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鈺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外語系,湖南長沙410205)
自20世紀80年代起,人們從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討翻譯和翻譯活動,翻譯研究開始走向“文化轉(zhuǎn)向”大潮。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翻譯教學必須與時俱進進行改革,將文化語境納入研究范疇。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多以“傳授語言知識和翻譯技巧”為導向,以機械的翻譯訓練和西方翻譯理論的灌輸讓學生獲得翻譯技能。這種教學沒能實現(xiàn)翻譯充當跨文化交際橋梁的目的。而全球化語境下的翻譯教學應該打破這一傳統(tǒng)的桎梏。翻譯教學中的文化調(diào)??梢詭椭鷮W生提高其跨文化素質(zhì),實現(xiàn)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平衡交流。
以語言功能原則為指導的傳統(tǒng)翻譯教學重點關注語言的字詞句的翻譯和西方翻譯理論的習得,講究反復的翻譯練習和翻譯理論灌輸。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詞匯、語法知識和良好的語言技能,但在跨文化交際翻譯中,學生往往下意識地套用本族語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俗來解讀目的語,造成了很多語用失誤。這種傳統(tǒng)翻譯教學其規(guī)范化意識不強,方法單一理念陳舊,存在教學缺陷,嚴重脫離跨文化交際的實際需要,制約了當代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社會各界對翻譯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這種人才不但要求精通語言,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具備跨文化意識,熟知目的語文化,能在源語和目的語之間架起文化溝通的橋梁。
語言是記錄人類思想和歷史的工具,也是人類社會進行交際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習俗、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總和。語言與文化互不分離,密不可分。語言表達和體現(xiàn)文化現(xiàn)實[1]3。語言是文化的產(chǎn)物,具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內(nèi)涵,語言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文化體現(xiàn)在語言之中。
翻譯不單是一個語言轉(zhuǎn)換的過程,更是不同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國家之間的交流活動。正如Snell-Hornby說,“所有翻譯的必要前提是對相關的原文化和目標文化的社會文化背景有所了解。”[2]33沈蘇儒也認為,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是具有某一文化背景的發(fā)送者用某種語言表述的內(nèi)容盡可能充分有效地傳達給使用另一種語言,具有另一種文化背景的接受者[3]156。翻譯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層面上,而應該首先理解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然后確定適當?shù)姆g策略。文化內(nèi)涵處理得好壞,往往是翻譯成敗的關鍵。
大衛(wèi)·卡坦[4]提出,傳統(tǒng)的譯者新的角色定位應為“文化調(diào)停者”。Taft[5]53也闡述了文化調(diào)停者的角色,他指出文化調(diào)停者可以幫助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人們相互理解、順暢地進行交流和展開行動。文化調(diào)停旨在促進跨文化交流;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積極協(xié)調(diào)他們之間的關系。因而文化調(diào)停者必須具備語言能力、全面的雙文化或多種文化知識以及各種社會技能。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翻譯活動已被深深打上跨文化交際的烙印。作為兩種文化之間紐帶的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的“文化人”,具有敏感的文化意識。這就要求翻譯教學中,教師要轉(zhuǎn)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意識到文化差異,指導學生在翻譯實踐中靈活處理文化因素。教師應當克服傳統(tǒng)翻譯教學的缺陷,將翻譯與文化結(jié)合起來,注重文本蘊含的文化信息,全面實現(xiàn)翻譯中的文化調(diào)停,使學生的視線從關注語法、詞匯等語言結(jié)構,轉(zhuǎn)移到注重文化和審美等層面上來。限于篇幅,下面筆者擇取了幾個典型例子來解析翻譯教學中的文化調(diào)停。
Example 1.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
翻譯教學時,教師需要傳遞一種文化信息,基督教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而人來自塵土。因此,英語中creation指“上帝”。而clay指“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理解了creation和clay這兩個詞的宗教涵義后,就可將原文譯為:老師是創(chuàng)造的見證人,目睹生命呼吸成長。學生在翻譯時不應只是考慮語言句法層面,而要考慮原語的喻意和宗教形象,還要盡可能地體現(xiàn)譯語的表達習慣。教師有必要在翻譯教學中提醒學生從跨文化的視角,認知源語和目的語兩種不同的文化認知,在翻譯中進行文化調(diào)停。
Example 2.“It’s a secret.Please keep it under the rose.”
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推斷,學生可能很容易猜出此語句的中文意思,此話語是讓受話人保守機密。但學生仍會覺得茫然,難道把這秘密放在玫瑰的下面?玫瑰和rose在中西文化中都代表愛情的見證,但under the rose并不如漢文化中所理解的“在玫瑰的下面”,卻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它源于希臘神話:Cupid給了沉默之神Harpocrates一枝玫瑰以防止他泄露Venus的不檢點行為。這反映了在會議桌上方懸掛玫瑰花意味著所有與會人員必須保守機密的古老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當給學生補充相關文化常識。
翻譯教學中,教師有時會用到文學作品的翻譯文本作翻譯實踐訓練,而這更需要學生對作品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從而提高文化敏感度。
Example 3.It took him the whole spring,from March to June,to make up his mind to take me.
