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清
上:三峽總公司大老嶺珍稀植物保護標識。攝影/肖佳法
荷葉鐵線蕨是鐵線蕨科、鐵線蕨屬的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現僅知分布于三峽庫區(qū)重慶市萬州區(qū)和石柱縣,它是三峽庫區(qū)的地方特有植物,也是國家第一批公布的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荷葉鐵線蕨是原四川省中藥材調查隊考察時首次發(fā)現的,由林尤興于1980年正式定名發(fā)表,其主要形態(tài)特征是:植株高5—2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密被棕色披針形鱗片和多細胞的細長柔毛。葉簇生,單葉;柄長3—14厘米,粗0.5—1.5毫米,深栗色,基部密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和柔毛,向上直達葉柄頂端均密被棕色多細胞的長柔毛,但干后易被擦落;葉片圓形或圓腎形,直徑2—6厘米,葉柄著生處有一或深或淺的缺刻,兩側垂耳有時擴展而彼此重疊,葉片上面圍繞著葉柄著生處,形成1—3個同心圓圈,葉片的邊緣有圓鈍齒牙,能育葉由于邊緣反卷成假囊群蓋而齒牙不明顯,葉片下面被稀疏的棕色多細胞的長柔毛。葉脈由基部向四周輻射,多回二歧分枝,兩面可見。葉干后綠色,天然枯死呈褐色,紙質或堅紙質。囊群蓋圓形或近長方形,上緣平直,沿葉邊分布,彼此接近或有間隔,褐色,膜質,宿存。荷葉鐵線蕨繁殖能力較弱,繁殖方式主要有2種:孢子繁殖與分株繁殖。
荷葉鐵線蕨分布區(qū)位于川(渝)東一系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平行嶺谷中,是長江北岸鐵鳳山與南岸方斗山所形成的夾槽中的一段。由于該區(qū)地質構造復雜多變,成土母質不盡相同,砂巖、頁巖、石灰?guī)r、紫色頁巖均有出露,以紫色頁巖為多。因此,土壤類型也是多種多樣的。但實地調查結果表明:荷葉鐵線蕨一般只分布在山地黃壤和紫色土兩種土壤上。
荷葉鐵線蕨。
荷葉鐵線蕨為常綠草本植物,一年四季均有新葉發(fā)生,老葉枯萎,本身并無明顯的季相變化。由于它植株較小,常棲身于其它植物之下,只有在晚秋以后,當其它植物停止生長,干枯葉落時,它才嶄露頭角。這時的群落外貌在顏色上就呈現出枯黃與淡綠交互排列的特征。而在春夏時節(jié),各種植物生長旺盛,它處在被支配的地位,是很難在群落外貌上有所反映的。荷葉鐵線蕨由于繁殖力弱、植株矮小,在群落中多處于被支配地位。荷葉鐵線蕨的群落結構主要特征為:
喬木層:荷葉鐵線蕨長在疏林下,喬木層一般不發(fā)達,植株高度最高達3米左右,主要樹種有黃連木、鹽膚木、化香、白櫟、紫彈樹等。
灌木層:相對來說,種類比喬木層要豐富些,高度一般為1米,主要種類有紫麻、狹葉海金子、重慶山茶、密蒙花、纖細蕘花、全緣火棘、檵木、黃荊、湖北算盤子、金佛山莢蒾、三葉五加、尖連蕊茶、竹葉花椒、白葉莓、馬桑、構樹、單瓣白木香、紫珠、山麻桿、毛桐等。
草本層:草本層發(fā)達,高度一般為0.8米以下,荷葉鐵線蕨蓋度2~10%,在草本層中一般不形成優(yōu)勢種,主要種類是:白茅、芒、野古草、野菊花、兗州卷柏、藎草、牡蒿等。
另外,還有些層間植物,如海金沙、地果、木防己、爬山虎、紫花絡石、葛藤等。
