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俐
(山東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濟南250100)
美國著名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曾被譽為“公元前七世紀古希臘薩福以來西方最杰出的女詩人”[1]3。布盧姆在《西方正典》中這樣評價狄金森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除了莎士比亞之外,狄金森比自但丁以來的其他任何西方詩人更具認識上的原創(chuàng)性?!保?]195雖然西方對狄金森的研究如火如荼,狄金森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卻經過了一個漫長且遭受冷遇的過程。本文擬將狄金森在中國的譯介和研究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前、90年代以及新千年以來的10年。
一
很多研究者認為,狄金森在中國的譯介和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如張子清就認為,狄金森與惠特曼在美國文壇齊名,但比起惠特曼,狄金森遲到了差不多70年。[3]3近年來,國內也有論者指出,狄金森的詩歌首次翻譯到中國,很可能是在1949年。1949年出版并由袁水拍翻譯的《現(xiàn)代美國詩歌》收錄了5首狄金森的詩歌,并且對狄金森做了簡要介紹。[4]243此后漫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對狄金森進行更多的翻譯介紹,直到1978年董衡巽等編著的中國第一本美國文學史《美國文學簡史》,狄金森才算正式進入大陸學界的視野。
從80年代開始,中國學界正式將狄金森納入了翻譯和研究視野,從此以后,狄金森開始了在中國的旅途。這一時期,除了期刊上有對狄金森詩歌的零星翻譯外,還出現(xiàn)了狄金森詩歌譯著。1981年,《詩刊》刊登了江楓譯的5首狄金森詩歌,首次確定了“艾米莉·狄金森”這個影響最大的譯名。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江楓翻譯的《狄金森詩選》,此后四年內進行了兩次重印。江楓的譯本無論是從形式上還是文字上,都比較接近狄金森原文,較好地呈現(xiàn)了狄金森詩歌簡潔明快的詩風。1986年,四川文藝出版社也出版了張蕓翻譯的《狄金森詩鈔》。
對于狄金森的研究,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一個起步階段。在這個階段,關注狄金森的學者寥寥可數(shù),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對其人其詩的整體把握上,只有10來篇論文,其中值得關注的有幾篇,如趙毅衡的《愛米麗·迪金森作品的現(xiàn)代派詩人特征》(《外國文學研究》,1980年第4期),黃修齊《試評艾米莉·狄金森的詩》(《外國文學研究》,1985年第3期),趙蘿蕤的《一個處于白熱狀態(tài)的靈魂》(《讀書》,1988年第8期)。這一時期的文學史也對狄金森做了一定程度的介紹。1978年我國第一本美國文學史《美國文學簡史》中簡單介紹了狄金森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王佐良對該文學史的評價是:“本書的作者們是努力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待文學現(xiàn)象的,因此一貫著重美國文學里的進步傳統(tǒng)……同時,他們對有影響的其他作家(例如亨利·詹姆斯和艾米莉·狄更生)也不是一筆抹殺,而是在介紹之中予以批判,并且不是三言兩語就打發(fā)過去,而是給了一定的篇幅?!保?]茅于美的《中西詩歌比較研究》(1987)其中一章《遁世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及其他》,闡述了狄金森的生平,分析了狄金森遁世思想的社會根源和特性,將狄金森的寫作題材分為遁世、愛情、大自然,文章還將狄金森與其他兩位女詩人進行比較,并涉及了狄金森詩歌與中國古詩的相似性。這篇狄金森研究的文章中的觀點具有較高參考價值,常常為學者們引用。
二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內的狄金森翻譯和研究開始朝著全面展開的趨勢發(fā)展。狄金森詩歌的翻譯在90年代取得了重大成果,出現(xiàn)了更多譯本,研究論文數(shù)量驟增,研究方法和闡釋視角多樣化。
就翻譯來看,出現(xiàn)了多個譯本,分別是關天梋翻譯的《青春詩篇》(1992),吳鈞陶、吳起仞翻譯的《狄更生詩選》(1996)、木宇翻譯的《最后的收獲——艾米莉·狄金森詩選》(1996)以及孫亮翻譯的《水草與珍珠:埃米莉·狄金森詩選》(1999)。1996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又推出了江楓翻譯的《狄金森詩選》英漢對照本,1997年,江楓翻譯的《狄金森名詩精選》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1996年,花城出版社還出版了李恒春翻譯的《艾米莉·狄金森傳》。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其中有專章介紹狄金森。
