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璐
(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01)
“無為”而治中的“有為”之治
——《淮南子(主術訓)》中的社會治理之道
謝 璐
(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01)
每一個時代的統(tǒng)治者都會根據(jù)本時代的實際,參照前時代的得失經(jīng)驗,制定并推行治理之策。筆者以《淮南子(主術訓)》為分析解讀文本,從“無為”之道、法律之道、用人之道、權勢之道、治吏之道五個方面解讀其所蘊含的社會治理之道,以期對于正處于轉型期的社會主義中國社會有效治理,提供一個可資參照的視角。
“無為”而治;社會治理;淮南子;秩序
社會治理是一個宏大的命題,自從人類社會發(fā)展進入到階級產(chǎn)生、一部分人統(tǒng)治另一部分人的時代開始,每一代統(tǒng)治者都會根據(jù)本時代的實際,參照前時代的得失經(jīng)驗,制定并推行治理之策。今日,我們回溯往昔,一個不容否定的客觀事實是,任何時代的治理之道都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無論它們是成功或失敗。
我們不應苛求古人,但可以從前人的得失之中總結出值得我們借鑒的經(jīng)驗和教訓,為我們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提供更多可資參考的質料?!痘茨献樱ㄖ餍g訓)》全面論述了君主治國的根本方針——無為而治,[1]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治國之道的參考史料,對此進行深入挖掘,具有積極的價值。筆者以《淮南子(主術訓)》為分析對象,從法治的角度透視其社會治理之道,以期對正處于轉型期的社會主義中國社會的有效治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在老子提出“無為而治”思想之后,《淮南子》對道家的無為思想作出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并較深刻地發(fā)展了先秦道家的無為思想。[2]而《淮南子》中所闡釋的“無為”又有其特定的內涵。
《淮南子》中對“無為”所下的幾個定義中,尤其突出了“循理而舉事”這一點,認為“無為”就是按照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來辦事?!坝袨椤眲t是指“用己而背自然”,即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主觀妄為。在此,把“無為”作了擴大化理解,而把“有為”作了限定理解。與我們今天通常意義上的“無所作為”不同,《淮南子》中的“無為”是“有為”,去積極的“作為”,而對做事情的方式給予了限定,凡是按照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做事情屬于“無為”范疇;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作為”屬于“有為”的范疇。
《淮南子(主術訓)》中,一個核心的命題就是強調君主治理天下,都應當應無為而治。君主在治理國家之中所起的作用是統(tǒng)領治理之綱,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要進行宏觀方向的把握,而不應事必親躬。至于具體事務的處理,可以充分發(fā)揮群臣百官的作用,制定合適的政策,使他們各盡其責,正所謂是“人主之術:處無為之事,循不言之教,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不搖,因循而任下,責成而不勞”。①《淮南子(主術訓)》,下文凡是出現(xiàn)直接引用文句,除注明外,均引自《淮南子(主術訓)》。君主應當“簡約”,“少為”,這樣才符合“無為”之道。
“無為”是道之根本,“無為者,道之宗”,將“無為”和世界本原的“道”聯(lián)系起來,為其價值合法性、合理性作論證。[3]掌握無為之道,就能應對任何變化,“故得道之宗,應物無窮”。
《淮南子》中一直認為君主個人的才智是弱小的,只憑個人的才智,難以實現(xiàn)天下大治。要實現(xiàn)天下大治,必須發(fā)揮眾人之智。而君主和臣下各有分工,這些分工又有明確的界限,各自都不應逾越,否則即是違背了“道”的要求。
作為統(tǒng)御天下、治理民眾的君主就該持清靜無為之道而守著根本,有治國平天下的才能而無個人貪欲偏好,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笆枪示苏?,無為而有守也,有力而無好也”。君行無為之道,而大臣們行有為之道,君臣異道天下太平;反之君臣同道則天下大亂。這就是說君主清靜無為,臣則恪守職位,各自處在應處的位置上,這樣上下便能默契合作、互相制約和促進。“是故君臣異道則治,同道則亂,各得其宜,處其當,則上下有以相使也”。
