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德光
東江流域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約占流域面積的4/5以上,集水面積2 7021km2。(廣東省境內23 521km2)東江干流長523km,積水面積超過千平方公里的一級支流9條:貝嶺水(原稱安遠水流域面積2 397 km2)浰江、新豐江、秋香江、公莊河、西枝江、石馬河、沙河、和增江;二級支流有2條:淡水河及船塘河(原稱合江)。流域內梯級開發(fā)較為嚴重,干流現(xiàn)有梯級電站5處。流域面積50km2以上的河流條數有158條。平均站點密度為1 230km2/站。除貝嶺水外,干流及支流站點布控較為均勻,水文站網密度在1 160km2/站~1 944km2/站之間。按照世界氣象組織(WMO)站網允許最稀密度(平均)300km2~2 500km2,干流及支流的站點布設合乎標準,滿足要求,處于均值中。由于現(xiàn)階段流域內的水利工程不斷的開發(fā)建設,對目前現(xiàn)有的站網布設還需進行適當調整。
流域內現(xiàn)有水文站15處、水位站9處、泥沙站3處,雨量站119處、蒸發(fā)站6處。流域內流量站密度為1 801km2/站,泥沙站密度9 007km2/站,降雨量站密度227km2/站,蒸發(fā)站密度4 504km2/站。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有關允許最稀站網密度的推薦意見,以及《水文站網規(guī)劃技術導則》,結合水資源二次評價劃分的東江流域水文分區(qū),對東江流域的各類水文站網進行站網密度分析評價。東江流域水文站網主要為丘陵區(qū)域,總流域面積27 021km2。
東江流域山區(qū)水文站15處,站網密度為1 801km2/站,遠低于世界氣象組織(WMO)山區(qū)(丘陵區(qū))站水文網允許最稀密度300~1 000 km2/站的標準。按最低標準,站網數量缺少80%,需增加近12個站方能滿足需要。
東江流域雨量站119處,站網密度為227km2/站,與世界氣象組織(WMO)山區(qū)(丘陵區(qū))雨量站網允許最稀密度的100~250km2/站的標準對比,接近最低標準。
東江流域全區(qū)泥沙站2處,站網密度為9 007km2/站,不符合并遠遠低于世界氣象組織(WMO)泥沙站網允許最稀密度90~300km2/站的標準,按最低標準,數量缺少約30倍。
東江流域蒸發(fā)站6處,站網密度為4 504km2/站,符合山區(qū)(丘陵區(qū))世界氣象組織(WMO)蒸發(fā)站網允許最稀密度的50 000km2/站的標準,SL34-92《水文站網規(guī)劃技術導則》標準為2 500~5 000km2/站目前已滿足需求。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東江流域全區(qū)各類站網密度情況,水文、泥沙站網的密度低于標準。雨量和蒸發(fā)站網經與WMO 推薦的允許最稀密度指標對照分析,全區(qū)雨量、蒸發(fā)站能夠滿足允許最稀密度的要求,目前在滿足標準的情況下近期可不作調整。各類站網密度及與標準比較情況見表。
東江流域各類站網密度(站網密度單位平方公里/站)站 網 標 準( km2/)站網密度( km2/)高于標準低于標準增設站數水文 300~1 000 1 801 √雨量 100 250 227 √泥沙 90~300 9 007 √蒸發(fā) 50 000 4 504 √
從站網密度比較表看,東江流域水文、泥沙站網的密度均不符合標準,且低于標準幅度較大。單從站網密度標準比較看,水文站網按最低標準,站網密度為1 801km2/站,站網數量缺少約80%,需增加約12個站方能滿足需要。泥沙站網密度9 007km2/站,按最低標90~300km2/站,按最低標準,數量缺少約30倍。從目前東江流域區(qū)內的情況看,由于區(qū)域內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擴大,河道內人為的過度開發(fā),水利水電工程梯級開發(fā)建設,對各支、干流的水文、泥沙站網的密度還需適當的調整和增加。另外,東江流域的泥沙測驗,三個站點均為懸移質泥沙(其中一個站點屬江西?。瑑H廣東省境內兩站均有泥沙顆粒分析項目。按目前的站網密度還不能滿足河道沖淤變化、水土保持及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需求。因此,今后泥沙站網的調整不僅是增加數量,還應逐漸增設推移質及泥沙顆粒分析的測驗項目。
區(qū)域內雨量站點密度接近最低標準100km2~250Km2/站,由于近年山區(qū)的山洪災害時常發(fā)生,按現(xiàn)時的標準難于滿足設計面雨量和點雨量的要求,需適當增設雨量站。
東江流域水文站網的發(fā)展是隨著社會與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從早年的第一處雨量站的建立,發(fā)展至今已有15處水文站。現(xiàn)在水文站網(流量站)的密度為5.5站/萬km2,雨量站網的密度(按項目計為44.0站/萬km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流量站3.8站/萬km2,雨量站16.3站/萬km2)。按照國家標準和部頒標準及廣東省的有關規(guī)定,區(qū)內各類測站每年進行著持續(xù)的測驗和資料整編,積累并刊印出版了大量寶貴的水文資料。在歷年防洪抗旱、水利規(guī)劃工程設計、水利工程運行、枯水調度、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管理保護、科學研究及相關國民經濟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也為今后水文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現(xiàn)代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水文站網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也日益頻繁,影響了水文資料的長期性、連續(xù)性和一致性。因此,為適應新形式的要求,必須做到:1.優(yōu)化水文站網發(fā)揮水文站網的整體性功能,保持水文站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2.加快站隊結合,提高巡測質量。3.加強水資源、水質、墑情、水土流失的監(jiān)測,更好的服務于社會。這將是水文行業(yè)今后一段時間重要而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