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峰 詹三華
武警河南總隊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52
目前,腦卒中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也是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是全世界腦卒中發(fā)病率最高的國家,因此,盡早識別腦卒中,知曉其危害,積極進行預防和治療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腦CT或核磁共振(MRI)應用臨床之后,對腦血管疾病的定性、定位診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對于腦血管功能及恢復過程的變化,目前還要借助于腦電圖。為探討腦電圖在腦血管疾病中應用價值,我院對2010年3月~2010年9月經臨床確診的80例患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腦電圖進行了分析總結,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急性腦血管疾病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標準,排除有重度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男55例,女25例,平均年齡69.5歲;臨床診斷:腦梗死68例(85.00%),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9例(11.25%),腦出血 2 例(2.50%),蛛網膜下腔出血1例(1.25%)。按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1995)將所有入選病例分為輕型(0~15 分)、中型(16~30 分)、重型(31~45 分)。 見表 1。
應用上海諾成公司生產的數字化腦電圖機進行信息描記、處理。患者采用坐位或平臥位,按國際10/20系統(tǒng)法安裝頭皮盤狀電極,參考電極選用雙耳垂,進行單級、雙極兩種導聯方式常規(guī)腦電圖描記,清晰穩(wěn)定記錄30 min以上,部分進行過度換氣、睜閉眼實驗。在發(fā)病后3 d內進行首次描記,在治療2周后部分進行復查。
表1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例)
按照劉曉燕編著的《臨床腦電圖學》[1]。
所有患者入院3 d內首次腦電圖檢查結果。見表2。
表2 入院3 d內首次腦電圖檢查結果(例)
對32例異常腦電圖患者治療2周后進行復查,正常9例,好轉18例,無變化3例,惡化2例。腦電圖的恢復多早于臨床癥狀與體征。
由于腦電圖反映的是“活”的腦組織功能狀態(tài),自問世以來,對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CT沒有應用于臨床以前。隨著CT等影像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除了其對癲癇等疾病具有權威性診斷外,腦電圖在神經科醫(yī)生心目中的地位逐漸被淡化下來。然而腦CT/MRI等影像學檢查反映的僅是腦在形態(tài)學方面的改變,故對腦梗死、腦出血的診斷有很強的優(yōu)勢。但對未發(fā)生形態(tài)改變的腦功能發(fā)生變化的疾病,如TIA、24 h以內的急性腦梗死等,影像學檢查往往無法奏效。
急性腦血管疾病由于發(fā)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高,進展迅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通過對本組80例患者發(fā)病后首次檢查腦電圖輕中度以上異常58例(72.5%)研究發(fā)現,可能與受影響的區(qū)域缺血、半暗帶、神經功能未聯系及水腫有關。
急性腦梗死超早期是溶栓治療的最佳時間窗,此時CT/MRI的敏感性較差,缺血使腦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抑制或破壞,皮層功能障礙,可出現腦電活動的異常。功能障礙的改變常在疾病的早期或結構改變前出現,腦電圖可在形態(tài)學發(fā)生改變以前盡早發(fā)現,同時又彌補了影像檢查純反應形態(tài)改變,而無功能改變的不足。通對68例急性腦梗死的異常率(73.5%)可以看出,腦血管疾病急性期已出現功能障礙。故神經系統(tǒng)檢查和影像與腦電圖結合可以早期進行診斷[2-3]。
腦電圖不僅在急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方面顯示了重要意義,而且對病情的判斷及預后仍具有重要價值。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是高顱壓的主要表現,和腦電圖改變有密切關系,此三種癥狀對腦電圖改變的影響相似,但嘔吐、視乳頭水腫比頭痛影響更明顯,主要表現為腦電圖彌漫性改變和彌漫性加局灶性改變增多,而且異常程度較重。意識障礙明顯影響腦電圖改變,意識障礙越重,腦電圖改變主要表現彌漫性高幅波,慢波增多。偏癱和腦電圖改變有一定關系,大部分腦電圖改變和偏癱程度是一致的,尤以腦出血表現明顯,但也有部分病例不一致,主要以腦梗死出現較多。腦電圖復查好轉,預后一般較佳,而腦電圖異常,臨床癥狀好轉,說明受損部位功能較少。2周后描記32例異常腦電圖。通過與臨床癥狀相比較,腦電活動的改變早于形態(tài)學的改變,而恢復又遲于形態(tài)學,說明它更接近于損傷后代謝的恢復過程。
腦電圖作為一種檢查手段,對腦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病情預后等方面顯示了重要價值,然而對于病灶的確切定位以及腦血管疾病性質的診斷效果并不理想,與腦CT/MRI相結合可以互相彌補,提高臨床診治率[2]。
[1]劉曉燕.·臨床腦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14-215.
[2]孔峰.腦電地形圖、腦電圖、CT在腦梗塞診斷中的對比研究[J].實用內科雜志,1992,(12):656.
[3]張華,孫塑倫,高穎.腦電技術及腦電信號處理與急性腦血管病[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7):3341-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