荷葉鐵線蕨斷斷續(xù)續(xù)分布在東起萬州區(qū)、西至石柱縣西沱區(qū)沿江近100 公里長,向兩岸縱深3-5公里的狹長地段(約東經107°50′-108°21′,北緯30°20′-30°50′),分布高度局限于海拔80-480米之間。既使是在如此狹窄的范圍內,也僅僅是在那些陡峭的崖頭和不能耕作的巖石出露地才有它的分布。野外調查結果表明:在土壤貧瘠、水分缺乏、不適應其它植物生長的巖縫往往分布較多的荷葉鐵線蕨。相反,在土壤、水熱條件稍好的地方,荷葉鐵線蕨由于植株矮小,繁殖力弱,在植物生存競爭中不能占優(yōu)勢,則只有少量植株零星分布在群落中的空地或植被較稀疏的地方。
在已調查過的區(qū)域內,如萬州區(qū)武陵鎮(zhèn)茶店村5組的二面山,萬州區(qū)新鄉(xiāng)鎮(zhèn)將軍村5組、龍泉水庫二級電站、龍泉溝馬兒嘴、小沱山一帶(包括福正溝和杉樹嶺等),石柱縣西沱鎮(zhèn)附近(沿江向上方向巖石塊間)等地生長著荷葉鐵線蕨。從目前的資料和調查結果分析,萬州的新鄉(xiāng)鎮(zhèn)、武陵鎮(zhèn)、燕山鄉(xiāng)、溪口鄉(xiāng)等地區(qū)可能是荷葉鐵線蕨的主要分布點,尤其是新鄉(xiāng)鎮(zhèn)小沱村分布較為集中,在石柱縣西沱鎮(zhèn)和萬州市郊的吊巖坪也有分布。
三峽工程的興建除了直接淹沒分布在海拔175米以下的荷葉鐵線蕨原生植株以外,還會對生長在175米以上的荷葉鐵線蕨生長產生間接的影響:如移民開發(fā)和工程施工,均對此物種保存造成極大的威脅。另外,三峽工程建設中移民上移,會加劇對庫區(qū)植物的砍伐采墾,對分布于海拔較高處的荷葉鐵線蕨造成壓力。因水庫水位上升致使海拔175米以上荷葉鐵線蕨所處的土壤含水量過高而不利于其生長。三峽水庫建成后將形成1080平方公里的巨大水體,庫區(qū)范圍內的氣候條件將有較大的變化,特別是降水量將會增加,從而引起下面兩種效應:由于荷葉鐵線蕨在配子體世代需以水為媒完成受精過程,降水量增加有利于其生活史發(fā)展,增強繁殖力。另一方面導致土壤含水量過高,引起水漬,不利于其生長生存。
荷葉鐵線蕨,在當地俗稱荷葉金錢草,由于根狀莖短而直立,單葉簇生、葉片圓腎形,葉柄亮黑,小巧別致可供觀賞;還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據說已有一百多年的藥用歷史,全草入藥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等功效,主治黃疸型肝炎、泌尿系統(tǒng)感染、尿路結石、中耳炎等癥。荷葉鐵線蕨是腎葉鐵線蕨的一個地理變種,為鐵線蕨科植物在亞洲分布唯一的單葉型植物。1978年,它首次發(fā)現于我國重慶市萬州區(qū),在此之前,整個亞洲分布的鐵線蕨屬植物全部為復葉類型,因此,它是我國,也是亞洲地區(qū)鐵線蕨屬植物中的一個新系。單葉型鐵線蕨,不僅為我國珍稀植物,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為數不多,只有1種和2變種,即:原變種腎葉鐵線蕨(產于非洲大陸西北部大西洋中的馬德拉島和加那利群島)、變種細辛鐵線蕨(廣布于非洲大陸南部和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島、毛里求斯島)和荷葉鐵線蕨。由于這3個植物分類群同出一源而分布在不同的大陸和海島,因而被視為“大陸漂移學說”的旁證材科。
上:篦子三尖杉。
中:凹葉厚樸。
下:巴東木蓮。
