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可佳,龍學淵
國外教學基層組織形式對我國新建本科院校的啟示
廖可佳,龍學淵
分析國外高校教學基層組織形式的典型模式和我國新建高校教學基層組織建設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新建高校教學基層組織設置的原則建議。
新建高校;學院制改革;教學基層組織形式;運行模式;管理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基層組織主要是教研室,也有專業(yè)聯(lián)隊和教學科研組的形式。作為高校教學管理的基本細胞,它對高校教育質量的保證和整體水平的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實現(xiàn)高等學校多維功能的基礎,是完成教學工作的實施主體,是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前線。但目前我國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學基層組織的形式和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亟待改進。筆者結合國外高校教學基層組織改革及其設置情況,談幾點關于新建本科高校教學基層組織構建的意見。
國外較為典型的基層組織模式是德國的講座制模式、美國的學院體制和日本筑波模式。
德國大學基層組織有研究所、系、講座和研討班。設立以教授講座為中心的研究所,研究所是獨立的教學和研究單位,擁有全部必要的科研、教學資源,教授負責研究工作和教學工作。課程的設置、考試的安排、科研方向的選擇和研究所的管理由講座教授負責,學部和大學的評議會只在有限的范圍內干預教授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美國的大學一直由系擔負著教學和科研任務,學院的職能部門則主要承擔對外服務的功能。系下設置數(shù)量不一、職責各異的委員會,對系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等重大事務進行決議,經系主任批準后實施。隨著大量新興學科的產生,大學的基層組織形式逐漸發(fā)生變化。為吸收不同學科的教師參與創(chuàng)新型研究,一些大學在系外還成立了許多研究所、實驗室和跨學科研究中心,其規(guī)模遠遠超過系。
日本的國立大學主要采用講座制,私立院校主要采用美國學院體制。由于講座制不利于學科交叉,不利于協(xié)同創(chuàng)新,容易造成人員固化,不利于新城代謝。日本筑波大學對其教學基礎組織形式進行了全面的設計,廢除講座制,在學科下設學習和特別課題研究組。學系的規(guī)模介于學科和教研室之間,教師按專業(yè)和適應的學術研究范圍分屬某個學系,并廢除研究經費完全由以前的講座教授把持的形式,經費分配到每個老師,老師可自由組建研究小組。同時針對講座制和研究所存在的弊端設置特別課題研究組,重點進行大型的、多學科協(xié)助的綜合性的研究課題。還設置了供教育和研究共同使用的設施中心,負責管理教學和研究工作中的特種設備,為提高基礎實驗設備、標本資料等有關研究載體的利用率和效率,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對共屬設備實行集中化運行管理。筑波大學的基層組織構建形式改革對高校組織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國內眾多高校在筑波模式上不斷改進,改革本校的教學基層組織模式[1]。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fā)展,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時間劃分,1999年后成立的本科院校為新建本科院校。至2010年,我國本科院校數(shù)量由1999年的597所增加至1112所,新建本科院校占全部本科院校數(shù)的46.3%。而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屬于教學型高校,是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主體。近年來,眾院校實行學院制改革,在二級學院設置了功能各異,形式多樣的基層組織。但目前普遍存在基層組織定位不準確,職能不夠清晰,機制不健全和運行效率偏低等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教學基層組織形式千校一面,特色不夠鮮明,功能定位不系統(tǒng),不能反映學校的辦學實際,難以有效的發(fā)揮作用;教學與科研不能真正的達到協(xié)調發(fā)展,相互促進的目的;很多教學基層組織形同虛設,活力不夠,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實質性的教研活動[2]。
由于辦學定位和目標的差異,高校職能發(fā)揮的重點不統(tǒng)一,同是教學型的高校,其發(fā)展目標和定位具有較大的差異,必然導致其組織形式、功能定位和運行機制不同,因此,用同樣的模式來構建教學基層組織明顯不符合高等教育發(fā)展多樣化的要求。教學型高校究竟應該建立什么樣的教學組織模式?雖然許多高校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但至今關于這方面的成果尚不多見。北京化工大學通過專門的研究課題進行問卷調查顯示,近80%的高校認為應按專業(yè)或課程群進行設置,近70%的高校認為應按研究領域設置,也有近18%的高校表示,應按首席主講教授和學科帶頭人來設置教學基層組織。
