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的作品,常給人以一種無以言喻的溫暖與感動。
就從這部簡單的影片說開去。山村小學的學生阿默德無意中拿錯了同桌內(nèi)瑪札迪的作業(yè)本,為了避免同桌受罰,阿默德決定翻山越嶺去尋找小伙伴的家。圍繞這一件平凡小事,阿巴斯針對兒童心理展開了拍攝,并在瑣碎的談話與田園景觀中展現(xiàn)了伊朗鄉(xiāng)村的風貌與社會現(xiàn)狀。而我們,則更可以透過孩子澄澈而又明亮的眼睛,感受到了美的感動與力量。
在影片中,阿巴斯的所有鏡頭幾乎都緊緊跟隨著小男孩阿默德進行拍攝,從而完整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純粹的孩童世界。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干凈、純粹的世界里,我們看到的所有都是單純的東西:單純的友誼、想法、堅持,害怕與不安。
大人總是對孩子毫不留情地提出刻板的要求——“要守規(guī)矩”。無論是學校里老師這樣說,家里媽媽這樣要求,還是爺爺為了紀律性不惜找借口打孩子,并以此作為教育的“心得”,都直接漠視了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大人們的冷漠,在不經(jīng)意間傷了孩子的心。就像阿默德一遍又一遍耐心地詢問鐵門商人:“你是默罕默德先生么?”他執(zhí)著、小心翼翼地問著,而直到商人離去,都沒有留給他半個字的回答。這里的商人,并不是不愿回答,而是很顯然地一種直接忽視。而這一切,都源于大人們的“冷漠”與“拒絕溝通”——他們只關(guān)心孩子們“應該做什么”、“必須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和“必須成為什么樣子的人”,忽視了孩子們內(nèi)心本真的想法。他們要求孩子們要“聽話”,卻從不愿意傾聽真正的“心里話”。盡管阿巴斯在影片中并沒有用明確的話語去指責這樣的錯誤,卻讓銀幕外的我們明晰地感受到一種柔軟的心疼。孩子的世界,你們懂么?
作為一部小型故事片,影片的切入點很小,但透過簡單的故事,伊朗鄉(xiāng)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鏡頭中得到了一一展現(xiàn)。
有許多人認為,一部有社會責任感的電影,應該能夠去推翻某些既定的不合理現(xiàn)象,然而阿巴斯卻認為,一部負責的電影,應該是去顯現(xiàn)這些不合理的現(xiàn)象。在影片中,故事的主線索雖然一直緊扣在小男孩阿默德還作業(yè)本的整個過程之中,卻不時地在多個角度上,展開了對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揭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是伊朗教育的追求刻板與規(guī)矩。大人總要求孩子恪守這樣或那樣的紀律,成為一個守規(guī)矩的人,而忽視了他們的個性發(fā)展與內(nèi)心世界的理解、溝通。
其二,是伊朗經(jīng)濟生活中發(fā)生的變化。古樸美麗而又耗費工力的木質(zhì)門窗,已經(jīng)逐漸被簡單厚重卻又價格不貴的鐵質(zhì)門窗所替代。這不僅單純意味著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開始發(fā)生變化,更意味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產(chǎn)生沖擊。賣鐵質(zhì)門窗的商人,比起制作木質(zhì)門窗的手工藝人,也多了幾分的圓滑、善言與做生意的本事。那個也叫默罕默德的商人就完全不顧小阿默德的允許與請求,隨意地撕下孩子牢牢緊握在手中的作業(yè)本。而當小阿默德耐心詢問他的名字時,卻又充耳未聞。由此可見,此時此刻在他的眼睛里,只看到利益!而在手工制作門窗的老木匠那里,卻是另外的一番情境。他是整個故事中,唯一一個主動提供幫助的成年人,更是一個老人。他一步步慢慢地走著,又一句句慢慢地傾訴著:“現(xiàn)在很多人把門換成鐵的了?!薄八麄冋f鐵門會受用終生,但我不知道這一生有多長?”“我一點也不喜歡城市。不騙你,一點都不喜歡。屬于自己的地方是另外一回事。”看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有力地問進了我們的心里。是啊,傳統(tǒng)的門,在伊朗的土地上,還能撐多久?人的一生又能有多長?城市難道就是真正屬于自己的地方么?小小的阿默德顯然不會去思考,他心里只單純地惦記著要歸還的作業(yè)本。天色的漸暗、風沙的漸起,都折磨著他焦灼的心,所以他只盼老人的步伐能快一點,再快一點。而現(xiàn)實中的筆者,卻為這幾句短短的話所打動。阿巴斯通過這兩個片段的巧妙設計引發(fā)了觀眾的思考。這在一部看似簡單的故事片中,顯得格外珍貴。
