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莎
(湖南工業(yè)大學 科技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在早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的理性精神中蘊涵著濃厚的倫理道德意識,儒家文化傳統(tǒng)是建筑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上,“仁”成為中國哲學所關注的中心課題,于是,在認同音樂給予人以快樂的同時,將它與“仁”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強調音樂的美與倫理道德的“仁”相統(tǒng)一。因此,儒家音樂思想的價值取向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在音樂中極力表現(xiàn)對人的重視和以人為中心。在儒家音樂文化里,人的主體性是完全與倫理道德結合在一起的。
音樂與政教、禮制呼應催發(fā),認為音樂與倫理相通,所謂“禮者為同,樂者為異。同者相親,異則相敬”?!吨杏埂芬嗵岬健白鸬滦远缹W問”,由于這種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中國音樂教育歷來主張以“德為美”?!吨芏Y·春官宗伯》說:“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孔子曾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之言。孟子《公孫丑上》中說:“聞其樂而知其德,這些言語都將音樂與仁德聯(lián)系起來。“德生禮,禮生樂”,從“德”到“禮”、“樂”,是一個自然生成的過程,禮樂被儒家視為德的表征。“六藝”是西周時期學校教育的六門課程,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中“禮”包括政治、歷史和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道德教育。樂屬于綜合藝術,包括音樂、詩歌和舞蹈。其中,禮樂代表西周的意識形態(tài),是決定教育的貴族性質的因素。樂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禮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禮重點在于約束子弟們外表的行為,樂重點在于調和弟子們內在的感情。
《樂記》說:“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其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闭驗橐魳肥前l(fā)乎情、動乎心,所以其情感的歡快、怨恨、惱怒和憂思能夠更多地反映一個國家的政治大環(huán)境。在太平社會,音樂是安詳而歡樂的,其政治便是和諧的;混亂社會的音樂怨恨而惱怒,其政治是紊亂的;亡國的音樂哀傷而憂思,其人民的生活也是困苦的。嚴格地說,在春秋戰(zhàn)國這樣一個時代,社會是以宗法制度和等級制度為核心內容的,強調的是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政治與禮制是相通的,而音樂又是與政治、禮制相通,并服務于政治和禮制。究其根本,從古代音樂形成的歷史背景及所承擔的使命上可窺一斑。
音樂是屬于精神生活的,而人們對精神生活的渴求大多建立在對物質生活的滿足上。古代音樂與統(tǒng)治階級進行歌功頌德的需要密不可分,最早使用在宗教或祭祀活動上的音樂逐漸成為統(tǒng)治階級治理國家的工具。在文武周公時代,統(tǒng)治者們發(fā)現(xiàn)要鞏固政權,必須要有強大的精神支柱,而音樂在社會精神消費品比較單一的情況下,具有極為高尚的地位,也便于流傳、普及和接受,于是開始制定統(tǒng)一的典章禮制,把音樂納入禮制的范疇,從國家大典到民間喪嫁都配上與這些禮儀活動相適應的音樂舞曲。
《論語·八佾》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之所以發(fā)出如此憤慨的聲音,是因為古代音樂所具有的政治使命和禮制規(guī)范使然。依周禮,八人一行為一佾,“八佾”這種音樂,是由八行組成,共六十四人,是專門給天子欣賞而作的最高級別的歌舞,諸侯享用六佾即六行共四十八人的舞曲,大夫則只可以欣賞四佾的歌舞。季氏只是魯國當權的卿大夫,他以卿大夫的身份去享受天子才能享受的音樂,對于孔子來說是無法容忍的。對“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孔子同樣表示了不滿,孔子認為《雍》應該而且只能是天子祭祀祖先時才唱的,如此違反禮制也是大大地不敬和無道。顯然,音樂與政教、禮制相呼應所產生的作用,對催發(fā)孔子音樂倫理思想有著莫大的關系。
