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津 中 醫(yī) 藥 大 學(天津300073) 張 艷
天津市南開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天津300100) 曹澤偉
Cronkhite-Canada綜合征1例報告
天 津 中 醫(yī) 藥 大 學(天津300073) 張 艷
天津市南開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天津300100) 曹澤偉
患者,男性,69歲?;颊咭?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納差、乏力伴四肢末端皮膚發(fā)黑,呈進行性加重、指甲增厚、干燥,甲床分離,體質量下降約20 kg,于2009年5月入院。查體:消瘦,全身皮膚呈淺黑色,尤以四肢末端為著,指甲增厚、干燥,甲床分離,部分脫落。肝、腎區(qū)輕叩痛,無其他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示:血紅蛋白(Hb)91 g·L-1;尿、便常規(guī)均正常;血鈣1.99 mmol·L-1;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66.50μg·L-1;抗dsDNA陽性,其余自身抗體陰性。膠囊內(nèi)鏡示:運行2 h30 min,可見小腸黏膜粗糙不平,呈顆粒狀隆起充血;運行至3 h47 min,可見小腸黏膜多發(fā)息肉樣黏膜隆起,表面充血,尚光滑。診斷為胃及小腸多發(fā)息肉。胃鏡示:食管黏膜欠光滑,齒狀線上見3處島狀充血糜爛,胃底、胃體、竇黏膜皺襞粗大,展開不良,黏膜明顯充血水腫,胃竇后壁可見淺潰瘍黃苔附著,幽門可見黏膜充血水腫;十二指腸球部黏膜散在疣狀突起,充血,降部見片狀充血水腫。病理診斷為胃竇、食管慢性炎癥,黏膜充血,水腫,局部灶性息肉樣改變。結腸鏡示:結腸黏膜不光滑,散在小片狀糜爛,附著白苔,彌漫性分布息肉樣突起,色紅,部分呈不規(guī)則形,大小不一,取材不脆。病理診斷為橫結腸多發(fā)性炎性息肉(山田Ⅰ-Ⅳ型),局灶性腺體增生。結合球蛋白HP(-),診斷為Cronkhite-Canada綜合征(CCS)。給予對癥處理、營養(yǎng)支持和激素治療,患者癥狀稍好轉。
CCS又稱息肉-色素沉著-脫發(fā)-爪甲營養(yǎng)不良綜合征,1955年由Cronkhite和Canada首先報道2例而將本征命名為CCS。該病臨床較罕見,病因尚不明確,以胃腸道多發(fā)息肉伴外胚層變化如脫發(fā)、指(趾)甲萎縮脫落和皮膚色素沉著等為特征,以慢性腹瀉、腹痛、消瘦和體質量下降為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此外,有些患者伴惡心、嘔吐、貧血、水腫、腸套疊、味覺減退、味覺過敏、周圍神經(jīng)病變和白內(nèi)障等特殊表現(xiàn)。息肉分布可遍及整個消化道,以胃、結腸最為常見,而小腸、直腸和食管罕見。本病尚未有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癥狀和內(nèi)鏡下表現(xiàn)。成年發(fā)病,有上述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發(fā)現(xiàn)低蛋白血癥、低鉀血癥、低鈣血癥,內(nèi)鏡下全胃腸道多發(fā)性息肉,即可確診。CCS需與息肉黑斑(Peutz-Jeghers)綜合征和幼年型息肉病、家族性結腸息肉病、加德納(Gardner)綜合征和家族性結腸瘤伴多發(fā)腫瘤(Turcot)綜合征相鑒別,需要鑒別的這些疾病具有明顯的遺傳性、家族性,不具有外胚層改變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