上述之論主要強調君主應當奉行清靜無為,《淮南子》作為奉獻給君主的如何治理天下的奇書,其目的是希望所述策略能夠在社會治理之中得到實際運用。為了讓君主能夠接受其方略,預測了“清靜無為,則天與之時:廉儉守節(jié),則地生之財;處愚稱德,則圣人為之謀。是故下者萬物歸之,虛者天下遺之”。如果君主能夠堅持奉行“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那么連上天都會賜給時運;推行廉儉守節(jié),連大地都會助育生財?shù)?;而君主守樸處愚辦事合情合理,就連圣人也會為他出謀獻策的。處于低處、謙卑自居的人,萬物都會歸附他,天下也會歸他所有。如此一來,又何愁天下不能夠大治。
《淮南子(主術訓)》中提出治理天下的上中下三策,“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為非,其次賞賢而罰暴”。最上策的是從精神上感化,其次是用禮制方法來約束民眾使他們不做錯事,而用獎賞賢才懲罰暴虐的強制方法來治理天下是最下策的。當然,今天應該辯證地對待這三個治理之策。有些策略在今日的實踐與借鑒的意義不大,有一些卻相反,比如其法律觀對于今日而言,頗值得予以慎重考量。在《淮南子(主術訓)》中的三策之中的“下策”,只是作為一種治國的工具而使用的,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工具主義法律觀”。為了進一步約束執(zhí)政者的行為,《淮南子(主術訓)》還提出了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法制思想,[4]對于今天的我們仍具有啟發(fā)意義。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準繩也”。法是區(qū)分社會之中行為好壞的度量標準,也是君主手中的準繩。君主用法律一可以規(guī)制臣民的行為,從而使他們的行為與社會標準相符合;二可以衡量臣民行為與社會標準的要求是否符合,進而做出判斷。
法律的作用有哪些,制定之后又當如何執(zhí)行,《淮南子(主術訓)》認為:“縣法者,法不法也。設賞者,賞當賞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賞,缺繩者誅”。社會制訂頒行法律,是為了依法懲處犯法者;設置實行獎賞制度,是為了獎賞有功之士。這種法律和制度一經(jīng)制定,符合獎賞制度的就要嘉獎、觸犯法律的就要受罰。通過獎賞和處罰,臣民的行為就逐漸符合社會的要求,從而實現(xiàn)天下的大治。
在《淮南子》中的多數(shù)篇章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是用比喻或其他方法來說明道理的,之所以采用這種方式,可能因為比較容易理解,也易于接受。《淮南子(主術訓)》中在論述執(zhí)法的思想時,也是用比喻的方法,十分的生動形象?!昂庵谧笥遥瑹o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于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秤對于所稱之物來說,不會根據(jù)自己的私心來改變它們的輕重;墨繩對于所量之物來說,也不會憑自己的私心來決定它們的曲直,所以秤和繩是公平、正直的。
秤和墨繩因沒有私心可以達到公平、正直,那么君主用法也是如此,不能因愛好、憎惡而改變執(zhí)法的標準、量刑的尺度,正因為這樣,所以他的法制政令能夠得到順利的事實?!叭酥髦谟梅ǎ瑹o私好憎。故可以為命”。在執(zhí)法守法方面,《淮南子》一再強調君人者應該負有比平民更嚴厲的責任。[5]
法律在制定之后,應當如何執(zhí)法,《淮南子(主術訓)》強調““尊貴者不輕其罰,而卑賤者不重其刑”。在執(zhí)法的過程中,應當一視同仁,平等執(zhí)法,尊貴者觸犯法律也不得減輕處罰,卑賤者犯了法也不會加重處罰。按照“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必無罪”,違法者盡管賢能也一定嚴懲,守法者雖然無能也不可無端治罪的原則執(zhí)法,就可以達到“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的境界,秉公執(zhí)法風氣盛行,徇私枉法之路就被堵塞。
這種公正不阿,輕重有別的執(zhí)法觀對于正行進在依法治國道路上的中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淮南子(主術訓)》強調治理國家要集中眾人之智,并提出了“能稱其事,人得其宜”的選人、用人觀。認為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之中,智慧和勇力斗不足以治國,個人的才智也不值得依恃,真正的治國之棟梁是在眾人之中的,正所謂“故千人之群無絕梁,萬人之聚無廢功”。
天下無廢材,每一個人都有其所擅長的領域,要根據(jù)個體的實際,有哪種功能的就安排他處在合適這種功能的崗位上,有哪種技能的就讓他干合適這種技能的事情。他的能力能勝任這項事情工作,那么他就不會感到壓力重;他的能力和他做的這項事情相稱,那么他就不會覺得困難。所以,不論能力大小、水平高低,讓他們干適宜自己能力和水平的事,那么天下人都可以一樣發(fā)揮各自的作用,以至于不會有因無法勝任而出現(xiàn)的過失。圣人兼容并蓄使用各種人才,所以天下也就沒有什么無用的人。