孔子開創(chuàng)了儒家的音樂倫理理論,建立起情感與倫理道德、個人與社會和諧的音樂思想,影響了整個封建時代音樂思想的發(fā)展,使中國古代思想進入了一個輝煌的時期。這些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中都有具體體現(xiàn)。
1.樂之教化在于道德,即音樂從道德上感化人?!拔馁|彬彬”是孔子的審美思想。“文”即文采,指一個人要注重禮樂即音樂文化修養(yǎng);“質”即實質,指一個人的仁義之道及倫理品德??鬃诱J為:一個人沒有禮樂修養(yǎng)就顯得氣質不佳,但只有禮樂修養(yǎng)而缺乏仁義之道的倫理品德便是一種虛飾;所以他還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異,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強調具有禮樂修養(yǎng)與仁義之道的品德才是完美的人,只有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才是文質協(xié)調。
2.道德之內涵在仁,即音樂要貫注“仁”的道德內涵。孔子認為“樂”可以感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仁義禮道,從而發(fā)展為君子??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說:人如果沒有仁愛,講什么禮?人如果沒有仁愛,講什么樂?說的是外在形式的禮樂,都應以內在心理情感為真正的憑依,否則只是表象而已。由此可見,孔子的觀點非常明確:禮樂的本質是“仁”,為人“不仁”,便無從對待禮樂??鬃釉谡軐W上崇尚中庸之道,藝術上提倡中和之美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將中庸之道運用于音樂并將情感的因素統(tǒng)一起來,避免因突出某一因素而抹殺另一因素的片面性,這無疑是符合音樂藝術的內在規(guī)律。
3.盡善盡美的和諧,即音樂形式與內容、情感與道德的統(tǒng)一??鬃诱J為音樂有思想性和藝術性。他評價音樂的標準是“善”和“美”。所謂“善”是指內容的完善,“美”是指音樂的形式美好、動聽,二者能完美結合就盡善盡美了。這就將音樂的內容與形式和“禮”、“仁愛”結合起來了。他在齊國觀聽古樂舞《韶》后,認為獲得了一次很高的藝術享受,以致“三月不知肉味”。并說:“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韶》盡美矣,又盡善也!”但接著評價另一部古典樂舞《武》時卻說:“盡美矣,未盡善也!”可見他推崇《韶》,并要求樂應合乎禮的規(guī)范。他斷言,歌頌舜帝功德的《韶》樂的內容和形式都達到了高度統(tǒng)一。而《武》這部反映武王滅商興周事跡的樂舞,雖欣賞起來很美,但過多表現(xiàn)征伐的武力行為,未能完全做到仁愛,所以“未盡善也”。而《韶》樂則是贊頌舜帝德治的內容,符合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因此,孔子在正樂時說:“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將符合他思想的《韶》樂推崇到了崇高的地位。在此孔子是以他的道德標準作為音樂舞蹈的判斷尺度??鬃釉诔浞挚隙赖男问角疤嵯拢瑥娬{內容與形式、情感與道德的統(tǒng)一??鬃拥摹氨M善盡美”的主張是對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是對音樂藝術特征的認識和審美評價的一次飛躍??鬃訉σ魳繁举|的認識非常清楚地強調音樂審美與情感及道德相結合。故歷來的儒家音樂既維護“禮”,又滿足感官的愉悅。使教育通過藝術表現(xiàn)出來,人的情感在正常發(fā)泄時又能受到教育,得到精神與道德的升華,教育也通過審美而獲得體現(xiàn);即所謂的“寓教于樂”;從而形成了儒家的“樂感文化”。
儒家用詩繼承了周人注重政治道德倫理的傳統(tǒng),孔子對《詩經(jīng)》的闡釋,就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对娊?jīng)》是西周樂官文化的產物。從藝術功用上看,《詩經(jīng)》體現(xiàn)了以德為本、以禮為用的文化價值和鮮明的理性精神。“德”是樂官必備的素質,“樂德”是貴族音樂教育中的必修科目,“德音”是儒家美學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理論范疇?!对娊?jīng)》依據(jù)塑造倫理人格、完善群體道德的理想,描寫了敬慎修德的彬彬君子之風,贊美了等級社會宗子宗孫、世卿世祿的宗法制度,個體則完全消融在由君臣、父母、兄弟、友朋、家族、婚姻所組成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之中,而鮮有個性的表現(xiàn)。因此《詩經(jīng)》堪稱西周禮樂文明的范本,它完整地反映了藝術與文化的深層聯(lián)系?!