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韶甫(鄭州市抗旱服務中心)
大別造山帶是三疊紀揚子克拉通俯沖至華北克拉通之下形成的大陸碰撞型造山帶,是研究陸-陸俯沖,地殼物質(zhì)循環(huán),造山帶演化,以及高壓超高壓變質(zhì)作用的重要地區(qū)。大別造山帶同時是一條重要的Mo多金屬成礦帶,它西與東秦嶺Mo多金屬成礦帶相連,構成了中國最大的鉬礦省,探明鉬金屬量約5百萬噸。鉬礦床大多位于華北克拉通南緣,但在北秦嶺和大別造山帶新發(fā)現(xiàn)有秋樹灣、板廠、湯家坪、肖畈、母山、天目山和大銀尖等鉬礦床。大銀尖鉬礦床是當前西大別造山帶取得較大勘查進展并引起廣泛關注的斑巖-矽卡巖型礦床,找礦意義巨大。但是,對于大銀尖鉬礦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異常特征迄今尚未見有論述,因此,本文著重對兩種異常特征進行了總結,分析了激發(fā)極化異常的找礦價值,地球化學異常的元素組合特征,它對于促進該區(qū)的深部找礦及鄰區(qū)相似條件的類比找礦,進而豐富該區(qū)的找礦理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銀尖鉬礦床位于西大別造山帶的中段,它東部以商麻斷裂為界與東大別相鄰,西部以大悟斷裂為界與桐柏造山帶相隔,地理位置屬于信陽市新縣千斤鎮(zhèn)。
區(qū)內(nèi)地層主要出露古元古界七角山組,中元古界滸灣組及新生界第四系。古元古界七角山組(Pt1q),巖性主要為白云斜長混合片麻巖、眼球狀混合片麻巖、斜長角閃片麻巖等,與滸灣組呈斷層接觸。中元古界滸灣組(Pt2h)分為上、下兩個巖性段:滸灣組下段(Pt2h1)主要巖性為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黑云(白云)斜長片麻巖、二云斜長混合片麻巖夾斜長角閃巖;滸灣組上段(Pt2h2)主要巖性為二云斜長混合片麻巖、混合片麻巖、白云斜長片麻巖等。第四系(Q)為砂土、砂質(zhì)粘土,沿溝谷、河流兩側分布。
礦區(qū)褶皺構造不發(fā)育,主要為一單斜構造。斷裂構造主要有北東-北東東和北西向兩組斷裂,次為近南北向斷裂。
巖漿巖主要為大銀尖二長花崗巖體及花崗斑巖脈。大銀尖巖體出露面積1.4km2。平面上呈北北東向延伸,北部岔開,總體呈“Y”型巖株狀產(chǎn)出。南、北分別侵位于古元古界七角山組和中元古界滸灣巖組。巖石呈肉紅或灰白色,等粒結構或斑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有條紋長石(40%~45%)、更長石(30%~35%)、石英(28%~30%)和黑云母(2%~3%)組成,副礦物有鋯石、榍石、磷灰石、磁鐵礦等,為二長花崗巖礦物組合。
大銀尖鉬礦化分為3種成礦類型:即斑巖型、矽卡巖型和石英脈型。斑巖型礦體賦存于自巖體至內(nèi)接觸帶內(nèi),地表顯示強異常和礦化露頭?,F(xiàn)已控制礦體長度150~240m,延深180~450m,厚1.00~78.70m,平均厚約4.76m。鉬品位一般0.04%~0.15%,平均0.11%。礦體主要呈透鏡狀或囊狀。矽卡巖型礦體呈層狀、似層狀或透鏡狀賦存于矽卡巖中,產(chǎn)狀與地層近于一致,迄今矽卡巖中已發(fā)現(xiàn)礦體16個,其中2號礦體規(guī)模較大,長約900m,平均厚4.22m。鉬品位一般<0.01%~0.07%。
石英脈型礦化主要分布于大銀尖巖體西北部的外側、中部,以及外接觸帶內(nèi),產(chǎn)狀和形態(tài)嚴格受斷裂控制,走向為60~70°,傾向北西,傾角50~70°;一般脈體長10~120m,有時可斷續(xù)延長約2km;寬度變化于0.1~3m之間,一般0.3~0.8m。石英脈型礦化品位變化較大,一般礦化規(guī)模較小。
礦石類型主要為產(chǎn)于大銀尖巖體內(nèi)部的浸染狀、網(wǎng)脈狀礦化花崗斑巖和少量的產(chǎn)于大理巖接觸帶的矽卡巖型礦石,大理巖歸屬于元古代大別變質(zhì)雜巖。矽卡巖型礦石礦物主要有輝鉬礦、白鎢礦、黃鐵礦和黃銅礦。脈石礦物為石英、螢石、絹云母、石榴石、透輝石、符山石、角閃石和綠泥石。