教師需要導入文化背景,這句話來自艾麗斯·沃克的《紫色》。沃克是近代文學史上頗具影響力的美國黑人女作家,她終生致力于種族平等和婦女解放事業(yè)?!蹲仙肥瞧渑灾髁x代表作,向讀者描繪了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前夕,深受社會和男性雙重壓迫的黑人婦女西麗從默認父權壓迫到追求自我解放最終獲得個性完整的斗爭畫面。原文Him指西麗的丈夫X先生,他既強暴了西麗又對西麗的妹妹不懷好心,故而一直不愿意娶她,不愿建立人與人的穩(wěn)定關系。因而將原文譯為“他拖了整整一個春天的時間,從三月一直拖到六月,最后才下決心要我”,譯文中“took”一詞譯成“拖”更能強調(diào)拖延的時間。
Example 4.同時,女人卻依然要做那些和男人不一樣的事。
But at the same time,women must still do what men do not stoop to.
如果直譯,“和男人不一樣的事”可譯成“the different things from the men”。但是,如果教師能將其文化語境滲入此語句翻譯中,學生便能了解有關譯者女性意識對文本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夫者妻之天”之說,意為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在西方,《圣經(jīng)》的“創(chuàng)世記”中曾認為夏娃出自亞當?shù)摹耙桓吖恰?。亞歷士多德甚至說:“女性所以是女性,是由于缺乏某些品質(zhì),我們應該說女性先天就有一些缺陷”[7]581。譯文“what men do not stoop to”中一詞“stoop”意為“bend down”或“l(fā)ower oneself”,暗示著男人對女人所做眾多瑣碎的事不屑一顧?!癲o not stoop to”恰好能強調(diào)女人必須面臨的困境以突顯其堅強的本性。教師在翻譯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適當挖掘題材內(nèi)容及深度,結(jié)合特定的相關文化知識,于不知不覺中向?qū)W生滲透文化概念和內(nèi)涵信息以便進行文化調(diào)停。
Example 5.如《孔雀東南飛》,焦仲卿永遠不可能像劉蘭芝那樣,將一切置之身外去實踐愛情理想。他總是有那么多的牽掛,而無法做到劉蘭芝那樣的愛情至上。
For instance,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story“The Cranes Fly Southeast”,the man Jiao Zhongqing was never willing,like the woman Liu Lanzhi,to give up everything for the sake of love.He had many other concerns,and could not live for love alone.
比較原文和譯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譯者在“The Cranes Fly Southeast”前補充了“the Chinese classical story”,“Jiao Zhongqing”前補充了“the man”以及“Liu Lanzhi”前補充了“the woman”。例5中的“《孔雀東南飛》”,“焦仲卿”,“劉蘭芝”不為外國讀者所熟悉,譯者妥當進行文化調(diào)停,使英語讀者便于理解和接受,真正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在翻譯教學時要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Example6:此炮臺始建于清光緒十年。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t first began in the 10th year of the Reign of Guangxu Emperor in Qing Dynasty.
在原文中,“清光緒十年”是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具體是指哪年,有時連翻譯者自己都不甚了解。而其內(nèi)涵意思指的是清朝光緒皇帝統(tǒng)治時期的第十年。翻譯時如果沒有進行文化調(diào)停的話,外國人是看不懂的。而譯者明確地將其翻譯為“the 10th year of the Reign of Guangxu Emperor in Qing Dynasty”,這樣才能讓外國人很好地領略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文化,從而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翻譯教學中的文化調(diào)停可以幫助學生認知不同文化,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實現(xiàn)翻譯教學功能最大化。中國人盡皆知的“江湖上的人”,如果直譯為“man by the river and lake”(靠近江湖的人),未經(jīng)文化調(diào)停的翻譯會讓英語讀者不知所云。而為將這一特色詞文化內(nèi)涵更好的傳遞給讀者,學生應該了解異域文化,即“Robin Hood is famous for robbing from the rich to give the poor”,“Robin Hood”他是英國民間傳說中劫富濟貧的綠林好漢。因而,譯者采用“Robin Hood”這一英民族人人皆知,更易于接受的形象表達漢語詞語“江湖上的人”之精神。而對英語文化根本沒有的“狀元”一詞,可以采用音譯加注釋的形式?!癦huangyuan(the one who came first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即“狀元”就是在科舉考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這樣英語讀者就能避免文化休克,更好的理解“狀元”這個詞。
英漢語言產(chǎn)生于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所承載的文化也不同,因此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有不少差異。不同社會的成員在其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背景、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的影響,就會形成不同文化背景。在翻譯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考慮翻譯文本的結(jié)構及語法,而更多地應該考慮文本當中所蘊涵的文化背景。語言可以轉(zhuǎn)換,但文化特色卻不宜改變,一定要真實地傳達出來。文化“傳真”是翻譯中的關鍵部分,翻譯教學也就要求學生不但要有雙語能力,而且還要有雙文化能力。翻譯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幫助學生從多文化角度去看待世界。教師不應再以翻譯知識的傳播者高居,而應引導學生理解目的語文化的行為模式、價值體系和信仰,尊重目的語中所傳達的文化信息,將文化意識潛入到翻譯教學中去,提高學生翻譯水平。
[1]Kramsch,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Snell-Hornby,M.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
[3]蔣曉萍,康兆春.翻譯教學的文化調(diào)停功能[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7)
[4]Katan,D.Translating Culture: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 torsInterpretersand Mediator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5]Taft,R.The Role and PersonalityoftheMediator[A].in S.Bochner(ed.)The MediatingPerson:Bridges Between Cultures[C].Cambridge:Schenkman,1981.
[6]艾麗斯·沃克.紫顏色[M].陶潔,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
[7]塞爾登.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xiàn)在[M].劉象愚,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朱虹.嬉雪:中國當代女性散文選[漢英對照本][Z].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9]徐葆耕.西方文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