疏花水柏枝是落葉灌木,隸屬于檉柳科、水柏枝屬,現僅知分布于湖北、重慶的局部地區(qū),為華中地區(qū)特有的種子植物,鄭重(1984年)根據疏花水柏枝在湖北植物中的珍稀情況而把它列入湖北省省珍稀植物名錄之中,后來,又列入擬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珍稀瀕危植物。
疏花水柏枝最早的標本由A.Davidi采自湖北西部巴東一帶的長江峽谷中。模式標本產長江巫山峽口。1888年法國人A.R.Fr a ch et根據A.D a v id采集的標本將它發(fā)表為一個變種Myricaria germanica (L.)Desv.var.laxiflora Franch,1984年張鵬云和張耀甲將疏花水柏枝從變種Myricaria germanica (L.)Desv.var.laxiflora Franch.提升為一個獨立的種Myricaria laxi fl ora (Franch.)P.Y.Zhang et Y.J.Zhang。其主要特征是:落葉灌木,植株高達2m。老枝紅褐色或紫褐色,當年生枝綠或紅褐色。葉披針形或長圓形,長2~4毫米,具窄膜質邊。總狀花序頂生,長6~12厘米,稀疏;苞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約4毫米?;üiL約2毫米;萼片披針形或長圓形,長2~3毫米;花瓣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5~6毫米,粉色或淡紫色;花絲1/2或1/3聯合。蒴果窄圓錐形,長6~8毫米。種子長1~1.5毫米,頂端芒柱一半以上被白色長絨毛?;ㄆ?~8月、果期6~8月。疏花水柏枝主要采用扦插繁殖與種子繁殖。
疏花水柏枝的群落類型為灌叢。由于它分布在長江沿岸消漲帶內的較平坦沙灘上或石頭縫中,生境單一,而且在長江汛期常被洪水淹沒,因而群落結構簡單。疏花水柏枝成叢狀生長,單獨形成群落或與其它植物組成群落。灌木層:植物最常見的種類是秋華柳,其次是中華蚊母樹,偶而也有薔薇屬其他種類。草本層:植物種類有狗牙根、問荊、結縷草、芒、蓼和其它一些禾本科植物,最常見的種類是狗牙根和芒。
三峽庫區(qū)汛期較早,疏花水柏枝分布的江段一般從4月份就開始,到10月份才開始下降,因而疏花水柏枝被洪水淹沒的時間較長,淹沒時間隨其生長于消漲帶內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異,處于帶內上部者,一般為3-5個月;處于帶內下部者,一般為6-9個月。1997年1月16日在湖北秭歸縣九龍奔江處測得靠江面最近的植株離水面的斜面距離約為0.6米,垂直距離約為0.3米,淹沒時間估計約9個月。疏花水柏枝在這種環(huán)境中能生長繁衍至今,應有其獨特的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生長適應特性。
(1)耐洪水沖擊和耐沙土掩埋。疏花水柏枝根系較發(fā)達,扎根較深,便于吸收營養(yǎng)物質和抵抗洪水沖擊,起固定作用。由于水的沖擊作用而使一些植株的下部或整株被沙土掩埋,待水退后被掩埋部分在生長季節(jié)仍能發(fā)芽,而且還冒出土面。
(2)耐漬澇性強。全部被淹沒的疏花水柏枝植株在呼吸過程中,氧氣的供給除了來自于土壤之中,也許還吸收溶于水中的一部分氧氣。在銀杏沱至蘭陵溪口間孟家河處,有一段是20世紀30-40年代修建碼頭后被洪水沖毀而留下的殘址,江水從中流過,據1996年12月觀察,與江水流向一致的流水區(qū)內的疏花水柏枝植株生長較多,而靜水區(qū)植株數目極少或沒有。另外在九龍奔江處發(fā)現,多株5-15厘米高的二三年生植株淹沒時間達半年之久而仍能成活。從植株長久被淹沒而仍能成活的現象中分析,疏花水柏枝進行呼吸所需的氧氣由土壤或水來提供;除此之外,是否還存在“休眠”現象,這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2007年4月3日,湖北宜昌市三峽植物園,林業(yè)技術員在三峽特有、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圃采集“疏花水柏枝”植物標本。 攝影/文振效/CFP
