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勝
剛學(xué)開車那會兒,最怕有人坐身邊。只要有人在場,總會出點狀況。比如,別人隨意說“你怎么老軋井蓋”,于是見了井蓋就躲,不巧方向盤往右一打,就蹭了人家的車;再比如,別人說,感覺你挺忙的,剎車的時候不用老踩離合器,于是接下來好幾次情況緊急,都把車踩熄火了;還有,走了不知多少遍的路,有一次同事搭車,居然還是走錯了……其實自己一個人開車的時候,感覺也沒那么差。
剛學(xué)寫字那會兒,最怕有人看著你。獨自一個人寫,完成之后自我感覺挺好的;一旦有人站在身邊,那就完了,肯定覺得橫也不平,豎也不直,這也想抹,那也想擦,結(jié)果自然沒了往日的水平。
與單獨一個人做事相比,有他人在場,會促進或降低一個人的能力或水平,這就是“社會促進效應(yīng)”。
想想你自己,吃飯的時候,突然來了客人,一副要久留的樣子,那么這頓飯你是不是吃得渾身不自在?整理東西的時候,如果有同伴等你,你是不是會草草了事不好意思再磨磨唧唧?你手里拿著一片紙,有人同行,你是不是不好意思亂放,只好捏著到處找垃圾桶?
是的,我們總是難免被他人干擾。有些時候,他人在場會讓你發(fā)揮得更好;有些時候,你恨不得趕緊清場,他人在你旁邊反而會讓你亂了陣腳。不過,你也有需要同伴的時候,他們的存在會激發(fā)你的表現(xiàn)力。比如復(fù)習(xí)考研,如果宿舍里的人都在復(fù)習(xí),你的效率似乎也會提高起來;跑步時,加入一個伙伴,會讓你覺得過程不再枯燥;還有表演,當你想要有人欣賞時,當然是觀眾越多,越能激起你的興致……
著名心理學(xué)家羅伯特·查榮克用“動機驅(qū)動論”給出了解釋。根據(jù)這種觀點,有別人在場,會造成個體的內(nèi)驅(qū)力或動機的增加,這種內(nèi)驅(qū)力的增加有時會促進行為,有時又會干擾行為。當事情比較簡單,或者是你所擅長的,關(guān)注可能會讓你表現(xiàn)得更好;但如果一項工作對你來說是新接觸的,不擅長的,需要動很多腦筋,你更容易表現(xiàn)得手忙腳亂,反而做不好。
有不少朋友嚴重需要觀眾,人越多,表現(xiàn)欲越強,簡直是“人來瘋”。當然,也有人在相對私人的場合,更能顯示自己的個人魅力,公共場合反而讓他成了最沉默的那一個。
這個世界就像一張網(wǎng),每一個人都不能脫離別人而單獨存在。在這個充滿“別人”的世界中,你我的行為常常在被他人促進,同時,我們也常常在促進他人的行為。有的時候你并不自知,可是,“他人在場”就像樹在路邊的一個招牌,你看不到的時候也就罷了,一旦看到,多多少少會影響到你。
所以,千萬別當那個不識趣的旁觀者。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