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華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北京100091)
生命教育教師的內(nèi)在素養(yǎng)
朱清華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北京100091)
生命教育相對于傳統(tǒng)教育而言可謂是“新新一族”,因為自1968年生命教育誕生至今也才剛過“不惑之年”。但是,在這短暫的四十余年里,生命教育的發(fā)展卻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從臺灣、香港、澳門到大陸的遼寧、上海、湖北等地,繼而漫延到全國各個省份,它恰如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國的教育事業(yè)朝著更為健康的方向前進。近幾年,筆者在關于生命教育的學習與實踐中發(fā)現(xiàn),做為一個生命教育教師要將生命教育事業(yè)做好則必須做到“有愛心、需細心、要開心、講耐心”,即教師需要用“愛心、細心、開心、耐心”去感化和成長著學生的生命,同時教師自己的生命也在此“四心”中得以成長。
教育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愛的藝術。教師的愛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境界。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蔽覈逃蚁呢ぷ鹫f:“教育之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之不能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于是,抑可言,愛是獲得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而生命教育對教師的愛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愛心是成為生命教育老師必須具備的首要素養(yǎng)。一個生命教育教師首先要愛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因為熱愛自己的事業(yè)是愛學生的前提,這是一個生命教育教師能否走向成功的必備條件。正如改變了世界的傳奇人物——蘋果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所言:“成就一番偉業(yè)的唯一途徑就是熱愛自己的事業(yè)?!?/p>
同時,一個生命教育老師要深愛著自己所培育的學生。因為,生命教育教師只有心懷關注學生的愛心,才會擦亮自己的雙眼,用伯樂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的“千里馬”。一個教師最大的錯誤莫過于對學生沒有愛,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失去學生對自己的愛。而生命教育是心與心的交流,是靈魂與靈魂的碰撞,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關懷。生命教育課堂可以說是展現(xiàn)師生生命與生活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中啟發(fā)學生分享他們生命故事之時,教師必須敞開心扉,用愛、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去影響、感染和激勵學生,師生會因互相走進彼此的生命而拉近距離,形成共鳴,獲得理解,達到用生命滋潤生命,用生命去感動生命的效果。如生命教育專家江西師范大學鄭曉江教授在給學生講“人生曲線”問題時,面對著一群“特殊的學生”——囚犯,鄭老師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人生曲線展現(xiàn)給他們看,分享了他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生中的起起伏伏。鄭老師用愛敲開了學生的心門,走進了學生的心房。這種愛的舉動感動了所有的學生,從而激勵了這些學生非常積極而坦誠地在大家面前呈現(xiàn)他們自己那辛酸與不尋常的人生曲線。
只有具備愛心的教師,才會對學生持有耐心和信心,也才會慢慢地全面地審視學生生活的全部,關注學生生命的本質(zhì),以至用生命體察到學生言行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善與惡、美與丑,從而對學生做出正確的評價和積極的引導。只有具備愛心的教師,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生命,在付出自己愛心的同時收獲學生的愛。于是,教師的關愛會激勵著學生的生命在陽光的沐浴下快樂成長,而學生的敬愛也促使著教師在收獲人生價值的成功中更加深愛著自己的事業(yè)。最終,學生會因這師生之愛而將生命之愛的火炬“移情”到親人、同學、朋友以至整個社會當中去。
生命教育教師要做一個細心的、獨具慧眼的觀察者和欣賞者。在課前,教師必須細心地去挖掘生命教育課上所需要的內(nèi)容,因為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成長生命,促進學生提升生命的質(zhì)量、解決生命的困頓、尋找和實現(xiàn)生命意義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課不同于一般的學科課程僅限于知識性的傳授,它必須用心去發(fā)現(xiàn)學生在不同階段所存在的不同問題,并針對不同的問題用心去尋找到適合不同學生的解決路徑。同時,課前,生命教育老師可以細心地去記住自己學生的名字,這會給之后的生命教育課堂帶來十分融洽的氣氛。