(3)營養(yǎng)生長速度快,生長盛期在枯水季節(jié)。在汛期疏花水柏枝完全被淹沒的植株,其頂端較嫩部分多被洪水淹死或被水沖斷,待枯水季節(jié)水位降落后露出水面的植株開始在枝上發(fā)芽生長;而部分被洪水淹沒的植株 ,其未淹部分照常生長發(fā)育。1997年1月沿江考察時發(fā)現疏花水柏枝植株上密集著嫩枝綠葉,甚至在植株的老蔸上也發(fā)了芽,幼嫩枝條數目多且生長速度快,一般長度為30-40厘米,長者達60厘米。這些嫩枝是當年洪水退后才開始發(fā)芽生長的,一直長至來年洪水季節(jié)的到來,如未被淹沒,則繼續(xù)生長,一般長度為1.5米,長者達2米。如此快速的生長現象可能是它適應長期被洪水淹沒的生物特性,以便盡量減輕被洪水淹沒的危害程度。每年從植株頂端至基部均能發(fā)芽,多數情況是從基部生長出的幾個嫩枝能長成1-2米的枝條,因而植株成叢狀生長。
(4)花期長,花枝結果后枯死。1996年6月上旬在柳林漬調查時觀察到被淹植株頂端的未淹部位正在開花。1997年1月上旬從巴東至秭歸沿途發(fā)現在洪水退后發(fā)芽生長的嫩枝也在開花結果;不過,洪水期開花的枝條一般是上年開始生長發(fā)育的嫩枝,秋冬開花結果的枝條一般是當年的嫩枝。植株上的花枝較多,開花結果后就枯死,有極少花枝結果后在其頂端繼續(xù)長芽展葉。
(5)果實和種子數量多。果實內種子數目較多,一般為100粒左右,多者約150粒,種子具長柔毛,便于飄浮。果實成熟后開裂,在洪水未退之前成熟果實內的種子有的被洪水沖走,有的殘留在植株的果實內,到洪水退后與剛成熟果實內的種子一起散落在植株周圍的沙土上,潮濕沙土上的種子開始生根發(fā)芽。1997年1月在白水河和九龍奔江處發(fā)現種子發(fā)芽,小苗密密麻麻地成片生長于植株周圍。在九龍奔江處,隨機選擇面積為10厘米×10厘米的小方塊,經統(tǒng)計,其內有近500株小苗。
(6)種子在外形和內部結構上都分化出適宜傳播的各種特點。疏花水柏枝種子脫離母株后需要經歷兩次擴散才能遠距離傳播,第一次是通過風力作用的初級擴散,第二次是通過水力作用的次級擴散。從外形上看,種子輕小,頂端具有密被種毛的芒柱,能適應風力的傳播。在內部結構上,種子的種皮細胞外有一層厚厚的脂質層,脂質是疏水的,可以延長種子在水表的漂浮時間。其次,子葉內縱列細胞之間的列隙大,降低了種子的比重,而且在胚軸上不定區(qū)域也出現一些坑體,這些坑體中可能充滿了氣體,可以增大種子在水表的浮力。
綜上所述,疏花水柏枝具有抵抗洪水機械作用的特性,植株萌發(fā)力強,營養(yǎng)生長速度快,且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盛期與洪水期錯開,種子在外形和內部結構上都分化出適宜傳播的特征。從萌發(fā)芽、花枝、果實和種子等方面的數量中可以看出,疏花水柏枝具有以量取“勝”的特性。