大銀尖激發(fā)極化異常區(qū),東起大銀尖、楊樹堰,西至娘灣,呈東寬西窄的楔形展布。可劃分為3個異常帶。
I號異常帶:位于大銀尖西北方向,向西延伸至上聶洼。異常走向近東西。以8%為異常值,異常長1740m,中部最寬達500m,兩端變窄,最窄處為200m。異常峰值達13.6%。本異常寬度較大,上升梯度較小,是由埋深較大的極化體所引起。在異常中心進行電測深,計算出極化體中心埋深80m左右。
II號異常帶:位于楊樹堰-董沖-娘灣一帶,異常走向呈110°,長為2960m,呈紡錘狀,中間寬兩端窄。最寬處為600m左右,最窄處270m。異常峰值達18.2%。此異常包括3個次一級異常,分別為楊樹堰、董沖、娘灣3個次一級異常。
II-1.楊樹堰異常:全長500m,寬200m。位于楊樹堰南山坡上。異常上升梯度較快,幅度高達15%,推測由淺部極化體引起。花崗斑巖位于異常中心,并見有星點狀黃鐵礦、輝鉬礦。根據(jù)物性測定其ηs值為5.9%~20.6%。因此,本異常與礦化花崗巖關系密切。
II-2.董沖異常:本異常特點是在8%異常的基礎上,出現(xiàn)許多小的高峰跳變值。在剖面圖上,曲線表現(xiàn)為單點跳躍較多,曲線呈犬牙狀。這個特點表明在深部存在著極化體,而該極化體的頂部又有一些埋藏較淺的極化體。這些極化體與董沖含礦矽卡巖、含礦石英脈關系密切。經(jīng)電測深計算,在82線105點附近極化體中心埋深為85m左右。
II-3.張灣-娘灣異常:全長1100m,由東向西逐漸變窄。異常的東西兩端均分叉為兩個異常。異常峰值13%,變化梯度大,表明極化體埋深較淺,地表矽卡巖中見有孔雀石。
III號異常帶:位于I、II號異常帶中間,東西長800m,寬150m。窄處僅40m,異常峰值13.6%。為變化梯度陡的尖峰異常,表明由埋深較淺的極化體引起。
大銀尖1:1萬次生暈Cu-Mo異常位于金灣以南,董沖以北,大銀尖以西,娘灣以東。Cu-Mo在60~70°方向上未封閉。Cu-Mo異?;局丿B。Mo以20ppm,Cu以200ppm為異常下限,Mo異常大于Cu異常。
I號Mo異常:Mo以20ppm劃分異常,長軸方向60~70°。長軸長1750m,短軸長800~1400m。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濃度分帶清晰,最大值160ppm。另外聶灣出現(xiàn)兩個小異常,面積分別為400m×200m及500m×150m,峰值40ppm。
II號Cu異常:Cu以200ppm為異常下限,長軸方向為30~60°。長軸最長1900m,短軸長1100m,呈不規(guī)則的橢圓形,異常最高值700ppm。濃度帶清晰,另外聶灣和娘灣有兩個小異常,面積分別為800m×300m及100m×150m,峰值400ppm。
從地質(zhì)勘查物化探異常驗證結果來看,本區(qū)物化探異常明顯,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可作為本區(qū)及相同地質(zhì)背景礦區(qū)的找礦指示線索和部署探礦工程依據(jù)。
1∶1萬土壤地球化學信息圈定的異常,對礦體的定位有直接指示作用。
[1]吳元保.大陸造山過程的多期演化:以西大別為例[J].科學通報,2009.54(13):1815~1825.
[2]趙子福,鄭永飛.俯沖大陸巖石圈重熔:大別-蘇魯造山帶中生代巖漿巖成因[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9.39(7):888~909.
[3]邱順才.河南大銀尖鉬鎢(銅)礦床地質(zhì)特征[J].礦業(yè)快報,2006.447(8):62~64.
[4]楊澤強.河南商城縣湯家坪鉬礦輝鉬礦錸-鋨同位素年齡及地質(zhì)意義[J].礦床地質(zhì),2007.26(3):28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