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華
唐詩代表了唐代的文學潮流。說它能“代表”,自然會有一些特征、或者說一些標志,比方說詩人的數量多,詩歌作品多,詩歌風格流派多,內容豐富,詩歌藝術精湛等等。我們先看一首詩: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詩,題日叫《贈蕭瑀》。蕭瑀,本是南朝梁政權的后裔,曾經在隋朝及唐高祖李淵手下做官。當李世民與幾個兄弟爭奪政權玄武門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蕭瑀堅定地站在了李世民一邊,可以說,他跟李世民的關系是經歷了血與火的淬煉,是共患過難、經得起考驗的。當李世民得天下后,蕭瑀也自然受到信任,成為重臣。
蕭瑀之所以深受李世民喜愛,更深一層的原因是因為他為人耿介,為官清正。李世民曾評價蕭瑀說:“此人不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稷臣也”(《舊唐書·蕭瑀傳》),意思是說,蕭瑀這個人,你打他、殺他,他都不怕,依然會堅持原則,這樣的人才真正是國家的棟梁,蕭瑀被唐太宗找畫師畫了像,刻在凌煙閣上。這個凌煙閣,在我們今天是個什么概念呢,大概相當于名人蠟像館一類的,是國家功臣榜說是很高的榮譽了。
后來,蕭瑀的官一直做到太子太保,并被封為宋國公,唐太宗送了一首詩給他,就是我們上面說的那首“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疾草”比較容易理解:只有在大風當中,才知道哪一種草是吹不斷、吹不彎的?!鞍迨幾R誠臣”中的“板蕩”是什么意思呢?“板蕩”不在蕩,“板”和“蕩”是《詩經》里面兩首詩的名字,一篇叫《板》,一篇叫《蕩》,因為《詩經》的這些詩,是在社會動亂時期寫的,后世就把“板蕩”作為社會動亂一個代名詞,如,“中原板蕩,夷狄交侵”(岳飛語)。這里是說,板蕩之中,才能知道誰是真正的忠臣。講“勇夫安識義”,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頭腦,沒有一點原則,不知道堅持真理,他不過是一介勇夫,而一介勇夫是不知道大義的?!皯讶省保粋€智者,一定懷著仁愛之心、仁義之心。
這首詩最有名的兩句就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講的是大臣對國家是否忠誠。這個忠誠,在和平時期大家都說我忠于祖國,但是真正于祖國、是否忠于這個政權,在社會動亂時才看得出來,大風大浪中,最能顯示一個人的勁節(jié)。對國家是這樣的,對朋友呢?對一個企業(yè)對一個團隊呢?也是這樣的,平時大家都是哥們兒,喝酒吃肉,稱兄道弟,全是酒肉朋友。只有災難來臨時,或者當你陷入困頓時,才知道誰平時說的話是發(fā)自肺腑的,誰是真正能和你共患難的?;蛘哒f你在很順利的時候,你可能朋友很多,當你不順利的時候,當你遇到挫折,那時候還有朋友,才是真朋友。
講這首詩,主要是告訴大家,唐太宗李世民是能寫詩的。其實,豈止是李世民能寫,唐代的皇帝,差不多都是詩人,差不多每個人都有詩歌留下來,我們再看一首詩:
明朝幸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吹。
這首詩的題目叫《臘日宣詔幸上苑》。臘日,指臘月初八,農歷的臘月初八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那時正是遍地銀裝素裹、百花凋謝之時,沒有花開,但是這個人她非要去看花?!懊鞒疑显贰?,明天早上我要到上苑去看花。上苑。指上林苑,皇家花園。“火急報春知”,火,十萬火急,告訴春之神(主管百花的神)。告訴他什么呢?“花須連夜發(fā)”,百花一定要今天晚上連夜開放?!澳龝燥L吹”,不要等早上曉風吹來,它們才姍姍來遲。
大家可能會疑惑,敢這樣寫、能寫出這樣霸氣的詩歌的,是何許人也?原來是曾經被貶到長安感業(yè)寺削發(fā)為尼的武媚娘武則天。武則天先做尼姑,后來當了女皇。這樣的女人也能寫詩,而且這個詩活脫脫一副女皇的口氣。“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吹?!币粋€“須”字體現(xiàn)出了不可商量,不能改變、一定要照辦的口氣。百花必須為我而開,而且要準時開,快開,挨到明天早上都不行!讀此詩可以感受作者那不可一世的氣派的威儀,女強人的潑辣,當然也有人類駕馭自然的氣魄。真可謂“非此人不能為此詩”!
