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麗 許艷平
(1.菏澤學院數(shù)學系 山東 菏澤 274015;2.南昌師范高等??茖W校自然科學系 江西 南昌 330029)
高校輔導員(在英文中一般被稱為college counselor),從字面含義上講,一般是指在高校里專門從事輔助性工作的人員。但這種解釋沒能揭示出輔導員職業(yè)的本質特征,即輔導員在高校里究竟從事什么樣的輔助性工作①。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在高校設置輔導員崗位在很多國家都已經(jīng)較為普及,但不同的國家由于教育體系和制度設計的不同,輔導員所從事的工作有很大區(qū)別,自身定位也有所不同。例如美國高校里的輔導員其主要的職責包括三方面:心理輔導,職業(yè)輔導和社會化輔導 。而我國高校輔導員的職責則明顯與此不同。要準確理解我國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職責與職業(yè)定位,我們不妨對我國輔導員制度設立的歷史進行考察,以獲得對其較為準確的認識。
我國輔導員制度的發(fā)展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
在這一階段主要是指在革命根據(jù)地實施的“政治指導員制度”。這一制度可以看作是我國現(xiàn)行高校輔導員制度的歷史前身。1933年,黨在江西的瑞金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由中共中央直接領導的軍事院校——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學,1936年因形勢所需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學遷到陜北的瓦窯堡,并改名為“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又遷到延安,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日紅軍大學”。該校的組織機構采用部隊編制,對學生實行軍事化管理。學校設有政治部、訓練部、校務部。政治部下設有組織、宣傳、訓育、秘書四科,負責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編成若干大隊,大隊配備政治委員;大隊下設若干支隊,支隊配備政治協(xié)理員;支隊下設若干中隊,中隊配備“政治指導員”。政治指導員全面負責基層中隊學員的思想、學習、健康和生活等工作,是學校對學員進行教育和教學工作的得力助手。因此,“政治指導員制度”可以看作是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的歷史前身。
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在高校內部確立了“政治輔導員制度”。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高校在繼承根據(jù)地抗日軍政大學“政治指導員制度”的基礎上,同時借鑒了前蘇聯(lián)的經(jīng)驗,在高等學校實施了“政治輔導員制度”。1951年10月,教育部發(fā)出 《關于加強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的指示;1952年10月,又發(fā)出《關于在高等學校要重點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指出:為加強政治領導,改進政治思想教育,全國高等學校應有準備地建立“政治輔導員制度”,并規(guī)定要在高等學校設立政治工作機構——政治輔導處。政治輔導處的工作人員實際上就是政治輔導員,他們是在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服務于最基層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該指示的發(fā)出標志著我國高?!罢屋o導員制度”的正式確立。
1961年9月,教育部出臺《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該條例中明確規(guī)定:為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級設“政治輔導員”或班主任,從專職的黨政干部、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其他青年教師中挑選有一定政治工作經(jīng)驗的人擔任。同時,要逐步培養(yǎng)和配備一批專職的“政治輔導員”。該條例的出臺更進一步的明確了高校政治輔導員的作用。1964年6月,中共中央又批準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政治工作和建設政治工作機構試點問題的報告》,該報告中又一次提出“在二、三年內配齊班級的專職政治工作干部,其編制為1﹕100的比例”。1965年3月,針對高校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又發(fā)出通知,再一次的強調學校要設立專職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同年又出臺了《關于政治輔導員工作條例》等,以法規(guī)的形式將“政治輔導員”的地位、作用、職責等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根據(jù)文件的精神,到了1966年我國高?;窘⒘苏屋o導員隊伍,標致著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已有了初步的發(fā)展。
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在恢復原“政治輔導員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并完善了我國的“學生輔導員制度”。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高校首當其沖地受到?jīng)_擊,高校的許多政治輔導員被批斗、游街,身心受到殘酷的摧殘。在這段時間內高校輔導員制度實際上被取消。文革十年后,1978年4月在北京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出臺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中明確規(guī)定:“為了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建立一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在一二年級設立政治輔導員”,由此恢復了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隨后1980年4月和1981年7月教育部又相繼出臺《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見》、《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暫行規(guī)定》,進一步地規(guī)范了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近年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央引起高度重視,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主體。同時對這一角色,中共中央明確定名為“輔導員”,同時該規(guī)定還指出,“學生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力量”。2005年1月,教育部又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位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該意見確立了學生輔導員的選聘原則,明確了輔導員的培養(yǎng)、工作發(fā)展以及與學生的配備比例;2006年4月,教育部又召開全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會議,明確了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和素質要求,更重要的是在身份方面也給予了肯定,確認輔導員具有教師和行政管理干部的雙重身份,極大地拓展了輔導員的發(fā)展空間。由此,近年來高校輔導員制度越來越健全,進入高速發(fā)展時期,逐漸走向成熟。
從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誕生的歷史來看,盡管其歷程曲折,但卻初衷不改:即設立學生輔導員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雖然時代有所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也有所變化,但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的本質卻并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教育的具體內容和方式。
