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德州學院 教育系,山東 德州 253023)
地方院校大學生成人依戀與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
張 楠
(德州學院 教育系,山東 德州 253023)
人際交往問題是困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而依戀是個體最早的人際關系體驗。本研究將深入探討地方院校大學生成人依戀和人際關系之間的具體相關性。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從地方院校本科學生中抽取300名大學生被試,以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親密關系問卷(ECR)、關系問卷(RQ)作為測量工具,調(diào)查了地方院校大學生的成人依戀、人際現(xiàn)狀,并探討了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
地方院校大學生;成人依戀;人際交往
在大學校園的生活與學習中,大學生總要與周圍的人進行交往,面對和處理不同的人際關系。有些同學可以很容易地跟別人產(chǎn)生親密關系,在與他人相處時,他們樂于與人交談、向別人敞開心扉,信任別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產(chǎn)生快樂的情感體驗,但同時又不缺乏獨立性。有些同學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則會感到焦慮與痛苦。大量研究表明,大學生人際問題在各種心理問題中處于非常突出的位置(肖紅,2004)。
依戀理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人際問題的重要視角。Sigmund Freud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對嬰兒進行觀察,認為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嬰兒的喂養(yǎng)以及教養(yǎng)方式?jīng)Q定嬰兒的依戀性質(zhì),兒童對母親的依戀會成為日后各種人際關系的原型(Freuds,1964)。弗洛伊德非常重視童年早期經(jīng)驗在兒童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曾明確指出:“一個兒童如何認知、如何面對世界以及一些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將深刻的影響兒童的發(fā)展以及在以后形成精神病的癥狀?!保ㄉ虻聽N,2005)。 依戀理論認為,兒童早期在與主要撫養(yǎng)者的情感互動中會形成一種關于自我與他人之間關系的認知表征模型,即“內(nèi)部工作模型(working models)”。由于內(nèi)部工作模式貫穿于人的一生,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我們可以通過了解大學生的成人依戀風格來間接地追溯其早期的依戀經(jīng)歷。這也是本研究所持的理論依據(jù)。
國外對依戀理論的研究已經(jīng)很豐富,對依戀與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也有相應報道(Griffin & Bartholomew,1994:Carranza & Kilmann,2000),但具體深入到不同依戀風格與各種人際關系是如何對應的研究并不多見。國內(nèi)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有相關,但研究也沒有深入探討具體的相關,而在此領域內(nèi)針對地方院校大學生的研究似乎是一種空白。本研究將以依戀理論為基礎,運用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親密關系體驗調(diào)查(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 Inventory,ECR)、關系問卷(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RQ),對地方院校大學生成人依戀與人際關系的相關性做具體和深入的研究,以期為地方高校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與心理干預提供依據(jù),進而指導大學生加強自身認識,贏得健康的人際交往關系。
2.1 研究目的
不同依戀風格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人際問題,本研究將對不同依戀維度與人際關系之間做具體的相關研究。
2.2 研究假設
按照Bowlby的理論,安全型和專注型的個體持有積極的他人模型,可能會對他人更友好。而恐懼型和忽視型的個體持有消極的他人模型,可能會對他人持有敵意或冷漠的態(tài)度。不同內(nèi)部工作模型的人的人際問題在情感聯(lián)結(jié)維度的兩極上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過于友好或者過于冷漠)。
基于以上研究綜述,我們假設地方院校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得分與其成人依戀存在相關關系,具體表現(xiàn)在:
第一,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得分總分與個體在親密關系問卷(ECR)上的焦慮維度和回避維度的得分呈正相關。
第二,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得分總分與個體在關系問卷(RQ)的專注型、忽視型和恐懼型內(nèi)部工作模式的得分呈正相關,而與個體在關系問卷(RQ)安全型內(nèi)部工作模式得分呈負相關。
本研究隨機抽取300名地方院校本科生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有效回收290份,回收率為96.7%。被試平均年齡21.6歲,男生149人(51.7%),女生141人(48.3%),文科129人(44.8%),理科161人(55.2%)。
使用親密關系體驗調(diào)查(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 Inventory,ECR)、關系問卷(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RQ)、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回收的數(shù)據(jù)錄入SPSS17.0進行統(tǒng)計處理。研究結(jié)果如下:
3.1 成人依戀與人際問題的總體狀況
研究結(jié)果顯示,地方院校大學生人際交往困擾的總體狀況是人際總分=8.39±4.80,人際交談=2.36±1.45,人際交友=2.98±1.74,待人接物=1.38±1.40,異性交往=1.95± 1.98;大學生成人依戀的總體狀況為依戀焦慮=70.85± 17.09,依戀回避=60.93±13.38。地方院校大學生總體人際狀況良好,成人依戀總體焦慮水平高于總體依戀回避水平。
3.2 依戀維度與人際問題的相關分析
對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與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做Pearson相關分析,以0.05作為顯著性水平,相關系數(shù)在0.1到0.3之間表明相關較弱,0.3到0.5之間表明中度相關,0.5以上表明高度相關。在心理學研究中,相關達到0.3以上的只占到 33%左右(Hemphill,2003)。本研究的結(jié)果為人際問題總分與ECR所測量的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得分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424(P<.001)和.244(P<.05)。人際關系的各個維度得分與依戀焦慮維度得分均有顯著相關性,而依戀回避維度則只與人際關系中的人際交談和異性交往有顯著性相關。
3.3 成人依戀各維度對人際關系各因子的多元回歸分析