阿巴斯到底想在這部影片中展現(xiàn)什么呢?也許很多,也許很少。也許對于同樣是孩童的小觀眾而言,他們看到、并且學會的將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溫暖的互相關(guān)愛,得到的將是完美結(jié)局的快樂感與滿足感。而對于成年觀眾,他們看到的將不僅僅是對自己童年的一種懷念,更是對成人世界的一種反省。但若我們再耐心、細致一點,聯(lián)系導演的生活背景去細細品味一番,筆者相信,影片中潛在的一種對生命、民族主題的彰顯也將是不難看出的。
為什么這么說?影片似乎沒怎么提到生、死以及民族精神。然而事實上,阿巴斯沒有一個地方不在表現(xiàn)這兩個主題,更沒有一刻不去描繪。就拿我們的小主角阿默德來說,為了還同桌的作業(yè)本,他反反復復地奔跑在之字型的山坡道路上,這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力的象征。他奔跑,而不是走路,孩子的身上充滿了新生的力量,天生的果敢與勇氣。他的心跑得甚至比自己的腿還快,彰顯出一種力量。而在對照下出現(xiàn)的老人,則詮釋了生命力的另一個方面——生命歷程的美與永恒。這一點,突出的表現(xiàn)在老人送花給孩子的場景之中。老人有著“慢慢走,欣賞啊”般對生命欣賞的方式,即使走在風沙咆哮的夜晚,也仍不忘低下身子在清澈的泉邊洗一把臉,并摘下一朵美麗的小花,叮囑孩子把它好好地收在作業(yè)本中。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從某一方面而言,同時也是一種對美的繼承與傳遞。年幼的孩子固然還不懂得這些,卻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生命交給他的使命。這是一種含蓄的表達,在平淡雋永中蘊藉了永恒的美的意味。
而小阿默德身上散發(fā)出的善良、樸實與真摯的優(yōu)秀品質(zhì),則更是一種對伊朗民族精神的完美闡釋。這樣的精神,我們也許只有在孩子的身上才能看得清楚與透徹。孩子最后在到達地點之后的轉(zhuǎn)身而返,是因為太晚了而不愿敲門嗎?還是由于害怕選擇了放棄?其實,老人所指的默罕默德家,與孩子下午所已經(jīng)走錯的人家是同一家,小阿默德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卻沒有忍心說出事實。這樣善良而又單純的品質(zhì),深深地打動人心。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阿巴斯對這兩個主題的表現(xiàn)十分含蓄,使得我們絲毫覺察不出刻意與做作,而是在和諧的氛圍里,收獲感動。
為了更好地解讀這部影片,筆者觀看了阿巴斯的其他影視作品,并且欣賞了他作為詩人所寫的詩集《隨風而行》以及作為攝影師拍攝的系列作品。盡管他在每一種身份下所進行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特點各有不同,但美的本質(zhì)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對真實美、自然美以及生活美的追求。比如他的詩歌,短小而又充滿生活情趣——“春風不識字/卻翻作業(yè)本/孩子趴在小手上/睡得香……”而他的攝影則更加凸顯出一種簡單的自然美,其中有的照片甚至就是對同一個地方的重復單調(diào)拍攝,只為記錄下某一個真實的瞬間。
除此之外,阿巴斯背后堅實的民族文化背景,也更成為所有這一切成就至關(guān)重要的關(guān)鍵因素。正如他自己說過:“夢想要根植于現(xiàn)實?!蔽罩爬弦了固m文化、波斯哲學,他將自己的電影更多得植根于伊朗的現(xiàn)實土壤之上,在此基礎(chǔ)上,從中挖掘出深邃的情感世界,于平淡雋永中揭示永恒?!逗翁幨俏遗笥训募摇纷鳛樗缙诘某擅髌?,就是很好的典型例證。
