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云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燭光里的微笑》于1991年上映,由吳天忍導演。影片以中國女教師王雙玲為中心,講述了體弱多病的王老師在主動接手一個亂班后秉著陶行知先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信條用真誠和尊重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并讓學生們明白了“我怎樣長大”的人生問題。而《放牛班的春天》是于2004年上映的由克里斯托弗·巴拉蒂耶導演的一部法國電影。影片講述了一位才華無處施展的音樂家克雷蒙·馬修在被稱為“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擔任助理教師時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馬修老師面對一群難纏的問題兒童和學校施行的殘暴高壓政策,通過組合唱團用音樂和愛心打開了學生的心靈。兩部電影雖然在上映時間和國家上不同,但同以師生故事為主要內(nèi)容,并且存在以下一些共同點:(1)從主題看,二者都是以教師為主角教育具有一定叛逆性的學生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愛的教育;(2)從結(jié)構(gòu)看,雖然《放牛班的春天》采用倒敘的方式借皮埃爾·莫安琦的回憶開展情節(jié),而《燭光里的微笑》則是以順敘的結(jié)構(gòu)展開王雙玲老師的感人事跡,但是劇作結(jié)構(gòu)都是比較傳統(tǒng)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3)從情節(jié)看,二者都是以接手一個亂班為起點,以處理學生制造的一些問題為中點,以感化學生為終點,并且二者都是在師生相融的喜劇氛圍中制造了意料之外的悲劇——馬修老師因失火事件被校長解雇,王雙玲老師在郊游中因幫助學生而勞累發(fā)病去世;(4)從細節(jié)看,二者細節(jié)感人,感情細膩,充分體現(xiàn)了藝術的真實;(5)從人物看,二者的主角都是愛學生的好教師,還有一群由叛逆走向懂事的學生,值得注意的是,二者中均有一些反面人物,但《放牛班的春天》里校長等反面人物顯得更為突出,而《燭光里的微笑》中反面人物只是輕描淡寫,除了用以反襯的反面人物外,兩部電影中都有綠葉式的正面人物,《燭光里的微笑》中突出表現(xiàn)的王雙玲的丈夫大劉,《放牛班的春天》里善良寬容的麥神父等。在兩部電影眾多的共同點中最為突出的一點是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人本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羅杰斯提出的當事人中心療法。王雙玲老師和馬修老師在感化學生的過程中都靈活運用了這一心理療法。
羅杰斯的當事人心理療法是基于人有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似本能的善良的天性,并且人格發(fā)展的關鍵在于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正確的自我概念。當事人中心療法的假設為人的自身內(nèi)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導自己行為的廣闊的能源,只要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氛圍,這些能源就能開發(fā)出來。要有效運用當事人中心療法關鍵在于治療時的心理氣氛,要營造合適的氣氛要做到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真誠一致和移情性理解。
一方面,《放牛班的春天》和《燭光里的微笑》兩部電影非常恰當?shù)卣f明了當事人中心療法在教育中的運用;另一方面,電影本身與心理治療就有一定的聯(lián)系,電影可以給觀眾帶來壓抑的釋放,觀眾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投射、替換、同一化等現(xiàn)象,將電影中的人物與情節(jié)與自身相聯(lián)系,從而帶來某些潛意識的情感、欲求等方面的釋放和體驗。故而,筆者希望通過對《放牛班的春天》和《燭光里的微笑》這兩部采用較為古典技法的電影進行分析,從而吸收其劇情中教師教育中當事人中心療法的合理運用方法為現(xiàn)實生活所學習、所應有。
當事人中心療法尊重當事人自我,這與教育中以人為本、為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是相通的。電影《燭光里的微笑》和《放牛班的春天》對人本主義思想中的當事人中心療法有較好的實踐,尤其是從教師的角度讓教育者思考如何在教育中靈活而恰當?shù)厥褂卯斒氯酥行寞煼?,使教師也能成為?yōu)秀的心理治療師或者心理咨詢師。那么,當事人中心療法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真誠一致和移情性理解三大運用要點在教育中如何合適應用呢?文章將主要探討這一問題。
