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鵬飛
胃平滑肌腫瘤在臨床上發(fā)病率較低,易被臨床工作者忽略。本病組織學源于胃黏膜層以下,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當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會產(chǎn)生一系列臨床癥狀,如不規(guī)律左上腹痛、便血及黑便等癥狀,由于癥狀缺乏特異性且術前缺乏可以明確診斷的有效檢查手段,臨床診斷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1]。筆者通過系統(tǒng)性回顧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胃平滑肌腫瘤患者2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胃平滑肌腫瘤的早期診斷方法以及有效的外科學治療手段,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胃平滑肌腫瘤患者2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術后病理學診斷分為胃平滑肌肉瘤組11例和胃平滑肌瘤組16例。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齡30~76歲,平均(50.4±7.6)歲;病程為18 d~16年。
1.2 臨床表現(xiàn) 胃平滑肌腫瘤患者表現(xiàn)為無規(guī)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黑便、腹部腫塊、幽門梗阻以及貧血消瘦等癥狀。
1.3 胃平滑肌腫瘤的生物學特征 腫瘤發(fā)現(xiàn)于胃底部7例(25.93%),發(fā)生于胃體部者16例(59.26%),發(fā)生于胃竇部者4例(14.81%)。腫瘤肉眼下多為半球形或卵圓形突起,表面或光滑或呈點狀凹陷的潰瘍。術中所見腫瘤病灶的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腫瘤病灶術中所見的具體情況 例
1.4 手術方式 所有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法,手術具體術式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方法 例
對27例患者進行術后隨訪,14例(87.5%)胃平滑肌瘤患者存活至今,2例患者于3年內(nèi)復發(fā),再次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經(jīng)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平滑肌肉瘤,累計存活時間分別為3.2年和3.6年。11例胃平滑肌肉瘤患者中,2例患者在術后3年內(nèi)因出現(xiàn)腹腔種植轉移而死亡,其中1例患者術后生存時間1.5年,另1例患者術后生存時間為2.3年;3例患者于3年后發(fā)生肝轉移而再次手術治療,其中1例患者累計生存時間為3.4年,1例患者累計生存時間為3.6年,另1例患者為3.7年;其余6例(54.54%)患者無癥狀生存至隨訪結束。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消化道腫瘤發(fā)病率明顯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其中胃為消化道平滑肌腫瘤的常見發(fā)生部位。因為胃平滑肌腫瘤臨床發(fā)病率較低,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且缺乏特異性,且由于臨床醫(yī)務工作者的業(yè)務水平高低不一,在具體臨床中本病的診斷率不高,影響患者病情以及預后[2]。
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不明原因的無規(guī)律上腹部疼痛、便血或黑便以及貧血、上腹部包塊等癥狀[3]。但是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電子胃鏡檢查加病灶活檢術是診斷本病的最常用檢查方法,由于受取標本位置的限制,僅對于腔內(nèi)生長的腫物可以取標本做病理學檢查確定病灶性質(zhì),所以經(jīng)胃鏡活檢確診的患者相對較少[4]。
臨床上本病的治療以手術為主,主要有胃大部切除術、胃部分切除術、全胃切除術、根治術和聯(lián)合切除術等[5]。如果必要,可在術中行病灶快速冰凍切片檢查,以評估手術切除范圍。因本病較少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故一般情況下可不進行淋巴結清掃。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切除病灶做病理學檢查,在對患者進行隨訪中發(fā)現(xiàn)以平滑肌瘤患者預后較好,生存率為87.5%,而胃平滑肌肉瘤患者預后相對較差,隨訪至今生存率僅為54.54%。總之,本病在臨床診斷過程中需充分利用胃鏡活檢技術和術中冰凍切片檢查,這樣可以早期診斷和快速明確腫瘤性質(zhì),有助于治療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zhì)量。
[1]董新舒,王錫山,夏國杰,等.消化道平滑肌腫瘤的診斷及治療[J].中華實用外科雜志,2000,28(7):395.
[2]張王寶,李粟,王寬.胃平滑肌腫瘤的診斷和外科治療[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2,17(5):273-274.
[3]賈山移,周向東.34例胃平滑肌腫瘤的臨床診斷與治療[J].中國藥業(yè),2007,16(17):50-51.
[4]粱健,黃開紅,李海剛.胃平滑肌腫瘤臨床、內(nèi)鏡及病理特點[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02,8(8):19-21.
[5]徐周,梅佩冬,李冬.手術治療胃平滑肌腫瘤28例臨床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09,34(5):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