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水林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權利意識、權利觀念的不斷覺醒和增強,利益與權利的博弈日益凸顯,勞資糾紛、土地征用、暴力拆遷、環(huán)保維權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利益追求與權利保障亦逐漸成為人們關注和研究的焦點問題。著名學者辛鳴撰文指出,今后的改革必須適應社會的轉型進行相應的轉型,從鼓勵利益追求轉向注重權利保障,在保障權利的前提下重新激發(fā)改革動力?!?〕科學發(fā)展觀是我黨在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面對國內國際紛紜復雜的形勢下為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而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鞍l(fā)展觀科學性的關鍵在于科學的發(fā)展精神,科學發(fā)展觀即體現科學發(fā)展精神的發(fā)展觀?!薄?〕在科學發(fā)展觀的視角下,如何正確認識并處理利益追求與權利保障的關系,是我們必須直面和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它事關今后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興衰成敗。正如有學者所言,“在當代中國,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倘若缺乏對權利概念的科學態(tài)度,沒有人權和公民權意識的普及和強化,那就不可能達到目的。”〔3〕
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人頭腦中的反映,是對某一目標的渴求和欲望。馬克思說,“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人作為有生命的有機體,首先要生存。而為了生存,就必然需要一定的事物,如衣服、食物、藥品等。即便是生活在孤島上的魯濱遜,不管他的生活如何簡單,他也有需要,他也要吃、喝、睡,所以“他終究要滿足各種需要,因而要從事各種有用勞動”。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能夠生活”視為一切人類同時也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認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薄?〕隨著物質生產活動的進行,“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薄?〕這種新的需要又會促使人們去進行新的生產活動,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fā)展過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需要是人的天然本性,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需要的產生、發(fā)展和實現史,“象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須與自然界進行斗爭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態(tài)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這個自然必然性的王國會隨著人的發(fā)展而擴大,因為需要會擴大”?!?〕
如果說需要是人的天然本性,那么利益就是人們用來實現和滿足其需要的對象和條件,是人們考慮和處理一切問題的出發(fā)點、落腳點。
利益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是人們考慮和處理一切問題的出發(fā)點、落腳點。所謂利益,簡單說來,就是人們用來實現和滿足其需要的對象和條件。它主要包括兩大要素:(1)主體的需要。需要是人的本性,正是人們的各種需要驅使他們去從事各種活動與勞動。倘若人類沒有生存、發(fā)展、友愛、自我實現等諸種需要,那么,世界上的錢財、榮譽、頭銜、權力等一切物質和精神對象對他們而言就毫無價值與利益,從而也就無法構成利益的動力。因此,需要是利益的基礎和動因,沒有需要就無所謂利益。(2)能滿足和實現主體需要的對象和條件。需要并非是空洞無物的,它總是指向一定的對象。所謂“對象”,乃是人們意識到自身需要并用于滿足需要、消除匱乏的東西。它可以是物質的,如房子、汽車等,也可以是精神的,如某種稱號、榮譽等。為此,在霍爾巴赫看來,利益乃是“我們每個人看作是對自己的幸福所不可少的東西?!薄?〕利益的這兩大要素是相互聯(lián)系,缺一不可的。單單只是需要,還無法構成人的利益。而離開人的需要去抽象地談論人的利益也同樣是不可取的。因為外在的對象和條件只有和人的需要相結合,才能成為現實的利益,比如,土地只有與人的需要相結合,它才能成為人的利益,否則它永遠只能是一種外在的自然資源。