這種“力勝其任,能稱其事”的選人觀與集眾人之智是一脈相承的,既然治理天下要“集眾人之智”,那么在選拔人上就要兼收并蓄,凡是擁有的人才,就都有各自的作用。
動物的技能不同,人們使用它的方式也不一樣,比如驊騮、綠耳這樣的駿馬,一天跑上千里不在話下,但如果讓它們去捕捉兔子的話,那還不如獵犬?!胺蛉A騮、綠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
同樣的道理,人各自擅長的技能也不一樣,所以,做事情的職責不可能相同,比如古時候造車子,漆工不管畫圖、雕匠不管砍削,各類工匠只擅長一種技能,就像士人不兼官職一樣。“古之為車也,漆者不畫,鑿者不斫,工無二伎”。這樣各守其職,反而相安無事、互不侵犯、各盡其職;每一個人都被分配在與其技能相符合的崗位上,每一個物件都得到合理的利用,物件就不會受損傷,事情就會順順利利,職責明確了,也就得到很好的履行。
在一個國家之中,選才、用才得權力掌握在君主手中。賢明的君主任用人才,“猶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為舟航柱梁,小者以為楫楔,修者以為櫩榱,短者以為朱儒析護。無小大修短,各得其所宜;規(guī)矩方圓,各有所施”,就像高明的工匠裁取木料一樣:大的用來做舟船柱梁,小的拿來做船槳楔子,長的用來做屋檐椽條,短的拿來做短柱斗拱;無論大小長短,都將它們派上用場,規(guī)矩方圓都恰到好處。
人才是國家安穩(wěn)的重要因素,所以,治理國家的君主必然重視人才,選好才,用好才。如果用人得當,那么國家就能治理得好,上下和洽,群臣親和,百姓歸附;如果君主用人不當,那么國家就有危險,上下乖悖,群臣怨恨,百姓動亂,就難以實現(xiàn)國家的大治。
《淮南子(主術訓)》最明顯的一個構思就是糅合道、法、儒關于駕馭臣下、治理國家的種種主張,而且這些主張均為編撰者所認同。[5]非常重視權勢在治國中的作用,并對其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論述,并將權勢的作用概括為“車輿”和“轡銜”,認為君主如果能掌握利用好權勢,那么對于教化民眾和駕馭臣下這而言,就非常容易了?!皵z權勢之柄,其于化民易矣”。
“權勢者,人主之車輿;爵祿者,人臣之轡銜也”。[6]權力帝位是君主的車子,爵位利祿是君主駕御人臣的韁繩和嚼頭。因此,作為君主最關鍵的是要掌握著權勢要害和控制著封賞爵祿的權柄,把握著處事緩急的分寸、施予剝奪的節(jié)奏,因而天下人也能竭盡能力而不倦怠。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是“夫臣主之相與也,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親也,而竭力殊死,不辭其軀者何也?勢有使之然也”。君臣相處過程中,關系和感情沒有像父子那樣親密深厚,也沒有骨肉之間的親情,但下屬官員卻能竭盡全力、不惜為君主犧牲生命,這是因為國家君主利用權勢他們這樣做的。
在古代中國有這樣的觀念:治國也就是治民。那么治理民眾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呢?如何治理民眾才能達到大治?《淮南子(主術訓)》中所論述治理民眾的方法是通過一個類比來說明的,認為治理民眾就應當像祭祀靈星時的尸主那樣,“君人之道,其猶零星之尸也,嚴然玄默,而吉祥受?!?。意思是說要莊重靜默、端坐無言,使祭祀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吉祥受福。明白這個道理之后,君主就會慎重對待恩惠和懲暴,不輕易施予人恩惠,就像他不輕易對人懲處一樣。這樣,使他治國之道暢通無阻。因為輕易的施行恩惠,就會熱衷于施舍給予,以致“無功而厚賞,無勞而高爵,則守職者懈于官,而游居者亟于進矣?!比羰篃o功者得到獎賞,無勞者得到爵位,使輕易得到爵位官職的人就會玩忽職守、松懈職責,而那些閑居游蕩的士人也會極力謀取爵位官職。同樣“無罪者而死亡,行直而被刑,則修身者不勸善,而為邪者輕犯上矣”,施行懲暴,就會隨意誅殺懲罰,以致使那些無罪者得以屈死,品行端正的人受到懲罰,這樣一來,使那些注重自我修性的人不愿再努力為善,而那些行為不軌者倒反而敢于犯上作亂了。這種“嚴然玄默,賞懲有別”的治民和規(guī)制臣下之策,對于我們平衡把握形式理性為實質理性的關系,具有一定關系。
官吏和民眾追求的不同之處在于,民眾注重“恩惠”,而官員所看重的是“爵祿”,君主所制定的方針政策,最終還是要靠廣大的官員去實施。因此,如何調動廣大官員的積極性而又不至于使其“越位”是每一個君主所關心的?!痘茨献樱ㄖ餍g訓)》提出君主應當用“爵祿”的賜賞和剝奪來實現(xiàn)。
“夫疾風而波興,木茂而鳥集,相生之氣也。是故臣不得其所欲于君者,君亦不能得其所求于臣也。君臣之施者,相報之勢也。是故臣盡力死節(jié)以與君,臣計功垂爵以與臣。是故君不能賞無功之臣,臣亦不能死無德之君”。風大則波浪自然興起,林大則鳥雀自然聚集,自然界的現(xiàn)象就是如此。因此,下屬官員如果不能從君主身上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么君主也就休想從下屬官員那里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君臣之間的施予,就是這樣有施有報。所以下屬大臣竭盡全力、不惜犧牲生命來事奉君主,那君主就該按功勞大小賜爵封位對待臣下。因此君主就不該賜賞無功臣子,臣子也不會替無德之君拼死賣力。
