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君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另一種現(xiàn)實
——姚紫小說中女性生存圖景的解讀
王心君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姚紫是馬華文壇中塑造較多女性形象的作家,其小說集《咖啡的誘惑》中收集了他的五篇作品,揭示了20世紀四五十年代馬華社會中女性的生存圖景,也展現(xiàn)出作家對女性生存狀況和女性命運的認識。論文分“女人與歷史”、“女人與家國”、“孤獨漂泊的女人”三個部分,每一部分選取典型作品進行分析解讀,探討姚紫創(chuàng)作的的敘述選擇、女性觀及造成這種寫作特點的成因。
姚紫;女性;生存圖景
姚紫是馬華文壇(姚紫雖為新加坡作家,但因1965年8月9日前新加坡未獨立,所以論文中的“馬華文學”實際上包括了新、馬華文文學。)令人驕傲的一位作家。他本名鄭夢周,出生于福建泉州,1947年移居新加坡,并在此終老。從生卒年以可發(fā)現(xiàn),姚紫經(jīng)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也經(jīng)歷過新加坡的殖民時期、反殖民主義斗爭時期,可以說見證了一段歷史的發(fā)展。他將動蕩不安的時代訴諸小說,創(chuàng)作出許多優(yōu)秀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這就使其小說有很高的可讀性。
姚紫是個創(chuàng)作上的多面手,在他的中篇小說集《咖啡的誘惑》中,收錄有《秀子姑娘》(1945)、《咖啡的誘惑》(1951)、《閻王溝》(1952)、《窩浪拉里》(1953)、《新加坡傳奇》(1954)五篇中篇小說,這些小說都涉及女性以及她們的生存圖景,并且筆者還注意到小說中女性與歷史、家國、民族的“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論文將對此進行論述。
在《閻王溝》中,作者用“我”的口吻寫道:
“抗日戰(zhàn)爭一開始,愛國的狂潮便沖擊向海外來……我卻還在中學里念書,到了民國28年,激動的熱情使我不能再在教室中待下去,于是仗著一副開車的技能,參加‘馬來亞華僑技工回國服務團’,投身于祖國抗戰(zhàn)陣營”……
“一年之后,我由東南展區(qū)調(diào)入西南,分配在湘桂路第七運輸大隊工作”……
“一九四四年的三月,敵人開始發(fā)動春季攻勢,兇猛地向西南方面進攻”……
“這是一九四四年的秋天,時局緊張極點”……
“大約一個月后,我才回來……趙大勇來說,蔣桂花已給一個營長‘包月’了……之后,我隨著總部前往衡陽”……
“抗戰(zhàn)終于勝利了!傷兵扶杖挨到路邊,大聲唱起‘打回老家去!’”……
魯西集團有限公司是國有控股企業(yè)集團,發(fā)起設立的魯西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目前總資產(chǎn)314億元,職工11000余人。
“離開獨山以后,我回歸隊伍,繼續(xù)在祖國服務兩年多”……
最后“我”回到南洋,結了婚,故事到此終結。
從以上敘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故事男主人公和這個大時代的聯(lián)系,歷史每向前推動一步,都能在他的身上找到痕跡。反觀故事的女主角蔣桂花,歷史則是模模糊糊、斷斷續(xù)續(xù)的。
桂花一出場,就是一個模糊的影子,這似乎就已預示了她只能漂浮于歷史敘事邊緣地帶作為客體可能性:“背著火光,樣子很年輕似的。在她那模糊的影子里,好像有兩顆大大的眼睛在注神地望著我”。接著,作者交代我與桂花是在兩年前“舊相識的”,并簡單地補敘了她的身世,當桂花被營長“包月”后,她的“歷史”便斷了,直到此次相遇。然而,這次的銜接依然短暫,通過桂花倉促的敘述,讀者能知道桂花“去年春天”流浪到長沙,被布匹商人收留,因不能見容于他的太太,又逃到金城江,在相依為命的李三嫂得病去世后,她被人騙著嫁到山里,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桂花揭發(fā)丈夫的謀殺計劃,欲隨王司機出逃失敗后,為成全王司機的生路繼續(xù)留在山里生活。當王司機逃走后,桂花的“歷史”再次斷裂??箲?zhàn)勝利后,王司機回來營救桂花,可是尋而不得,只有一行歪歪斜斜的粉字“王司機王八死了我同劉團長去有緣千里相見桂花稟十二月十九日”,字跡“日久蒙上潮濕,百分已經(jīng)變成暗黃;估量那日期,正是我軍反攻桂西的時候,距離現(xiàn)在快要一年了”。而后,作者通過“我”的打聽,在文中拼湊了一些桂花的去向,卻都是些零星的傳言,人們都不清楚,“大約跟劉團長走了,聽說劉團長是她的同鄉(xiāng)”。最后,正如小說中的“我”這樣說道:“她的影子漸漸被歲月的流沙掩蓋起來,慢慢地模糊了”。一個女人的歷史在此終結。
