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五所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體育部 江蘇南京 210038)
我國的殘疾人高等教育一直在摸索中前行,直到2010年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1-2020)》的頒布,殘疾人的高等教育才真正被高度的關(guān)注。殘疾人體育教育是我國殘疾人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現(xiàn)階段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實施“殘健融合”體育教育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是指在學校中的每一位學生,不論其身體殘健,還是其他方面的差異,都應該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中接受相同的體育教育;在接受教育過程中通過教育者適宜的、差異的、多樣化的教學設計最大限度地重視個體差異,使殘疾學生與健全學生一起參加體育學習和體育活動。
追溯歷史,無論是在殘疾人教育比較發(fā)達的西方世界還是我國,對殘疾人開展的教育往往都是被忽視的。直到20世紀50年代,在西方發(fā)達國家那些殘疾程度不高的學生才逐漸在家長和教會的幫助下,接受特別的教育。隨著世界范圍內(nèi)特殊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殘疾人接受專門的教育逐漸成為殘疾人教育的主流思想;同時,殘疾人體育教育也被作為特殊教育的一個部分來安排,殘疾學生主要是被隔離在特殊學校接受體育教育的;這一情況隨著殘疾人先進教育理念的不斷被提出和逐漸被接受而發(fā)生改變。從剛開始的“回歸主流”到“最低限制環(huán)境”,再到“融合體育”,殘疾人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融合殘疾人于主流教育已不只是理念,而是一種趨勢和方向。
和普通高校比起來,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更適合嘗試實施融合體育教育。在我國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實施融合體育教育,不僅是因為他們都是大學生擁有自己的自主意識,最主要的還是因為該類學校是殘疾學生和健全學生共同生活、學習的校園,而且這類學校都開設了特殊教育專業(yè),特殊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可以作為殘疾學生和健全學生的溝通紐帶,從而促進溝通“零距離”,從而更有利于實施融合體育教育。
殘疾人體育教育被作為殘疾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殘疾人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這種融合殘疾學生和健全學生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體育教育模式,對于我國全面實施融合教育是一種嘗試,也是一種體驗;可以讓我們在實踐中尋找不足和總結(jié)經(jīng)驗,為殘疾人教育的終極目標夯實基礎(chǔ)。這種模式擯棄的是分隔,主張的是一種更為進步的人文關(guān)懷下的殘疾人體育教育,對于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我國,殘疾人教育大多是獨立設置的,相對封閉,與健全人的普通高等教育隔離,即使同處一個校園。這種與其他院、系同學共享學校體育教育資源的融合體育教育,符合我國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和殘疾人教育的潮流。這種融合體育教育的模式,使殘疾學生同健全學生一樣共同參加全年級公共體育選項課的學習,全校公共體育選修課的學習,同等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和大型體育比賽;只是在最后的評價方式,采用分層、差異等評價方法。這種培養(yǎng)方式是實現(xiàn)殘疾大學生與健全大學生和諧共處,共享高等體育教育資源的模式;它拉近了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之間的距離、促進了他們間的融合。這種融合體育教育模式有助于消除殘疾學生的封閉、自卑等不健康心態(tài),有利于殘疾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同時也提高了他們?nèi)谌肷鐣男判暮湍芰?。有很多針對融合體育教育效果的研究表明,以適合的條件和科學安排為基礎(chǔ)的融合殘疾人參與正常體育課形式完全不會影響正常學生身體技能的學習和運動能力的提高。
我國新殘疾人保障法,對“創(chuàng)造殘疾人體育無障礙環(huán)境”、“增加了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明確了殘疾人組織的職責”等方面進行了修訂,但和美國的《障礙者教育法》比起來還有諸多的不足,表現(xiàn)在“殘疾的某些概念和范圍界定模糊”、“缺乏融合體育的教育理念”、“懲罰性條款和相關(guān)法律保障依然不足”、“保障性經(jīng)費條款不清晰”等等。我國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規(guī)內(nèi)容基本停留在宏觀的層面上,沒有對特殊教育的具體問題做出具體的相應規(guī)定。另外,新殘疾人保障法里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條款中“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能適應其學習生活”、“符合條件”等限定條件往往被作為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借口。在殘疾人保障法里應該明確對不履行職責的部門或個人要問責、依法從重處罰,這樣才能使我國的殘疾人教育法律法規(guī)得到落實,才能真正起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糾的法律效應。