水是制約它生長在消漲帶以外的主要原因之一。溫度,特別是低溫也是影響植物分布高度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影響疏花水柏枝分布的原因是諸多環(huán)境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所形成的。據實地調查,疏花水柏枝分布在三峽庫區(qū)湖北省夷陵區(qū)至重慶市巴南區(qū)沿江兩岸的消漲帶內,涉及到14個行政區(qū)縣,分別是夷陵區(qū)、秭歸縣、巴東縣、巫山縣、巫溪縣、奉節(jié)縣、云陽縣、萬州區(qū)、石柱縣、忠縣、豐都縣、涪陵區(qū)、長壽區(qū)、巴南區(qū)等。海拔高度在80-130米之間。另外,截止目前為止,在三峽庫區(qū)以外附近地區(qū)長江江灘或江心洲發(fā)現有疏花水柏枝分布,如枝江市百里洲島、宜昌城區(qū)胭脂壩(俗稱煙收壩)、宜昌公路大橋下面的江灘邊,百里洲島與胭脂壩個體數目較多,而宜昌公路大橋下面的江灘邊僅發(fā)現3株野生苗木。
疏花水柏枝當地俗稱水棵子,喜濕耐澇,是一種很好的河岸沙灘固土綠化樹種,同時也是一種較理想的觀葉植物;巴東民間用它治療燙傷。水柏枝屬植物全世界13種,分布于北溫帶歐、亞二洲,是歐亞溫帶高山屬,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及其鄰近地區(qū),以喜馬拉雅為分布中心;我國約有10種,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區(qū)和西北地區(qū),而疏花水柏枝產于長江湖北、重慶沿江兩岸的消漲帶內,因此,在研究該地區(qū)植物區(qū)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川明參為多年生草本,隸屬于傘形科、我國特有單種屬——川明參屬,現僅知分布于四川、重慶和湖北的局部地區(qū),為華中地區(qū)特有的種子植物,擬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珍稀瀕危植物。
川明參是1980年由佘孟蘭和單人驊作為新種正式命名并公開發(fā)表的,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鄭潔華在三峽庫區(qū)湖北宜昌市夷陵區(qū)蓮沱采集的植物標本曾經作為發(fā)表新種的重要憑證標本,其主要形態(tài)特征是:多年生草本,植株高達150cm。主根圓柱形;莖直立,中空,基部紫紅色。葉基生,三出式2~3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卵形或長卵形。復傘形花序,傘幅4~8厘米;總苞片少數或無,小總苞片1~2,線形;花瓣長橢圓形,紫色;花柱長。分生果卵形或長卵形,背腹壓扁,果棱線形突起,側棱增厚,稍呈翅狀,棱槽內油管2~3,合生面4~6,胚乳腹面平直?;ㄆ?~4月,果期5~6月。川明參采用種子繁殖。
小勾兒茶。
三峽庫區(qū)湖北秭歸縣泗溪村分布著許多植物。 攝影/周平
川明參喜涼爽、濕潤的氣候,較能耐寒,但不耐高溫,喜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川明參生長于山坡草叢中或溝邊,林緣路旁或低地頁巖風化的石縫中,其生長的土壤一般為花崗巖和變質巖母質發(fā)育的黃壤或黃棕壤,土壤質地為砂壤至重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土壤較肥厚。川明參的群落類型一般為灌叢,其群落層次大體上可劃分為灌木層和草本層,在有些川明參灌叢群落中散生有喬木樹種,如楓楊、柏木、烏柏、粗糠樹和黃檀等,但在有些情況下喬木樹種可形成喬木層,如在生長川明參的慈竹林中,慈竹植株數目較多,生長較密集,因而可形成喬木層,高度一般在5-7米,層蓋度為10%-80%。