而且據說百花真的連夜都開了,只有一種花抗旨不開,什么花呢?牡丹花。據說由于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一氣之下,把它貶到洛陽去了,所以大家賞牡丹都到洛陽去。除了貶謫之外,還下令把它燒掉,燒成焦骨,只剩下個枝干,所以牡丹花中有一個名貴品種叫焦骨牡丹。
武則天人美詩也美,大家讀了上面這首詩,不要以為她就是一個女強人,就只會寫一些頤指氣使的、盛氣凌人的詩歌。實際上,她畢竟也是個女人,她的詩要溫柔起來,要婉轉起來,也是很耐人尋味、很讓人感動的。大家看看武則天寫的一首詩《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首詩寫的是男女相思愛戀。說我的丈夫離家了,去求官,去求學,我在家里很想念他。特別是春天,“看朱成碧思紛紛”,紅花少了,綠葉看朱成碧,正是懷人的春歸時候,我思緒萬千想念他。想得怎么樣呢?“憔悴支離為憶君”,我想念他,想得人兒憔悴了,想得神情恍忽。第三句一轉,“不信比來長下淚”,“比來”,就是從分別以來。假如你不相信的話,自從我們離別以來,我想你想到每一天都在流淚。經典的是最后一句:“開箱驗取石榴裙。”詩人說,親愛的,如果你覺得奴家矯情,覺得我想你還不是那么厲害的話,等你回來那一天,衣服的箱子打開,讓你看看,那條石榴裙上、這只衣袖上、這方手絹上,到處都是斑斑淚痕,那都是我想念你的證據,都是我流的眼淚證據!
這首詩寫春愁,說相思,細致婉麗,活顯媚娘嬌態(tài)?!伴_箱驗取石榴裙”一語,寫出點點淚痕皆為相思淚,構思奇特,感情真摯,足見武則天這樣的女強人能寫詩,一些“深宮盡日閑”的后宮佳麗們怎么樣呢?下面講一位極有才情、可以說是才色兼?zhèn)涞暮箦脑姟_@個妃子是五代時候的人。本姓徐,人稱徐氏、花蕊夫人,是后蜀國主孟昶的貴妃,青城(今四川灌縣)人氏,是當時著名的女詩人。
北宋滅后蜀時,后蜀君臣毫無抵抗,獻城就降。花蕊夫人身為一介弱女子,自然無力回天,也被擄入宋朝,因貌美而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寵幸。趙匡胤同她談及后蜀滅亡的原因,稱世人皆言后蜀之所以敗亡,是孟昶寵幸花蕊夫人而荒疏國事所致,問徐氏作何感想,徐氏便寫下了這首詩,《述國亡》: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宋太祖是將花蕊夫人當作“戰(zhàn)利品”而輕看的,徐氏于他,只不過是一個玩物、一個花瓶而已,所以他拿民間的說法來調侃徐氏,可能也有不能因為耽于女色而誤國的意思。然而出乎趙匡胤意料的是,花蕊夫人并不是一個頭發(fā)長見識短的女人,她的這首詩,后來成為對“女說”的最經典的批判。
作為蜀國人,花蕊夫人對后蜀亡國深懷痛惜,對孟昶君臣荒淫誤國極為憤恨,而對世人將亡國的原因歸于“女禍”,讓她來背這個黑鍋則尤為她高聲抗議:“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君王不戰(zhàn)而降,這本是那幫昏庸、腐敗無能的男人們所干的事,妾作為一名女子,住在深宮,不與國事,哪里知道他們的決策過程?再向前推一步,即使知道,我一個弱女子又怎奈何得了他們?尤其令花蕊夫人不能容忍的是歷來亡國之后,人們都把責任推到女人頭上,往女人身上潑臟水。所以,花蕊夫人悲憤地反詰道:“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北彼诬婈牴ゴ蚝笫裰畷r,不過幾萬人馬,而以逸待勞的蜀軍人數多達14萬,且兼有蜀地易守難攻之天險。可正是這14萬人眾。在宋軍兵之時,卻一齊丟槍棄甲,拱手獻城而降,14萬人中竟無一個稱得上是真正能挽狂瀾于即倒的好“男兒”!
