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日本的文化界人士,誰在世界范圍內擁有最高的知名度?“在2007年的日本文化日上,Oricon日本公信榜在網絡上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一共有兩千名包含幾乎所有年齡層的男女調查對象,請他們自由地答出自己認為最能代表日本的文化名人。結果得票首位為活躍在從表演到電影導演等領域的北野武,而第二位則是動漫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動畫大師宮崎駿了”。[1]
宮崎駿(宮崎峻,Hayao Miyazaki)是日本著名動畫片導演,其作品在全球動畫界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稱其為“動畫界的黑澤明”,從1985年創(chuàng)辦吉卜力工作室至今共拍攝的《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等九部動畫影片叫好又叫座?!肚c千尋》更是風靡全球,成為日本動畫史上的巔峰之作。[2]
更奇妙的是,不同于傳統(tǒng)動畫電影,宮崎駿的影迷是不受年齡、性別、國度、民族限制的。喜歡他的作品的,有大人、有孩子,有最苛刻的影評人,也有動畫技術的狂熱分子;如果我們仔細詢問,為什么他們對宮崎駿和吉卜力情有獨鐘,大多會得到類似的答案——宮崎駿作品中的思想是一以慣之且辯證發(fā)展的,他的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和藝術觀有著明晰的脈絡,最終都為建構那個完整的“宮崎駿世界”而努力著。
宮崎駿總結自己動畫觀時所說的那一句話:“我的動畫觀,一言以蔽之:‘自己想做的作品,這就是我的動畫’?!盵3]作為日本一代動畫大師,宮崎駿在深刻思索人生的同時,一直保持這一顆赤子之心,而對那份熱誠的保留,在如今商業(yè)動畫泛濫的大潮之下,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這就好像在洪水的濁流中想要保持清水汩汩流淌一樣”。③宮崎駿熱愛著這份與孩子息息相關的職業(yè),更加熱愛著哺育自己長大的日本文化。宮崎駿的作品中,不管是背景設于本土的《龍貓》、《聽到濤聲》,還是吸納異域風情的《風之谷》、《哈爾的移動城堡》,都少不了對日本文化的真誠展示。
首先,這些電影里在劇情中均貫穿著各式各樣、獨具特色的日本民俗風情。僅以《千與千尋》中的溫泉文化為例:《千與千尋》的女主角千尋為救父母,誤入一個江戶時期的魔法小鎮(zhèn),并為掌管這個世界的溫泉旅館老板“湯婆婆”打工。影片圍繞溫泉旅館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展開,突顯了溫泉在日本民俗文化的重要地位?!皽厝獔鼍暗脑O置與日本“溫泉王國”的美譽密不可分,頻繁的地殼運動造就了日本星羅棋布的溫泉,從海上小島到山中秘境,處處都有可養(yǎng)顏、健身的泡湯或各式觀賞性溫泉。日本從北到南約有2600多座溫泉,有7.5萬家溫泉旅館。每年日本約有1.1億人次使用溫泉,相當于日本的總人口數(shù)。日本的溫泉不僅數(shù)量多、種類多,而且質量很高。各地幾乎都有有名的溫泉,對日本人來說泡溫泉是一種享受,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盵4]
其次,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上體現(xiàn)了“菊與刀”般的日本民族心理雙重性。正如《菊與刀》的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所概括的:“日本人生性極其好斗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盵5]宮崎駿鏡頭下的人物幾乎都是這樣一批性格矛盾的生命體?!豆柕囊苿映潜ぁ分械哪兄鹘枪栬铗埐获Z、驍勇善戰(zhàn),為了武力升級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被人稱為“魔鬼哈爾”;而回到城堡中的他卻是一個追求精致美食、向往平靜生活、厭倦權術爭斗的普通男子。
最后,日本民族追求含蓄、唯美之愛情的文化品格也在宮崎駿動畫中得到充分展示。宮崎駿創(chuàng)辦吉卜力工作室后拍攝的九部動畫電影里有六部涉及愛情,并且將其表現(xiàn)的極為隱忍內斂,這六部影片中的“愛”都是發(fā)生在少男少女之間的,彼此幾乎都不曾將“愛”說出口,有時淡到若有若無,但卻因愛的深遠、寬闊和純凈令人動容。還以《哈爾的移動城堡》為例,被施咒變成老太太的蘇菲和不能與人相戀但懂魔法的哈爾,譜出了一段戰(zhàn)地戀曲,并且和城堡里的其他人一起想辦法解開了兩人身上的魔咒。這期間兩人的感情在移動城堡中的平靜生活中悄悄萌芽,又在為彼此奮不顧身的勇氣中發(fā)展、升華,當蘇菲最終拯救了奄奄一息的哈爾,破除了哈爾與火魔之間的約定、解除了自己身上的魔咒時,兩人坐在星夜籠罩下的草原上,靜謐相望,沒有海誓山盟,只有“活在一起?!保ā挨栅郡辘氦椁筏?。”)的樸素愿望。而這句臺詞也成為了該片的宣傳口號之一,相愛的真諦便是平凡生活中朝朝暮暮的幸福。
日本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消化由來已久,但是令人驚訝和佩服的是,它整合的成果總是顯得自然而貼切,并且具有濃厚的日本風情。宮崎駿是將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完美結合的集大成者,其作品中有大量東西文化的混合產物。