姚紫對歷史的感知是比較強烈的,但在他的作品中,歷史總是屬于男性的,他們是時代的主人,肩負著拯救時代、繼往開來的重任,而當歷史和女性碰撞在一起時,姚紫卻讓“歷史”淡出。除了《閻王溝》,這種性別設置原則在《咖啡的誘惑》、《新加坡傳奇》等其他作品中也得到忠實的貫徹。在姚紫筆下,女性如同大歷史的陌路者,她們的生命機械地隨著時光的流逝向前默然移動,從一個男人的懷里逃到下一個男人的懷里,從這段不幸走向下一段不幸,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fā)展,她的歷史和命運卻是一種循環(huán)。她們的身份不是締造歷史的英雄,而僅僅是一個個匍匐在歷史面前的形象,或曰附屬品。正如劉思謙所言:歷史對于女人而言,是一個幽暗漫長深不可測的黑色隧洞,貌似公正客觀實則冷漠殘忍。
大半個世紀以前,英國著名的作家伍爾芙曾經(jīng)指出:一直以來,婦女被排除在締造戰(zhàn)爭的決定過程之外,當戰(zhàn)事爆發(fā),國家以民族大義之名號召婦女支持。而當戰(zhàn)爭結束(或者還沒結束)時,女人卻無法享有國家給她們帶來的利益。伍爾芙對國家的認識,道出了經(jīng)由戰(zhàn)爭而建立或維護的民族或國家利益,與婦女的利益可能是背道而馳的這一事實,而姚紫則在不經(jīng)意間揭露了這樣的現(xiàn)實。
《秀子姑娘》歷來是人們公認的馬華文學中寫抗戰(zhàn)題材的優(yōu)秀作品。故事從男主人公“我”(姚主任)的視角展開,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的緬甸戰(zhàn)場,日軍205裝甲隊的上士電訊員秀子,被我軍俘虜,關押在遠征軍的俘虜營。為了從秀子口里獲取軍事情報,姚主任主動接近她,用感情來軟化她。雖然姚主任對秀子也產(chǎn)生了愛情,其間也有過矛盾和心理斗爭,可是在民族大義的慫恿下,他還是把計劃進行到底,最后還在激烈的沖突中誤殺了秀子。小說著力于贊頌男主人公姚主任如何出賣自己的感情,為了國家的勝利而“大義滅親”,讀來甚為感人,但在這過程中,人們常常忽視國家之于秀子——一個女性——是怎樣一個意義所在。
按照小說的描寫,秀子出身于官閥世家,曾祖父曾經(jīng)做過海軍大將。這種家庭“不忘記怎樣按照祖訓來教養(yǎng)兒女,講究氣節(jié)、表現(xiàn)矜持的大家風度”,于是秀子身上浸染著忠于大和民族的思想。她曾經(jīng)是個美麗溫婉的少女,“在祖國的時候,喜歡獨自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沙灘上,傾聽海的聲音”。戰(zhàn)爭爆發(fā)后,她響應國家的號召應召出征,經(jīng)短期的軍事訓練,在戰(zhàn)場上為國家服務。被俘后,秀子口口聲聲說著“我必須盡忠于天皇陛下”“我們不能出賣祖國”,抱著“一死了之”的態(tài)度,拒絕提供任何有關日軍的消息。當日本飛機轟炸的時候,她甚至哼著《君之代》的日本國歌,以興奮的心情去迎接日本飛機的轟炸。可是,她所忠于的那個國家對她卻并非如此忠誠。當秀子因被俘而失去了對戰(zhàn)爭的作用時,國家及時地將她“拋棄”,文中通過秀子之口道出了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
“我的一家都在東京,政府對待投降敵人的皇軍,多么毒辣,一人露出消息,全家都得死,我臨走的時候,爸爸流著淚告訴我,萬一遇到不幸,自殺吧!上可對天皇陛下,下可安慰父母兄弟,別拖累……”
“先生,你代我想一想,我的家還在東京,在政府的監(jiān)視下,倘使他們發(fā)現(xiàn)我還活在人間,而且泄露本皇軍的消息背叛祖國的時候,我那年老的父母和幼小的可憐的弟妹們,都必定死在政府的處分下……”
從小說的敘述中可以看出,秀子也是向往和平的,她清楚地認識到“戰(zhàn)爭的結果就是這樣!別人的幸福毀了,搶掠幸福的人也不曾幸?!?。然而,對于戰(zhàn)爭,她無權多說什么,當戰(zhàn)事爆發(fā)時,秀子被告知“我們沒有侵略,就活不下去的——土地那么枯瘠,物產(chǎn)那么貧乏,我們?nèi)绮幌驆u嶼以外去發(fā)展,列強會消滅我們,自然環(huán)境也會淘汰我們的”。所以,抱著一顆愛國的心,她投入了戰(zhàn)爭,但是她的國家卻沒有給她相應的回報,反而在她最脆弱的時候傷害她最深:一旦發(fā)現(xiàn)她對國家沒有利用價值了,那她的下場就只有被國家拋棄,死路一條。