據(jù)馮忠良等編著的《教育心理學》,所謂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指“治療者對當事人應該表現(xiàn)出真誠的熱情、尊重、關心、喜歡和接納,即使在當事人敘述某些可恥的感受時,也不表示冷漠或鄙視,即無條件尊重?!痹趯W校教育中,一般而言“治療者”便是教師,而學生就是治療的對象。羅杰斯認為人是具有善良的本性的,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性本善”觀點是一致的,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性格塑造期的學生善與惡的觀念并不是非常強烈,倘若教師不加以適當?shù)匾龑Ш芸赡苁箤W生誤入歧途,形成錯誤的或者歪曲的價值觀、人生觀。學生就像未成形的雕塑,因而教師更應該本著一顆人性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學生,放大并積極引導學生“天使”的一面,而縮小并糾正學生“魔鬼”的一面。這也正是學校教育中教師進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的前提?!斗排0嗟拇禾臁防锲ぐ枴つ贾问锹闊┑淖畲笾圃煺?,前任老師評價他是“天使的臉龐,魔鬼的心腸”。新上任的馬修老師在第一節(jié)課上不僅保護了制造惡作劇的葛賀克,而且充分肯定了莫杭治的價值,一方面“壞學生對學生最有影響力”,因而讓莫杭治管理紀律——“我不在班上的時候,需要找一個認真的同學監(jiān)督教室”,沒有批評,卻對莫杭治予以了重視;另一方面對莫杭治極盡贊美之能事——“你就是那位‘天使’”,“穿著真酷!襯衫拉好才像樣”。雖然“認真”不符合莫杭治的特點,但是卻表達了馬修老師對莫杭治的一種期待,用這樣的行為告訴莫杭治不管之前他是怎樣的而在馬修老師心中他就是一個認真的學生。而 “天使”、“酷”則是針對莫杭治的外表發(fā)出了由衷地稱贊。而莫杭治卻在黑板上畫畫,馬修老師沒有直接批評,而是贊美其“畫得不錯”,并在黑板上畫紅鼻子的莫杭治讓莫杭治自覺做錯。可以說在第一節(jié)課上馬修老師就給了莫杭治“四驚”——一驚袒護葛賀克,二驚讓莫杭治監(jiān)管教室,三驚稱呼莫杭治為“天使”,四驚巧妙的批評。在這“四驚”中,可以想象馬修老師對學生們,尤其對莫杭治的影響是巨大的。馬修老師沒有等莫杭治制造麻煩時再來關注,而是“先發(fā)制人”、積極關注。在與莫杭治的對話中馬修老師是真誠地贊美、真誠地批評,不帶有條件性。影片中這一片斷展現(xiàn)了當事人中心治療的一個靈活應用。
在教育中,要做到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一方面要對學生充分信任,相信每位學生“天使”的本質(zhì),相信每位學生都有積極向上、追求美、追求自我價值的理想,從而做到尊重人性基礎上的無條件;一方面教師要主動重視學生問題,最好能夠先發(fā)制人、出奇制勝,積極地關注學生的行為,尤其是不好的行為,積極地采取相應措施解決問題。
“真誠一致”在馮忠良等編著的《教育心理學》中是這樣解釋的“治療者的想法與他對當事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應該是相一致的,不能虛偽做作。”真誠,即真實誠懇,在心理咨詢中真誠具有特定的意義——“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以‘真正的我’出現(xiàn),沒有防御式偽裝,不把自己藏在專業(yè)角色后面,不帶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一致、真實可信地置身于與求助者的關系之中?!币欢ㄇ闆r下,教師也需要扮演心理治療師和咨詢師的角色。《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馬修老師和《燭光里的微笑》中的王雙玲老師對待學生都是真誠的。也正是他們真誠地對待學生才會贏得學生對他們真誠的愛。《燭光里的微笑》感人的情節(jié)之一是熱愛踢足球的學生陸明因被車撞傷了腿而自暴自棄,王雙玲老師想到陸明訓練踢球時的艱苦和陸明父親的熱切希望,獨自一人跑到陸明經(jīng)常踢球的地方,情不自禁地哭了。王雙玲老師的流淚是發(fā)自肺腑的、真誠的,因而不僅讓不經(jīng)意看到的學生李小朋感動,也讓其他同學深受感動。這種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的行為正體現(xiàn)了人本主義思想中以人為本的要求。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其實,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行為和道德的模范。我國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漢代哲學家楊雄也提到:“師者,人之模范也?!苯逃壹永飳幵f:“教師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鏡子里,外面有幾百雙精敏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窺視教師優(yōu)點和缺點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斷地盯視著他?!笨梢?,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是重大的。所以,在教育中筆者認為“真誠一致”還應該有更為合適而靈活地應用——將真誠滲透到一言一行中。在《燭光里的微笑》中王雙玲老師有一個細節(jié)性的行為,即每次上課前都會在樓梯口的穿衣鏡前整理儀表,這正是在表現(xiàn)一種教師形象,這個細節(jié)也反映出王雙玲老師對教師職業(yè)的熱愛和對學生的尊重。再如王雙玲老師雖然體弱多病,但是在學生面前總是容光煥發(fā)。這種對學生的真誠是隱性的,卻也是最為真切的。馬修老師的真誠也是動人的。對待打傷麥神父的葛賀克,他沒有將其送給校長懲罰,而是讓葛賀克去照料麥神父從而意識到自我行為的過錯,給學生以改正的機會,用一種人性的力量來喚起學生心底的善良本性。即使是對待偷了自己心愛樂譜的學生,馬修老師也沒有過多指責,甚至當負責暴力懲罰學生的老師出現(xiàn)時,他用一個“美麗的謊言”保護了自己的學生。馬修老師一次又一次為學生著想的行為潛移默化中打動了這群叛逆的問題學生,這正是教育中真誠的力量。因而學生會將馬修老師與其他老師區(qū)別對待,說出“馬修老師和他們不一樣”的話。
