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喬艷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文化是語言的內容,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中西文化存在著許多差異,具體體現(xiàn)在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方面。而翻譯作為交際手段,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過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過程(彭保良,1998)。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注重中西文化差異,選擇有效的翻譯策略,使譯文既忠實于原文,又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以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的語言和文化等效。
中華文化以“天人合一”為核心,倡導“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的價值理念,并且具有強烈的家長制特點,強調集體主義,提倡“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重視人的社會屬性和人際倫理關系。
西方文化以人本主義為基點,以理性和科學為核心,崇尚個人主義,重視個人奮斗,強調人與自然的斗爭力量,注重個性展現(xiàn)和自我發(fā)展,推崇征服欲望和拜金主義。
中國西部高山,東臨大海,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東風”象征著“春天”,象征著“溫暖”,它給大地帶來勃勃生機,使萬物復蘇,故有“東風報春”之說,因此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屬于海洋季風氣候,給英倫三島送去暖意的是“西風”。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對溫暖“西風”的謳歌:“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cries.”(那是溫暖的西風,伴隨著百鳥歡唱。)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儒教、道教、佛教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在漢語表達中,三教思想更是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生死由命,富貴在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西方文化中基督文化占據主要地位?!妒ソ洝肥腔浇痰慕浀湮墨I,在“創(chuàng)世紀”里就詳細記載了上帝創(chuàng)造世間萬物的過程,其中造人是這樣描述的“The Lord God created man out of clay,and breathed into his nostrils the breath of life;and man became a living soul.”(上帝用泥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因此西方人信仰上帝,認為上帝主宰世間的一切。與上帝God有關的表達也多表示人們對上帝的崇拜與景仰。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God knows!”(上帝知道),“For god’s sake!”(看在上帝的份上)。
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每一個社會體系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念體系(Value System)。西方核心價值觀念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其具體表現(xiàn)是自我獨立(Self-reliance)和自我實現(xiàn)(Selfachievement)?!癆merican dream”正是對美國人不依賴世襲的物質條件和社會地位,依靠個人奮斗獲得成功的最佳詮釋。中國核心價值觀念是“忠孝兩全”,即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重視整體利益和顧全大局。中國人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長制文化,而英美人信奉“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1”的個人至上觀念。
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導致英漢兩種語言語用意義的不同,使譯文與原文在語用意義上出現(xiàn)不完全等同或完全不等同的狀況,需要謹慎思量。選擇恰到好處的翻譯策略,既可跨越文化差異的鴻溝,還可使譯文讀者在鑒賞作品時獲得與原文讀者相似的內心感受。
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其《譯者的隱身》一書中正式提出了歸化和異化這兩個概念。歸化是“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tài)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語帶入譯語文化”。而異化是“對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壓力,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面對中西文化內涵的差異現(xiàn)象,譯者可以根據具體的翻譯實踐,恰當地選用歸化策略或異化策略,或將兩種譯法綜合使用,取長補短,以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的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的等值。
歸化是在民族中心主義態(tài)度的影響下,使得外語文本符合譯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文作者帶入譯語文化。歸化立足于兩種文化的明顯特異性,將原語形象轉化成目的語的文化形象,力求譯語和原語最大限度的等值,并使譯語更加地道生動。這種翻譯策略能夠打破原文的文化束縛,在傳達原文精神的基礎上,使得譯文語言通順流暢,便于讀者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原文作品。
例如: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在北京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這里把“蘑菇般的涌現(xiàn)”歸化為“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同樣,漢語中的“紅茶”在英語中歸化為“black tea”;“揮金如土”在英語中歸化為“spend money like water”。
異化是在文化價值觀偏離主義的壓力下,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譯文讀者帶入外國情境。采用異化策略傳達原文的意象,能夠真實地反映原作的面貌,直接跨越語言文化內涵的差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語的文化特色。這種原汁原味的翻譯不僅給讀者帶來了異域風情和異國情調,還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比如Criminals must be made to se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crimes and“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is the very basis of justice.(必須使犯罪分子看到自己犯罪的惡果,“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正是法律的基礎)?!癆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這個表達源自《圣經》“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a hand for a hand and a foot for a foot”,是講人對他人造成傷害后應如何處置的問題。譯成“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既保留了原文風貌,也譯出了原句的意思,讓中國讀者了解圣經。
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曾經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這說明翻譯要與文化差異結合起來,離開文化背景去翻譯,無法真正達到兩種語言之間的交流。面對中西文化內涵的差異給語言翻譯帶來的種種障礙,譯者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和語法結構,刻意追求詞句的對等,而要力求跨越語言及文化鴻溝,把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和文化內涵挖掘并傳達出來。
作為兩種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是相輔相成、對立統(tǒng)一的。翻譯策略的選擇,最終取決于翻譯目的、讀者對象和語言環(huán)境。在翻譯過程中,無論譯者運用哪種策略或是兩者并用,都要與原文緊密結合,不能脫離原文的語境和語用含義,要在忠實于原文的前提下把握好“度”。歸化時要真實地反映原文的內容及精神,讓讀者易于接受;異化時保證譯文的通順流暢,給讀者想象空間。歸化與異化策略的爭論不再是當今譯壇的主題,如何更有效地運用這兩種策略搭建語言、文化溝通的橋梁才真正值得譯者們思考。
[1]Nida,Euneg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彭保良.從文化差異的角度看英漢翻譯中詞義的確立[J].中國翻譯,1998,(1).
[3]肖琳.英漢翻譯中的文化因素[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5).
[4]許建平,張榮曦.跨文化交際中的異化和歸化問題[J].中國翻譯,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