從這一階段起,狄金森論文數(shù)量大增,并呈不斷上升趨勢。這十年間發(fā)表在學術期刊上的狄金森研究論文達到了四十余篇,相當于80年代的四倍,并且研究視角不再局限于對狄金森的整體介紹,而是從各個方面進行解讀,包括狄金森詩歌的現(xiàn)代主義特點研究、比較研究、主題研究、影響源研究、譯介研究等等,大大拓展了研究視野。這一階段,部分學者對狄金森研究做出了不懈努力,有突出的表現(xiàn)。如劉守蘭,她的《狄金森詩歌的影響源探索》(《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以狄金森詩歌的語言、結構、風格等因素為線索,結合其傳記,全面探索了狄金森的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源。劉守蘭認為,狄金森的詩歌語言與《圣經》不乏相似之處,在風格上與17世紀的作家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不規(guī)則的韻律和意象同19世紀新英格蘭贊美詩作家伊薩克·沃茲十分接近。劉守蘭的另外一篇論文《狄金森詩歌的語言特點》(《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研究了狄金森詩歌中特有的語言現(xiàn)象,如省略、并列結構、一語雙用、由繁到簡的用詞,并進行了分析,從而探索狄金森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此后她的專著《狄金森研究》(2006)是迄今為止國內最權威最全面介紹狄金森其人其詩的專著。在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學者是董洪川,在90年代,他發(fā)表了一系列狄金森研究論文:《心靈的軌跡精妙的詩章——艾米莉·狄金森信札研究 》(《川北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1期),《論艾米莉·狄金森詩歌的語言藝術》(《福建外語》,1994年第1期),《艾米莉·狄金森與李清照》(《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蘊含在痛苦、奇想中的真情──論艾米莉·狄金森的愛情詩》(《重慶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艾米莉·狄金森與美國現(xiàn)代派詩歌》(《重慶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這些論文從各方面對狄金森創(chuàng)作進行了考察,并且首次對狄金森的書信進行了研究。
在這十年內,值得注意的論文還有洪振國的《艾米莉·狄金森——現(xiàn)代主義的先驅》(《外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4期),該文從狄金森的詩學觀、思想及藝術等方面分析了她的藝術特色。文章指出,狄金森雖然沒有系統(tǒng)闡釋她的詩學理論,但她的詩學觀卻大量散見于書信及詩歌中,她主張詩要傳播真理,她關注細小平凡的事物,用一個意象表達一個思想,為后來的意象派及其他現(xiàn)代主義詩人所效仿。黃修齊的《狄金森詩歌的現(xiàn)代感及死亡主題》(《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則從現(xiàn)代人的異化這個角度來考察狄金森詩歌的現(xiàn)代感,他考察了狄金森詩歌中人與自然關系的扭曲、對自由的向往、把希望寄托在死亡這幾個層面,并關注到狄金森詩歌形式上的現(xiàn)代感,如短詞、破折號、突破傳統(tǒng)韻律,以及奇特的意象等。
在比較研究方面,研究者們擴大了平行比較的范圍,除了將狄金森與李清照比較外,還將她與席慕容、冰心、惠特曼、艾米莉·勃朗特等人進了比較研究。如張婧的《如歌的行板——狄金森與席慕容詩歌的比較》(《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李嘉娜的《狄金森與冰心比較論》(《福建文壇》,1999年第4期)。查明建的論文Emily Bronte and Emily Dickinson:A Comparative Study(《池州師專學報》,1994年第2期 )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闡釋了兩位隱居女作家創(chuàng)作的相似性,指出其創(chuàng)作正好契合了中國文論中的“詩可以怨”、“詩窮而后工”以及王國維關于“主觀之詩人”等論述。
在主題研究方面,研究者們對狄金森的愛情詩、死亡詩進行了有價值的探索,相關的論文有劉文哲、劉立輝的《文本、死亡、自我——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詩歌結構形式解讀》(《外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1期),董洪川的《蘊含在痛苦、奇想中的真情──論艾米莉·狄金森的愛情詩》等。董洪川指出,狄金森以詩人的敏感對愛情進行冷靜的哲學思考,并把這種思考以她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使得她的愛情詩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階段已經出現(xiàn)了狄金森譯介研究。第一篇全面介紹狄金森翻譯情況的論文是張躍軍的《艾米莉·狄金森在中國的譯介》(《中國翻譯》,1998年第6期)。該文對狄金森詩歌的譯介情況進行了簡單的梳理,并對一首詩的不同譯文進行了比較。
三
歷史進入新千年,狄金森詩歌的翻譯和研究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新特點:1.狄金森詩歌翻譯數(shù)量的大幅度增大;2.研究論文大幅度增加,研究質量提高,并出現(xiàn)了一大批碩博士論文;3.文學史上對狄金森研究有較大突破;4.出現(xiàn)了狄金森專題研究著作。
