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關于摩爾“元倫理學”事實與價值關系的思考

2012-08-09 08:06:12石海萍
學理論·下 2012年7期

石海萍

摘 要:摩爾認為傳統(tǒng)倫理學的缺陷在于把價值歸結為事實,用某種自然科學來代替?zhèn)惱韺W。他主張把事實與價值分開,區(qū)分“善”和“善的事物”,認為元倫理學研究的“善”本身是不能被定義的,只能通過直覺的方式把握。這種觀點遭到了斯蒂文森的批判。

關鍵詞:元倫理學;傳統(tǒng)倫理學;事實與價值

中圖分類號:B82-0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1-0030-02

喬治·摩爾被公認為是元倫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現(xiàn)代倫理學之父。他在1903年發(fā)表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倫理學原理》中,對傳統(tǒng)倫理學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拉開了元倫理學的序幕。

摩爾主張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應當區(qū)分事實和價值,反對以自然科學的事實問題來界定價值,是受到了休謨的影響。最先將事實和價值真正區(qū)分開來,從而將倫理學從科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應屬休謨。通過對經(jīng)驗的批判分析,休謨徹底否定了因果聯(lián)系的必然性,把因果聯(lián)系歸結為人類主觀的習慣性聯(lián)想。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兩個世界的劃分:“是”的世界和“應該”的世界。前者是理性支配的事實世界,與善、惡等價值無關。后者是由情感支配的價值世界,有明顯的是非、善惡觀念。休謨認為“是”與“應該”分屬于理性和情感兩個世界,從“是”不能直接推導出“應該”,一旦過渡,就要加以說明?!皯摗钡牡赖乱笠膊淮嬖谟趯ο蟮年P系中,也不是對事實世界的科學分析,通過理性辨別出來的,而只能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上。休謨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后人的廣泛爭論,至今仍然是倫理學研究的主要問題。

摩爾的《倫理學原理》是對“休謨問題”的進一步深化,他以休謨的事實與價值的分立、從事實推不出價值的思想為出發(fā)點,把以往的所有倫理學劃歸為規(guī)范倫理學,并指出他們共同的錯誤在于“自然主義的謬誤”,即把描述什么東西是善的理解為是給“善”下定義。他指出,自然主義的倫理學把善與某種自然性質(zhì)等同起來,從“是”直接引申出“應該”,這無疑是把倫理學看做是能用經(jīng)驗觀察和歸納法建立起來的經(jīng)驗科學或實證科學,是用自然科學或其他社會科學取代倫理學,完全消解了倫理學的特殊性,取消了倫理學的存在價值和意義?!斑@種方法就是用一個自然客體的或者自然客體集團的某一性質(zhì)來代替‘善,于是,就用某種自然科學來代替?zhèn)惱韺W”[1]41-42。

摩爾認為“善”這一概念是不能被定義的?!叭绻冶粏柕健裁词巧?,我的回答是:善就是善,并就此了事。或者如果我被問到怎么給‘善下定義,我的回答是,不能給它下定義;并且這就是我必須說的一切”[1]11。傳統(tǒng)倫理學總是給不可定義的“善”下定義,而只要試圖給“善”下定義,并且是拿某種具有自然屬性的善的事物來給“善”下定義,就必然會陷入“自然主義的謬誤”。摩爾認為,如果倫理學上的“善”真的能夠等同于這些自然性質(zhì)或自然屬性,那么倫理學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因為這些自然性質(zhì)或屬性完全可以通過各門自然科學的研究得到解決;倫理學如果用事實來定義善,那就把它自身簡化為、降格為自然科學或普通的社會科學。他指出,科學能夠告訴我們事實的東西,能夠告訴我們?nèi)藗儗嶋H上是怎樣采取行動的,但卻不能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善”。用事實來定義“善”,這是混淆了“善的”與“善的事物”,把“善的事物”所具有的其他一些性質(zhì)當做了“善”本身,把價值的“善”與具有“善”這一性質(zhì)的事物混同為一。