另外,在有些群落中有珍珠蓮、海金沙、鐵線蓮、常春油麻藤和香花崖豆藤等層間植物。
川明參。
據《中國植物志》記載,川明參產于四川的青北江、金堂、簡陽、蒼溪、威遠、北川、平武、巴中,重慶的南川以及湖北的宜昌、當陽等地,多為栽培植物,平武、北川、南川、宜昌和當陽等地有野生植物。通過在三峽庫區(qū)內實地調查,確知它分布于興山縣、巴東縣、秭歸縣、宜昌市夷陵區(qū)、宜昌市城鄉(xiāng)交接處、云陽縣、萬州區(qū)等。在秭歸縣境內,香溪鎮(zhèn)香溪河口橋頭周圍有少量植株;茅坪鎮(zhèn)蘭陵溪辦事處九曲腦村三組的黃葉坪、杉木溪村的白竹溝和冀家灣及杉木溪口、蘭陵溪村二組的蘭陵溪口以及松樹坳村一組成片生長。在宜昌縣境內,樂天溪鎮(zhèn)蓮沱唐家壩二級電站沿溝向上約0.5公里處和三斗坪鎮(zhèn)南沱村八組的林兒胡溝附近呈片狀或星散狀生長。宜昌市三游洞附近的下牢溪和萬州區(qū)新鄉(xiāng)鎮(zhèn)萬泉溝馬兒嘴也有川明參的分布。在萬州區(qū)內,發(fā)現龍泉水庫二級電站、龍泉溝馬兒嘴有少量川明參分布。在以上分布點中,川明參分布的海拔高度最低為80米,最高達400米左右。
三峽工程對川明參的影響因素主要來自于淹沒的直接影響以及工程建設和移民開發(fā)的間接影響。據實地調查的結果可知,川明參在庫區(qū)內分布的海拔范圍為80~400米,由于淹沒的影響僅是作用于分布在庫區(qū)海拔175米以下的植物,因此,淹沒雖然會毀滅掉一定數量的川明參植株,使川明參的植株生長數目有所減少,但不會使整個庫區(qū)內野生的川明參滅絕;另外,川明參在庫區(qū)內三峽大壩下的沿江附近地區(qū)蓮沱及其對岸的南沱也有分布,因而這些地區(qū)就不存在淹沒的影響;由此可見,川明參在庫區(qū)內受工程的影響雖然有淹沒的影響,但主要的不是淹沒的直接影響而是工程建設和移民開發(fā)的間接影響。
川明參當地民間稱為山蘿卜、明黨、明參、沙參、明沙參、土明參、土人參等,可藥、食兩用。根入藥,為名貴中藥材,具有利肺、和胃、化痰和解毒的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川明參可用于肺熱燥咳、陰虛勞嗽干咳痰粘、氣陰不足、煩熱口干等。川明參食用味道鮮美,具有質嫩、粉足、湯鮮等特點。川明參不僅藥用價值高,而且食用價值也高,其藥用功效和保健功能與野生人參相似,曾是古代宮廷御用貢品。由于其營養(yǎng)豐富,在人們生活中常直接食用,具有極高的食用保健價值,很受消費者歡迎。
由于川明參隸屬于我國特有單種屬——川明參屬,且為華中地區(qū)特有種子植物,在植物分類學與植物區(qū)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宜昌黃楊是常綠灌木,隸屬于黃楊科、黃楊屬,目前僅發(fā)現在湖北西部、重慶、湖南有分布,為華中地區(qū)特有植物。由于宜昌黃楊生長在三峽庫區(qū)巴東、秭歸、宜昌一帶的江岸、河岸或向陽處巖石上,海拔位置偏低,數量稀少,受三峽工程影響較大。
宜昌黃楊由Hatusima于1942年命名與正式發(fā)表,模式標本采自湖北巴東。其主要形態(tài)特征是:常綠灌木,植株高達30厘米。小枝密生,直徑約0.5毫米,被短柔毛,節(jié)間長0.3~1厘米。葉薄革質或堅紙質,倒披針形或窄倒卵形,長1~1.6厘米,寬4~6毫米,先端圓,常具小尖頭,基部楔形,上面中脈平或微凸,側脈不顯;葉柄長約1毫米?;ㄐ蝾^狀,腋生及頂生,花序軸被毛;苞片卵形,長1~2毫米。雄花8~12朵,花梗長約0.4毫米,萼片卵形,長約2毫米,雄蕊長4~5毫米,不育雌蕊細,長1.4~1.8毫米;雌花萼片卵狀長圓形,長約2.5毫米,子房較花柱稍長。蒴果橢球形,長約5毫米,宿存花柱長約2毫米。花期3月,果期7月。人工繁殖采用種子繁殖和扦插繁殖。