队罴骸そ继厣罚骸暗斐甓ど瑁l(fā)德也歌者在上,鮑竹在下,貴人聲也?!薄抖Y記·仲尼燕居》:“升歌《清廟》,示德也?!彼^“登歌”、“升歌”,皆為人聲之歌,而樂器多半處于從屬地位。周人“貴人聲”,顯然不同于“恒舞”“酣歌”的殷商巫音,而更重視樂歌所激發(fā)的道德倫理情感(“發(fā)德”、“示德,’)。因此就有一“德為樂之本”、“德音之謂樂”之說?!对娊?jīng)》雅、頌兩部分作品大半都充斥著這類“德”的說教和“德音”的頌美之辭,與《國風》中的那些清新活潑的言情民歌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同時為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供了最豐富最現(xiàn)成的思想資料。由此可見,儒家的言必稱《詩》、《書》,行必據(jù)《禮》、《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在儒家禮樂文明中,樂體現(xiàn)出深厚的倫理化、道德化的色彩。
在原始社會,從模仿自然界動物的聲音開始,人類發(fā)出的聲音就有了傳達一定信息的含義,如:野獸的入侵,災害的來臨,原始人不能用語言表達,就用尖利的叫聲或對物體的撞擊聲來給同伴傳遞防范或逃離消息。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統(tǒng)治階級把禮樂的社會功效放到了重要的位置。特別是在西周時期,統(tǒng)治者把禮樂作為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重要工具。為達到這個目的,他們組織大規(guī)模的音樂能手,組建了音樂機構,同時還建立了嚴格的禮樂制度。孔子在《論語》中對音樂的論述時,體現(xiàn)出了音樂與禮制相匹配的等級名分的倫理思想。
在中國古代禮樂制度中,禮,是以宗法制度和等級制度為核心內容,強調“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妻有別,長幼有序”的封建等級名分的倫理思想。即有什么樣的等級名分,才能享受什么樣等級名分的權利。樂,是配合禮制,并按禮制的等級編排的音樂歌舞及樂隊。所以,享受音樂也與禮一樣,是人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論語·八佾》中曰:“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孔子看見季氏在家廟的庭前,舉行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八佾規(guī)模的音樂歌舞盛會,他對季氏的這一舉止極為憤怒。他認為:如果這件事都可以容忍,那還有什么不可以容忍?這表達了孔子對禮樂等級名分制的看重和倡導?!安辉谄湮唬恢\其政”(《論語·泰伯》),即使是音樂舞蹈的欣賞和享用也應依據(jù)周禮所規(guī)定的那樣,根據(jù)身份和等級來確定。依周禮,“八佾”這種音樂舞曲,由八個小組組成,每組共有八人,總共六十四人。其規(guī)模十分宏大,是專門為天子欣賞而作的最高等級的歌舞樂曲。按當時的規(guī)定:諸侯只能享用六佾四十八人的舞曲;士人只能享用兩佾十六人的音樂舞曲。而季平子,季氏,只是魯國當權的卿大夫,他以卿大夫的身份去享受天子才能享受的音樂,這在極力維護禮樂等級制的孔子看來,簡直就是國家“禮樂崩潰”,天下無道的表現(xiàn)。所以,他對此表示出極大的不滿。
孔子用等級名分的音樂倫理思想來規(guī)范和協(xié)調社會倫理關系,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淵源??鬃由钤诖呵飸?zhàn)國時期,因為連續(xù)不斷的爭霸戰(zhàn)爭,導致人民群眾不能安居樂業(yè)。而在戰(zhàn)亂以前的周朝奴隸制國家里,嚴謹?shù)亩Y樂文化和社會的文明風尚都深深扎根在孔子的記憶里。進入西周時期,統(tǒng)治者們?yōu)榱遂柟套约盒陆ǖ恼啵_始采取“裕民”政策:發(fā)展經(jīng)濟,興辦學堂,規(guī)范禮樂制度等強有力的措施,使人民的生活有了足夠的物質保障。同時,統(tǒng)治者們還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提高統(tǒng)治能力,確保了社會的穩(wěn)定與人民安康,使社會健康有序地發(fā)展。周朝的市民是大批農奴從奴隸主的奴役中得到解放而獲得自由的新市民,他們不再因為殉葬隨時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在周王朝推行的系列益民政策中,農奴們不僅擁有了自己的生產工具,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還能有富足的物質條件去組織成立個人的小家庭,生兒育女,繁衍后代。