新千年以來的十來年,已出版的狄金森詩歌選譯本有:王晉華的《狄更生詩歌精選》(2000),蒲隆的《我們無法猜出的謎》(2001),江楓的《狄金森詩選》(2004),馬永波的《為美而死》(2005),江楓的《暴風雨夜,暴風雨夜:狄金森詩歌精粹》(2008),蒲隆的《艾米莉·狄金森詩歌與書信選集》(2010)和《狄金森詩選》(2010),周建新的《艾米莉·狄金森詩選》(2011)。值得一提的是,蒲隆在1994至1995年間,被選為富布萊特學者在哈佛大學從事狄金森研究,回國后經過八年努力譯完《狄金森全集》,由于市場原因,沒有出版全集。[6]2332010年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的蒲隆譯《狄金森詩選》,就是從全集中參考國外各種權威全本選出的一個相當周全的選本,共選詩600多首,分為7大類,是迄今為止國內狄金森詩歌最權威的譯本。
這十來年間,有近三百篇期刊論文面世,研究從深度和廣度上大大超過了以往,廣泛借鑒國外研究方法和理論,將心理學、語言學、符號學、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生態(tài)批評等理論介入詩歌評析,研究視角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狄金森的創(chuàng)作心理、狄金森的詩歌主題研究、對狄金森譯介和研究情況的評述等。
對于狄金森的創(chuàng)作心理,研究者們多采用心理分析、女性主義批評方法對她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創(chuàng)作過程進行審視。孫立恒的《虐戀之花——艾米莉·狄金森精神分析初探》(《外語教學》,2003年第5期)分析了狄金森的虐戀情結,指出導致其虐戀情結的主要原因是戀父欲望的負罪感,對愛的極端渴求以及孤獨和恐懼等。劉保安的《痛苦·矛盾·重壓——狄金森心理探析》(《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借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認為她的一生充滿了痛苦、矛盾和壓力,她的詩歌再現(xiàn)了她的心理歷程。王金娥的論文《生存與孤獨——論艾米莉·狄金森詩歌中的孤獨意識》(《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12期)從狄金森在信仰上的孤獨和在父權制社會所遭遇的身份焦慮入手,考察了狄金森詩歌中的孤獨意識。李玲、黃明的《女性主義視角下的艾米莉·狄金森》(《求索》,2005年第8期)從女性主義視角對狄金森的宗教詩和愛情詩創(chuàng)作進行了分析。
對于狄金森的詩歌主題研究,研究者們對其宗教觀和自然觀進行了有價值的探索。顧曉輝的論文《上帝與詩人——試論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宗教觀》(《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從宗教文化的角度,對狄金森詩歌中的宗教內涵進行分析,文章認為,狄金森對上帝的質疑與依賴彼此共存,相互交織,在長期的思索與追尋后,狄金森拋棄了世俗的上帝信仰,從自身的認識來感知上帝,構建起一套自己的神學體系。這類文章還有史跡的《試論狄金森書寫上帝的理性與宗教情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周平的《愛米莉·狄金森宗教審美意識中的邊緣性》(《國外文學》,2008年第3期),汪艾文《狄金森詩歌中的圣餐意象解讀》(《寧夏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等。
最近幾年,有十來篇論文從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對狄金森詩歌進行了解讀,論者們多從狄金森熱愛、親近自然、反人類中心主義、平等對待自然萬物等角度來進行分析。如張冬梅的《試析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詩中的生態(tài)倫理意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第12期)從詩人親近自然、敬畏自然以及平等對待自然等三方面進行分析,揭示狄金森自然詩歌中的生態(tài)倫理意蘊。劉朝暉的《生態(tài)批評之光下的艾米莉·狄金森》(《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挖掘了狄金森詩中萬物平等、反人類中心主義、詩意地棲居等生態(tài)倫理思想。
這一時期隨著狄金森研究的深入,對狄金森詩歌翻譯的評論文章和研究綜述論文大大增多。周建新近十年來共發(fā)表狄金森研究論文十余篇,其中有八篇是關于狄金森的翻譯和研究綜述,他考察了不同譯本的特點以及不同時期狄金森國內外研究的狀況和特點。此外,劉保安對近五年來的國內狄金森研究狀況進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國內研究現(xiàn)狀的不足,如研究的重復性、研究范圍還有些狹窄等。[7]康燕彬的《狄金森在中國的詩名顯晦》(《社會科學家》,2010年第10期)從中國本土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氣候入手,考察了狄金森翻譯的面貌,讀者對她的接受以及她在中國的文學聲譽的顯晦。她的另一篇文章《狄金森在中國的譯介與本土化形象建構》從接受層面關注到了狄金森的本土化過程,從閨怨與道家兩種極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形象考察狄金森在中國的接受。劉曉輝的《百年狄金森研究管窺》(《國外文學》,2007年第1期)以時間為脈絡,梳理并分析了狄金森經典地位的形成,以及最近二十多年的文藝批評理論的繁榮與發(fā)展在狄金森學術中的具體體現(xiàn)。他的另一篇對狄金森書信研究的文章是這十來年對狄金森的書信研究最深入的一篇文章,他認為,狄金森的書信話語具有對話性和開放性。[8]