花蕊夫人的悲憤是在情理之中的。在那個男人主宰一切的封建時代,女人很容易就成了失敗的男人們的替罪羔羊,以至于中國古代有一個在腦子里根深蒂固的謬論,即“女人是禍水”,或者說“女人誤國”論。這一類的主題很多詩人都寫過,也批判過,比如說唐代一位叫羅隱的有真知灼見的詩人,他的一首詩《西施》,便與花蕊夫人的《述國亡》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家知道,西施被越王勾踐獻給了吳王夫差。歷史記載,她是一位為了“國家利益”而勇于獻身的“巾幗英雄”,她是去“迷惑”吳王導致吳王腐敗的。最后吳國滅亡了,吳國人把氣都撒到西施身上來,抱怨責任就在禍水西施身上。而羅隱卻不這么看,他的觀點是:
家國興旺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一個家庭、一個國家的興盛與滅亡,自有它內在的規(guī)律,是由許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吳國人為什么要抱怨西施呢?如果說西施導致了吳國亡國說法成立的話,那么越國呢?他們不是把“禍水”西施潑給別人了么,他們自己最后為什么也被楚國滅亡了呢?他們的滅亡又該怪誰呢?
同樣還是反詰結尾,同樣是非常有力的批判。羅隱批判女人禍國論的詩。還有另外一首,同樣精彩。這首詩叫《帝幸蜀》,寫的是晚唐僖宗時起義,打到長安城時,唐僖宗棄城逃入四川。
歷史往往總有很多巧合,在盛唐時期。唐玄宗就曾做過這么一件事,當時叛軍安祿山已經打到臨潼,馬上就要兵臨長安城。唐朝的文武百官簇上倉皇棄城而逃,結果在馬嵬坡這個地方,原本是用宋保衛(wèi)皇上的軍士們嘩變了,大家都不愿意走。說因為有楊國忠禍國殃民。要求把他殺了。楊國忠是當時皇上最寵幸的貴妃楊玉環(huán)的哥哥,玄宗迫于壓力,把他處死。但軍士們還不依不饒,要把楊國忠的妹妹也殺掉,因擔心,如果楊貴妃留在皇上身邊的話,一旦以后吹點枕邊風,這些當年殺她哥哥的人就不會有好下場。玄宗無奈,賜白綾讓楊玉環(huán)自盡。美人就此香銷玉殞,成了戰(zhàn)爭的犧牲品,成了男人間政治斗爭的犧牲品。這本是一個很委屈、很可憐、很悲情的故事,結果天下人卻說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發(fā)生,就是因為唐玄宗寵幸楊玉環(huán)。
如果真如世人所說,楊玉環(huán)應該為“安史之亂”擔責,那么,現(xiàn)在唐僖宗也逃到四川,而且從四川又經馬嵬坡回長安了,唐僖宗身邊可沒有什么“楊貴妃”的,他為何會有這么一個下場呢?所以羅隱在詩中寫道:
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
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
馬嵬坡的山色依然那樣青翠欲滴,又看到皇帝的鑾駕從四川歸來,九泉之下的阿蠻(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名)這回可有話說了:當年你們逼我賜死說是愛妃誤國,那現(xiàn)在這個唐僖宗,他沒有楊玉環(huán),怎么也往四川逃啊?詩中直呼玄宗的小名阿蠻,用他的口氣,來批評女人禍國論。
再回到花蕊夫人的《述國亡》。如果說羅隱的詩,還只是一位有真知灼見的詩人對“女人禍國論”的批判,那么,作為當事人,作為女人,花徐氏的“現(xiàn)身說法”則更具說服力,也更有力量,尤為感人!