上文對于中國古代“治國也即是治民”的觀念已有所論,對于君主而言,憑借一人之力去治理廣大民眾既不可行、亦不可能。一般而言,民主對于君主的印象比較模糊和抽象的,一般普羅大眾接觸到最高統(tǒng)治者的幾率很小。而一個國家正常運轉所依靠的不是君主一人之力,而是分布于全國、為數(shù)眾多的各級官吏。對于官吏的規(guī)制管理、選拔任用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要治理好一個國家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言事者必究于法,而為行者必治于官”。需要君主對談論國事的說客一定要深究他們的言論是否符合國法,對那些仕人一定要放在官職上來考校他們是否真有才干勝任?!吧喜倨涿载熎鋵崳际仄錁I(yè)以效其功。言不得過其實,行不得逾其法。群臣輻湊,莫敢專君”。君主也一定要以官職的名分來要求下屬百官必須名實相符克守本職來奉獻功績;而下屬百官也一定要言論符合實際、行為符合法規(guī);這樣才能使群臣緊密團結在君主身邊,沒人敢挾制君主。
如果下面官吏所做的事不合常規(guī),但只要于國有利、能輔佐國政,就必須加以反復檢驗、考校后加以推行,君主還應暗中查訪官吏來觀察他們的歸向,并全面地聽取多方意見來觀察他們的變化;不偏聽偏信片面之辭,也不偏私地根據(jù)偶然一事作出結論。因此,君主能夠站得中正,看得全面,洞察一切;群臣們都公平正直,不敢做出邪惡事情;百官們都忠于責職,致力于政績功績。
對于治理政務的官吏的要求,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其自身行為的正確與否,而在于不能做壞事?!肮手握卟毁F其自是,而貴其不得為非也”。對于上述這個要求,我們似乎感到有些言不盡意,這種對官吏的要求標準好像有些低,但若審慎思考,可能就是另一個境界了。《淮南子(主術訓)》引用孔子的話“勿使可欲,毋曰弗求;勿使可奪,毋曰不爭?!睆娬{“不要助長人的貪欲,但也不要壓抑人的正常要求;不要鼓勵人爭名爭利,但也不要人放棄合理的競爭。”這樣恰到好處,人欲能合理釋放,真正的公正合理之道才得以實行。這種名利觀實在具有超時代的意義。
每一個國家都欲達到長治久安,每一個民族都希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淮南子(主術訓)》認為國家賴以生存下來的東西是“仁義”,“國之所以存者,仁義是也”。人賴以生存的東西則是“行善”,“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一個國家一旦到了不講“仁義”,那即使大國也必亡無疑;一個人一旦沒有了“善心”,就是勇武有力也必定會受到傷害。
二十世紀末的中國學界,重提“學術史研究”,很大程度也是為了解決自身的困惑。因此首先進入視野的,必然是與其息息相關的“二十世紀中國學術”。[7]那么,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理論界的學術研究,更應當著眼于“理論的形而下”,關注社會現(xiàn)實,將理論和實踐更有效的結合起來,從而發(fā)揮理論的應有價值,也為理論的完善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
[1]雷健坤.《淮南子》的中心思想及其理論架構[J].天府新論,2002,(5).
[2]許抗生.《淮南子》專論(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3]張立文.沖突與醫(yī)治:《淮南子》化解危機的哲學[J].江海學刊,2010,(1).
[4]高巍然.“治國有常,利民為本”——談《淮南子》的理政治國思想[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7,(9).
[5]李秀華.并存不廢,會通所長——《淮南子》治國思想論析[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6]戴黍.試析《淮南子》關于“權”的思想[J].孔子研究,2006,(4).
[7]楊棟,曹書杰.二十世紀《淮南子》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1).
book=75,ebook=75
2012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級科學研究項目“淮南子社會管理思想研究”(編號:SK2012B451)。
謝璐(1981-),男,法學碩士,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講師,主要從事法學教導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