但是,到了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為了謀取霸主地位,都紛紛以征伐的手段拓寬自己的領地,以此作為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壯大自身經(jīng)濟力量的籌碼。戰(zhàn)爭帶來人心不安和社會動亂,使以前井然有序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局面崩潰瓦解。面對這些現(xiàn)狀,尊崇周代文明成果的孔子卻極力想恢復周朝的文化秩序,以維護社會安定。然而,隨著井田制的確立,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上層建筑相應發(fā)生著不可逆轉的變化。社會新的變革也使春秋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都涌現(xiàn)出了與時代相適應的新鮮的思想潮流。在這樣的背景下,孔子一方面想恢復西周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積極投身于禮、樂、射、御、書、數(shù)教書育人的具體活動中。一方面極力主張恢復西周時的禮樂的等級名分制度,使動蕩不安的社會盡快建立起和諧有序的新秩序。因此,孔子在看到作為卿大夫的季氏打破西周的禮樂等級制而大肆享受著天子才能享受的音樂等級時,發(fā)出了憤怒的聲音。
孔子以禮樂等級名分的倫理思想作為規(guī)范和協(xié)調社會倫理關系的基本準則,有著其深刻的歷史淵源。周朝統(tǒng)治者為了吸取商朝統(tǒng)治者因沉迷于鄭國“淫樂”而亡國的歷史教訓,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推動了生產力的大力發(fā)展,使生產效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當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產生對精神生活的渴求。統(tǒng)治階級為了穩(wěn)步地推行他們的政策,以維護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便大力推行禮教和樂教,把禮樂融合在一起,作為人們遵循的行為準則。當時,從國家大典到民間喪嫁的一切活動都配上與這些“禮”儀活動等級相適應的了音樂舞曲。同時,統(tǒng)治者還制定了統(tǒng)一的禮樂典章制度,確立了國舞,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宮廷雅樂的完整體系。把音樂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分別用來祭祀天地、圣靈和祖先,以及用來作為統(tǒng)治階級歌功頌德的工具,形成了“樂以象政”、“審樂知政”的社會局面??鬃訕O力維護周代的禮樂等級制度,深刻地反映出孔子音樂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以音樂輔助禮制為規(guī)范和協(xié)調社會倫理關系的基本準則。
古代音樂在特殊的經(jīng)濟政治背景下又與政教禮制相通,具備了集中而有效率的倫理功用,而孔子的政治理想又需要傳播載體和實施途徑,由此為儒家音樂倫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儒家音樂倫理思想雖有過激和守舊之處,但仍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代價值。當前,我們正處于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文化的多元化使音樂文化有了廣闊的供需市場,這為低俗、浮躁的音樂作品泛濫于世提供了機會。在此,對孔子音樂倫理思想進行初步探索,對今天大力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促使音樂從業(yè)人員多創(chuàng)作與時代相精神相適應的、催人奮進的音樂篇章,營造出健康向上的音樂文化氛圍,對加強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以至于達到如《荀子·樂記》中所說的那樣:“正其樂,而天下順焉?!?/p>
[1]荀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2]匡亞明.孔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3]傅佩榮.解讀論語.線裝書局出版,2007.
[4]藏一冰.中國音樂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5]楊伯俊.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
[6]錢遜.論語讀本.中華書局,2007.
[7]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