融合體育教師的資格標準,主要包括教師職業(yè)準入標準、教師知識結(jié)構(gòu)標準、教師教學能力標準。融合體育教師的準入制度,應該推行雙資格證書制度,也就是說要具備普通體育教師與特殊體育教師雙重資格認證,只有取得這雙重認證才可以進入融合體育教育職業(yè)領(lǐng)域。打破融合體育教師的終身制,可以推行分級資格制度;規(guī)定某一級別的融合體育教師資格證書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到期必須重新取得,教師在資質(zhì)、學歷達到高一級別的標準時可申請更高級別的資格證書。為了人性化,不教條,教師在某一級別的連續(xù)認證達到一定次數(shù)就可以長期擁有這一級別的資格證書,在高一級別依然要重復這一流程。
由于高等特殊教育院?!叭诤象w育”的教育對象是由殘疾學生和健全學生共同組成,體育教學以人為本,采用分層、差異教學方法,因此用來組織體育教學活動的機械與物品需求量相對更大,學校應該盡可能的加大教育經(jīng)費投入,更需要上級教育機構(gòu)的教育經(jīng)費扶持。同時可以獲得來自企業(yè)贊助的資金和物質(zhì)支持,彌補學校教育資金的不足,學校可以在組織體育活動與競賽中以廣告、冠名等無形資產(chǎn)作為回報,使兩者平等互利,共同得益,共同發(fā)展。
融合殘疾人與健全人的高等體育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對其體育教師隊伍有著特殊要求,只有有好的教師, 才能有好的教育。首先,國家要積極培養(yǎng)具有融合體育教學能力的體育教師。其次,從事融合體育教學的教師要通過教學反思在實踐中明確教學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并實施于教學。再次,要加大融合體育教師的職后培訓,建立融合體育教師職后認證機制。最后,建立科學的評教體系,以獎勵的形式刺激融合體育教師不斷進取。教育的過程具有長期性,因此融合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要長抓不懈,最終建設成一支有競爭力的融合體育教師隊伍。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體育部應該通過問卷調(diào)查、專家訪談等前期調(diào)研,初步了解學生們的需求與想法,并借鑒國內(nèi)外融合體育教育的先進經(jīng)驗,結(jié)合本校的實際制定出符合本校特色又不失科學的體育教學項目設置。為確保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項目的設置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適宜性,又要具有適當?shù)姆謱犹魬?zhàn)性。
由于融合體育的教育對象是由殘疾學生和健全學生共同組成,體育教學過程以人為本,采用分層、差異的教學方法,因此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評價方法不能很好體現(xiàn)融合體育教育質(zhì)量的好與差,建立既包括學生體育技能、體育知識結(jié)構(gòu),又包括課堂教學效果、學生的參與度,還要包括學生、社會的認可度等等,來綜合評價融合體育教學的教育效果。
殘疾人融合到健全人的體育活動中是殘疾人體育追求的最終目標。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納教育思想認為,如果說殘疾人在參與體育活動方面有困難,那么障礙不是來自殘疾人自身,而是來自政策、體制、教育、資源等因素的不完善。這里提倡的體育融合應該是選擇性的,不是盲目的,是差別共存與相互尊重的合理性融合、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jié)合的選擇性融合、和而不同的適度性融合。
為了更好、更快地發(fā)展融合體育教育,在做好上述保障措施的基礎(chǔ)上還要加大殘疾人高等教育支持服務系統(tǒng)的建設力度;這里的支持服務包括無障礙服務和學習支持服務兩類。因為目前我國高等特殊院校的殘疾學生以聾人為主,所以無障礙服務可以包括:手語翻譯、技術(shù)支持 (配備助聽器、人工耳蝸植入、C-Print和實時字幕等)、咨詢等;學習支持服務可以包括:指導、咨詢和個別輔導等。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實施融合體育教育,有助于推進我國殘疾人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助于我國融合體育教育的進一步推進,直至殘疾人體育教育的全面融合。
[1]劉洋,陶玉流,徐建華.融合體育教育:“殘健融合”的當代殘疾人體育教育發(fā)展理念[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4.
[2]BLOCK.M,ZEMAN,R.Includ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Effects on nondisabled children[J].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1996(13):38~49.
[3]OBRUSNIKOVA,I,VALKOVA,H,& BLOCK,M.Impact of Inclusion in 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 on Students Without Disabilities[J].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2003(20):230~245.
[4]劉永風.新殘疾人保障法中殘疾人體育相關(guān)規(guī)定的不足及立法建議[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19(10).
[5]謝陶.我國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5.
[6]馬鐵.體育經(jīng)紀人[M].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02.
[7]吳燕丹,黃漢升.融合與共享:論和諧視域中殘疾人體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體育科學,2008,10.
[8]馬明,武紅軍,譚寒.教育公平視野下殘疾人高等教育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