在輔導員制度已經(jīng)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制度重要組成部分之際,我們非常有必要對我國輔導員的角色定位進行一些學理方面的反思和探討,以進一步促進我國輔導員制度的建設和完善。
根據(jù)中央的16號文件及2006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輔導員是站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線的高校工作人員”。根據(jù)這種表述,很多人把我國輔導員確定為“德育工作者”。毫無疑問,輔導員的主要職責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對這樣的定位,卻有幾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第一,我國的高校輔導員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圍究竟包括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做狹義的理解的話就是意識形態(tài)教育,具體來說主要就是宣傳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如果僅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的話,那么現(xiàn)在高校的學生輔導員和過去的政治指導員或政治輔導員就沒什么區(qū)別。而從世界范圍內來看,那些已在高校建立了輔導員制度的國家,輔導員的職責主要卻主要是給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就業(yè)服務和學業(yè)服務。我們能不能將這些內容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或者將這些內容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這已經(jīng)成了擺在我國高等教育面前一個需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對這一問題,有很多學者想當然地認為:完全可以將這些內容納入到輔導員工作的范圍內 。殊不知,如果真的這樣做,那么輔導員職責就成了一個大籮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裝了。這不僅會導致輔導員壓力過大,而且也會導致工作不可能深入細致,輔導員就會演變成學校打雜的,成為四不像人員,這絕對是和輔導員制度設立的初衷相矛盾。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為進一步完善我國高校的輔導員制度,我們應當對高校的輔導員進行分類,根據(jù)工作的內容設置不同的輔導員工作崗位。從事德育的輔導員應該成為德育輔導員,從事其它職責的也可按需要設置心理咨詢輔導員、學務輔導員,就業(yè)輔導員等,不能將各種職責放到某一類輔導員的身上。
第二,我國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何區(qū)別?在我國高校的課程設置當中,為了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所有高校都設置了所謂的“兩課”。兩課老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正確的理解。既然我們高校內部已經(jīng)有了專門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那么設置德育輔導員的意義又在什么地方呢?有不少高校正是由于對這個問題缺乏正確的理解,導致學校內部的輔導員工作缺乏明確的定位,輔導員演變成了學校打雜的員工。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輔導員的德育工作同兩課老師的思想教育工作至少存在著如下幾個方面的區(qū)別:第一、思政課老師的思想教育陣地主要在課堂上,而輔導員的思想教育陣地則主要在課堂外;第二、思政課老師的思想教育方式是通過課堂講授,而輔導員則主要是通過個別談心等;第三、思政課老師的思想教育方式含有一定的研究創(chuàng)新成分,而輔導員則主要讓同學們正確理解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第四、思政課老師的教育方式主要圍繞課本進行,理論性較強,而輔導員更多的則是針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來進行,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從這些區(qū)別我們可以看出,將輔導員的角色認定為“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似乎更加合適。他們有自己的工作舞臺,不能將輔導員的工作簡單地看作是思政課在課堂外的延伸。
另外,教育部2006年7月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第三條規(guī)定:“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备鶕?jù)這條規(guī)定,學生輔導員的角色還被認定為“管理工作者”和“學生的人生導師”。對這種認識,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覺得也有兩個現(xiàn)實問題需要探討:
第一,輔導員對學生的管理同學校其他部門對學生的管理如何協(xié)調,輔導員的管理是否有自己的特殊性。熟悉高校機構設置的人員都知道,為保障正常的教學秩序,學校設置了許多部門來對學生進行管理,這些部門由于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因此出臺的各種管理措施往往相互沖突。根據(jù)筆者的體會,學校的很多管理措施往往最后都通過輔導員來實施。如果這些措施不互相沖突的話,學生輔導員只是扮演學校管理措施的執(zhí)行者,這比較好辦。但麻煩的是,當這些措施互相沖突的時候學生輔導員就不好解決問題。筆者認為,輔導員對學生的管理應該不同于學校其它管理機構對學生的管理。輔導員主要應當是措施的執(zhí)行者,當發(fā)現(xiàn)管理措施互相沖突或效果不明顯時,則有責任向學校管理機構進行信息反饋,而不是一個管理的決策者。對這個問題,高校管理似乎還有不少的探索空間。
第二,輔導員作為學生的“人生導師”,那么“人生導師”的具體內涵是什么?按照教育部的規(guī)定,這似乎可以理解成學生的成長引路人。對此筆者有些疑惑。能成為引路人的人必須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廣博的見識。而我國多數(shù)高校的輔導員往往都是從學校畢業(yè)不久的研究生或本科生來擔任的,這部分群體往往缺少的正是人生閱歷,因此筆者在實際工作中感覺到,讓剛畢業(yè)的學生來擔任輔導員很難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因此筆者建議,高校在對輔導員進行招聘時應當充分考慮到這一因素,否則教育部的規(guī)定就會流于形式,很難發(fā)揮實際效果。
總之,學生輔導員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面的,這些角色的具體內容也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和完善的,相信通過對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的不斷探索,我們一定能夠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國特色的高校輔導員制度。
[1]張端鴻.中美高校輔導員制度比較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5,3:19.
[2]劉剛.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的歷史演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21.
[3]楊勇,許愛華,劉紅旗.關于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及職業(yè)分析[J].教育理論研究,2009(3):15.
[4]林章杰,沈研.輔導員角色定位新思考 [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11:69.
注釋:
①根據(jù)1985年《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對學生輔導員的解釋:中國高等學校的基層工作干部,其基本任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