由于利益是人們用來實現和滿足其需要的對象和條件,所以對利益的追求乃是人們行為的內在動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作為滿足需要的手段,利益是人們競相爭奪的目標,它直接關系到人的需要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得到滿足。因此,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把好利視為人的本性,認為“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法國啟蒙學者愛爾維修更是把對利益的追求視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律。他說, “利益是我們的唯一推動力。……河水是不向河源倒流的,人們也不會違抗他們的利益的激流?!薄?0〕在愛爾維修看來,利益不僅是人們行為的基本動因,還支配人們的情感,制約著人的認識和判斷?!盁o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無論在道德問題上,還是在認識問題上,都是個人利益支配著個人的判斷,公共利益支配著各個國家的判斷?!薄?1〕同時,愛爾維修還從利益追求的角度探討了人類社會起源的原因。在他看來,正是基于對利益的追求,人們才聯(lián)合起來進行生產,以獲取必要的生存資料,這是人類社會產生的原因。國家、法律、道德、風俗、矛盾、斗爭等一切社會現象的產生和發(fā)展均是人們追求利益的結果,“人為了養(yǎng)活自己或者為了減少自己對于獅子老虎的恐懼,必須與別人聯(lián)合起來。這種聯(lián)合的目的是攻打殺戮動物,或者為了吃它們。然而人口是增殖的,為了生活,人必須種地。要使人去播種,收獲必須屬耕者,為了這個目的,公民彼此之間訂立了一些協(xié)定和法律”?!?2〕正因為利益追求是個人、群體乃至國家一切行為的動因,所以,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明確地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3〕
與利益一樣,權利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盡管自古以來,人們對權利內涵的界定見仁見智,有資格說、主張說、自由說、利益說、法力說、可能說、規(guī)范說、選擇說等多種定義,但從權利的生成及其依據來看,權利無疑是“得到社會承認并由國家加以維護的人的要求”?!?4〕眾所周知,人的需要是豐富多彩的,有低級與高級、合理與不合理、真實與虛假、生存與發(fā)展、物質與精神等多種不同的類型和層次。由于資源的稀缺性,我們不可能同時滿足人的所有需要,即便是全部合理的需要。那么,在既有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下,面對人們豐富多彩、需求迥異甚至相互沖突與對立的諸種需要,作為人之共同體的社會,應該如何甄別人的需要,并予以優(yōu)先承認和滿足呢?筆者以為,權利就是這樣一種進行甄別和給予優(yōu)先承認的方式。在一定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下,社會從人們豐富多彩的各種需要中甄別出與人的生存和發(fā)展休戚相關的一些基本需要,如保護自己生命的需要,將之提升為社會的權利,并通過整個國家的強制力量來給予優(yōu)先承認和滿足。因此,在鮑桑葵看來,“權利就是要求,由國家來維護它們只不過是達到了社會對它們承認的頂點?!薄?5〕可以說,權利就是需要,但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是權利,只有那些基本的、與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息息相關的合理需要,才稱為權利。
盡管權利本質上是得到社會承認并由國家力量進行維護的人的要求,但是人的一些基本要求,如生命、自由等之所以能從其它要求中脫離出來,成為社會予以優(yōu)先承認并由國家力量加以維護的人的權利,這本身就是人們爭取維護自身利益,進而滿足自身需要的體現。換言之,利益作為滿足需要的對象和條件,它是權利的基礎和目標,人所以主張和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實質就是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最終滿足自己的需要。正如奧斯丁所言,“權利之特質在于給所有者以利益”,“授權性規(guī)范的特質在于以各種限制條件對實際利益進行劃分”?!?6〕可見,利益是權利的基礎和目標,如果撇去利益去談權利,權利必定是毫無意義的。馬克思在批判布魯諾·鮑威爾的思想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任何一種所謂的人權都沒有超出利己的人,沒有超出作為市民社會成員的人,即沒有超出封閉于自身、封閉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行為、脫離共同體的個體。在這些權利中,人絕對不是類存在物,相反,類生活本身,即社會,顯現為諸個體的外部框架,顯現為他們原有的獨立性的限制。把他們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對他們的財產和他們的利己的人身的保護?!薄?7〕
雖然利益是權利的基礎和目標,但并不是所有的利益都可以成為權利的基礎和目標。只有那些體現一定社會生產力水平下人的正當要求的利益,才可以成為權利的基礎與目標。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有真實與虛假,正當與不正當之分,所以作為需要之滿足對象和條件的利益在價值上也就有了正當與不正當之分。所謂正當利益,不僅是指用于滿足人的真實、合理的需要(也即正當需要的)的對象和條件,而且也指獲得這些對象和條件的手段是合法的,沒有觸犯他人和國家的利益。而用非法的手段去獲取相應的利益,即使是出于滿足自身基本需要的緣故,也不具有任何正當性。比如,一個餓漢用搶劫的方式去獲得一定的錢,然后用搶來的錢從商場買回衣服和食物,以滿足自己的溫飽需要。這些衣服和食物雖然滿足了他的溫飽需要,但由于手段的非法性,這個搶來的食物與衣服就不能成為他的正當利益。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權利本身并非人的所有需要,而是得到社會承認的、與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息息相關的那些基本需要。因此,作為權利之基礎的利益不僅應具有正當性,而且也必須具有普遍性,可以平等地適用于群體或社會內的所有成員。正如張文顯教授所言,“宣布為權利的利益不能僅僅是純粹的個人利益,而應被視為能夠普遍享有的、獲得廣泛關注的,即可能相互沖突并可競爭的利益,或可以平等地適用于同一群體或社會成員的利益。那種被個別人壟斷的利益是特權而不是權利;只被個人視為利益,而其他人對之漠不關心的東西,不能成為權利?!薄?8〕