在課堂上,生命教育教師要細心觀察每個學生,關注每個不同的個體,不能忽視每位學生臉上的不同表情?!笆澜缟蠜]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生命體。我們所面對的學生,都是有著獨立的思想和感情的生命體,這決定了我們生命教育教師不能用同一個標準,而要用多元化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臺灣“故事媽媽”黃欣雯提倡生命教育課堂上“沒有錯的答案,對的答案不止一個”??梢姡灰蠈W生生命個性的東西都是值得我們進行提倡的。同時,生命教育教師要在細心發(fā)現(xiàn)學生問題的同時也要去挖掘?qū)W生身上的潛能和閃光點。如2012年1月13日香港寶血會培靈小學“生命體驗之旅——點亮心火”的生命教育示范課中教師就展示了一組組同學們幫助別人時的照片:有的是同學在幫助老師分發(fā)資料,有的是同學在幫忙打掃衛(wèi)生,有的是同學在幫別的同學解答問題……視頻的最后是很感人的一句話:你們的付出,就是“愛”!這些照片上的主角基本上都是這個班的學生。同學們在看這個短片時都非常地專注認真,有時會心一笑,甚至大聲詫異老師怎么會發(fā)現(xiàn)他們平時助人的舉止呢?于是,生命教育教師在學生身上的這種細心,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收獲許多生命之美,從而會更加熱愛生命,自信地生活。
可見,一個細心的生命教育教師,不僅要認真細致地鉆研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而且要更加用心地去關注所面對的每一個生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努力地發(fā)現(xiàn)他們內(nèi)心深處優(yōu)點。這將會激發(fā)學生生命深處的潛能,開啟他們封閉已久的心扉,解決他們心靈的困惑,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提升他們生命的價值。
眾所周知,在生命教育的課堂上要做到讓學生開心、快樂是生命教育要達到的一個最基本的目標,其實這也是生命教育的最初宗旨。生命教育最早始于美國杰·唐納·華特士在加州創(chuàng)建的“阿南達村”學校,而阿南達是梵語,意指“喜悅”。而奇妙的是,當時的阿南達社區(qū)真的努力做到了“喜悅”,并履踐著自己的名字,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洋溢著喜悅的社區(qū)[1](P161)??梢?,讓學生獲得一份喜悅,收獲一份快樂是生命教育最本真的意義和最終要達到的歸宿。并且,生命教育是一種以解決學生生命困頓為出發(fā)點的教育,在這種生命課堂中,學生是在學習中尋找打開生活指南的鑰匙,可以十分輕松地釋放自我的壓力。換言之,學生在生命教育的課堂上可以通過師生生命的互動,實現(xiàn)生命的感動,最終達到生命共同快樂成長的目標。同時,在生命教育的課堂上學生沒有分數(shù)的壓力,不存在同學之間為分數(shù)而展開的激烈競爭;學生沒有對回答問題時關于“錯與對”的擔憂。因為,生命的問題屬于不同的生命個體,它沒有適合所有人的標準答案,只要是對自己有效的方法就是對的,所以,生命教育是一種可以敞開心扉、收獲友情的教育。
于是,這種生命教育必定要求教師也要有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情懷。有人說:“選擇了教師,就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樂觀主義?!倍鳛橐幻逃處?,更應該是個“樂天派”。試想,如果一個教育學生要懂得體驗生活、追求幸福生活的老師,他自己每天都生活在苦悶與悲觀之中,他的學生在他的課上怎么開心得起來。而且,教師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會讓教師在教學中保持創(chuàng)造的激情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并將快樂與幸福傳遞給學生。筆者在香港教育學院上完公開課后曾有學生這樣評價到:“謝謝老師您為我們上了一節(jié)這么有意義的課,‘挫折’本來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但老師卻能以這么快樂、輕松的方法來給我們講課,真的很有意義?!笨梢?,生命教育是一種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用生命去感動生命,用生命去成長生命的教育,教師的生命觀、生活觀等等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因此,生命教育的教師不僅自己要抱持一顆健康快樂的心,更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收獲成長的快樂,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生命教育是一種時間連續(xù)性很強的教育,它除了需要教師課前用心的準備,課堂中開心分享,還需要教師課后與學生進行更深的交流。因為,課堂的時間對于師生來說是極為有限的,而生命教育現(xiàn)在作為顯性課程在很多學校開展也還存在著諸多的限制,課堂時間則更顯稀缺,所以,需要生命教育教師課后對學生進行長時間的跟蹤與回訪。再加之,學生生命與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是私密性的,他們很多時候不太愿意在公開場合講出自己的焦慮和問題所在,這也需要師生在課余時間進行一對一的交流與溝通。而這必然要求教師對學生要有耐心,要能夠長時間的傾聽,反復的勸慰和長期的開導。如吉林長春醫(yī)學高等??茖W校的趙丹妮博士在開展生命教育課時就讓學生課后寫《成長日記》,學生會將自己在課堂上的感悟、在生活中不宜向他人傾訴的煩惱都寫在《成長日記》當中。趙博士則利用課余的時間去慢慢地聆聽學生的心聲,在及時給學生回復的同時還用更多的時間去和那些存有“生命困頓”的學生進行長時間的交流。如此這般,學生不僅會在自己的訴說中感到舒暢,在教師的開導中找到人生的答案,而且,他們會在教師耐心的精神中受到感染,教師的人格魅力會成為學生打開生命與生活問題鑰匙的潤滑劑。
正如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小蔓教授所言:“但凡生命教育一定是師生生命相互敞開和走入的過程。這考驗著老師人格的本真、情感交往的誠意,錘煉教師情感理解與表達的品質(zhì)和能力技巧。”所以,做為一名生命教育教師,除了生命教育的專業(yè)知識之外,還必須做到以愛心為前提,用細心為依托,讓開心成為宗旨,把耐心作為后盾,只有將“愛心、細心、開心、耐心”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才能使生命教育真正關注到生命,生命教育之樹才能常青。
[1]杰·唐納·華特士.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zhàn)[M].林鶯,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