首先,是對真實美的追求。在電影中,阿巴斯選擇以一個孩子自己的視角來白描身邊發(fā)生的一切,并運用了大量的長鏡頭進行故事的敘述。在表現(xiàn)阿默德往返于兩個村莊之間的小土坡時,長鏡頭就十分耐心地從遠方記錄下他的每一步奔跑,直到小小的身影成為一個移動的小點。而在影片接近尾聲的部分,還有一個長鏡頭的運用也極為有價值,那就是對老人在與孩子分別后一系列行為的拍攝:上樓梯、脫鞋、脫衣與關(guān)上門窗。通過這些舉動,我們可以品味出一種屬于老人的孤寂之感。此外,影片中還多處使用了對比的手法——成人與孩子、老人與孩子、商人與老人,甚至是黑與白,光與影。通過恰當其分的對比、映照,使得整部影片的各個細節(jié)更為真實,直抵人心。
其次,是對自然美的把握。一方面,從演員的表演上來說,在阿巴斯的許多早期作品中,都選用了非職業(yè)的演員進行表演。而阿巴斯對他們的要求也十分的簡單與自由,這就讓演員自身擁有發(fā)揮的空間。而他的拍攝手法,也以人為中心,牽引了整部影片的拍攝。另一方面,從影片的場景、配樂等整體協(xié)調(diào)上來看,阿巴斯并沒有刻意地去追求完美。比如在人物對話時,周圍環(huán)境的各種聲音——風聲、犬吠都交雜在一起,讓人感覺到一種嘈雜之感。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才顯得更為自然與真實。
最后,是整部影片留給我的意猶未盡。全片將近80分鐘,卻對這一個小故事所牽涉的每個小情節(jié)都進行了完整的設計與安排。片頭、片尾中那個躲到桌子下面的小男孩一直喊著背痛,在找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原因——父親要他搬運也許比自己還要重的牛奶桶。雖然這是個再小不過的細節(jié),阿巴斯卻細致、完整地交代給了觀眾。同時,阿巴斯還為我們設計了巧妙的懸念。在兩次就要以為找到同桌內(nèi)瑪札迪時,我們看到——一樣的黃褲子,這時幾乎每一個觀眾的心都緊張了起來,祈禱著這一次能成功,然而,阿巴斯并沒有讓我們一眼就望穿,通過幾番的等待,小孩子臉部的遮擋,最后才將結(jié)果揭露在我們的眼前,讓本來平靜的小事情又多了幾分波瀾。此外,在表達技巧上,他處理的也十分詩意——運用了大量美麗的意象進行無聲的表達。蜿蜒曲折的山坡小路,象征了孩子這一路的波波折折;夜晚燈光下變換多樣的木窗花紋,象征了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老人一生的美麗付出;而最后那一朵鮮艷可愛的小野花,則更充滿了無限可供解讀的意味……在我看來,美麗的小野花就是美麗的孩子,微笑地綻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田。
總的說來,整部影片的敘述,宛如一篇短小可愛的童話,閱讀起來清新、流暢,沁人心田。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風格情調(diào)——詩意、清新、可愛、自然,真實與其內(nèi)在的意蘊性,就宛如路邊開放的一朵小野花,也許在眾多的經(jīng)典大片中顯得不那么起眼,但只要你愿意停下腳步來欣賞,就能發(fā)現(xiàn)意想不到的大美。而無論阿巴巧妙運用了多少種藝術(shù)表達手法——對比、象征、懸念……達到了真實美、自然美、意猶未盡之美的多重效果,在筆者看來都可以總結(jié)為對這部影片獨特風格情調(diào)的協(xié)調(diào)塑造。只有所有的這一切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如同雨水、土壤、陽光與空氣一般,才能孕育出如此美麗的一朵小野花。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曾說過:“電影不是目的地,而是一種旅程。世界沒有開始的地方或結(jié)束的地方,世界只是存在于這里。”就讓我們靜下心來,慢慢地品味這朵小野花的大美麗。
1.《隨風而行: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詩集》(伊朗)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 (伊朗)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 李顯杰著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