權利保障就是對權利的保護,即通過訴諸包括國家強制力在內的諸種力量去保障權利的實施,防止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確保權利的最終實現。它包括權利的宣告、權利的保護與權利的救濟。
由于利益是權利的基礎和目標,所以對權利的保障就是對權利人利益追求的一種認可與保護。通過將人的要求宣告為人的權利,權利保障認可了人的利益追求,它確認了人們利益追求的正當性、合法性。在認可利益追求的基礎上,通過訴諸包括強制力在內的國家力量,權利保障為捍衛(wèi)權利,實現人們利益追求的無阻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強有力的保障。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以耶林為代表的一些現代法學家認為,權利規(guī)則的本質特征“就是這些規(guī)則將保護或增進個人利益或財產作為其具體目標”。〔19〕需要注意的是,雖說權利保障是對利益追求的認可與保護,但并不是所有的利益追求都會為權利保障所認可和保護。換言之,權利保障對利益追求的認可和保護是有條件的,它并不會對所有的利益追求不加辨別地加以認可和保護。正如權利的基礎是人的正當利益,權利保障所認可與保護的也只是人的正當利益追求,并不包括不正當的 (包括非法的和不應當的)利益追求。
權利保障一方面以權利的方式對人的正當利益追求給以認可和保護,另一方面又以義務或禁令的方式對非正當的利益追求給以限制與約束。權利與義務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離的。一個人享有權利的同時,也享有相應的義務。正如黑格爾所言“個人負有多少義務,就享有多少權利。他享有多少權利,也就負有多少義務”?!?0〕在對人的利益追求給予認可和保護的同時,權利保障也以義務或禁令的方式對他者的利益追求設置了底限,即個人必須尊重而不得侵犯他人的權利。比如對財產權的保護,它在保障人的財產收益、滿足人的物質欲望的同時,也是對包括國家在內的他者的禁令,禁止其他人去妨礙、破壞或是非法侵占別人的財產。通過設立利益追求的底限,通過對違反底限的那些非法的、不道德的逐利行為的打擊與遏制,權利保障在一定意義上規(guī)范了人的利益追求。
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fā)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指導方針。2003年10月,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準確把握世界發(fā)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fā)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fā)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發(fā)展理念——社會主義科學發(fā)展觀。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fā)展觀寫入黨章,完整準確地闡述了科學發(fā)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科學發(fā)展觀,第一要義是發(fā)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根本方法是統(tǒng)籌兼顧。”〔21〕科學發(fā)展觀的形成蘊含著中國幾代人的理性探索,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心血,也反映了多年來世界各國發(fā)展的經驗教訓??茖W發(fā)展觀既堅持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fā)展的豐富思想,又包含了當代先進的文化理念,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
雖說利益是人類社會的源泉和推動力,人們所奮斗爭取的一切都同利益有關,但另一方面,作為滿足需要的對象和條件,利益又具有“不法的本能”。以權謀私、貪污受賄、跑官賣官、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盜竊搶劫等一切不法行為無一不是在“利益”的名義下發(fā)生的。馬克思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中就一針見血地指明:“利益就其本性說是盲目的、無止境的、片面的,一句話,它具有不法的本能?!薄?2〕所謂“不法的本能”,就是指人們在利益的驅動下,為了一己之私利,常常相互爭奪,表現出極端的自利行為,甚至不惜以身試法,觸犯法律,違反社會道德。正如利潤對資本家的驅動一樣,“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會鋌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就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么資本家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利益對人的驅動往往也是如此。為了利益,商家以次充好,甚至制造并銷售毒奶粉、毒大米、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毒膠囊;為了利益,建筑商偷工減料,建造了豆腐渣、樓脆脆、樓歪歪;為了利益,醫(yī)生小病大醫(yī),只用貴的,不用對的……在馬基雅維利看來,“人們心目中的貪欲如此地頑強,無論他的地位升到多么高也擺脫不了;自然把人造成想到一切而又無法做到,這樣,欲望總是大于獲得的能力,于是他們對自己獲得總覺得不夠多,結果對自己不滿,這就引起他們財產的變化;因為有些人想要更多的東西,而另一些人則害怕失去他們現有的東西,隨之便是敵對和戰(zhàn)爭?!薄?3〕
