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伶莉
(福州晚報,福建福州 350025)
文化新聞報道是以文化現象、文化名人、社會文化生活為主要報道內容。相較于時政新聞、社會新聞來說,文化報道具有獨特的魅力,為人類精神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營養(yǎng)。地方性報紙服務于所在地方的百姓,因此,除了報道全國重大時政要聞外,更注重突出本土色彩。在福州,《福州晚報》《海峽都市報》《東南快報》可謂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其文化報道各有千秋。由于本人是《福州晚報》文化新聞編輯,將著重分析《福州晚報》所做的文化報道,以求一窺究竟。
現在,同一篇報道出現在全國多家媒體是常見的事情。當下不少地方性報紙,尤其是都市報,為了吸引讀者關注,把文化報道等同于娛樂報道,熱衷追逐明星婚戀隱私故事、緋聞的報道占據了文化版面的顯要位置,刊登的圖片暴露、低俗。與此同時,對真正取得成就的文化明星報道卻偏少。且不少娛樂報道內容“抄襲”自網絡,導致新聞同質化嚴重。網絡上就有的新聞,讀者第一時間上網就可獲取,何必等到第二天看報紙。此外,一陣風地追擊熱點。各報文化采編人員之間互相抄襲,美名其曰“資源共享”,結果是見報的內容大同小異,同質化嚴重。
目前不少地方性報紙的文化報道只關注動態(tài)新聞,并未深入挖掘內涵,只讓讀者了解面上淺顯的內容,缺乏策劃和整合。文化報道本應活潑、生動、形象,然而目前報紙文化報道模式化較為嚴重,無法對讀者形成持續(xù)吸引力。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然而部分文化報道為當事人故意炒作,以此贏得讀者關注。這些報道新聞價值不大,積極意義不大,甚至負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然而部分文化新聞記者采訪不深入,未對內容進行核實,捕風捉影,造成失實,甚至引起官司,造成的影響很不好。比如近期的“范冰冰和王學圻私奔”,有媒體刊登了《范冰冰、王學圻想婚了爸媽不同意,可能要私奔》的報道,見報后,當事人范冰冰認為該報道侵犯了自己的名譽權,將對方告上法庭。據采寫報道的記者自稱,該事件他有事先調查,但刊發(fā)前沒向范冰冰或王學圻求證。
目前地方報紙中,常見的文化版面有,名人名家故事、書籍電影推薦、刊登讀者來稿等,這些過于常規(guī)的組合方式,使得地方特色文化不夠突出。另外文化新聞報道缺乏獨家策劃,例如對于當地地理、歷史、文化發(fā)展脈絡梳理。特定時期所遺留的歷史文化風貌、建筑特色、生活習慣等。
地方性報紙依然具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揚長避短,還是能夠贏得讀者的青睞和信任。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獨家、獨特是地方性報紙在新媒體時代搶奪讀者的“利器”?!赌戏蕉际袌蟆?、《廣州日報》、《都市快報》等地方性報紙的文化報道目前依然對讀者有很強的吸引力,主要原因是獨家新聞多、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作為地方性報紙的文化采編人員,需要對文化現象有最敏感的把握,讓新聞最有新鮮度。采編人員要抓好大大小小報道的機遇,打好主動戰(zhàn),遇到可遇不可求的新聞線索,要及時研究做好策劃,讓新聞以最快速度見報。
筆者作為《福州晚報》文化新聞的編輯,每當記者提供了貼近地方的新穎線索,總是鼓勵記者盡量挖掘。2009年,記者提供了一條福州人收購美國電視的線索。我和記者交流了報道思路后,他在第一時間詳細了解相關情況并及時對新聞當事人進行采訪,第二天以《福州人李燕成功收購美國衛(wèi)視》見報(詳見《福州晚報》2009年12月6日15版)。這篇報道見報后引起良好反響,并獲得中國晚報界最高獎項——2009年度趙超構新聞獎特等獎。文化報道尤其需要傳承積淀和開放創(chuàng)新相結合,采編作為一種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活動,成功與否取決于采編人員是否具有過硬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種創(chuàng)新能力也可以認為是具有觀察分析能力、具有豐富知識儲備、形成獨特的觀察視覺,具有較強新聞策劃能力,善于整合新聞,創(chuàng)作出讓讀者覺得新鮮的新聞報道和版式??梢酝ㄟ^與讀者聚餐、設置讀者可以介入的欄目等形式,滿足讀者的需要。
文娛新聞在報道時要兼顧地方性,因為地方報紙面對的讀者群是本土群眾,要搞活文化報道,必須凸顯地方特色。做到這一點,很重要的是要把觸角伸向最基層,及時了解文化活動的最新動向。此外,地方性報紙的文化報道要體現地方的文化韻味,報道的內容要與所在地區(qū)的文化特點相符合,要為讀者所關注;報道的方式也要符合所在地區(qū)讀者的閱讀習慣。雖然報紙所在地區(qū)的基層文化人并不具有非常出色的文化成就,但是他們有著內涵豐富的奉獻,有許多看似平凡卻內涵豐富的愛憎,因為他們就在讀者身邊,所以更容易被讀者認同、接受,報道也更容易引起共鳴。
筆者所在的福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閩劇等地方特色文化遺產豐富,有許許多多值得發(fā)掘、報道的文化新聞。筆者供職的《福州晚報》也以報道這些文化為己任,經常做出系列本土文化報道,在讀者中贏得不錯的口碑。
僅僅報道一場音樂會、一個明星拍了一部電影,已遠遠滿足不了讀者的需要。作為采編人員,要適應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文化需求,貼近千千萬萬的讀者。讀者有千差萬別的需求,要了解不同讀者的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多報道高品質、對讀者有幫助的文化新聞,根據讀者需要變革版面、更新內容。文化報道涉及文學、藝術、圖書、出版、考古、文物、收藏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等內容。文娛報道要在拓展新空間上下功夫,不能只局限于一般文化活動、文藝演出、明星的報道,要擴大報道范圍。
地方性報紙也應該積極參與國內重大文化的報道,提供獨家稿件。以本人供職的《福州晚報》為例,每年的上海電影節(jié)等大型活動,本報均派出文化記者到現場報道,為讀者提供獨家報道,特別是電影節(jié)體現福州特色的新聞報道,滿足讀者多層次需求。由于文化報道大多反映文化現象,如果太淺顯,只提供停留在表面的現象資訊,難以滿足讀者的閱讀需要。讀者讀報,期待看到深度報道,因為深度報道能夠提高他們思辨性思考的能力。讀者需要的是能對文化現象進行理性分析、對前沿問題進行思考的深度報道。優(yōu)秀的深度文化報道,可以在理性基礎上,前瞻性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
因此,文化新聞采編人員應該拓展報道的深度,在深入調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認真專研,探究文化現象背后的背景和前景,寫出有分量,引人深思的深度報道。換個角度說,文化新聞的采編人員也應該是專家,這種“專”體現在要有電影、電視等等藝術門類的專業(yè)知識和對相關行業(yè)的深入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有深度的報道。當然,深度報道也要有新意,角度要抓準,要能“見人所未見”。
總的來說,盡管報紙受到網絡等新媒體的沖擊,但是本人認為報紙具有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只有努力提高報紙質量,才能贏得讀者的信任。
[1] 李希光.轉型中的新聞學.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4).
[2] 張志安.報道如何深入.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9).
[3] 高鋼.新聞寫作精要.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