在20世紀的人類政治史上,民族解放運動和民族戰(zhàn)爭可以說此起彼落、觸目驚心,馬來亞地區(qū)更是深陷這一漩渦不可自拔。在這些充滿不安和流血的戰(zhàn)爭中,婦女往往成為最主要的受害者??墒撬齻兊脑庥鰠s常常無人問津,國家、政府的文件只記載政府間的論爭、領導間的協(xié)議與分歧、軍隊戰(zhàn)斗的情況。對于姚紫,我們不能說他具有自覺地關注女性的意識,但是他的作品卻真切地記錄著戰(zhàn)爭中一些女性在和家國的糾纏中走向悲劇的命運。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姚紫筆下,女性如此悲慘的命運是宿命般無法改變的,正如勞拉·穆爾維所言,“女人依然被束縛在作為意義的承擔者而非制造者的地位”,如姚主任之類的戰(zhàn)爭英雄、道德楷模暗含著人們對男性光復國家的期待,而女性則是創(chuàng)傷的載體(無論這種創(chuàng)傷是國家還是男性所造成的)。女性悲劇的輪回潛藏著的是男性作家筆下男女之間沒有爆發(fā)也不會爆發(fā)的沖突。
姚紫并非新加坡本土作家,他在來新加坡之前就已在廈門編過報紙《江聲日報》,寫過文章。由于抨擊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而被通緝,20世紀40年代從中國只身南下,曾先后在晉江和道南學校任教,然后從事辦報工作。1981年他發(fā)現(xiàn)自己患上絕癥,曾回祖國求醫(yī),但由于藥石無效,又回新加坡,于1982年撒手人寰,死時仍孑然一身。姚紫一生漂泊于祖國和新加坡之間,在新加坡定居后,本土意識和移民意識常常在他的思想中糾纏、較量。大概緣于這種漂泊的經(jīng)歷,他的小說中有很多漂泊者的形象,《咖啡的誘惑》中的吳娟娟、《閻王溝》里的蔣桂花、《新加坡傳奇》中居無定所的“我”,都在四處漂泊,《窩浪拉里》中的中國青年“我”,在流浪時索性直接為自己取名“窩浪拉里”,這個名字“含著‘逃難人’的意思”。諸多“漂泊者”形象,既有作家本身經(jīng)歷的投射,也有記錄社會大環(huán)境實際人物命運的因素。然而,當我們把視角專注于他作品中漂泊的女性形象時,一個男性作家寫作的奧秘初現(xiàn)端倪。
《咖啡的誘惑》的女主角,自小在中國長大,“在初中的第二年級”時由母親領著到南洋和父親團聚,不久就遭遇被花花公子誘騙、失身、家破人亡的悲劇,繼而當起了舞女、上司的“外室”和交際花。漂泊、無常的人生經(jīng)歷讓娟娟將人生看作演戲,和男人周旋、相互玩弄,永遠沒個安定、沒個結局。直到遇上了男主人公,她動了真情,想要和“我”廝守終身,扎根于新加坡。但娟娟不見容于那個時代和社會:張盛德糾纏她、耍弄她;閑人們散布謠言,侮辱她;最后連“我”都誤會了她。安定的生活依然無望,娟娟由此徹底看破人生,在當年害她家破人亡的仇人出現(xiàn)的時候,她抱著必死的決心,離開了“我”以及生活了多年的新加坡,隨仇人去了香港做第六個姨太太,開始下一階段的漂泊人生。
姚紫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本著對黑暗世道的批判和對貧苦弱小者的同情,他創(chuàng)作出許多同情婦女以及為她們申訴的作品,旨在揭露不公的社會和丑惡的人生。以《咖啡的誘惑》為例,姚紫的此類作品大都通過這樣的程式而完成其主題的闡釋:如娟娟一樣年輕單純的女子受到富貴老爺惡少的引誘而失身,從被玩弄到遭拋棄,身心俱遭摧殘,女主人公或痛不欲生或自甘墮落(又如:《新加坡傳奇》中的柳小玲);另有蔣桂花一類的女人受生活所迫,不斷地委身于一個又一個男人,生活無所安定,構成悲?。ā陡C浪拉里》中的蘭娜從某種程度上看也是如此)。姚紫借此將鋒芒直指貧富懸殊的不公平社會現(xiàn)實。
毋庸置疑,具體的社會歷史原因致使許多窮人尤其是年輕姑娘遭受不幸是一種事實,但當我們將目光注視到那個女性形象上時,就會發(fā)現(xiàn)她們的漂泊緣于她們沒有從女性自身存在的價值出發(fā)去追尋和確立她們存在的意義,而是“自然”地盲從于命運的擺布。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同樣也曾受過“情傷”的“我”會通過工作,努力使自己安定下來過上好日子;而娟娟則處于一片混沌、柔弱之中,男人玩弄她,她的抗爭手段只是依靠其他男人,依然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男人為人生支撐,在數(shù)量上更多地被男人所消費,所以她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漂泊的境地獲得穩(wěn)定的生活。