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超 龍海燕 趙 園 馮笙琴
(三峽大學 理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在過去的20多年里,高能區(qū)J/Ψ粒子產額成為高能物理實驗研究和理論研究的熱點之一.1986年,Matsui和Satz[1]首次提出,將極端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中出現(xiàn)的J/Ψ粒子產額壓低現(xiàn)象作為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GP Quark Gluon-Plasma)形成的信號;1989年,NA38實驗組首次在每核子200GeV的OU實驗[2]中觀察到J/Ψ粒子產額壓低的現(xiàn)象,第二年他們在同能區(qū)的S-U實驗中再次觀察到這一現(xiàn)象.
針對理論研究者的預言和實驗上的驗證,研究者們先后提出了許多模型對J/Ψ粒子產額壓低的現(xiàn)象進行解釋.其中,Braun-Munzinger P等人提出的統(tǒng)計強子化模型[3](SHM Statistical Hadronization Model),對超質子同步加速器(SPS Super Proton Synchrotron)能區(qū)和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 Rela-tive Heavy Ion Collider)能區(qū)中不同中心度和不同快度區(qū)間的J/Ψ粒子多重數(shù)進行了很好的描述.SHM認為粲夸克僅在最初的硬碰撞中產生,且其數(shù)量在系統(tǒng)強子化之前保持不變;并認為碰撞后演化過程中的QGP階段達到熱平衡(而不是化學平衡);當溫度達到臨界溫度Tc附近,即處于相邊界時,所有的J/Ψ粒子產生,也即認為初態(tài)碰撞中產生的J/Ψ粒子和QGP階段因退禁閉環(huán)境中德拜屏蔽導致的J/Ψ粒子碎裂,都不對相變后的J/Ψ粒子產額做出貢獻.
粒子橫動量譜能反映強相互作用介質中強子化過程中的諸多信息,而SHM卻不能有效地研究J/Ψ粒子的橫動量譜.故Braun-Munzinger P等人在SHM理論基礎上,利用改進爆炸波模型[4](Blast-Wave Model),對J/Ψ粒子的橫動量譜進行了分析,認為其橫動量譜的非均勻分布是因為受初態(tài)核子碰撞的影響所致.
本文在改進BWM基礎上,考慮了強子化后環(huán)境中的隨動者對J/Ψ粒子橫動量譜的影響,并對RHIC能區(qū)的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了擬合.與Braun-Munzinger P等人的工作相比,更好地擬合了Au-Au中心快度區(qū)域的高橫動量部分,同時還對Au-Au向前快度區(qū)域和同能區(qū)Cu-Cu的中心快度區(qū)域、向前快度區(qū)域的橫動量譜進行了較好的擬合.
傳統(tǒng)爆炸波模型[5]給出了粒子的橫動量譜
它假設系統(tǒng)粒子數(shù)密度r≤R范圍內均勻分布,且認為解凍在常數(shù)內遵從的boost-in-variant,R是系統(tǒng)的橫向尺寸.I0和K0為修正貝塞爾函數(shù)為橫質量,并認為在解凍面上溫度T為一恒定值,橫向快度面為線性是最大橫向快度.
Braun-Munzinger P等在利用該模型分析了J/Ψ粒子的橫動量譜[4]時,令x=r/R,方程(1)轉換為
第1,J/Ψ粒子的數(shù)密度同系統(tǒng)中其它粒子的數(shù)密度一樣,都為一恒定值,對PHENIX實驗Au-Au中心快度區(qū)域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擬合,發(fā)現(xiàn)在低橫動量區(qū)域譜線與實驗結果不一致.如圖1所示為爆炸波模型(BWM),也就是通過方程(2)給出的J/Ψ 粒子橫動量譜曲線與能區(qū)Au+Au碰撞中心快度區(qū)域實驗結果[7]的比較,上、下兩條曲線分別為0~20%和20%~40%中心度范圍的譜線.
第2,認為J/Ψ粒子隨系統(tǒng)橫向空間膨脹過程中的分布受初態(tài)粲夸克分布的影響,即由核子-核子碰撞的幾何分布決定.在后一種情況中,認為碰撞參數(shù)b=0有
其中核厚度分布為
圖1 BWM模型給出的J/Ψ粒子橫動量譜曲線
其中 Woods-Saxon分布為
在考慮粲夸克初態(tài)空間分布的影響后,J/Ψ粒子的橫動量譜為
再次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了擬合,如圖2所示.圖2中的結果為Braun-Munzinger P等人改進爆炸波模型(BWM)方程(6)給出的J/Ψ粒子橫動量譜曲線與能區(qū)Au+Au碰撞中心快度區(qū)域實驗結果[7]的比較,上、下兩條曲線分別為0~20%和20%~40%中心度范圍的譜線.
