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梁峰
(浙江科技學院 語言文學學院,杭州310023)
數(shù)字,在日常生活中是表示數(shù)量的詞語,其實不僅如此,它還承載著豐富而奇妙的文化內涵,它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長河中是各種宇宙觀、哲學觀、宗教觀、價值觀、審美觀的反映和象征。
中國人認為數(shù)字不僅可以解釋宇宙萬物而且能夠預示人的吉兇禍福,漢語中就有“萬物莫逃乎數(shù)”“天數(shù)已定”“劫數(shù)難逃”的訓誡,所以它成為上通天文、下達地理、中及人倫的民族文化,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要想真正了解中國文化和理解漢語就必須搞清“數(shù)”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和地位。西方人熱衷于對大自然的探索與研究,在他們認識自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宇宙萬物都有神奇的數(shù)理關系,數(shù)字是隱藏在浩翰宇宙中等待人們去發(fā)現(xiàn)的神的蹤跡[1]。西方哲人非洛勞斯對數(shù)字就曾發(fā)出感嘆:數(shù)字不應被看作量度單位,而應看作是一種起源,有支配性、永存性的,固定不變的,從內部把所有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看的結合力[1]??梢娢鞣饺苏J為數(shù)字是建構萬物的法則,是人類認識自然、與上帝進行對話的語言。
但是,西方數(shù)字的涵義主要來自于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對人性的感悟或人類蒙昧時期對自然現(xiàn)象的見解,所以它們基本上都是可以解釋的。而漢語數(shù)字的涵義卻是來自冥冥之中的“神諭”,尤其具有神秘色彩[2]。所以說中西文化關于“數(shù)”的理念具有本質區(qū)別。筆者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數(shù)字(1,3,7,9),以及相應的數(shù)字習語,歸納其在中西文化中的涵義,并從跨文化角度對中西的宗教信仰、哲學思想、地域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展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從更深層次上探討這種語言現(xiàn)象產生的根源。
人們認為“1”是萬數(shù)之始、萬物之祖、萬事之源,是一切數(shù)字產生的發(fā)源點,這是世界共同的象征,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它看成非常吉利的數(shù)字。在西方文化里,“1”代表萬物的本原。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的本原是“1”,從“1”產生出“2”,“2”是從屬于“1”的不確定的質料,“1”是原因。從完美的“1”和不確定的“2”中產生出各種數(shù)字——從數(shù)產生出點,從點產生出線,從線產生出面,從面產生出體,從體產生出感覺所及的一切形體,產生出4種元素——水、火、土、氣。這四種元素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相互轉化,于是創(chuàng)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3]。因此,英語中有很多表示本原、神圣和重要性的含數(shù)字“1”(one,first,a)的詞語,如“the Holy One(神)”“become one flesh(夫妻結合)”“fall in love at first sight(一見鐘情)”“A stick in time saves nine.(及時一針勝過事后九針。)”“Don't worry,we have a thousand one way to do it.(不必發(fā)愁,我們有許多方法可以做到的。)”另外,西方人認為一個人的出生日如果是1號,那么這個人就會被賦予一種獨立堅強的性格、敏銳的鑒別力和獨特的思維方式。無獨有偶,中國文化中的“一”也表示數(shù)字的開始,同時還表示萬物之始。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不僅把“一”看作宇宙之本原,而且還寫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這是中國文化關于“一”的最基本、最精深、最博大的定義。中國人對“一”往往懷有崇拜和尊貴的心態(tài),由“一”組成的詞語數(shù)不勝數(shù)。如一應、一力、一致、天人合一、獨一無二、一刻千金、一往情深、一絲不茍、一心一德、一統(tǒng)天下、一了百了、一生一世等。