國內外高校現(xiàn)有改革成果對我國高校教學基層組織的改革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是教學基層組織的構建不具備復制性,不同高校應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基層組織形式,在遵循教學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教學原則的前提下,需要充分的考慮高校自身的辦學定位,各類教學資源情況,承擔的具體職能、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在綜合考慮外部條件的情況下,科學設置,建立具有本校特色和時代特色的,具有開放性和兼容性的教學基層組織模式。
(一)準確把握改革原則,科學構建基層組織
新建高校在構建基層教學組織時,應根據(jù)學科專業(yè)發(fā)展的趨勢和教學型地方高校的實際,結合新建高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目標,圍繞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梳理現(xiàn)有的各類教學基層組織和運行現(xiàn)狀,充分調研國內外各類教學基層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結合學院現(xiàn)有的基層組織構成和辦學特色,構建最佳的教學基層組織功能、種類和數(shù)量,形成具有開放性和兼容性的教學基層組織。
(二)圍繞教學中心工作,構建各組織職能和內部協(xié)調機制
近年來,許多新建高校紛紛進行學院制改革,構建大學院、小機關的管理體系,這就要求必須對原有的組織進行優(yōu)化重組,并重新設置學術、科研、院系等組織的職能。在設置各組織職能時應圍繞全校的中心工作,突出學校的辦學目標,并充分重視教學與科研的關系、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系與其他基層機構的關系,建立各組織間的協(xié)調機制,避免運行盲區(qū),使其更加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和資源效益最大化。
(三)深化改革,構建教學基層組織運行模式
構建教學、科研二維基層組織高效的運行模式,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學型高校運行基本模式,在有限的師資資源情況下,合理配置資源,構建既能促進教學與科研深度融合,又有利于各學科相互交叉、各學科教學直接取長補短的運行模式,達到教學與科研相長,學科交叉和創(chuàng)新,適應社會和科技發(fā)展需求的目的。
(四)制定與教學基層組織職能高度吻合的管理制度
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管理制度是保障各組織高效運行和職能充分發(fā)揮的前提。制度建設包括各組織的作用和任務、成員的職權范圍、反饋協(xié)調機制、教師能力提升制度、教學效果評價制度、教師教學業(yè)績考核制度等。在制度的設計中要特別體現(xiàn)以下要求:一是突出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二是保障各組織運行的協(xié)調性;三是各項考核標準的可操作性;四是權利與職責的對等性,包括人、財、物等資源的分配和支配權,做到責權相符;五是組織運行與建設的經費投入制度。
目前,我國教學型高校的教學基層組織形式的研究成果較少,大部分高校還處于摸索和探討階段。許多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實踐教學、教學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教學成果頗多,但由于教學基層組織形式并沒有完全理順,使得大量的教學成果無法真正的應用到人才培養(yǎng)中去,教改實效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同時,在高校實施學院制改革的大趨勢下,教學基層組織的建設和作用的發(fā)揮是二級學院體現(xiàn)辦學活力的前提,高校應高度重視教學基層組織改革,才能使工作重心真正的下移,教學基層組織職能和運行模式的科學構建,對促進二級學院的辦學活力、提高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具有明顯作用,形成全盤皆活的局面。
[1]王曉敏.高等學校教學基層組織問題探析[D].天津:天津工業(yè)大學,2003.
[2]陳利華.地方高校教學基層組織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9(12).
G647
A
1673-1999(2012)14-0167-02
廖可佳(1982-)女,重慶涪陵人,碩士,重慶科技學院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助教;龍學淵(1984-),男,重慶奉節(jié)人,重慶科技學院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講師。
2012-05-04
2011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石油工程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的知識體系構建與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