正因為利益具有不法的本能,所以片面的利益追求不利于社會的科學發(fā)展,它會阻礙、甚至破壞社會的科學發(fā)展。由于利益的盲目性,對利益的片面追求會使個人和社會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無視社會公德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社會道德滑坡,誠信缺失,整個社會得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基遭到摧毀。由于利益的無止境性,對利益的無止境追求將使人和社會拜倒在物的腳下,養(yǎng)成貪得無厭的心理,盲目享受、超前消費,將物的占有與消費作為自己追求的價值目標,導致整個社會入不敷出,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難以為繼。由于利益的片面性,對利益的片面追求會使人和社會一葉障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個人利益、不見集體和國家利益,只見局部利益、不見整體利益,只見眼前利益、不見長遠利益,唯我色彩、短視色彩相當濃厚。改革開放30年,在極大地解放社會生產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同時,以利益為導向的這一改革也帶來了資源耗竭、環(huán)境惡化、信仰喪失、道德淪喪,貧富懸殊、犯罪率飆升等一系列嚴重的社會惡果,給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可持續(xù)和科學發(fā)展帶來嚴重危害。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第四代領導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茖W發(fā)展觀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提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以GDP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指導思想的轉變。
作為滿足需要的對象和條件,利益無疑是對人們有“利”、有“益”的東西,人們追求利益、滿足自身需要本是無可厚非的,但問題在于:一方面,這個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而另一方面,人們的利益又是多種多樣的,有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有你的、我的、他的利益,有個人利益、國家利益,有局部利益、整體利益,等等,正如馬克思所言,“這個世界之所以充滿危險,是因為世界并不是某一獨特利益的天下,而是許許多多利益的天下?!薄?4〕面對有限的資源,面對這天下許許多多的利益與利益追求,社會尤其是國家自然不能袖手旁觀,它必須規(guī)范人的利益追求,嚴厲管制與約束其“不法的本能”,否則這個社會必將陷入霍布斯意義上“人對人是狼”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在毀滅式發(fā)展中崩潰瓦解。
權利保障就是國家對利益追求的認可和規(guī)范。如前所述,一方面,權利保障以權利的方式對人的正當利益追求給以認可和保護,另一方面又以義務或禁令的方式對非正當的利益追求給以限制與約束。它對每個人的利益追求構筑了權利的邊界,在權利認可的范圍內,他可以自由追求他的利益,而不受他人 (包括國家等公共權力機關)的干涉。正所謂,“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同時,個人在追求他自己的利益的同時,也不得侵犯他人和群體(包括國家)的權利,如果一旦侵犯了他人和群體的權利,這個利益追求就是不道德的,也是非法的。在荀子看來,禮儀制度之所以產生,其目的不是為了消滅人的欲望,而是要更好的滿足人的欲望,他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故制禮儀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薄?5〕權利保障就是這樣一種制度設計,它本質上不是為了遏制人的利益追求,而是要在規(guī)范的基礎上更好地協(xié)調和實現人的利益追求。通過協(xié)調和規(guī)范,社會才得以告別混亂與無序,走向有序和良性發(fā)展。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講,權利保障是利益追求得以實現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具有增進科學發(fā)展的內在價值。
科學發(fā)展觀視角下,權利保障具有優(yōu)先性。這不僅是因為利益具有不法的本能,片面的利益追求不利于社會的科學發(fā)展,也不僅是因為權利保障具有促進科學發(fā)展的內在價值,同時,這本身也是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因為“和諧社會作為一種理性追求,其本質是以人為本的社會?!薄?6〕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盡管人們對以人為本的內涵頗有爭議,但毋庸置疑的是,以人為本應當是以人為中心的發(fā)展,發(fā)展不只是物的簡單增長,更應該是人的發(fā)展,科學發(fā)展的核心應當是以人為中心的發(fā)展,應當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fā)展?jié)撃芎托腋V笖怠薄?7〕。因而,以人為中心的發(fā)展決定了我們必須走全面、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道路。但在資源有限的時代,一個社會要想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就必須在既定的生產力水平下,通過明確的權利設定,來合理地配置和保護個人在社會中理應享有的資源。