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昌會
(江蘇東南交通工程咨詢監(jiān)理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8)
(1)膠陽中路是高鐵商務區(qū)建設的一條新建公路,屬于城市主干道,路面寬度11.5 m,雙向6車道。兩邊綠化寬度不等,最寬150m,設計車速80 km/h,需處理地基位于吼山采礦場,地形地貌受破壞嚴重,土層變化復雜。道路設計左右分幅,左幅、右幅原地面相對高差7 m;所需處理加固路段左幅ZK0+600-ZK0+750共 150 m,面積 4 373.3m2;右幅YK0+495-YK0+780共285 m,面積37 552.82 m2;左右幅設計路面相對高差5 m~5.5 m。
(2)左幅地基構成黏土(軟塑及流塑)居多,局部為淤泥或淤泥質土,分布不規(guī)律,右幅地基構成雜填土9 m,黏土(可塑居多、局部軟塑)含建筑垃圾及碎石,強夯后填土高度左幅平均3.5 m、右幅填土平均8 m,為保證高填土路基有足夠的穩(wěn)定性,兩幅填土后分別在距路床底80 cm、40 cm處各鋪設一層高強聚酯土工格柵。
強夯法,是采用一定噸位的履帶式起重機將大噸位夯錘起吊到一定的高度,自由落下對土進行強力夯實,以提高地基強度,降低地基的壓縮性。強化法是用很大的沖擊能,使土體出現(xiàn)沖擊波和很大的應力,迫使土體中空隙壓縮,提高其承載力。
(1)清理并平整施工場地,鏟除表層土上的植物層,設置強夯區(qū)域內施工是所需的排水溝,并在左右幅之間及路基外側開挖抽水坑,深度約6~8m,共挖6個基坑,派專人24 h觀察基坑內的蓄水情況,一有水位立即抽除,直至坑內蓄水相鄰第二天的滲水量較小,并對右幅9 m雜填土需挖除7 m。便開始強夯施工。
(2)設置一處試夯段,施工里程為YK0+495-YK0+510面積300 m2。夯機就位時選擇場地較為平坦的地方安放,確保機械施做時正常運行,點夯時由專人指揮夯錘的起落,夯錘初始落距以16 m開始試夯,做好周圍警示標志,夯錘落下后如出現(xiàn)傾斜情況及時回填碎石調整夯錘,待起落正常后調整落錘高度,記錄每次夯錘落距、夯錘下沉深度、周邊土體隆起高度,待最后2擊沉降差小于20 cm時停止,記錄夯擊次數(shù)。
根據(jù)試夯測量數(shù)據(jù),繪制夯擊次數(shù)與夯沉量關系曲線,保證土體豎向位移達到最大,以及橫向位移最小,進而確定全面夯擊時落錘落距、單點夯擊次數(shù)等及時參數(shù),為后續(xù)工作指導。
(3)在路基行車道范圍內按照設計要求布設夯點,(點夯)呈正方形布置,夯點之間間距為2.5m,做好點位點號記錄、測量地面高程。用白灰圈做好明顯的標示、編號,并測出夯擊前原地面標高。在機械行走或施工時,如有夯點標示丟失應及時通過控制軸線恢復夯點位置。
(4)在夯前,對左右幅表面填入50 cm碎石,粒徑≥30 cm不超過全重的30%,墩間距可采2.5 m,采用梅花樁布置。施工是由外向內首先將50cm碎石夯入地面,第一次完成后約7 d進行第二次。在進行第二次夯前對完成第一遍夯實表面在填入50 cm碎石,根據(jù)沉降觀測決定是否進行第三次強夯,直止土體無明顯下沉為止(最后兩擊沉降量不大于20 cm)。
(5)夯擊方案和夯擊點布置,點夯實行5擊設計能力3 000 kN·m~3 300 kN·m。第一遍采用梅花型布點,第二遍采用滿夯,夯印彼此搭接。強夯場地初步整平采用25 t振動壓路機進行碾壓5遍,可檢查彈簧土情況,并使表層得以整體壓實,從而解決了強夯間部位的土體密實度問題。
圖1 強夯施工流程圖
(1)由于履帶式起重機重心低,穩(wěn)定性好,行走方便,使用起重量為19 t的履帶式起重機(帶摩擦離合器)(見圖2)。直徑1.8 m,落距16 m,錘的直徑過小,強夯時易將土層擊穿,錘不易吊出,土層易鼓起。直徑過大,夯點碎石不能有效地夯入土體的有效位置換深度內,強夯深度易控制在1.5~2 m較好。
(2)第一遍夯擊數(shù)量5擊,可使第一遍梅花樁點將碎石置換到土層中,平均下沉1.2 m,在進行第二遍在已夯實表面填入50 cm碎石,夯擊7擊平均下沉60 cm,最后兩擊不大于20 cm,符合計劃夯擊下沉效果。
