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勝/文
堅持配玻璃鏡片的顧客
吳華勝/文
今年春節(jié)前的一個下午,我正在為顧客裝配眼鏡,一老一少兩位男士走進店來。戴眼鏡的年輕先生直接問我:“有沒有玻璃鏡片?”
“有的!原來賣剩下的還有點?!蔽乙贿呑鍪乱贿吇卮鹚?“您為什么要玻璃鏡片呢?都是淘汰產(chǎn)品了,現(xiàn)在樹脂鏡片和PC鏡片比玻璃片好多了,又輕又抗沖擊,而且透光度也非常好?!?/p>
那位顧客面帶喜色:“那就好,問了很多店里都說沒有玻璃鏡片,想換眼鏡很久了,但沒有找到玻璃片,眼鏡就一直沒有換成。我配過樹脂鏡片,戴上很不舒服,我又去醫(yī)院驗光,說有散光,也配的是樹脂鏡片,但戴上還是不舒服”。
我心里犯疑:“是不是兩種鏡片材質不同或折射率不同引起的反應呢?一般人沒這么敏感的,難道這位顧客就是罕見的敏感型嗎?”我又試探性地問他:“請問您原來的度數(shù)是多少?能把您現(xiàn)在戴的眼鏡讓我測試一下嗎?”
顧客取下眼鏡遞給我說:“你測吧,我350度到450度都能戴,這副眼鏡已戴了兩年了,戴著還比較舒服,要過年了想換副新眼鏡。”
我心里馬上產(chǎn)生了幾個疑問:他說不能戴樹脂片,為什么這么劣質的塑料片能戴這么久?適應度數(shù)相差這么大?一般的顧客連0.25D的差異都能感覺出來,他的調節(jié)能力有這么好?他能用這么劣質的眼鏡應該不會屬于敏感型的人群,會不會是驗光上出了問題?
我將他的眼鏡放在焦度計上檢測,雙眼鏡片都為-3.50D,眼鏡已經(jīng)扭曲得不成形了(所以他想換眼鏡的心情很迫切)。根據(jù)以上的分析,我決定先從驗光著手找出問題,跟顧客溝通后我給他驗了光。
客觀驗光比原用眼鏡度數(shù)低,初始數(shù)據(jù)為R:-2.00DS,L:-1.75DS,PD:65.5mm。我想可能找到了問題的關鍵??紤]到這位顧客可能比較古板,也許不太能接受新東西,而且用綜合驗光儀做主觀檢測時,不易觀察到頭位、眼鏡距、瞇眼等因素,所以我最后還是決定用插片結合投影儀做主觀屈光測定。
先測裸眼視力為R:0.15,L:0.2,這一環(huán)節(jié)有幾個功能:第一可以放松患者的心情以及眼睛。第二還可以大致評估患者的屈光度,比如裸眼0.1都看不到,一般在-3.00D以上。又比如裸視為0.4,那么在沒散光的情況下屈光度大概用-1.00D就能矯正到1.0。我根據(jù)他的裸視,判定他原來佩戴的眼鏡屬于過矯。
接著用瞳距儀精確測量瞳距,根據(jù)瞳距選擇試鏡架,RPD33mm,LPD32.5mm。
然后再進行霧視,在其初始驗光基礎上加1.00D霧視到0.4左右,充分放松以便驗光更精準。
去霧視至0.6,投散光盤結合裂隙片進行散光測試。
紅綠平衡,雙眼平衡驗光終結(由于時間關系沒做視功能檢測)。
驗光中我發(fā)現(xiàn)了造成患者屢次配鏡過矯的原因:患者在辨認視標的時候,只辨認很清晰沒有毛邊的視標,雖然能辨方向,但是比較模糊的視標直接就說看不清,不予辨認,這樣導致一些經(jīng)驗不足的驗光師就一個勁地加度數(shù),最終造成過矯而使患者眼鏡佩戴不適。
因此,我認為驗光師在給患者驗光時,要注意提問方式。比如能分辨視標開口方向和能看清幾行,其結果肯定不同。要盡量鼓勵患者讀出能分辨開口方向的視標,但要保持正確的頭位和眼位,盡可能地避免調節(jié)參與(因為眼鏡店不能散瞳)。雖然驗光可以在紅綠平衡下終結,但紅綠平衡也并不是對所有人都有用。
本例最終處方度數(shù)為R-2.25D,L-1.75D試鏡架試戴無不適感,清晰度也比較滿意,配鏡1月后電話跟蹤隨訪顧客非常滿意。
我終于明白了顧客為什么要求配玻璃鏡片,這是由于顧客的玻璃片眼鏡是很久以前配的,度數(shù)比較合適,后幾次配樹脂鏡片都處于過矯,所以顧客一直感覺不適,于是一直歸咎于樹脂鏡片,殊不知過矯才是造成戴鏡不適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