摩爾區(qū)分了“善”和“善的東西”(“善者”)。他指出:“‘善是不能下定義的。我的意思并不是說,善的東西,即善者是不能這樣下定義的”[1]13。在摩爾看來,“善是因其自身而善的”,“‘善是一單純的概念,正像‘黃是一單純的概念一樣”,是不能被定義的,而下定義“唯有在討論的客體或概念是某種復合的東西的情況下才是可能的”[1]11。例如,摩爾舉吐火獸的例子說,盡管人們從來沒有聽說過或看見過一匹吐火獸,但當我告訴你,它是一匹野獸,具有母獅的腦袋和身子,背脊中央長著一個山羊頭,而尾巴是一條蛇時,你可以很容易地把我的這些描述組合起來,形成一個關于吐火獸的形象。因為你知道,母獅脊背中央是什么意思,你也知道尾巴通常都長在什么地方。所以盡管你事先對吐火獸一無所知,但通過我的描述,通過下定義的方式你完全可以知道它,因為我們下定義的客體——吐火獸——完全是復合的,它是母獅、山羊頭、蛇等其他部分的復合體。因此,摩爾認為,“善的東西”,即“善者”是可以定義的,它是達到“善”本身,即內(nèi)在善的手段。在這里,摩爾劃分了內(nèi)在善和手段善,認為內(nèi)在善是首要的倫理學問題,是手段善的前提。

為了說明“善”之不可定義,不可被感官感知和證明,摩爾采用了西季威克的用法——直覺。他認為“善”本身的性質(zhì)是自明的,是一個“不能下定義”、“不能分析的概念”。對“什么是善”這一倫理學的根本問題的回答,不是訴諸行動,而是訴諸對“善”本身的直覺。摩爾認為,一方面,我們不能定義“善”,另一方面,我們又知道什么是“善”,“是”與“應該”雖然是隔開的,但二者并不是完全隔絕的,二者的通途就是直覺?!爸庇X”是從“是”到“應該”的通途。摩爾的這一論斷啟發(fā)他后來的元倫理學家開始了“是”與“應該”、“事實”與“價值”、科學與倫理學之間關系的探討,從而摩爾也被稱之為直覺主義倫理學家。

然而,摩爾對基本的倫理概念——“善”的直覺把握的方式,實際上是把“善”的基礎問題“懸置”起來了。他批判了以往的全部規(guī)范倫理學,破除了一切,但卻并未為我們提供什么、建立什么。在邏輯上,他說“善的就是善的”只是同義反復,絲毫沒有告訴我們“善的”是什么;在直覺上,我們知道“善的”是什么,但我們無法以邏輯的方式陳述出來,他的直覺主義帶有神秘主義的特色,只是把“理性”的途徑換成了“直覺”,把自然屬性的“實在”換成了非自然屬性的“實在”而已。因此,摩爾的觀點遭到了情感主義倫理學家艾耶爾、特別是斯蒂文森的批判。

艾耶爾把“可證實性原則”理論引入倫理學研究,并得出結論:倫理判斷只是情感的表達,從而完全否認倫理判斷的事實屬性,在科學與倫理學之間、在科學論證與倫理論證之間劃下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徹底斬斷了“是”與“應該”之間的通途。作為極端情感主義倫理學家的艾耶爾完全否認現(xiàn)實的倫理問題爭論的可能性。他認為,人們從來沒有真正地為價值問題而爭論,一旦面臨純粹價值問題的爭論,理性是無能為力的,只能訴諸個人的“攻擊和謾罵”。

