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弓 陳洪德 陳安清 林良彪 隆 軻 楊 帥
(1.油氣藏地質及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成都610059;2.中國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 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貴陽研究所,貴陽550004)
碳酸鹽巖分布面積占全球沉積巖總面積的20%,所蘊藏的油氣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52%,全球高達90%的油氣儲量發(fā)現(xiàn)于海相地層[1]。從近年來的油氣發(fā)現(xiàn)特點看,碳酸鹽巖仍然是全球發(fā)現(xiàn)大型、特大型油氣田的重要領域,海相地層已成為大油氣田發(fā)現(xiàn)的最主要場所。中國南方的海相地層則有著其特殊性,比如地層年代較老、熱演化程度較高、構造較復雜、成藏規(guī)律較復雜等等[2-4]。四川盆地碳酸鹽油氣勘探的巨大成功,顯示出碳酸鹽巖區(qū)的礁灘相帶是中國南方油氣勘探的重要目標。而黔南-桂中拗陷是中國南方保存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qū)之一,二疊系層位則具有較好的石油地質條件[5];但是在油氣勘探方面至今還沒有大的突破,可能與對該地區(qū)沉積演化及礁灘相帶分布的認識不夠深入有關。本文通過運用層序地層學的相關理論及研究方法,對黔南-桂中地區(qū)的二疊系層序格架內的沉積體系發(fā)育特征及空間展布進行系統(tǒng)研究,并探討該地區(qū)二疊紀古地理的演化,預測礁灘相帶的分布,為該區(qū)油氣勘探提供理論依據(jù)。
本文研究的黔南-桂中拗陷橫跨兩省區(qū),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北部和貴州省東南部(圖1),大致位于東經(jīng)105°15′~110°15′,北緯23°10′~27°20′,勘探面積約83 000km2,其中桂中拗陷的面積為53 900km2,黔南拗陷的面積為29 400 km2。北界為貴陽-鎮(zhèn)遠斷裂,東北方向和雪峰隆起相鄰,東界為大瑤山斷裂和龍勝-永福斷裂,西界為紫云-羅甸斷裂。桂中次拗橫跨華南褶皺系和揚子陸塊2個大的構造單元,其重磁力場與基底莫霍面處于變化過渡帶附近,基底很可能存在分異。黔南次拗處于揚子陸塊的西南邊緣,上元古界上部的下江群或丹洲群(約800Ma前)淺變質巖系構成該拗陷的基底,具有雙層與“島鏈”式結構雙重特點。
圖1 黔南-桂中拗陷及其周緣構造單元劃分及剖面點位圖Fig.1 Tectonic unit division of study area &its periphery and profile site
黔南-桂中拗陷是一個主要由古生界海相地層充填的殘留盆地。黔南拗陷古生界保留較全,具有上古下古2套勘探組合,由海相碎屑巖及碳酸鹽巖組成,厚度達6~10km;桂中拗陷晚古生代地層保留較全,由海相碎屑巖及碳酸鹽巖組成,累計厚度可達6~8km,其中泥盆系深埋地腹,地面出露中上石炭統(tǒng)和二疊系,向斜區(qū)保留部分三疊系。黔南-桂中拗陷構造上處于湘桂滇多期復合構造區(qū),是在板內活動帶形成的殘留盆地,也是揚子地區(qū)海相殘留盆地的典型代表,與中國西部的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等穩(wěn)定的海相盆地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該盆地沉積充填演化過程獨特,成烴、成藏和保存亦有自身的特色,從而導致油氣勘探方法及勘探關鍵要素與穩(wěn)定海相盆地有很大的差別。從已有的油氣顯示看,具備發(fā)育大、中型油氣藏的石油地質條件,是中國海相碳酸鹽油氣勘探的有利地區(qū)之一。