從取材上看,博采古今中外之精粹,來源廣泛?!短炜罩恰肥且徊繉m崎駿由名著《格列佛游記》萌生創(chuàng)意而作的電影,片中的空中城堡拉普達是《格列佛游記》中的飛島國;《哈爾的移動城堡》改編自英國的人氣兒童小說家“黛安娜?W?瓊斯的《魔法使哈威爾與火之惡魔》;《懸崖上的金魚姬》融合了安徒生童話《美人魚》,講述了與母親生活在懸崖上的5歲小男孩宗介和一只擁有海女兒魔法血統(tǒng)的金魚之間的故事。
從環(huán)境上看,廣納世界各地之背景,時空多變?!都t豬》將背景設定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意大利,為了更加真實地表達出歐洲當?shù)氐娘L土人情,制作委員會還曾到過阿德里亞沿海進行實地考查;《魔女宅急便》中小魔女琪琪所在的城市柯里是以斯德哥爾摩舊城區(qū)為原型的,據(jù)宮崎駿所說,那是“一個大混居的地方,就像那不勒斯、里斯本、斯德哥爾摩、巴黎,甚至是舊金山。所以城市的一邊好像是瀕臨地中海,而另一邊則與波羅的海相臨”[6];《天空之城》則近乎完美地呈現(xiàn)了一個雜糅時代的世界景觀,有點科幻色彩,也有點神話色彩,還有點歐洲工業(yè)革命時期的味道,諸如高架鐵軌上的舊式火車、黑漆漆的礦洞、飛空艇、泥塑的機器人等等。
除此之外,宮崎駿喜歡還在他的電影中點綴幾句英語臺詞,主人公餐桌上常常有制作精美的西餐,古老的溫泉浴場中也有金碧輝煌的洛可可式家居擺設等等。這些中西合璧的文化品格不僅使影片變得豐富多彩、奇趣生動,還使觀眾在對影片的領略有了文化心理準備,從而淡化了東西文化交融帶來的一些不和諧。
縱觀宮崎駿四十余年的動畫創(chuàng)作,有一個人物始終貫穿其作品始末,那即是——少女。
《幽靈公主》珊娜緊緊扣住“自由,生存”展開了一系列的故事;生長于《風之谷》的純真少女娜烏茜卡從一開始就背負著拯救世界的命運,她是希望的代表及化身,善于“用心捕捉心靈的歌聲”,在人類與蟲族之間架起“心”的橋梁;《哈爾的移動城堡》深刻反映出了戰(zhàn)爭的殘酷,而平凡的女孩蘇菲卻用執(zhí)著的愛不斷喚醒人性的美好;放棄了一切夸張表演和復雜劇情的《龍貓》和《魔女宅急便》,則是著眼與平凡的人類和周圍的世界,《龍貓》中姐妹倆對親情的描述,和《魔女宅急便》中對少女琪琪成長細致入微的描述,無不使人感到親切和感動。
在“宮崎駿世界”里,少女是一雙真摯善良眼睛,透過這對清澈的雙眸,我們跟隨導演一起感悟一顆生機勃勃的心的成長,也跟隨她“天然去雕飾”的視角去關注那些被我們忽視的問題——生態(tài)的破壞、人在工業(yè)社會的被物化、戰(zhàn)爭的巨大傷害、現(xiàn)代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而這類主題正是需要全世界、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宮崎駿之所以選擇少女來講述這些嚴肅、重大的主題,是因為少女身上具有許多人類寶貴的特質,她們既擺脫了幼童的稚氣,對外面的世界躍躍欲試、新鮮好奇;同時又沒有完全褪去孩子的天真,沒有被喧囂和浮躁污染,仍固守著世界本真、人性本善、人間有愛的堅定信念。因而她們對大自然保留著最本真的眷戀,敏感于外界的變化,感悟于內心的細膩,她們對和平的渴望、對自然保護的呼號、對人間真愛的孜孜以求正是導演自身人文關懷的體現(xiàn)。少女們悲天憫人的瞳孔中不但包含著史詩般宏大的篇章,跨越生命和生死的追尋之旅,對人類和自然的深層哲學思考,更是宮崎自己對環(huán)境保護和人文主義長期思考,不斷深入的思考的結晶。
反觀中國動畫電影一蹶不振的今天,很多學者都在苦苦尋求著解決的辦法和出路?!叭诵?,必有我?guī)熝??!比毡緞赢嬰娪按髱煂m崎駿無疑是巧妙傳播國土文化的一個典范,而他所走的平和化的道路正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精華。本文以《南方周末》專訪宮崎駿的一問一答作為結尾,這也是對中國動畫電影最好的啟示。
記者問:“你的作品國際性很強,在全世界都很受歡迎,這一點是如何做到的?”宮崎駿答:“我想民族性可能才是國際性的。如果你一開始就抱著想打國際市場的想法,那么你在創(chuàng)作時就會變形,變成不是你所希望的東西。我們一直是著力于創(chuàng)作讓日本觀眾喜歡的作品,中國同行也要著眼于自己創(chuàng)作讓中國觀眾喜歡的作品。”[7]
【影視資料】
電影:《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千與千尋》、《幽靈公主》、《龍貓》、《紅豬》、《天空之城》、《風之谷》、《聽見濤聲》、《懸崖上的金魚姬》
電視專題:[第10放映室]尋找夢幻島:映像宮崎駿(2008.05.04)
【文字資料】
[1]「JPSEEK ランキング」日搜排行榜專區(qū)http://www.jpseek.com/thread.php?fid=10
[2]《影視動畫作品剖析》,孫立軍,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版,P
[3]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3,P54,《宮崎駿:思索與回歸——日本動畫片和我的出發(fā)點》,
(日)宮崎駿,直支菲娜 編譯
[4]百度百科—日本溫泉 http://baike.baidu.com/view/45868.htm
[5]《菊與刀》,商務印書,1990年,P79,(美)本尼迪克,譯:呂萬和、熊達云、王智新,
[6]《出發(fā)點 1979-1996》,(日)宮崎駿,臺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P128,譯:黃穎凡
[7]《宮崎駿:我并不是領袖》,李紅平,《南方周末》2009年2月26日,文化版D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