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個夢,走進美好的王國,銀行把貸款放出去了,客戶平安地購買了原料,生產出商品順利地銷售出去,平平安安地歸還了貸款。銀行收到了本金利息,在不斷的循環(huán)中,人們都很開心,市場十分和諧。突然間風起云涌,市場丑陋了,有的變幻了手法在騙貸款,有的經營困難收不到款項,有的無法還貸,有的不肯還貸,逃廢債開始了……大亂起來。銀行不良貸款上升,經營狀況下降、擠兌、支付困難,要追究責任。我在噩夢中驚醒,回到了一個表面祥和卻充滿風險的現(xiàn)實經營世界?!?/p>
以上這段有趣的文字摘自原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張衢先生所著的《掀起銀行的蓋頭》一書,個中或真或幻的情節(jié),蘊含著銀行經營的警世良言,身處好時代的銀行也要時刻警覺可能無處不在的壞東西——風險。
翻閱中外銀行經營的歷史,或者聆聽前輩講述種種核銷不良貸款事件,那些經營失敗的故事總是令局外人和后來者覺得如此不堪。你怎么能如此輕信上當呢?你怎么能如此吃里扒外呢?你怎么能如此見利忘義呢?你怎么能如此惟命是從呢?你怎么能如此麻木不仁呢?你怎么能如此低級愚昧呢?
然而我們這些局外人和后來者別忘了,我們至多只是“事后諸葛亮”,我們若有穿越的能耐,走進彼時彼地,我們一定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嗎?未必。
因為每種風險在降臨之前是不會自動按教科書的風險分類標簽提示經營者的,銀行經營者如果因為畏懼風險,或者可以依據種種風險管理的理論和監(jiān)管要求而拒絕現(xiàn)實經濟活動中的盈利行動的話,只能是坐以待斃了。因為市場對于銀行經營者而言,不光有風險壓力,更有生存壓力。人得先解決溫飽問題,其次才考慮安全問題。不然也不會有馬斯洛的所謂需求層次理論了:生理需求永遠橫在安全需求之前。不然我們國家也不會選擇首先解決糧食自給問題,要以不足全球十四分之一的耕地,生產全球四分之一的糧食,養(yǎng)活超過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然后再來解決諸如三聚氰氨、地溝油抑或皮革膠囊之類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們或可以欣慰地想,當我們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安全問題上的時候,我們的需求層次已經不是最底層,而是第二層了,銀行也一樣。不惟如此,生存技能的提高和抗風險技能的提高也是正相關的。大自然中,越是高智商的動物,生存警覺性也越高,在它們的世界觀中,或許根本就不承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存和安全是同等重要的。
銀行在市場經濟的叢林里,應該不是低智商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