黔南-桂中拗陷的古生界海相地層保存較為完整,受后期構造抬升作用的影響,周緣地表露頭多,是中國南方海相地層研究的經(jīng)典地區(qū)[7,8]。本研究進行了大量的二疊系野外露頭剖面測量,包括貴州織金、貴陽龍里間、平塘甘寨、貴州獨山甲刀寨、廣西河池五圩鄉(xiāng)蓮花坳等典型的二疊系剖面(圖1),并收集了研究區(qū)內僅有的幾口鉆測井資料。依據(jù)經(jīng)典的Vail層序地層學理論和技術方法,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9-14],對研究區(qū)內的鉆井和露頭剖面進行了層序界面的識別、體系域劃分和層序結構特征分析,將黔南-桂中拗陷發(fā)育的二疊系劃分出2個二級層序(或稱為超層序)、12個三級層序(表1、圖2)。三級層序PSQ1相當于下二疊統(tǒng)隆林階;三級層序PSQ2-PSQ7相當于中二疊統(tǒng),三級層序PSQ8-PSQ12構成上二疊統(tǒng)。其中,PSQ1-PSQ7疊加構成SS1超層序,PSQ8-PSQ12疊加構成SS2超層序的LST和TST。
圖2 貴州織金-黔南安參井-貴陽龍里間-平塘甘寨層序及沉積相劃分對比圖Fig.2 Comparison of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among Zhijin,Well Ancan,Longlijian and Ganzhai Pingtang in Guizhou
表1 黔南 桂中地區(qū)二疊系層序劃分方案Table 1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Permian in South Guizhou and Middle Guangxi
構建層序地層格架即把不同地區(qū)同時代發(fā)育的地層有序地納入統(tǒng)一的地層-時間格架當中進行等時地層對比[15]。層序地層格架的建立是沉積相空間展布、古地理再造、盆地演化歷史的基礎,同時為生、儲、蓋的空間疊置關系及資源評價研究提供更為可靠的地質依據(jù)。根據(jù)層序地層的層序界面級次、體系域結構特征,將研究區(qū)內所有的地層剖面進行了層序地層分析和對比,建立了黔南-桂中地區(qū)二疊系的層序地層格架(圖2)。
根據(jù)野外露頭和鉆測井資料(圖3)、室內薄片分析,進行了巖石類型、沉積構造、剖面結構和巖性關系的綜合分析,在研究區(qū)的二疊系中識別出了海岸、碳酸鹽臺地和臺盆三大沉積體系,并在層序格架內進行了沉積相對比(圖2)。
海岸體系分為有障壁海岸和無障壁海岸2種沉積相。研究區(qū)只出現(xiàn)無障壁海岸中的濱岸相,分布于黔南拗陷的梁山組(相當于超層序SS1下部)和龍?zhí)督M(相當于超層序SS2下部)。如貴州省獨山縣甲刀寨的中二疊統(tǒng)剖面,該剖面的梁山組下段為呈黃灰色的板狀石英砂巖(圖4-A),中段的石英砂巖則夾碳質頁巖,頂部沉積粒度變細、泥質含量高,為粉砂質泥巖,常呈葉片狀。從沉積特征判定,該剖面的梁山組為濱岸沼澤環(huán)境沉積。
圖3 黔南拗陷安參井上二疊統(tǒng)電測曲線特征Fig.3 Upper Permian electric log curves characteristics of Well Ancan in the South Guizhou depression
碳酸鹽臺地是黔南-桂中地區(qū)二疊系的主要相帶,又可分為鑲邊臺地和孤立臺地,主要發(fā)育于層序SS1的TST、HST和層序SS2的TST。鑲邊臺地主要發(fā)育于黔南地區(qū);孤立臺地主要發(fā)育在桂中地區(qū)。碳酸鹽臺地體系包括局限臺地相、開闊臺地相、臺緣灘相和臺緣斜坡相。
3.2.1 局限臺地
該相帶指臺地內水流循環(huán)受限的區(qū)域,水體較咸,生物分異度較高。常見反映蒸發(fā)環(huán)境的巖性或沉積構造。