(3)夯擊時落錘應保持平穩(wěn),夯位正確。強夯施工最好在干燥季節(jié)施工,在雨季施工應挖取排水溝,防止強夯地面積水,應嚴格按照強夯規(guī)范施工,避免土體含水量增加,土質變軟,從而產生擠出現(xiàn)象,降低強夯效果。
(4)施工控制:
a.嚴格按照夯點間距放線,夯點偏差不大于5 cm。
b.夯擊錘通氣暢通,以利于夯擊時空氣排出和減少垂錘體的吸力。
c.夯擊過程中,每一夯需用水準儀測出夯擊點的夯沉量,每次測量時塔尺應位于夯錘正中位置。
d.當夯擊隆起時,應在夯點收錘時測量記錄隆起量。
強夯應從道路邊線起,無論是點夯還是滿夯,都要采取由強夯區(qū)邊向中央順序施工。同一排的夯點必須采用間隔跳打法,不可依次夯擊。夯擊時夯錘的氣孔保持暢通,夯錘落地時平穩(wěn),夯位準確,如出現(xiàn)錯位或坑體、傾斜過大時,則將坑填平后補夯。各夯點放線定位,夯完后檢查夯坑位置,發(fā)現(xiàn)偏差及漏夯及時糾正。強夯施工時對每一夯擊的單夯夯擊能量、夯擊次數(shù)和每次夯沉量等進行詳細記錄。
e.強夯處理后地基的承載力滿足地基規(guī)范要求。
(5)技術控制:技術及組織措施上嚴格把好五個重點環(huán)節(jié)。
測量關:
a.組織全體測量人員在施工現(xiàn)場交接好平面控制點和水準基點,并實地復測、計算、檢查是否無誤。
b.在確認平面控制點和水準點無誤后,根據(jù)施工需要布設測量控制網(wǎng)和護樁,并做好樁的保護和明顯標志。
c.對分區(qū)邊線、轉角進行測量放樣,釘出明顯標志,確保各部位設計尺寸。在施測和復核的方法上,采用極坐標與直觀幾何關系進行雙向控制。
d.作好各測量記錄:在復核測量和各部的施工測量放線中,均做測量記錄,簽字齊全,并附有必要的施工簡圖。
技術關:實行崗位責任制,嚴格施工中的工序技術標準,分工負責,層層把關,確保工程質量。
(1)試驗方法采用標準貫人度試驗,實驗設備:錘重63.5kg,自由落距為76±2 cm,鉆桿(42 mm)和半合管取土器等。該項目在現(xiàn)場共取6個點進行試驗,累計完成鉆探43 m,標準灌入試驗12次。
根據(jù)試驗結果,1-4號點3m深度及4號點5m深度處標準貫入度6~9擊之間,處理效果較好承載力特值150~180 kPa;1-3號點3m深度處標準貫入度試驗數(shù)字在1~2擊之間,屬于軟松狀態(tài),不經(jīng)處理,不宜利用。5號、6號點未進行強夯,密實度較差,力學強度較低,不經(jīng)處理不宜利用。故判定1號、2號、3號點的強夯影響深度界于3~7m之間,4號點強夯后的影響深度界于5~7m之間。
(2)把沉降板埋入夯實地基以下5~10 m,左右幅各埋入兩個斷面,每個斷面3個點,再往上填筑土方,左幅平均3.5 m、右幅平均8 m,分層填筑,壓實厚度不大于20 cm,壓實度不小于93。觀測期為一周一次,觀測時間為兩個月,第一個月沉降在2~4.5 cm之間,第二個月沉降在0.5 cm之間,又經(jīng)之前標準貫入度實驗。分析認為:其填土之下的強夯部位夯實土方密實,均勻性及工程的性能得到明顯改善,地基承載力得到顯著提高。
施工實踐證明,強夯法是處理特殊路基填土地基的有效方法。該方法不僅施工工藝簡單、節(jié)約成本、工程效果顯著,而且適用范圍廣、提高了經(jīng)濟效益。強夯加固地基以造價低、工期短、技術不復雜的特點成為我國地基處理的一項重要技術。
[1]梁春香.山區(qū)高填深挖路基施工措施處理探討[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5).
[2]李洪偉.淺析特殊土地基及地基處理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
[3]張文璇,李杰.濕陷性黃土的特性探討及其地基處理方法研究[J].甘肅科技,2008.
[4]李浩,劉東甲,侯超群.強夯法對雜填土地基處理效果的實例分析[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6).
[5]桂躍,朱佩寧,楊花海,魏海,回填土地基強夯處理效果檢驗方法對比研究[J].勘察科學技術,2012,(1).
[6]安明.強夯法在大塊石高填方地基中應用[J].施工技術,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