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視域融合”視野下“以詩為詞”的論辯

2012-08-15 00:44趙英超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 2012年4期
關鍵詞:視域融合視域蘇軾

趙英超

(陜西理工學院 文學院,陜西 漢中723001)

“以詩為詞”的問題是蘇軾詞研究史上一個著名的“公案”,一直以來備受關注,討論熱烈。多角度、多層次的闡述論證,使蘇軾詞大放異彩。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提出了“視域融合”的觀點,這正是倡導溝通古與今、自我與他者的多角度的觀點的融合,以豐富研究命題,提高研究起點?!拔覀兗炔惶幱诜忾]的視界中,也不是只有唯一的視界?!保?]75“視域融合”視野下蘇軾“以詩為詞”的研究,是以關懷人類生命為基礎的對人類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多元化判斷。

一、“以詩為詞”研究的闡釋學緣起

闡釋學是一門指導文本理解和解釋的學科,因此詮釋活動諸如“視域融合”的開展是以文本為對象的。文本是書面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詩(詞)作為一種含有凝練性、跳躍性以及節(jié)奏韻律性的文學話語活動,是一種典型的文體,是對文學文本存在的基本形態(tài)和表現(xiàn)形式的確定?!耙栽姙樵~”作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它置于蘇軾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之上。對“視域融合”視野下“以詩為詞”的闡釋,就是對文本本體的基本形態(tài)與表現(xiàn)形式的探究。這種探究是對文本闡釋的一種深化與拓展,其有利于實現(xiàn)對文學審美價值的追求,可使闡釋活動變成一種“有意義的裁判”。

伽達默爾把理解的境遇稱之為“視域”。“視域就是看視的區(qū)域,這個區(qū)域囊括和包容了從某個立足點出發(fā)所能看到的一切”[2]391,受個人主觀條件的影響,每個人能夠超出眼前東西向外去觀看的范圍就不同,所以在闡釋學的境遇里會存在不同的“視域”。伽達默爾認為,“理解不只是一種復制的行為,而始終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2]302,“對一個文本或藝術作品的真正意義的汲舀是永無止境的”[2]303-304,而“理解其實總是這樣被誤認為是獨自存在的視域融合過程”[2]396。所以,理解(視域融合)的過程是一個具有未定性、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在視域融合的過程中,一種視域并不能消解另一種視域,各種視域是相互獨立的,它們共存于一個完整的對話體系中。此外,“每一個時代都必須按照它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歷史流傳下來的本文,因為這本文屬于整個傳統(tǒng)的一部分?!保?]383所以在理解的過程中,闡釋者總是被置于自身的歷史視域中,闡釋者的觀點所反映的僅是自我的、一個歷史時代的特色??偟目磥?,只有進行“視域融合”,溝通文本視域與讀者視域、自我視域與他人視域以及古代視域與現(xiàn)代視域,才能“不斷地結合成某種更富有生氣的有效的東西”[2]396,從而實現(xiàn)真理的分享。

歷史視域中褒揚與異議“以詩為詞”的論辯,是對不同視域下的“以詩為詞”的綜合研究,其能防止蘇軾詞研究的片面性,使我們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斷開創(chuàng)新的研發(fā)點。

二、歷史視域中的自由論爭

(一)歷史視域中褒揚“以詩為詞”的論辯

“歷史意識要求應當從每一個過去的自身存在去觀看過去時,也就是說,不從我們現(xiàn)在的標準和成見出發(fā),而是在過去自身的歷史視域中來觀看過去”[2]415,所以理解“以詩為詞”就要從理解蘇軾的文學創(chuàng)作論出發(fā)。

蘇軾“以詩為詞”的詞學理論是建立在“詩詞同源”基礎之上的,“清詩絕俗,甚典而麗。搜研物情,刮發(fā)幽翳,微詞宛轉,蓋詩之裔”[3]。詞為詩之苗裔,蘇軾重點強調的是詞如詩的主觀抒情性、個性化的色彩,用以淡化詞之媚俗,展現(xiàn)文人士大夫剛健清雅的精神境界,這就打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擺脫了音律對詞的束縛,從而改革詞風,擴大詞境,促進詞之雅化,提高詞之品格。古往今來的論者,對“以詩為詞”的褒揚者,其在自己所處時代的歷史境遇內,皆是以詩詞的相通之處——詩詞均出自于《詩》、《騷》、古樂府,都能吟詠性情,皆可作為察政觀俗的工具,詞可寓詩人的句法[4]50為基點,進而對蘇軾“以詩為詞”理論的進行發(fā)揚。