在廣西河池五圩鄉(xiāng)蓮花坳剖面(圖5),下二疊統(tǒng)隆林組由潟湖和砂坪亞相組成,其底部為深灰色絹云板巖、含粉砂泥巖、粉砂巖、灰黑色含云含生物屑微晶灰?guī)r。本層巖石具沉積韻律,為粉砂巖-粉質泥巖-絹云板巖-含云含生物屑微晶灰?guī)r,每個韻律厚度約為5m.絹云板巖和含粉砂泥巖及粉砂巖具水平層理,紋層發(fā)育;粉砂巖見平行層理、砂紋層理,泥質或粉砂質結構,殘余生物屑結構,產(chǎn)少量生物碎片;含云含生物屑微晶灰?guī)r,具水平層理,紋層局部發(fā)育,生物屑結構,微晶結構,單層厚10~30cm,含少量硅質團塊,生物化石有菊石、腕足碎片。中部深灰色?。袑訝詈莆⒕Щ?guī)r夾灰黑色含生物屑硅質巖,兩者之比約4∶1~5∶1,含云微晶灰?guī)r具水平層理,紋層局部發(fā)育,微晶結構,單層厚10~30cm,具沉積韻律性,每個韻律4~6m,生物化石有腕足、菊石,多為碎片。含生物屑硅質巖具水平層理,條帶狀構造,生物屑結構,微粒結構,單層厚3~8cm。顯條帶狀分布于灰?guī)r中,局部呈團塊狀。
圖4 黔南-桂中地區(qū)二疊系沉積特征Fig.4 Permian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 South Guizhou and Middle Guangxi
圖5 廣西河池五圩鄉(xiāng)蓮花坳下二疊統(tǒng)隆林組局限臺地相沉積特征Fig.5 Lower Permian Longlin Formation restricted platform facies characteristics in Hechiwuyu village of Guangxi province
頂部以風化后為灰黃、黃灰、淺黃色絹云板巖、粉砂質泥巖為主,次為深灰色硅質巖。前兩者具水平層理,紋層發(fā)育泥質、粉砂質結構,單層厚3~5cm,生物化石產(chǎn)腕足;硅質巖具水平層理、平行層理、砂紋層理,微粒結構,單層厚5~10cm。本層巖石具沉積韻律性,厚約3~5cm,為硅質巖-粉砂質泥巖-絹云板巖。
3.2.2 開闊臺地
該相帶為臺地內開闊的淺水環(huán)境,水體循環(huán)較通暢,鹽度正常。
黔南地區(qū)主要發(fā)育在中-下二疊統(tǒng)的猴子關組,中二疊統(tǒng)的茅口組、棲霞組,及上二疊統(tǒng)的長興組;桂中地區(qū)主要發(fā)育在中二疊統(tǒng)的棲霞組、拔旺組。該相帶發(fā)育的巖層厚,巖石類型多,包括生屑灰?guī)r、顆?;?guī)r、泥晶灰?guī)r、粒泥灰?guī)r、泥?;?guī)r及白云巖,可見小型交錯層理和水平層理等。生物種類豐富,絕大部分為底棲固著類,包括有孔蟲、、頭足、腕足、棘皮、藻類、竹節(jié)石。
如貴陽市的平塘縣甘寨剖面發(fā)育的棲霞組主要為開闊臺地相,可識別出灘和灘間2個亞相。該剖面底部主要為深灰色的厚層狀生屑微晶灰?guī)r;中段以生屑灰?guī)r為主,夾少量鈣質泥巖;頂部為深灰色生屑灰?guī)r,屬生屑灘亞相。該剖面的茅口組中下段生物碎屑灰?guī)r為生屑灘亞相;中部發(fā)育瘤狀灰?guī)r、燧石層等,屬灘間亞相;中上段為以生屑灰?guī)r為主(圖4-B),并發(fā)育有含燧石結核的泥灰?guī)r,夾有介殼灰?guī)r,發(fā)育水平層理(圖4-C),生物化石包括刺毛類、有孔蟲、三葉蟲、腕足、腹足、、珊瑚、介形類、海百合莖,為灘和灘間亞相交互環(huán)境。
3.2.3 臺緣淺灘
位于碳酸鹽臺地與廣海之間,海水循環(huán)通暢,能量高(水深5~10m),氧氣充足,鹽度正常,生物繁盛;主要由生物碎屑灰(云)巖、砂屑灰?guī)r、鮞粒灰?guī)r、層孔蟲灰?guī)r、珊瑚灰?guī)r等組成。該相帶的巖性包括鮞粒灰?guī)r、鮞粒白云巖、生物碎屑灰?guī)r、枝狀層孔蟲灰?guī)r、亮晶砂屑灰?guī)r、藻團粒、砂屑白云巖等;見少許原地生物,剖面具逆粒序結構,發(fā)育底沖刷構造和低角度交錯層理。顆?;?guī)r較高的結構成熟度反映水體能量較高,環(huán)境動蕩。
該相帶主要分布在黔南地區(qū)的長興組,主要由灰白色中-厚層生物碎屑灰?guī)r夾燧石結核灰?guī)r組成(圖6)。另外在貴州平塘甘寨剖面上,上二疊統(tǒng)長興組的臺地邊緣淺灘相主要為灰白色中-厚層含生物碎屑微晶灰?guī)r,下部灰?guī)r偶見燧石結核。
圖6 黔南地區(qū)長興組臺地邊緣淺灘相-臺盆相沉積特征Fig.6 Charicteristics of Changxi Formation platform edge shallow facies &platform basin facies in South Guizhou
3.2.4 臺緣斜坡