圖2 Braun-Munzinger P等人改進BWM模型給出的J/Ψ粒子橫動量譜曲線
在改進的BWM模型中,Braun-Munzinger P等人忽略了強子化相變后環(huán)境中強子間的相互作用.因為碰撞中產生介子的快度變量會有一個分布,對于那些快度遠離J/ψ粒子快度的介子,在空間是與J/ψ粒子相分離的,因此J/ψ粒子將不可能與這一部分介子發(fā)生相互作用[7].而那些快度接近于J/ψ的介子,即所謂的“隨動者”卻會與J/ψ粒子發(fā)生相互作用.由于每一個J/ψ-隨動者碰撞可能會導致J/ψ粒子碎裂,這將影響J/ψ粒子橫動量譜的分布.J/ψ-隨動者相互作用的幸存率可簡化為[6]:
基于上述考慮將J/ψ粒子在相變后環(huán)境中將與隨動者相互作用后的幸存率表述為
那么,在考慮粲夸克初態(tài)空間分布的影響的同時,再加入J/ψ粒子受隨動者相互作用的影響,其橫動量譜為
其中圖3為考慮隨動者作用改進爆炸波模型(BWM)的擬合結果,方程(9)給出的J/Ψ粒子橫動量譜曲線與能區(qū)Au+Au碰撞中心快度區(qū)域實驗結果[7]的比較,上、下兩條曲線分別為0~20%和20%~40%中心度范圍的譜線.能區(qū)Au+Au碰撞中心快度區(qū)域的J/Ψ粒子橫動量譜能區(qū)Au+Au碰撞向前快度區(qū)域J/Ψ粒子橫動量譜
圖3
圖4 與
對Cu-Cu中心度分別為0~20%、20%~40%的實驗結果進行擬合,取相關核幾何參數(shù):R=1.12A1/3-0.86A-1/3≈4.265fm,d≈0.54fm;α=0.75,T=0.16GeV.圖5所示為方程(9)給出的J/Ψ粒子橫動量譜曲線與能區(qū)Cu+Cu碰撞中心快度區(qū)域實驗結果[8]的比較,上、下兩條曲線分別為0~20%和20%~40%中心度范圍的譜線.圖6為方程(9)給出的J/Ψ粒子橫動量譜曲線與=200GeV RHIC能區(qū)Cu+Cu碰撞向前快度區(qū)域實驗結果[8]的比較,上、下兩條曲線分別為0~20%和20%~40%中心度范圍的譜線.
圖5中對Cu-Cu中心快度區(qū)域的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在低橫動量區(qū)譜線與實驗數(shù)據(jù)能較好吻合,但是在高橫動量區(qū)擬合結果與實驗數(shù)據(jù)相比,明顯壓低.對Cu-Cu向前快度區(qū)域的擬合結果見圖6,結果顯示譜線能較好地與實驗數(shù)據(jù)相吻合.能區(qū)Cu+Cu碰撞中心快度區(qū)域J/Ψ粒子橫動量譜曲線[8]能區(qū)Cu+Cu碰撞向前快度區(qū)域J/Ψ粒子橫動量譜曲線[8]
圖5
圖6
本文基于J/Ψ粒子的橫動量譜不僅受最初核子-核子碰撞的幾何分布影響,而且還會受到強子化相變后環(huán)境中隨動者的影響,將BWM進行改進,并分析了Au-Au、Cu-Cu中心碰撞的向前快度區(qū)域和中心快度區(qū)域J/Ψ粒子的橫動量譜.與Braun-Munzinger等人改進爆炸波模型相比,文中的改進模型在高橫動量區(qū)域更好地擬合了Au-Au中心快度區(qū)域的實驗數(shù)據(jù),而且還將模型成功擴張到Au-Au向前快度區(qū)域、Cu-Cu向前快度區(qū)域和中心快度區(qū)域.可以看出在分析Cu-Cu中心快度區(qū)域時也能較好地與實驗相符合,進一步驗證BWM不僅適用于中心快度區(qū)域也適用于向前快度區(qū)域.但是本文僅對RHIC能區(qū)的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其它能區(qū)的結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1]Matsui T,Satz H.J/ψsuppression by quark-gluon plasma formation[J].Phys Lett B,178,416(1986).
[2]Baglin C,et al.(NA38Collaboration),The production of in 200GeV/nucleon oxygen-uranium interactions[J].Phys Lett B 220:471(1989).
[3]Braun-Munzinger P,Stachel J.(Non)thermal aspects of charmonium production and a new look at J/ψsuppression[J].Phys Lett B 490,196(2000).
[4]Akkelin S V,Braun-Munzinger P,Yu M.Sinyukov.Thermal nature of charmonium transverse momentum spectra from Au-Au collisions at the highest energies available at the BNL 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RHIC)[J].Phys Rev C 81 034912(2010).
[5]E.Schnedermann,J.Sollfrank,and U.Heinz,Thermal phenomenology of hadrons from 200AGeV S+S collisions[J].Phys Rev C 48,2462-2475(1993).
[6]黃卓然.高能重離子碰撞導論[M].張衛(wèi)寧,譯.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2.
[7]Adare A,et al.(PHENIX Collaboration),J/ψProduction versus Centrality,Transverse Momentum,andRapidity in Au+Au Collisions at√sNN=200GeV[J].Phys Rev Lett.98,232301(2007).
[8]Adare A,et al.(PHENIX Collaboration),J/ψProduction in√sNN=200GeV Cu+Cu Collisions[J].Phys Rev Lett 101,12230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