斯蒂文森緩和了艾耶爾對規(guī)范倫理學的否定,試圖使元倫理學間接地關涉實質(zhì)性的倫理問題。他區(qū)分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認為倫理學術語既具有描述意義,也具有情感意義,語言不光表明我們對某件事情的認識,同時還要考慮到說話者的感受、考慮到它所引起的效果。因此他繼承了休謨的思想,將價值判斷區(qū)分為信念和態(tài)度兩重性質(zhì),提出了倫理分歧的二元性,并把信念與態(tài)度的相互作用的關系確定為倫理學的核心問題。在他看來,倫理學分歧具有兩重性,往往既包含態(tài)度分歧也包含信念分歧?!爱攤惱韱栴}引起爭論時,它們的分歧具有二元性。信念分歧幾乎無所不在……但也存在有態(tài)度分歧”[2]16。信念分歧涉及描述和解釋事物的問題,它是科學爭論的中心,從信念分歧到信念一致是科學爭論的目的;態(tài)度分歧包括“意圖、愿望、需要、愛好、欲望等等的對立”[2]7,涉及對待某事的贊成與否,以及如何通過人的努力形成或阻止某事的問題;這兩種分歧既密切相連又存在著張力,態(tài)度相同,信念不一定一致,信念相同,態(tài)度也不一定相同,并非解決了信念分歧就能解決態(tài)度分歧,但態(tài)度的一致卻是倫理分歧得以解決的標志。因此斯蒂文森強調(diào)的是態(tài)度分歧,他認為態(tài)度分歧對于倫理學分歧才具有本質(zhì)性,“把道德問題與純科學問題區(qū)分開來的,主要是態(tài)度分歧”,把倫理學與其他科學區(qū)別開來的主要是態(tài)度因素而非信念因素,對倫理學判斷來說至關重要的是要喚起聽話者對某事的相應態(tài)度,而不是相信某事。他批判傳統(tǒng)倫理學用科學的方法來論證道德原則,視倫理學為某種“科學”,只承認信念在倫理學中的地位,只涉及關于態(tài)度的信念分歧,而沒有真正的態(tài)度分歧。他認為由于傳統(tǒng)倫理學沒有解釋倫理分歧的實質(zhì),所以,他們必然把倫理問題當做科學問題來對待。

斯蒂文森強調(diào)態(tài)度分歧的重要性并不是忽視信念分歧,并不否認理性的方法在解決倫理問題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否認事實問題是可以用理性的方法,或者換一種說法,科學的方法來解決。他強調(diào)的是理性的方法只能被間接地用來解決倫理問題。理性的方法可以直接用于解決事實問題,而它最終能否解決倫理問題卻必須取決于事實與價值、信念與態(tài)度的關系。只有因為信念分歧而導致的態(tài)度分歧才可以用理性的方式闡述,只有當態(tài)度與信念有因果關系時,理性的方法才能影響到態(tài)度,才有可能消除態(tài)度分歧,解決倫理問題,理性的方法對于解決倫理問題是有限的,并不起決定作用,“我們已經(jīng)清楚,用于規(guī)范倫理學的理性方法即使在理論上也不是決定性的”[2]156。因此,斯蒂文森認為,價值判斷僅有理性的方法對于倫理學是不夠的,還需要非理性的方法。在《倫理學與語言》中他大量使用勸導性方法,“勸導是非理性的(nonrational)”而不是反理性的(irrational),它與“反理性的(irrational)和理性的(rational)是對立的”,因為“反理性的方法在其使用了理由的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理性的”[2]157。大量使用勸導性方法是斯蒂文森倫理學方法論的一大特色。

史蒂文森的二元性倫理學思想是以事實和價值的二元對立為前提的,把“事實”看做是純事實,完全從屬于客觀的一類,而“價值”則是純粹的主觀,完全屬于主觀的一類。這種由經(jīng)驗論所推導出的價值與事實的二元分裂,潛含著嚴重的形而上學方法論上的錯誤。盡管他強調(diào)信念分歧和態(tài)度分歧的密切相連,但對于價值判斷有沒有可能達到完全一致,這種二元論的思想使得斯蒂文森只能持一種保留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英]喬治·摩爾.倫理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美]查爾斯·斯蒂文森.倫理學與語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汉源县| 吉木乃县| 闸北区| 揭西县| 乌鲁木齐市| 徐水县| 新巴尔虎左旗| 慈利县| 霸州市| 渝北区| 上蔡县| 波密县| 长治市| 高青县| 清水县| 太仓市| 郎溪县| 汕尾市| 浦城县| 多伦县| 阿瓦提县| 南丰县| 东海县| 丹东市| 丹巴县| 新干县| 云林县| 保山市| 吐鲁番市| 凤凰县| 临漳县| 屏山县| 辛集市| 汉川市| 精河县| 德化县| 西盟| 丰县| 和林格尔县| 黎城县| 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