除了期刊論文外,2000年至今涌現(xiàn)出了一批以狄金森為主題的學位論文,從中國知網上檢索到的碩士論文就有72篇,另外有四篇博士論文,分別是:河南大學周建新的《艾米莉·狄金森詩歌:文體的言說》(2004)、南京大學岳鳳梅的《渴望名譽和堅持無名》(2005)、上海外國語大學金文寧的《以自我否定形式成就自我——艾米莉·狄金森詩歌創(chuàng)作論》(2010)、山東大學王金娥的《孤寂的風景:論艾米莉·狄金森詩歌中的孤獨意識》(2011)。其中周建新博士的論文在2006年以《艾米莉·狄金森詩歌文體特征研究》為題作為專著出版,2009年岳鳳梅的論文以《艾米莉·迪金森的欲望——拉康式解讀》為題出版。
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一些專著,一些文學論文集中也收錄了狄金森研究的論文,國內也引進了一些國外的研究著作。2000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王譽公教授的研究專著《埃米莉·迪金森詩歌的分類和聲韻研究》,這是國內第一本狄金森研究專著,該書主要按照狄金森詩歌的主題進行分類解讀。劉守蘭的《狄金森研究》(2006)從狄金森的生平、師承、風格、主題、書信、批評等方面對狄金森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是迄今為止國內對狄金森研究和介紹最全面的一本著作。
文學史中對狄金森的評論最有價值的是劉海平、王守仁主編的《新編美國文學史》(第2卷)(2002),里面“迪金森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成就”一節(jié)包括對美國狄金森研究情況的詳細介紹,提出了許多前所未聞的觀點,這是迄今為止國內文學史上對狄金森最權威的評述。在這段時間內,許多文學研究論文集和文學研究專著都收錄了狄金森研究的文章,如郭繼德主編的《美國文學研究第2輯》(2004)以及《美國文學研究第4輯》(2008)等。
除了本國研究者撰寫的研究論文和專著,國內還引進了西方兩部重要的狄金森研究專著,分別是2004年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溫迪·馬丁編的《艾米莉·狄金森》,該書收錄了11位國際著名狄金森研究專家的論文,從各個側面對狄金森進行論述,顯示了新千年狄金森研究的熱點問題和學術發(fā)展動向;2008年上外又出版了馬丁教授的專著《艾米莉·狄金森》,這本著作融合了當前國外學者有關狄金森評論的許多重要觀點,代表了國際學界目前狄金森研究的主導方向。另外還有一本西方經典著作,即2005年譯文出版社推出的江寧康譯的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書中一節(jié)《艾米莉·狄金森:空白、欣喜、暗者》詳細論述了狄金森的詩歌藝術特點。2010年中央編譯出版社推出的《劍橋美國文學史》(第4卷)其中一節(jié)《艾米莉·狄金森:想像的威力》詳細論述了狄金森復雜的文化身份和寫作立場。
回顧狄金森進入中國的歷程,幾十年來,成績是明顯巨大的,但比起國外的研究,國內才算起步階段。鑒于狄金森詩歌的譯文在國內有限,狄金森詩歌因其語言的晦澀,譯文也不一定能反映其全貌,而能順利閱讀原文的研究者只有一部分,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研究者的研究。此外,對狄金森書信的研究現(xiàn)在還很少,這跟翻譯不無關系。在研究方法上,國內研究者還更多地步西方后塵,雖然研究文章的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但研究視野狹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要更多地譯介狄金森的作品,尤其是書信,推動狄金森全集的出版,還要引進國外的研究成果,同時更應該加強自主研究,力求以中國人的視角,從中國的民族文化出發(fā),對狄金森及其作品進行多元化解讀,使國內的狄金森研究更上一層樓,呈現(xiàn)出更加欣欣向榮的景象。
[1] 狄金森.狄金森詩選[M].江楓,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2] 朱剛.新編美國文學史:第2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 張子清.不趨時媚俗的詩歌革新者[M]//郭繼德.美國文學研究:第3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4] 康燕彬.狄金森在中國的譯介與本土化形象建構[J].中國比較文學,2010(4).
[5] 王佐良.中國第一本美國文學史——評《美國文學簡史》:上冊[J].新華月報文摘版,1979(12).
[6] 蒲隆.譯者附記[M]//艾米莉·狄金森詩歌與書信選集.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7] 劉保安.近五年來國內的狄金森研究綜述[J].外國文學研究,2004(5).
[8] 劉曉輝.文體越界與意義空白:解讀艾米莉·狄金森的書信[J].外國文學評論,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