“3”是一個非常幸運的數(shù)字,它幾乎在東西方國家都受到尊重,被視為神性和吉祥的象征。在古羅馬神話中世界由3位神靈統(tǒng)治:主神朱庇特、海神尼普頓及冥神普羅托。古希臘哲學家畢哥拉斯把“3”看成完美的數(shù)字,說它體現(xiàn)了“開始、中期和終了”,說它具備著神性。基督教也很喜歡“3”,圣經《新約》里有“three wise man”(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基督教也認為美德有三:忠誠、希望和仁愛?!?”經常在西方人的生活語言中出現(xiàn),如英文字母表稱作ABC;在生日時許3個愿望;寫文章時喜歡用3段式;賽跑比賽時發(fā)令員喊“1,2,3,跑”;人們喜歡說“The third time is the charm”(第三次定會有好運),“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3號運氣一定好)。所有這些都賦予了“3”這個數(shù)字美好的感情色彩,使其得以在西方文化中受到人們的喜愛。在中國文化中,“3”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含義也最為豐富。在漢語里,“3”被寫成“三”,其意義是,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中間一橫代表人,即融天、地、人為一體,寓意天、地、人的關系。孟子說,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君子有三戒”“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君子有三畏”“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這是儒家提倡的為人處世之道。道教稱世間萬物造主為“三清”(玉清、太清、上清)。佛教有佛、法、僧“三寶”。據(jù)統(tǒng)計,“三”還是《易經》中用得最多的數(shù)字。中國最經典的兒童教育讀本叫做“三字經”。除此之外,還有三綱、三從、三生、三界、三軍、三友、三思、歲寒三友、三朝元老、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以及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等習語。中國還有一句俗話叫“三、六、九往外走”,即出門做生意要選擇這三個日子,大吉大利。這都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正、反、合”的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思維方式。漢語的“三”還經常用來表示多的意思,比如中國古典詩詞中就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
雖然從“1”到“10”的10個基數(shù)都充滿神秘性,但“7”恐怕是最神秘的,“7”的深邃文化蘊含不是某個民族的獨創(chuàng),而是一種跨文化的人類現(xiàn)象[4]。在中國數(shù)字文化中,“七”比其他數(shù)字具有更大的神秘性,因為中國人認為它與時間、災變、禍福及人命等大事有關。中國有“正月初七日為人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七日者,禍之階者也”之說。由于月相變化存在著四七二十八天的變化,因此數(shù)字“七”便被賦予了神秘的死而復生的意義,它表示生命周期的變化。在古書《易經》中,就有陽氣循環(huán)往復以七天為一個周期的說法,“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住”;數(shù)字“七”在《黃帝內經》中還被用來指一個女子生命周期中各個階段,從七歲到四十九歲,每七年為一個生命階段,共有七個階段生理現(xiàn)象變化的歷程。民間還有人死后“祭七”的習俗,死后的第七天稱“頭七”,七天一祭,一共七七四十九天,祭七個七天,稱“斷七”,喪祭結束?!捌摺钡挠绊憦V及天文、地理、人事、社會等各個方面:天上每個方位有七宿,人有七情,音樂有七音階,光譜有七色,民間傳說中有七仙女下凡的故事。然而,“7”是西方最具宗教色彩的數(shù)字,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上帝用7天時間創(chuàng)造了世間萬物(seven days in creation)。在希臘有“the seven bishops”(七大主教)和“the seven sages of Greece”(希臘七賢)之說。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常采用“7”來規(guī)范人們的道德行為和歸納宗教儀式。