北宋蘇門之士黃庭堅持詩詞同等觀,強調詞如詩能抒發(fā)自我情感的自娛體性。他在《小山詞序》中指出晏幾道正是以詩人之句法作詞,才創(chuàng)作出抒發(fā)自我豪雅之情的“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5]的作品。南宋整個詞學批評理論的大趨勢是肯定蘇軾的“以詩為詞”的理論以及其實現(xiàn)的詞的“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王灼贊同蘇軾“詩詞同源”,其《碧雞漫志》云,“故有心則有詩,有詩則有歌”[6]73。胡仔更是贊揚“東坡皆絕去筆墨畦徑間,直造古人不到處,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嘆”[7]267。

金元時期的詞學是對南北宋詞學理論的發(fā)展。王若虛認為詞本色如詩,其《滹南詩話》卷中:“蓋詩詞只是一理,不容異觀。”[7]669元好問推崇詩詞同質,其《新軒樂府引》稱贊蘇軾以詩化詞的“一洗萬古凡馬空”的氣象。

明代詞論圍繞“主情”和“音律”展開。孟稱舜在《古今詞統(tǒng)序》中對蘇軾以詩為詞引發(fā)的豪放詞風加以肯定,他認為“蘇子瞻、辛稼軒之清俊雄放”與“張三影、柳三變之屬”各有其美。

清代是詞學集大成的年代,“陽羨派”陳維崧的“選詞所以存詞,其即所以存經存史”體現(xiàn)了詩詞同等觀。學者吳衡照從蘇詞的雅正出發(fā)來稱贊東坡,“蘇辛并稱,辛之于蘇,亦猶詩中山谷之視東坡也。東坡之大,與白石之高,殆不可學而至”[6]2648。

民國時期的鄭文焯、葉恭綽對蘇軾詞都極為贊揚,肯定蘇詞豪放詞風對詞史的貢獻。五四時期的胡適認為東坡作詞“只是用一種新的詩體來作他的‘新體詩’”,肯定其“以詩為詞”。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中將東坡詞的詩化當作最具開創(chuàng)性的特點。

建國以來,隨著政治對文學影響的深入,詞學研究者重視豪放詞風愛國主義精神的顯現(xiàn),所以贊賞蘇軾的“以詩為詞”。新時期以來,“以詩為詞”日漸被廣泛的肯定,其著眼點在于“以詩為詞”促進詞體的獨立、豪放詞風的發(fā)展以及詞的雅化。黃昭寅、張士獻在《唐宋詞史論稿》中指出,蘇軾最重要的貢獻是其“有意識追求并開創(chuàng)了一種與詩相通的雄壯豪放,開闊高朗的藝術風格”[8]。楊海明在《唐宋詞風格論·張炎詞研究》中不僅指出了“以詩為詞”是蘇軾對“主體風格的變革”,更進一步指出“蘇軾詞完成了詞的比較充分的‘士大夫化’”[9]。

情感的詩化表達是生存論的表現(xiàn)之一。從北宋至今,對于“以詩為詞”的褒揚者而言,他們雖處于不同歷史視域,或贊揚“以詩為詞”詩詞同源,詞可以言志;或贊揚“以詩為詞”開豪放的新風氣;抑或贊揚其開拓詞境、提高詞品,但都是基于某種生存狀態(tài)下,對人類自我主觀感情抒發(fā)的關注。關注各時代歷史視域中活動著的不同視域,能促使我們關照各時代文人的精神生活狀態(tài)。

(二)歷史視域中異議“以詩為詞”的論辯

“歷史地思維的人可以理解流傳物的意義而無需自己與該流傳物相一致,或在該流傳物中進行理解”[2]309。所以異于贊賞蘇軾“以詩為詞”者,視詞的本色為“纖艷柔婉”,而不是“特立新意,寓以詩人句法”,他們更強調詩與詞的區(qū)別,重視詞的音律格調和傳承唐五代花間詞作的柔婉抒情的特色。

北宋陳師道雖最先明確用“以詩為詞”來評價蘇軾的詞作,但其著重于批判蘇軾的“以詩為詞”打破了詞的格律,喪失了詞的音樂美感。其《后山詩話》云,“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7]58。晁補之亦認為“蘇東坡詞,不諧音律,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6]125。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強調詞“別是一家”,反對蘇軾的“詩詞同源”觀,更從音律入手,批判蘇詞詩化,不合音律,云“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茸之詩爾,又往往不協(xié)音律”[6]202。金元時期的仇遠重視詞的格律,亦云東坡之作“不知宮調為何物,令老伶俊娼,面稱好而背竊笑”[10]是不足以稱為詞的。