該相帶為臺地面向廣海的斜坡地區(qū),處在浪基面之下、風暴浪基面之上。沉積建造不穩(wěn)定。一般為層狀細粒巖,發(fā)育大型滑塌構造,或呈楔狀層及前積層,巖性主要為灰泥丘和鈣屑砂巖。研究區(qū)內臺地前緣斜坡相在黔南地區(qū)的平塘甘寨中二疊統(tǒng)棲霞組發(fā)育,為一套生屑灰?guī)r和泥巖互層(圖4-D)。
水體深度處于陸棚與深海盆地之間,發(fā)育揚子克拉通的活動型或碎裂型邊緣的碳酸鹽臺地或陸棚背景,與碳酸鹽孤立臺地相間分布,相當于曾允孚等(1985)提出的“次深盆地相”。臺盆沉積體系是黔南-桂中地區(qū)二疊系非常特色的相帶,分布于桂中地區(qū),主要發(fā)育層位為層序SS1的TST和SS2的TST,是烴源巖的主要形成環(huán)境。臺盆為研究區(qū)的一個典型沉積環(huán)境(圖6)。如貴州省平塘縣甘寨剖面的大隆組,厚約50m,主要由薄層狀的硅質巖組成(圖4-E),夾有碳質頁巖,層面上見有菊石(圖4-F)、腕足、雙殼等化石。
通過對研究區(qū)的露頭剖面和鉆井的沉積相分析,結合黔南-桂中地區(qū)二疊紀的構造背景[16-21],恢復了幾個不同時期的古地理面貌,揭示了該時期的沉積格局:黔南地區(qū)(南丹-河池斷裂以北)為臺地環(huán)境;而桂中地區(qū)(南丹-河池斷裂以南)為典型的“臺-盆”相間環(huán)境。這種格局受同沉積斷裂控制,臺盆及孤立臺地為斷裂切割所致,下降盤形成盆,地壘區(qū)形成孤臺。
a.早二疊世隆林期對應于層序SS1的低位期(LST)。研究區(qū)北部地區(qū)受海平面快速下降的影響,成為暴露剝蝕區(qū),剝蝕區(qū)邊緣為濱岸環(huán)境;南部為殘留臺盆環(huán)境和臺隆,即“盆-隆”相間,僅在羅甸—河池—宜州一帶發(fā)育臺地邊緣礁灘、斜坡相沉積,黔南-桂北地區(qū)中的小部分地區(qū)還維持著二疊紀前的臺盆沉積(圖7-A)。
b.中二疊世對應于層序SS1的海侵期(TST)和高位期(HST),該時期海平面上升導致整個研究區(qū)被海水淹沒。桂中地區(qū)受北東和北西方向2組同沉積斷裂體系再次活動的影響,成為“臺-盆”相間的格局(圖7-B)。下降盤形成的臺內盆地水體明顯加深,地壘區(qū)形成孤臺在動蕩的水體環(huán)境下發(fā)育灘相沉積。北部的黔南地區(qū)主要發(fā)育局限臺地和開闊臺地相。該時期沿桂林-柳州-宜州-羅甸一線發(fā)育了一條的狹長的臺緣礁灘和臺緣斜坡相帶。
圖7 黔南-桂中地區(qū)二疊紀古地理再現(xiàn)圖Fig.7 Paleogeographic map of Permian in South Guizhou and Middle Guangxi
c.晚二疊世吳家坪期對應于層序SS2的低位期(LST),受東吳運動(中二疊世末期)的影響,相對海平面再次大幅度下降,整個研究區(qū)幾乎全部被暴露,僅僅在西南角殘留一臺盆,該臺盆周緣的百色-河池-羅甸一帶為臺緣礁灘-臺緣斜坡環(huán)境。研究區(qū)東南角的貴港地區(qū)發(fā)育面積很小的陸棚沉積(圖7-C)。
d.晚二疊世長興期對應于層序SS2的海侵期(TST),海平面快速上升,整個研究區(qū)再次被海水淹沒。北部的黔南地區(qū)主體為開闊臺地-局限臺地沉積,在貴陽-都勻-獨山地區(qū)發(fā)育臺盆環(huán)境。沿中部的紫云-羅甸-河池-柳州-桂林一線發(fā)育含角礫灰?guī)r,為前緣斜坡沉積。往南再次成為“臺-盆”相間格局,以地壘為基礎的孤立臺地以發(fā)育生屑灰?guī)r為特征(圖7-D),包圍孤立臺地的臺盆環(huán)境以發(fā)育泥灰?guī)r、頁巖和硅質巖為特征。
a.黔南-桂中拗陷發(fā)育了比較完整的二疊系海相地層,可劃分為2個超層序(或稱為二級層序)和12個三級層序。
b.黔南-桂中地區(qū)二疊系發(fā)育海岸、碳酸鹽臺地和臺盆沉積體系。其中,黔南地區(qū)整體上是以臺地相為主,桂中地區(qū)則以臺盆相間的沉積格局為主。
c.早二疊世,受全球海平面變化和構造抬升作用的影響,黔南地區(qū)為暴露剝蝕區(qū),桂中地區(qū)為盆-隆相間的沉積格局;中二疊世,海平面快速上升,黔南地區(qū)被淹沒,沉積環(huán)境演變?yōu)榕_地環(huán)境,南部的桂中地區(qū)形成明顯的“臺-盆”相間格局;晚二疊世早期的東吳運動造成研究區(qū)大面積隆升剝蝕;晚二疊世中晚期,海侵作用使黔南地區(qū)再次淹沒成為臺地環(huán)境,南部桂中地區(qū)則演變?yōu)椤芭_-盆”相間的沉積格局。