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姚紫以男性的價值尺度或眼光看待世界、表現(xiàn)生活和刻畫人物的結果——無論生活怎樣不濟,男人們總能找到活計(無論小說和現(xiàn)實,都是如此),而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女人,只能以身體為唯一的生存籌碼,徘徊在一個又一個男人之間,換取生存的一點可能性。以身體謀取生活或改變命運,是千百年來處于弱勢的女性生存的努力,但付出的卻是自尊和屈辱的代價。姚紫這位男作家有意無意地發(fā)揮了“性”的力量和動因,把女性的身體視為可供交換的物,以資消費,使故事迎合了傳統(tǒng)的男權文化的意識和趣味。這樣說并非是指他們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直接應用傳統(tǒng)的“性權術”,而是意圖指出在男權文化的社會背景下,連他們這樣的文壇名將都未能超出一種人類集體的陳舊意識。這也是論文題為“另一種現(xiàn)實”的用意所在。
姚紫對女性命運的書寫,體現(xiàn)了他對女性生存的一種關懷,是難能可貴的。但是,他筆下的女性又無一不是走向悲劇的結局,或被歷史“忘卻”,或被民族“拋棄”,又或者深陷一個又一個男人的陷阱。幾部不同的作品,其中的性別設置得到如此一致的貫徹,必然是有一定原因的。依筆者愚見,大體有以下三點:
首先,這部小說集所收作品均創(chuàng)作于1945-1955年間,那時抗戰(zhàn)剛結束,戰(zhàn)后的新加坡百廢待興,各種社會問題亟待解決,婦女問題自然被忽視,作家也很難創(chuàng)作出描繪婦女幸福生活的作品。
其次,19世紀20年代從中國傳來的五四的自由和解放的精神,曾使新馬華文作品中出現(xiàn)過一批敢于改變命運的女性形象(如:陳南《金葉瓊思君》中的金葉瓊)。但20世紀四五十年代關于馬華新文學獨特性和“僑民文學”的論爭早已將五四的自由、解放之空氣淹沒。作家急于塑造“此時此地”社會中的人物形象,文學中少了那種彰顯個性、追求獨立的女性,南洋社會中苦命的婦女形象多了起來。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姚紫作為男性作家,他們都共同存在著盲點:沒有看到女性改變自己命運的可能性。由于缺少最根本的解放婦女、關懷婦女的思想,導致他們筆下的女性都走向了悲劇的結局。
但不管怎么說,姚紫始終是馬華文壇上備受敬重的作家。他在馬華文壇沉寂的時期(1948年6月,馬來亞殖民地政府頒布緊急法令,對言論出版嚴加限制,進步的文學活動橫遭摧殘,因而使馬華文壇迅速轉入低潮。)以不斷的努力鼓起了同道們的士氣。他的小說,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不同社會階層女性的生存圖景。日本女戰(zhàn)俘、荷蘭殖民者的女兒、舞廳的交際花、妓女、女職員……一個個飽滿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曲折的人生經(jīng)歷,就像拼圖的一個小部分,組合起來構成了馬華文學人物畫廊上精美的一道風景。他所譜寫的一曲曲女性生存的悲歌,雖不乏男權色彩的流露,但對認識馬華社會女性命運有著非凡的意義。灰暗的色調(diào)引導我們探索悲劇的深層內(nèi)涵,呼喚處于男權文化下的女性的覺醒與自強自立,也在馬華文學史上留下了重要而精彩的一筆。
[1][新加坡]姚紫.咖啡的誘惑[M].廈門:鷺江出版社,1987.
[2]陳賢茂.海外華文文學史(第一卷)[M].廈門:鷺江出版社,1999.
[3]王宇.性別表述與現(xiàn)代認同[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
[4][英]弗吉尼亞·伍爾夫.三枚舊金幣[A].喬繼堂等.伍爾夫隨筆全集(三)[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023-1186.
[5]符和水,李選樓等.新馬華文作家作品論集(6)[M].新加坡:新加坡文藝協(xié)會,2002.
[6]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tǒng)的樊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40-41.
I106
A
1673-0046(2012)6-01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