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嵐
(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運用評價理論解讀《未選擇之路》
張 嵐
(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在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基礎上發(fā)展起的評價理論更關注語篇的意識形態(tài),通過對《未選擇的路》中情感、判定和鑒別三個層面的態(tài)度資源分析,揭探究作者弗羅斯特如何用這些資源向讀者傳達他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
評價理論;態(tài)度資源;《未選擇之路》
弗羅斯特詩歌風格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平淡中見睿智,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樸素無華的詩句之中?!段催x擇之路》是弗羅斯特的一首名詩,收錄于他的第三本詩集《山間》中,堪稱是體現其獨特風格的經典代表作之一。在這首詩中似乎僅在于簡單地描寫林中的那兩條不同的路,但其中卻蘊含著極大的喻意,所描寫的岔路實際就象征著人生的岔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時常會面臨兩難的選擇,必須要在兩者當中做出選擇,不同的選擇也許就將決定未來不同的人生軌跡。而面對選擇時,人們往往會變得猶豫不決,反復斟酌,拿不定主意,無論選擇哪條路都不能再回頭。而最后,我們終究會選擇其中的一條路。這首詩描繪的正是這樣一種謹慎選擇時的心態(tài),詩的著眼點是選擇過程本身。對于廣大讀者而言,詩歌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引發(fā)深深的思索,在欣賞此詩的同時能夠受到觸動深有同感,體味其中的哲理。對于這首詩,學術界給予了很大的關注,分別對其詩歌的主題、藝術及語言特色等方面進行了剖析和鑒賞。但無法忽略的是對于本詩的評價存在的主觀臆測較多。本文將運用評價理論來討論作為人際意義的語言資源,從而使我們能更好地分析和理解詩歌語篇當中的意識形態(tài)。原詩全文如下:
The Road Not Taken
—Robert Frost
Two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wood,
And sorry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long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there
Had worn themreally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equallylay
In leaves no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howwayleads on toway,
I doubted if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韓禮德創(chuàng)建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雖然較為客觀、系統地應用一些原理、概念來闡釋翻譯中的一些問題,但仍尚未能夠提出一個真正全面、系統的評析理論框架,比較零散。加之,隨著翻譯研究的不斷深入,關注的重點已從描寫兩種語言系統內部句法、結構特征等形式的語言學模式轉向了以“交際價值”、“功能”、“意圖”等文化因素的分析,這時,仍采用系統功能語言學或語法的語言學理論作為翻譯研究的途徑和建立該理論的翻譯研究模式,似乎已不合適宜。直到20世紀90年代,評價理論作為功能語言學在對人際意義的研究中的“新發(fā)展”,彌補韓禮德模式在分析當中帶來的不足,將關于態(tài)度的零散討論逐漸系統化。評價系統這一新理論框架的產生,將正好化解這一尷尬,使得韓禮德功能語法中關于態(tài)度的零散討論系統化,揭示其它語言學不能或很少揭示的語篇意識形態(tài),并拓展翻譯研究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
評價理論是功能語言學研究人際意義的又一新方向,它關注語篇中可以協商的各種態(tài)度,以便能更深入地挖掘和揭示語篇的意識形態(tài)。換而言之,評價系統就是一整套運用語言表達態(tài)度的資源,分三個子系統態(tài)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級差(graduation)。其中態(tài)度系統是評價理論的核心,它又可細分為情感(affect)、判定(judgment)和鑒別(appreciation)。態(tài)度系統指的是人們參照情感反應或文化制約下的價值體系,對參與者和過程進行主體間性評價的意義資源(appraisal resource),即對情感、人品、物值的評價資源(evaluative resource),它是評價理論的核心。
鑒于評價和價值觀等和意識形態(tài)有著必然的聯系,本文將通過詩歌中評價資源的研究更好更客觀地分析語篇中的意識形態(tài)。即作者期望通過這首詩歌來向讀者傳達怎樣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下面將逐一分析文本中各個評價資源的運用情況。
1、情感資源
從情感角度分析。情感資源是語言表達者對事件或現象所作出的情感反應。情感是人類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存在著積極的和消極的情感反應。情感可以通過不同的語法方式體現。現實型情緒可以分為三組,不快樂/快樂(un-/happiness),不滿意 /滿意(dis-/satisfaction),不安全 /安全(in-/security)。而非現實型情感意義則分為兩組,欲望(desire)和恐懼(fear)。
在語篇的態(tài)度系統中,顯然情感資源所占比例最多,共有三處,其余的一個為鑒別資源。情感是用來表達語言使用者對要評價的事件或現象是作出的情感反應,是態(tài)度系統的中心。詩歌的創(chuàng)作者要對他所表達的態(tài)度評價負責。引起積極情感的被認為是積極的評價,相反,則會被認為是消極的評價。
1)And sorry(情感:否定)I could not travel both...
作者在詩歌第一節(jié)當中用形容詞sorry來表達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講述了詩人在樹林里面對兩難的選擇,他猶豫徘徊。如果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那么就意味著失去另一條,不選擇又是不可能的?!皊orry”在這里表達出了作者對作出選擇就意味著放棄的無奈之情以及對于未選之路的一種惋惜。就如同人生的道路,在各個階段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都會感到焦慮,尤其是面臨要作出重要決定時。
另外,語篇中還有兩處同樣表達消極態(tài)度的情感資源,如2)和 3):
2)I doubted(情感:否定)ifI should ever come back.