[1]江懷友,宋新民,王元基,等.世界海相碳酸鹽巖油氣探勘發(fā)展現(xiàn)狀與展望[J].海洋石油,2008(4):6-13.
[2]孫肇才,郭正吾.中國南方古-中生界海相油氣勘探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56-88.
[3]關士聰.中國海陸變遷、海域沉積相與油氣[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15-37.
[4]牟書令.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理論技術與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5]賀訓云,姚根順,賀曉蘇,等.桂中拗陷桂中1井瀝青成因及油氣成藏模式[J].石油學報,2010,31(3):420-431.
[6]翟光明.中國石油地質志(第十一卷)[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2:195-212.
[7]梅冥相,鄭寬兵,初漢民,等.滇黔桂盆地及鄰區(qū)二疊紀層序地層格架及古地理演化[J].古地理學報,2004,6(4):401-418.
[8]梅冥相,馬永生,高金漢,等.滇黔桂盆地及其鄰區(qū)晚古生代層序地層格架及相對海平面變化[J].現(xiàn)代地質,2002,16(4):365-373.
[9]侯中健,陳洪德,田景春,等.右江盆地海相泥盆系-中三疊統(tǒng)層序界面成因類型與盆地演化[J].沉積學報,2000,18(2):205-209.
[10]馬永生,陳洪德,王國力.中國南方層序地層與古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425-538.
[11]郭建林,賈愛林,何東博,等.灤平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扇三角洲露頭層序地層學研究[J].中國地質,2007,34(4):628-635.
[12]侯明才,陳洪德,田景春.泥盆紀右江盆地演化與層序充填回應[J].地層學雜志,2005,29(1):62-70.
[13]苗順德,李秋芬.黃驊拗陷古近系層序地層格架特征及模式研究[J].中國地質,2008,35(2):256-263.
[14]陳景山,彭軍,周彥,等.基準面旋回層序與油層單元劃分關系[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07,29(2):162-165.
[15]陳洪德,田景春,劉文均,等.中國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疊統(tǒng)層序劃分與對比[J].成都理工學院學報,2002,29(4):355-379.
[16]陳洪德,侯明才,林良彪,等.不同尺度構造-層序巖相古地理研究思路與實踐[J].沉積學報,2010,28(5):894-905.
[17]陳洪德,曾允孚,李孝全.丹池晚古生代盆地的沉積和構造演化[J].沉積學報,1989,7(4):85-96.
[18]梅冥相,李仲遠.滇黔桂地區(qū)晚古生代至三疊紀層序地層序列及沉積盆地演化[J].現(xiàn)代地質,2004,18(4):555-562.
[19]蘇培東,秦啟榮,黃潤秋,等.赤水地區(qū)二疊系、三疊系構造期次探討[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0(3):33-36.
[20]時國,田景春,張翔,等.黔西南三疊系層序充填格架及對印支運動響應[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2(2):41-47.
[21]曾允孚,劉文均,陳洪德,等.華南右江復合盆地的沉積構造演化[J].地質學報,1995,69(2):1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