宜昌黃楊屬于矮小灌木,生長緩慢,高度一般不超過0.5米,在自然界中屬于弱勢種,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容易被其他優(yōu)勢種所更替,導致個體數量日趨減少,有物種滅絕的潛在威脅趨勢。宜昌黃楊生殖障礙可分為受精前障礙和受精后障礙兩個部分。一定的生殖障礙,導致宜昌黃楊分布范圍狹窄、物種擴散比較困難。
據《中國高等植物》記載,宜昌黃楊分布在湖北西部、重慶、湖南等?。ㄊ校?,另據《中國植物志》等相關文獻資料以及三峽庫區(qū)實地調查結果,宜昌黃楊在三峽庫區(qū)分布范圍為湖北省夷陵區(qū)、秭歸縣、巴東縣以及重慶市巫山縣等。
宜昌黃楊分布范圍狹窄,海拔范圍大概為30-300米,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宜昌—重慶段的長江自然消漲帶中上部,海拔較低,近期采集的標本均來源于該地區(qū)。三峽大壩竣工后,水庫蓄水最高升到175米,使分布于175米以下的宜昌黃楊原產地被淹沒,造成宜昌黃楊野生植株絕大部分消失;在175-300米范圍內生長的宜昌黃楊,雖然不受到淹沒的直接影響,但庫區(qū)大量移民后靠,移民的二次開發(fā)等不僅會使一些宜昌黃楊野生植株遭到毀壞,而且也會使處于淹沒區(qū)之外的宜昌黃楊生境受到了嚴重的人為干擾,人類活動使宜昌黃楊的生境被破壞,導致殘存數量不多的野生植株生長受到威脅。
宜昌黃楊。
宜昌黃楊樹姿優(yōu)美,為綠籬布景的重要觀賞樹種,也是制作盆景的珍貴樹種。由于宜昌黃楊為華中地區(qū)特有種子植物,在植物分類學與植物區(qū)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豐都車前是多年生草本,隸屬于車前科、車前屬,現僅知分布于重慶市三峽庫區(qū)內,為三峽庫區(qū)特有植物。豐都車前分布于長江三峽庫區(qū)自然消漲帶(三峽水庫未建設前長江兩岸的天然消漲帶)內,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范圍狹小,數量稀少,由于三峽工程竣工后,導致豐都車前絕大部分原產地被淹沒,現存的原生苗木數量極少,因此,建議列為國家級珍稀瀕危植物。
豐都車前是趙子恩等人于2002年正式發(fā)表的車前屬一新分類群,以王勇等人于2001年4月在三峽庫區(qū)重慶市豐都縣城東長江江心沙灘上采集的植物標本為模式標本進行描述,并將其作為疏花車前的變種予以發(fā)表,命名為豐都車前。該類型在隨后面世的《中國植物志》中沒有記載,王勇等經過對移栽植株及更多標本的細致觀察和研究,2004年將其提升為一獨立的種。其主要形態(tài)特征是: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厘米。須根多數。葉基部生,呈蓮座狀;葉片薄紙質,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5~12厘米,寬1.5~3厘米,頂端鈍或急尖,基部漸狹,葉緣近似銳裂,無毛,基3出脈;葉柄長2~5厘米,上面具凹槽,無翅,無毛。穗狀花序細圓柱狀,長11~15厘米,花排列稀疏、間斷;花無柄,均為同型能受精的花;花萼長約2毫米;花冠裂片長約1毫米,無毛;花絲著生于冠筒內面近基部;子房近頂端近軸側無分隔室或其退花殘跡,花柱長4~7毫米,無毛。蒴果卵形,長3毫米,蓋裂。種子腹面具1縱槽,略成船形,長2.3~3毫米,兩子葉在種子中與腹面平行。植株干后變黑?;ㄆ?~4月。繁殖方法采用種子繁殖。