為了考察成人依戀對人際關系困擾的預測作用,以成人依戀兩維度作為自變量,以人際關系困擾四因子作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回歸分析。結(jié)果表明,對于交談困擾的預測,兩個變量都進入了回歸方程,依戀回避的單獨解釋量為 15%,聯(lián)合解釋量為 23%,二者均為正向預測。對于交友困擾、待人接物困擾、異性交往困擾,進入回歸方程的都是依戀焦慮,單獨解釋分別為9%、16%、7%,均為正向預測。分析結(jié)果表明,成人依戀對人際交往困擾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4.1 依戀焦慮與人際關系各因子的相關、回歸分析
依戀焦慮與待人接物和人際交友困擾的相關最高,焦慮指標高對應的是個體的自我模型消極,這類個體認為自己不值得愛,對自己極度缺乏自信,在待人接物與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出極大的不安全感。自我模型消極表現(xiàn)為專注型和恐懼型依戀風格,他們在與人交往時,一方面會過度依賴他人,同時又會對這種依賴抱有很大的不安全感,即恐懼這種依賴關系的消失。所以,依戀焦慮與人際交談困擾和異性交往困擾也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依戀焦慮對人際交談困擾、人際交友困擾、待人接物困擾、異性交往困擾都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4.2 依戀回避與人際關系各因子的相關、回歸分析
依戀回避與人際交談困擾的相關性最高,對人際交談困擾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依戀回避與異性交往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依戀回避指標高的個體所對應的依戀風格是消極的他人模型,即忽視型和恐懼型。這類個體認為他人是不值得信任和愛的,不愿意與他人建立親密的情感聯(lián)系,甚至不愿與人交談,因此與人際交談困擾存在非常顯著的相關。由于這些個體很難去信任他人,他們認為別人是靠不住的,而異性是更加靠不住的,他們更可能依賴自己,而不是去同異性交往,因此與異性交往困擾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
第一,地方院校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處于中上水平,總體依戀焦慮水平高于依戀回避水平。
第二,地方院校大學生成人依戀與人際關系有顯著相關,其中依戀焦慮與待人接物困擾、人際交友困擾、人際交談困擾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與異性交往困擾也存在一定程度相關;依戀回避與人際交談困擾存在顯著正相關,與異性交往困擾也存在一定程度相關。
第三,地方院校大學生依戀風格按比例由大到小依次為:安全型(36.2%)、忽視型(20.69%)、專注型(24.1%)、恐懼型(18.97%)。
第四,依戀焦慮對人際關系中的人際交談困擾、人際交友困擾、待人接物困擾、異性交往困擾均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依戀回避對人際交談困擾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1] 肖紅,侯云.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分析[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4,(4).
[2] FREUD5.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M].London:HogarthPress.1964.
[3] 沈德燦.精神分析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 Bowlby,J.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M].NewYork:Basic Books.
[5] Bowlby,J.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77,130.
[6] 劉敏珍.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系研究[D].國立高雄師范大學,2000.
[7] 田瑞琪.大學生成人依戀的測量及相關人格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
[8] BARTHOLOMEW,SHAVER.Methods of Assessing Adult Attachment,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 [M].Guilford Press.1998.
[9] 朱海東.成人依戀研究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06.
[10] 魯曉靜,郭瞻予.成人依戀理論及其測量[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07,(11).
[11] 鄭全全,余國良.人際關系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2] 姜凌云.依戀理論的人際關系學說及其實際意義[D].南京師范大學,2006.
[13] 希波.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的心理社會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07.
[14] 張震,李幼惠.親子依戀質(zhì)量的影響因素評述[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15] 李菲茗,付根耀.成人依戀問卷(AAQ3.1)的初步試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2001,(3).
[16] 侯靜,陳會昌.依戀研究方法述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3).
[17] 吳薇莉,方莉.成人依戀測量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2).
[18] 李同歸.成人依戀的測量:親密關系經(jīng)歷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學報,2006,(3).
[19] 李同歸.母親的依戀類型與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2).
[20] 鄭日昌.大學生心理診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tudents’ Adult Attach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ZHANG Nan
By random sampling, this research chose 300 students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tested students’ adult attachment, curr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by way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scales measurement, close relationship inventory (ECR), and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tudents; adult attach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G444
A
1008-7427(2012)08-0066-02
2012-06-06
作者系德州學院教育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