權利保障,實際上就是這樣一種以人為中心的資源配置方式。正如康德所言,“權利是一種條件的綜合,根據這些條件,任何人的有意識的行為,按照一條普遍的自由法則,確實能夠和其他人的有意識的行為相協(xié)調。”〔28〕通過權利宣告,權利保障在認可人的利益追求、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同時,亦合理地界定了人們在社會資源配置中應得的資格,這是起點的公平正義。它為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相協(xié)調奠定了前提條件。通過對權利的有效保護與救濟,權利保障在制止暴力、搶劫、欺騙、掠奪等一系列侵權行為,保障權利人合法權益的同時,有效維護了社會發(fā)展過程與結果的公平正義,真正體現了“一切發(fā)展都是為了人民、一切發(fā)展都必須依靠人民、一切發(fā)展成果都必須由人民共享”的精神實質,讓發(fā)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通過合理地配置和保障個人應得的資源,權利保障為我們在資源有限的時代 (即或馬克思意義上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時代)辟出一條以人為中心的、全面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保障。
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社會。2005年2月,胡錦濤同志在中央黨校的講話中科學地概括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大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謀求良善社會生活的一種制度設計,權利保障承載了人們對正義、自由、平等、秩序價值理想的追求,是人們有效結合的基礎。它規(guī)范著人的行為,調整著人的關系,為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和諧,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xù)發(fā)展提供了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在梁啟超看來,權利乃人之為人的一大要件,他諄諄教導國人,“國家,譬猶樹也;權利思想,譬猶根也……為政治家者,以勿摧壓權利思想為第一義;為教育者,以養(yǎng)成權利思想為第一義;為私人者,無論士焉、農焉、工焉、商焉、男焉、女焉,各自堅持權利思想為第一義?!薄?9〕正因為權利是社會和國家健康發(fā)展之根基,它直接關系人類的自我實現和社會的文明進步,因此對權利的保障無疑應成為我們今天貫徹科學發(fā)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前提。
〔1〕辛鳴.改革轉型——從利益追求到權利保障〔J〕.南風窗,2010,(1).
〔2〕賀漢魂,王澤應.科學的發(fā)展精神之我見〔J〕.探索,2010,(1).
〔3〕陳立顯.“權利時代”的權利話語探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7,(6).
〔4〕〔5〕〔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514,31,32.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926.
〔8〕[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 (上卷)〔M〕.管士濱譯.商務印書館,1964.270-271.
〔9〕荀子·榮辱〔Z〕.
〔10〕〔11〕〔12〕北京大學哲學系.十八世紀法國哲學〔M〕.商務印書館,1963.537,458,497.
〔13〕〔22〕〔2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82,179,165.
〔14〕〔15〕[英]鮑桑葵.關于國家的哲學理論〔M〕.汪淑鈞譯.商務印書館,1995.207,209.
〔16〕J.Austin,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Weidenfeld& Nicbolson,London,1954,p140.轉引自: 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302.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184-185.
〔18〕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307.
〔19〕N.MacComick.Rights in Legislation,from Hackerand Raz(ed),Law,Morality and Society,Oxford,p190.
〔20〕[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82.172-173.
〔2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07.
〔23〕〔意〕馬基雅維里.論提圖斯·李維的前十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19.
〔25〕荀子·禮論〔Z〕.
〔26〕朱靜,王寶成.和諧行政:重塑服務型政府的行政文化〔J〕.學術論壇,2011,(1).
〔27〕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429.
〔28〕[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M〕.沈叔平譯.商務印書館,1991.40.
〔29〕梁啟超.新民說〔M〕.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