如the 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faith(信任)、charity(仁慈)、hope(希望)、fortitude(毅力)、justice(公正)、temperance(節(jié)制)、prudence(謹慎),the 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wrath(發(fā)怒)、gluttony(貪吃)、pride(驕傲)、envy(嫉妒)、avarice(貪婪)、lust(肉欲)、sloth(懶惰),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禮):baptism(洗禮)、matrimony(婚禮)、Eucharist(圣餐禮)、penance(告解禮)、confirmation(堅信禮)、orders(愛圣職禮)、extreme unction(僧侶為垂死者行涂油式),the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七大精神善事):to instruct the ignorant(教育無知者)、to counsel those in doubt(勸解疑惑者)、to forgive the injurer(原諒傷者)、to comfort those in sorrow(安慰痛苦的人)、to convert the sinner(改造罪人)、to bear wrongs patiently(耐心忍屈)、to pray for the living and dead(為生者和死者祈禱)。
在中國,人們把“九”看成是心中的“天數(shù)”,這是因為“九”這個數(shù)字特別富有象征意義。在古代,“九”更為人們所崇尚,它源于龍形圖騰化的文字,繼而演化出“神圣”之意,于是“九”為至高無上的皇權的象征。例如,天分為九層,天子被稱為“九五之尊”,天子祭天一年九次?;蕦m建筑也與“九”有關,故宮內三大殿高度都是九尺九,宮殿和城門上的金黃色門釘都是橫九排、豎九排,各殿的臺階都是九級或九的倍數(shù)。中國文化中“九”還是代表最大、最多、最高、最遠、最深、最險的極數(shù)?!饵S帝內經·素文·三部九侯論》中說:“天地之數(shù),始于一,終于九?!币虼藵h語中有“九九歸一”之說。當人們表達極高之意時,用“九霄云外”“九重天”;表達寬廣之意時用“九州方圓”;表達極深之意時,便用“九泉之下”;表達極冷之意時用“數(shù)九寒天”;表達極殘酷的刑罰為“誅滅九族”。因“九”為數(shù)之極而引申出人生之限,故在中國民間流傳的“明九”或“暗九”均為人生之坎,人們需要特別的儀式來為這些年齡的人“做九”,以求無災平安[4]。此外,在漢語的發(fā)音中,“九”還與“久”同音,“九九”與“久久”諧音,喻義為天長地久,萬事不變,因此在民間人們喜歡選擇含有多個“九”的日期作為喜日。戀愛中的男子向戀人送上99或999朵玫瑰也日益成風。另外,據(jù)《詞源》,“九:虛指多數(shù)?!睗h語很多含“九”的成語中“九”為虛數(shù),表示很多。如“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一言九鼎”“九牛二虎之力”“九州四海”“龍生九子,各有所好”。有趣的是,英語中的“9”(nine)也經常被用來表示多,很多類似的習語,如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盛裝出席),crack up to the nine(十全十美),touch it off to nines(干得漂亮,干得出色),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一針不縫九針難補),on cloud nine(幸福無邊沖上九重天),A cat has nine lives(貓有九條命)。同時,“9”還是西方人心目中的“神數(shù)”之一,原因在于它是3的3倍,之前提到的“3”表示一個完美的統(tǒng)一,兩倍的“3”表示完美的“雙數(shù)”,三倍的“3”則是完美的“復數(shù)”。傳說中的諾亞方舟(Noah's ark)在洪水中就是漂流了9天才到達亞拉臘(Mount Ararat)山頂。在民間風俗中也常出現(xiàn)“9”這一數(shù)字,如人們要想見到仙女,只需要把9顆麥粒放在四葉草上。如此看來,數(shù)字“9”同樣受到了中國人和西方人的青睞。
數(shù)字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是各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受到不同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思維觀念、地理環(huán)境等影響,數(shù)字在中西文化中產生了不同的象征和聯(lián)想意義,在這些數(shù)字的不同涵義背后,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數(shù)字文化形成的各種起因。
以英語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臘、羅馬文化,兩者都對數(shù)字的文化內涵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基督教文化則是西方社會的主流文化,其宗教傳統(tǒng)賦予了數(shù)字“3”“7”在信仰基督教的國家吉利而又神秘的內涵。因此,在西方由數(shù)字產生的聯(lián)想大多與圣經和古希臘神話故事有關。也正是由于神話和宗教的威力,人們才認為數(shù)字“13”和星期五都是不祥之兆。而中國文化也到處體現(xiàn)著儒家、道家思想的浸透。如“一”是道教教義的核心概念,道家思想認為,天生有一,一生萬物,因而“一”有本原、整體、統(tǒng)括的含義,是天地萬物產生而形成正常運作的普遍本質。孔子對于儒家的學說強調“吾道以一貫之”。孔子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論語·為政篇》)。這里孔子用幾個數(shù)字就概括了人的一生,因此在中國,人活到“十”的倍數(shù)的年紀是需要極隆重地慶祝的。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董仲舒根據(jù)“天人合一”觀點把陰陽、三才、五行合稱“十大天數(shù)”,認為“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九,與人而十者,天之數(shù)畢也?!保ǘ偈妗洞呵锓甭丁ぬ斓仃庩枴罚┮虼?,受儒家道家思想影響的中國文化都習慣并喜歡用數(shù)字來概括事物以達到認識事物的目的。
