(jiān)測指標評判標準
1.2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和綜合指數(shù)計算
1.2.1 權重分配
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分為主觀賦值法和客觀賦值法,這2類方法各有利弊,根據(jù)這2類方法的優(yōu)缺點,并結合油田實際情況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11]。層次分析法把問題分為若干層次,然后根據(jù)專家打分法對每一層次各元素的相對重要性給出定量表示。通過各層次的分析協(xié)調,達到整個問題分析結構的統(tǒng)一。
對標準層分配權重,根據(jù)專家打分法對井組因素和油井因素判別,2類的權重依次為0.50、0.50,其指標的權重見表1權重系數(shù)一級。當判別井組和油井時,根據(jù)專家打分法分別對井組和油井的各評價指標滲透率突進系數(shù)、無因次注入量、單向受效對應程度等進行判別,其指標的權重見表1權重系數(shù)二級。
1.2.2 動態(tài)權重法
如果油田缺少某些靜態(tài)或動態(tài)指標的資料,為避免產生誤差,采用“動態(tài)權值”的方法:先將缺少資料的指標的權值取作0,再將所有指標理論權重累加起來,用各個指標的理論權重值除以理論權重的累加值,作為各指標實際判斷計算的權值,即實際權值[12]。
1.2.3 綜合指數(shù)計算
注采井間竄流通過計算綜合指數(shù)(MI)來反映,據(jù)此即可判斷當前的竄流程度。
(1)參照評判標準,根據(jù)當前個指標的具體值計算各井組和油井的的加權平均值:
(2)綜合指數(shù)數(shù)值越大竄流程度也嚴重,當值小于0.48時,表示該注采井組生產狀況正常;當值大于0.48小于0.72時,表示竄流程度為中,該注采井組可適當進行控水措施;當值大于0.72時,竄流程度為強,該注采井組有必要進行控水措施。
(3)比較注采井組中采油井的綜合指標Z,其中max(Z采油井)為竄流最嚴重的水竄方向。
2.1 實際油藏竄流計算結果
圖1 BD油藏平面上注采狀況
BD油藏由生產動態(tài)反映出的注采狀況見圖1,圖中以注水井 (箭頭的起始位置)為中心分成7個注采井組,箭頭的指向位置是采油井,箭頭方向代表對應的注采關系,各個箭頭上的編號代表各個油井綜合指數(shù)的大小順序,綜合指數(shù)越大序號越靠前,編號為①的箭頭代表該井組該方向對應的注水井和采油井之間竄流最嚴重,編號②次之,依此類推。編號為①的箭頭所指方向為井組的竄流方向。可以看出:平面水驅存在較大差異,局部井區(qū)竄流嚴重。油藏裂縫較發(fā)育,受儲層裂縫影響,水驅存在方向性;注入水優(yōu)先沿裂縫方向推進,其余方向見效緩慢,甚至不見效。受裂縫影響,部分油井受效較快:B12、B4、B10井等。部分油井未見到明顯注水效果:B13-3、B6-4、B6-3井等。
2.2 竄流結果分析和治理措施
根據(jù)以上建立的方法,應用于江蘇BD油田,注采竄流狀況分析結果見表2,與油田實際情況相符。
(1)井組竄流程度判別。注采井區(qū)B12-3、B13-2綜合指數(shù)大于0.72,竄流程度為強,油井含水較高,注入水驅替效率差,必須實施控水措施,注采井區(qū)B3-2、B6-5、B7-1、B9-2綜合指數(shù)介于0.48~0.72之間,竄流程度為中,可適當實施控水措施。
(2)井組竄流方向判別。在強竄流井組B12-3中,側B5和B12采油井綜合指數(shù)最大,是井組竄流的主要方向。在強竄流井組B13-2中,側B13-6和B13采油井綜合指數(shù)最大,是井組竄流的主要方向,應作為井組控水的主要方向。
表2 注入水竄流狀況分析
(1)縫型油藏進入開發(fā)后期,油藏中由于裂縫的存在,形成大量的竄流通道,使注采井組、油水井在動態(tài)指標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連通層導流突進系數(shù)、井組油井含水偏差系數(shù)、油井單向受效對應程度、綜合產液壓力指數(shù)、無因產液大小等綜合值能反映出裂縫竄流通道的特征。
(2)利用綜合指數(shù)法可以綜合考慮多方面表現(xiàn)特征,選取適合不同油藏特點的權重和評價標準,可以判別油藏注采竄流區(qū)分布和竄流程度。
(3)本文所建立的方法簡單、適用、可靠,可廣泛應用于現(xiàn)場實踐,為油田的開發(fā)調整、綜合治理奠定基礎。
[1]何長,李平,汪正勇,等.大孔道的表現(xiàn)特征及調剖對策[J].石油鉆采工藝,2000,22(5):63-661.
[2]竇之林,曾流芳,張志海.大孔道診斷和描述技術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1,28(1):75-77.
[3]曾流芳,趙國景,張子海,等.疏松砂巖油藏大孔道形成機理及判別方法[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02,10(3):268-275.
[4]劉月田,孫保利,于永生.大孔道模糊識別與定量計算方法[J].石油鉆采工藝,2003,25(5):54-59.
[5]楊倫標,高英儀.模糊數(shù)學原理及應用[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23-32.
[6]趙傳峰,姜漢橋,王佩華,等.裂縫型低滲透油藏的水竄治理對策——以扶余油田為例[J].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8,30(6):116-119.
[7]劉淑芬,梁繼德.試井技術識別無效注采循環(huán)方法探討[J].油氣井測試,2004,13(1):27-30.
[8]胡書勇,張烈輝,等.砂巖油藏大孔道的研究——回顧與展望[J].特種油氣藏,2006,13(6):10-14.
[9]趙金省,張星,馬天態(tài),等.聚合物驅提高采收率實驗研究[J].石油與天然氣化工,2010,39(1):55-57.
[10]陳民鋒,姜漢橋,朱龍權.水驅砂巖油藏注采竄流井區(qū)判別研究[J].復雜油氣藏,2011,4(1):46-49.
[11]彭仕宓,史彥堯,韓濤,等.油田高含水期竄流通道定量描述方法[J].石油學報,2007,28(5):79-84.
[12]李兆敏,張星,高國強,等.聚合物驅竄流實驗研究[J].特種油氣藏,2006,13(4):81-84.
編輯 付 遙
TE344
A
1006-6535(2012)05-0107-04
10.3969/j.issn.1006-6535.2012.05.027
20111031;改回日期:20111102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外協(xié)子課題“海上稠油化學驅油技術”(2008ZX05024–002)
趙東鋒(1983-),男,2008年畢業(yè)于東北石油大學油氣儲運工程專業(yè),現(xiàn)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田開發(fā)工程專業(yè)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油田開發(fā)系統(tǒng)理論方法和提高采收率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