豐都車前。
豐都車前適宜生長于冬季暖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而又光照充足的河岸地帶。生長的適宜土壤為地下水位高但保水能力弱、通氣性好而肥力差的河岸石縫間沙土。在三峽水庫蓄水前,豐都車前分布的3個江心島均為季節(jié)性水淹小島,隨長江水位的漲落而周期性的水淹和出露。全年水淹時間30天左右。王勇等(2006)對巴南對河壩居群植株年生長周期的調查表明:在自然條件下,豐都車前在4月上旬開始開花,5月上旬開始結實,在夏季洪水到來前,極少種子能夠成熟。從5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間歇性水淹期間,豐都車前地上部分枯萎或腐爛,地下發(fā)達的根系深扎于石縫間,洪水退后,再由根頸基部萌生新芽,開始新一輪的生長發(fā)育。
在三峽水庫蓄水前,豐都車前分布的3個江心島由于江水淹沒和洪水沖刷,小島上植物種類較少。由于江水淹沒和洪水沖刷,小島上植物種類較少。對所發(fā)現的3個原生居群的群落調查表明,豐都車前常與秋華柳、疏花水柏枝和球結苔草組成疏灌草叢。群落總體表現為物種組成少、植被蓋度低且層次簡單的特征,這符合生境單一、土壤發(fā)育年輕和季節(jié)性水淹干擾的長江消漲帶的環(huán)境特點。調查也發(fā)現豐都車前在自然環(huán)境中呈叢生聚集分布,超過85%的個體生長于方圓2.5米內的地段,少數則零星散生于距中心分布點30米以內的石縫間。豐都車前植株矮小,種子光滑且顆粒大,不利于風力和流水傳播,制約了種子的長距離輸移;而種子表面厚厚的粘液便于種子隨人和動物的傳播,這可能是豐都車前在群落內分布格局的主要成因。
據吳金清等人實地調查,豐都車前在三峽庫區(qū)重慶段忠縣、豐都縣、涪陵區(qū)、長壽區(qū)、巴南區(qū)、江津市等沿江兩岸自然消漲帶內有分布,海拔高度為140~175米,主要集中在重慶巴南區(qū)梓桐村對河壩、豐都縣和平村鳳尾壩以及忠縣烏揚鎮(zhèn)塘土壩等,另外在三峽水庫庫尾江津市往上沿長江自然消漲帶可能還有分布,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實地調查確定豐都車前的實際分布范圍,以此來確定豐都車前是否為三峽庫區(qū)地方特有植物。
大老嶺鵝掌楸。 攝影/肖佳法
上:厚樸。
下:杜仲。
豐都車前受三峽工程建設影響程度較大,在三峽工程竣工后,水庫水位上升到175米,使豐都車前在三峽庫區(qū)原產地全部被淹沒,導致豐都車前在三峽庫區(qū)自然居群完全滅絕。
豐都車前所在的車前屬中的一些植物具有藥用價值,如車前、大車前、平車前具有清熱利尿、滲濕止瀉、明目、祛痰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淋濁帶下、水腫脹滿、暑濕瀉痢、目赤障翳、痰熱咳喘等病癥。豐都車前是否具有藥用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上述的由于豐都車前為三峽庫區(qū)特有種子植物,在植物分類學與植物區(qū)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