數(shù)學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古代思想家們早就認識到數(shù)與自然萬物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西方從古希臘起就強調矛盾沖突和兩極對立的二分法,因此西方民族重對立,認為不和諧才是美。華夏民族恰恰相反,自古崇信陰陽二元學說,認為事物都是由陰和陽兩方面構成,只有陰陽交合才能滋生萬物。中國文化重和諧、重有序,兩者互為依存,有序保證和諧,和諧促進有序,事物內部各種對立因素的均衡與和諧是保持事物穩(wěn)定、生存的根本條件[5]?!兑捉洝分鲝垼骸耙子刑珮O,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種哲學思想體現(xiàn)在數(shù)字文化中,便造成了西方人崇尚奇數(shù),而中國人以偶數(shù)為美為吉的審美心理。
漢民族為大陸居民,主要聚居在“中原”地區(qū),有比較穩(wěn)定的生活方式,對自然環(huán)境的感覺是安全、融合的,因而思維上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融于自然中去認識自然。這樣一來,對自然的認知方式注重直觀感受,所以數(shù)字語言中也就顯現(xiàn)出重“意合”而不重“形式”的特點,極大地擺脫了語言表達的束縛,使數(shù)字具有很深很廣的內涵思想。西方人多為沿海居民或游牧民族,與中國人相反,他們的生活方式具有流動性大、不穩(wěn)定的特點,這些民族富有抗爭性、挑戰(zhàn)性、擴張性及獨立性,他們認為自然界是作為人的對立面存在的,人要生存就要去征服自然。他們思維上重形式、重分析、重理性,在西方數(shù)學不僅是知識,也是思維的工具,這種思維方式使他們在運用數(shù)字時力求精確、嚴謹,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形和”上,這樣,無形中限制了數(shù)字詞語的聯(lián)想意義的發(fā)揮[6]。
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有些數(shù)字出現(xiàn)了新的含義,如中國人特別偏愛“八”,因為“八”音同“發(fā)”,通發(fā)財、發(fā)達之意,所以很喜歡那些含有類似“168”(我要發(fā))的電話號碼、車牌號碼等?!?20”(我愛你)現(xiàn)在被不好意思開口說愛的年輕男女們用來表達情感;近年來中國的離婚率越來越高,其中與婚姻中的“外遇”不無關系,于是人們開始用“小三”來委婉指代那些破壞他人家庭的人;11月11日,因其酷似幾個形影相吊的人,被網友們戲稱為“光棍節(jié)”。在西方社會的發(fā)展中,英語語言也產生了很多新的具有獨特含義的數(shù)字詞匯,如“the fifth column”(第五縱隊),指“敵人所派的間諜或收買的內奸”,源于西班牙內戰(zhàn)佛朗哥軍隊進攻馬德里時安插在市里作內應的人;“76”在美國指的是“殘疾人”,源于1976年美國勞動部頒發(fā)的關于保障殘疾人公平就業(yè)機會的法令;“the first lady”則用來指代國家總統(tǒng)或元首的妻子。
總之,數(shù)字在中西方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及歷史發(fā)展,中西方數(shù)字蘊含著或相似或相異的象征與聯(lián)想含義。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的今天,研究中西方數(shù)字文化對于跨文化交際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胡建華.中西文化數(shù)字的性質、涵義之比較[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3(2):85-89.
[2]楊云.從英漢數(shù)詞看中西數(shù)字文化觀[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52-153.
[3]程立,程建華.英漢文化比較詞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70.
[4]張德鑫.數(shù)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51.
[5]楊海慶.東西方數(shù)字文化觀比較[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2-23.
[6]戴衛(wèi)平,裴文斌.英漢文化詞語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