明代王驥德尚詞之婉媚,貶蘇詞之豪放,其在《曲律》中云:“詞曲不尚雄勁險峻,只一味嫵媚閑艷,便稱合作。是故蘇長公、辛幼安并置兩廂,不得入室?!保?1]清代沈謙崇尚婉約之風格,否定蘇軾“以詩為詞”,其云蘇詞“為填詞之變調,非詞之正宗也”(《答毛稚黃論填詞書》)。厲鄂以蘇詞不就聲律,故稱其詞為“硬語”。

自民國至今以來,雖以贊同“以詩為詞”為主流,但仍存有個性化的反向論辯。施議曾在《詞與音樂關系研究》中指出,蘇軾“以詩為詞”并沒有很大的改革詞風,其“獨立抒情詩體只是其著作的一少部分,并沒有徹底地打破‘詩莊詞媚’、‘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觀念”[12]230。崔海正在《東坡詞研究中幾個問題的再思考》中,則認為否定“以詩為詞”這個命題比高舉它好,因為“以詩為詞”是從詩的立場來看詞體,而不是立足于詞本身來觀察它的發(fā)展[4]330-331。

每一個歷史境遇中的視域都存在著變體,因為人們都是從自我生存狀態(tài)出發(fā),來關注本我的價值,不同的生存狀態(tài),其關注點也就不同。異議的聲音,打破了傳統(tǒng)的關注點,為我們探索新的生存狀態(tài)的表現(xiàn)開啟了新的空間。

三、人文關懷共通感基礎之上的綜合論述

“視域對于活動的人來說,總是變化的”[1]393。受時代、環(huán)境以及闡釋者自我本身條件的制約,每個闡釋者對于蘇軾“以詩為詞”理論的切入點和挖掘的深度是不同的,但是每個視域的存在都是合理的,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們存在的共通感就是對人類自我生命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因為藝術的本質在于“在人類面前展現(xiàn)人類自身”(《美學講演錄》),其使命是“人在自然界和人類歷史世界中的自我發(fā)現(xiàn)”[1]63。因此,正如學者張惠民和張進所洞察的,詩詞“同質異體”——詩詞都是用來抒發(fā)人的情感的載體,只是相對的分工不同,詩歌更注重對社會大我的針砭時弊,而詞作更傾向于個人的細膩抒情;詞用以歌唱,應更注重音律[13]。所以說,以上褒揚與異議的兩個大的歷史視域并沒有對錯之別,而是對同一個問題的相互補充。

“以詩為詞”多元化的視域融合,使我們更深入了解了詞的“本色”以及詩詞的界限與相通,使我們的研究“向一個更高的普遍性的提升,這種普遍性不僅克服了我們自己的個別性,而且也克服了那個他人的個別性”[1]394?!拔覀兊睦斫饪偸峭瑫r包含某種我們一起歸屬這世界的意識”,因此我們的理解“總是涉及比單純歷史地構造作品所屬的過去‘世界’更多的東西”[1]374。古今的中介,打破了研究的斷代,實現(xiàn)了蘇軾詞研究的連續(xù),“讓我們在一個更大的整體中按照一個更正確的尺度去更好地觀看這種東西”[1]394-395。文學是人學,對視域融合視野下“以詩為詞”的關注就是對人類自我生存狀態(tài)的反思(就如基本的人的感情的抒發(fā)問題)——在異己的世界里認識自身。我們要承認自身的有限性、傳統(tǒng)的有效性,在不同的視域中進行對話,追求詮釋的可能性。

[1][法]保羅·利科爾.解釋學與人文科學[M].陶遠華,袁耀東,馮俊,等,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蘇軾.蘇東坡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86:391.

[4]劉靖淵,崔海正.北宋詞研究史稿[M].濟南:齊魯書社,2006.

[5]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51.

[6]唐圭章.詞話叢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施蟄存,陳如江.宋元詞話[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8]黃昭寅,張士獻.唐宋詞史論稿[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153-175.

[9]楊海明.唐宋詞風格論·張炎詞研究[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211-347.

[10]張惠民.宋代詞學資料匯編[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241.

[11]隗芾,吳毓華.古今戲曲美學資料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191.

[12]施議.詞與音樂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230.

[13]張惠民,張進.士氣文心:蘇軾文化人格與文藝思想[M].北京:人民文藝出版社,2004:416.

猜你喜歡
視域融合視域蘇軾
對戊戍維新派思想家心路歷程的思考——以“啟蒙自我循環(huán)”為視域
從善如流
“一帶一路”視域下我國冰球賽事提升與塑造
基于養(yǎng)生視域論傳統(tǒng)武術的現(xiàn)代傳承與發(fā)展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基于視域融合視角的古詩教學變革研究
小學語文“視域融合”教學范式研究
論現(xiàn)代釋義學的“前世”與“今生”
蘇軾發(fā)奮識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