真誠是來源于內(nèi)心的,在教育中,真誠不僅表現(xiàn)在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而且滲透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沒有真誠參與的言語和行動是很難打動學生,很難使學生受到靈魂的觸動,從而深入影響學生成長的。
何謂“移情性理解”,馮忠良等也做了相應地解釋“治療者要深入了解當事人的感情和想法,設身處地地理解和體會當事人的內(nèi)心世界?!痹诮逃?,教師了解學生的感情和想法,并能夠積極地換位思考更有利于教育的開展?!稜T光里的微笑》和《放牛班的春天》都不同程度地采用音樂的方式與學生溝通,從而打開學生的心靈。《燭光里的微笑》中“我怎樣長大”這樣一個話題貫穿影片始終,同時,這個思考也將伴隨著學生們的成長。王雙玲老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我怎樣長大”時,給學生們唱了一首歌——小樹問藍天,我怎樣才能長大,藍天笑吟吟,她輕輕來回答,不怕風沙,不怕雨打,越過春夏秋冬,這樣就會長大……當陸明腿受傷時讀完劉海光寫來的鼓勵信后對老師說:“王老師,我明白人應該和小樹一樣長大?!背艘魳穾Ыo學生們的觸動,在處理陸明這件事中,王雙玲老師也是移情性理解。王雙玲老師知道一味地單純安慰陸明是無法讓陸明重拾健康的心靈的,也明白像劉海光這樣的足球運動員才能給陸明以鼓舞和希望,所以王雙玲老師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讓孫海光給陸明寫信。這樣的行動正是在深入了解陸明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和渴望后才選擇的,因而對陸明有很大的幫助。王雙玲老師在處理李小朋、周麗萍等學生的問題時都處理得非常出色,這與其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內(nèi)心最深處的想法、移情性理解是密不可分的。同樣,《放牛班的春天》里馬修老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也做到了移情性理解。正如麥神父評價總做壞事的葛賀克時所說“像他,大家都說他無藥可救,但這不是真的,他是個好孩子,不過要懂他”。要“懂”學生,重點就在于如何“懂”學生。馬修老師知道懂學生就要尊重學生,正如人本主義思想所提出的,要相信學生是善良的,要讓學生找到尊嚴和自我,要充分肯定學生的價值。在合唱團中,馬修老師不僅尊重具有音樂天賦的莫杭治,采用激將法,甚至“開小灶”,充分挖掘莫杭治的價值,而且會顧全每一位學生,讓什么都不會的可愛而又可憐的小佩皮諾擔當合唱團的指揮助理,讓五音不全的郭邦擔當樂譜架,甚至連被完全否定了的壞孩子孟丹馬修都會肯定他的價值——“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馬修老師深諳學生一顆顆渴望被珍視的心靈,因而他能夠理解學生們在施行“犯罪——處罰”的“池塘之底”因忽視而扭曲的靈魂,所以他首先給了每一位學生應有的尊重和肯定。除了尊重學生,作為老師還要學會保護學生。在看到校長的暴力政策后,馬修老師極力保護每一位學生,并且向校長提出了三點要求——“第一希望能取消集體處罰,第二讓我自己處罰犯錯的人,第三讓我保留他的姓名”,三點要求無不從保護學生出發(fā)。保護學生免受處罰是對學生身體的保護,也是對其心靈的保護。影片中馬修老師組織合唱團不但迎合了學生們對音樂的渴望,也借音樂啟發(fā)心智的功能保護在暴力陰影下學生們純潔而美好的心靈。影片中由孩子們唱出來的歌曲,宛如天籟,閉上眼睛、聆聽音樂,孩子們純真的臉龐仿佛就在眼前。學生們心底最深的情感和想法正是借助音樂得以飛翔。
教育離不開感情的參與,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不僅需要一顆真誠的心,而且需要將這份真誠付諸實踐,對學生進行移情性理解。作為成長中的兒童,學生渴望被尊重,渴望得到保護,因而身為教師,要真誠地感受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精神需要,采取正確的方式尊重學生、保護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愛,感受到成長的溫暖,找到成長正確的方向。
任何理論在應用于實踐時都需要進行合適的變通,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運用效果。同樣,在教育中,教師面對的“當事人”是學生這樣一群處于塑造期、未成熟的群體,因而對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真誠一致和移情性理解需要賦予教育中新的定義和內(nèi)容,影片《燭光里的微笑》和《放牛班的春天》對這三者在教育中的運用已經(jīng)有了比較好的詮釋。當然,這三者也是融合在一起的,教師需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融會貫通地運用它們,從而幫助解決學生問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1]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1.
[2] 徐光興.中外電影名作心理案例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3] 鄧志偉.教師一定要看的15部電影[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1.
[4] 沈國芳.電影審美學[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12.
[5] 奇藝視頻.放牛班的春天[M].
[6] 優(yōu)酷視頻.燭光里的微笑[M].
[7] 王松花.羅杰斯“當事人中心療法”的理論及其應用研究[M].心理科學,1998(04).
[8] 顏農(nóng)秋.當事人中心療法在高校心理咨詢中的應用研究[M].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