在第三節(jié),作者繼續(xù)的選用“doubt”來表達他對于另一條路的留戀和遺憾。雖然他最終選擇其中一條路,但這條綿延無盡的路不免使他感到焦慮和不安,并不時地掛念著另一條未選擇的路,擔心“恐怕再難返回”。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無論作出何種決定總會為自己當初的選擇而懊悔。3)I shall be tellingthis with a sigh(情感:否定)...
同樣,在最后一節(jié)中,作者再一次的采用“with a sigh”這一介詞短語來“強調”對未選之路的一種好奇、遺憾、惋惜。
反復使用這類消極的情感資源,并利用“我”這個身份“親自示范”,讓那些總是懊悔惋惜過去的人們意識到,不應當總為過去的選擇而懊悔。人的一生是不斷向前的,我們很難再走回頭路,更沒有必要做出無謂的嘆息,而錯過欣賞人生路上其它美麗的風景。
2、判定資源
從判定角度分析。判決是根據一系列制度化的規(guī)范對人的行為舉止進行評價,也存在著肯定和否定評價的意義。和情感一樣,判定從總體上也有肯定和否定之分,即對行為舉止的肯定和否定判定。判定可分為兩大類,包括社會認同和社會制裁。社會認同(social esteem)主要是針對個人能力、習慣等作出批評或欽佩性質的評價,它有正常性(normality)、決心(tenacity)和能力(capacity)三個評價維度。社會制裁(social sanction)則從法律、社會規(guī)約角度對人的行為作出表揚或譴責性質的評價,它有正當性(propriety)和可靠性(veracity)兩個維度。
在整首詩歌當中,弗羅斯特沒有用到任何的判定資源對人物的性格或是行為給予明顯的肯定或是否定的評價。我們可以理解為,在現代社會,人們經常會面臨很多進退兩難的選擇,在選擇一方的同時,難免總會流露出對另一方的惋惜和遺憾。我們無法用道德或是不道德、合法或是不合法等來判斷這一行為。
3、鑒別資源
鑒別是可以看成是人類對產品及過程的評價,不僅包括對自然物、人工制品、現象等的判定,也包括對作為實體的人本身的判定。與情感和判定一樣,鑒別也存在肯定和否定之分。它有三個評價參數:反應(reaction)、價值(valuation)和組成(composition),反應和組成傳達美學層面的評價意義,而價值則傳達社會價值層面的評價意義。弗羅斯特在整首詩歌中僅在一處用了鑒別資源,見例4):
1)And havingperhaps the better(鑒別:肯定)claim...
語篇中對于“我”選擇的另一條路用了“fair”,“better claim”,“grassy”,“wanted wear”來描述。其中“better”一詞明顯表達出“我”對于作出選擇肯定的評價。選擇這條“綠草茵茵,未被踐踏”的路,就如同選擇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只有克服未知的困難和險阻,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像作者在文章最后說的,也是暗示著作者的自身經歷,“I took the less traveled by...made all the difference?!?/p>
本文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評價理論,分析了弗羅斯特《未選擇之路》一詩當中的態(tài)度資源,試圖解讀文中的態(tài)度評價表達是如何有效構建語篇的人際意義。并通過具體分析語篇中的態(tài)度資源,明確了作者期望通過這首詩向讀者傳遞這樣一種人生感悟:不管你選擇走哪條路,都應堅定地走下去,無需嘆息。同時,也表明評價理論對分析譯文語篇的意識形態(tài)操縱是具有一定的解釋力。
附錄: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一詩的漢譯文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但我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呵,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也許多少年后在某一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一片森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卻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如今的不同
[1]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1989).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2]李應雪(2006)。論弗洛斯特詩歌藝術的辯證法維度[M]外語與外語教學,(11),36-51。
[3]李戰(zhàn)子(2005)。從語氣、情態(tài)到評價[M]外語研究,(6),14-19。
[4]王振華(2001)。評價系統及其運作—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外國語,(6),13-20。
[5]王振華、馬玉蕾(2007)。評價理論:魅力與困惑[J]。外語教學,(6),19-23。
[6]張美芳(2002)。語言的評價意義與譯者的價值取向[J]外語與外語教學,(7),15-18。
[7]余繼英(2010)。評價意義與譯文意識形態(tài)—以《阿Q正傳》英譯為例[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83-90。
Analysis of Attitudinal Meanings in The Road Not Taken
ZHENGLan
(Hunan IndustryPolytdchnic,Changsha 410208,Hunan)
As the new development,appraisal system mainly focuses on revealing how ideology influences discourse.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Appraisal System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s a tool to analyze the attitudinal meaning in"The Road Not Take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ffect,judgment and appreciation,it tries to explore howthe author's feelings and thoughts are effectively conveyed through the attitudinal resources in the poem.
appraisal system;attitudinal meaning;The Road Not Taken
I206
A
1671-5004(2012) 03-0054-02
2012-5-11
張嵐(1983- ),女,瑤族,湖南湘潭人,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商貿旅游系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