花蕊夫人的詩表明她還真比自己的丈夫強。后蜀蜀主孟昶被俘之后,僅僅7天就病死了,說到孟昶的死又必須說一說另外一位剛烈女人,就是孟親李太后、花蕊夫人的婆婆。
據史料記載,孟昶死后,其母李氏(當初亦在被俘之列)“以酒酹地祝曰:‘汝不能死社稷。茍生以取羞。吾所以忍死者,以汝在也。吾今何用因不食而卒?!?《新五代史·后蜀世家》)
這可是有史可據的悲愴故事:孟昶死了,他的母親不但不哭,反而將酒灑在地上,悲憤地對兒子的亡靈說:“你不能為國家而死,反而茍且偷降宋朝,自取羞辱,我為你感到羞恥!我之所以沒有殉國,是因為你還活著,我割舍不下母子情?,F(xiàn)在你死了,我還活著干什么!”于是這位老人絕食而死……
一位老婦人,一位有氣節(jié)的剛烈女子,同時她又是一位母親,所以,當兒子在國破之時未英勇赴死,她為之感到羞愧。但兒子沒死,她因為牽掛不能先死。兒子既死,自己生而何益?乃絕食而亡,李太后實勝14萬解甲男兒多矣。
以上所言花蕊夫人《述國亡》,亦為后妃之詩。帝王后妃能為詩,布衣百姓呢?在唐朝那樣一個詩的時代,也能!下面一首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詩,就是一個叫張打油的村夫所寫。他可能是一個工匠,與他齊名的還有胡釘鉸,胡釘鉸可能是釘馬掌的人。他們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勞動人民。
張打油有一次遇到天降大雪,他詩興大發(fā),學著文人騷客口占一絕:
江上一籠統(tǒng),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張打油當時順口這么一念,可能沒有想到,這一首順口溜,一千多年后還能被人們記住。這首詩的主要特點是很形象:平時,江水是白的,江是綠的、黃的、灰的,總之可能各種顏色都有。但是下雪以后呢,“江上一籠統(tǒng)”,江水是白的,江岸也是白的,一籠統(tǒng)都是白的。
大地只有一個地方是黑窟窿——井口,老百姓打水的水井,井口特別小,看起來里面黑咕隆咚的,很深,存不住雪。接下來是兩個特寫鏡頭:“身上白”。咱們家的黃狗回來了,黃狗因為披上一層白雪,變成白狗了;“白狗身上腫”,白狗身上因為加了層雪,好像腫了一樣。詩俗幽默,又風趣形象,描述場景亦為今人生活中所常見。想見之中,會令人忍俊不禁。
就是因為張打油,后世一些人才把順口溜等通俗的詩歌稱為“打油詩”。讀了這首詩我們就知道,其實打油詩也不是那么容易寫的,打油詩的鼻祖張打油,他寫的詩就很雅(被收入《全唐詩》)。
農婦也有會寫詩的。唐朝一個叫葛鴉兒的女子,她寫了一首《懷良人》:
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
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底不歸?
“蓬鬢荊釵世所稀”,荊釵,這個荊是荊條,就是用樹枝做的發(fā)釵(簪子)。女人都是愛美的,而農婦用這種東西挽頭發(fā),可見她貧困。“布裙時衣”,穿著布裙這樣的粗布衣服。而且還是出嫁時候置辦的,窮!第三句說“胡麻好種無人種”,現(xiàn)在正是種胡麻(有說是芝麻)的時候,種子雖好但卻沒有人來播撒?!罢菤w時底不歸”,正是你該回來耕田的時候了,為什么沒有回來呢?
身著“荊釵”、“布裙”,且久未更新(“猶是嫁時衣”),足見農婦之貧寒;蓬鬢垢面,亦見其勞苦。自己的良人(丈夫)或者出去做生意了,官家服徭役、打仗去了,算算日子,早該歸來,卻為什么還沒回來呢?她一個弱女子在家里,貧窮、困頓、失望、無奈,十足一個無助。此詩讀來令人心酸!
村夫詠雞犬,農婦嘆農時,此為“村夫農婦能為詩”。當然,詩人的主體還是文人士大夫們,有一句話說得好,最雅不過文人詩。下面談一下“文人學士”儲光羲的《釣魚灣》之雅: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
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一個小伙子在釣魚灣垂釣,他釣魚是名,實是等待自己的意中人。不是嗎?“垂釣綠灣春”,“春”字便透露了愛情的而愛情的背景又是如此美妙:釣魚灣中,水清見底?!疤肚逡伤疁\”,是一個美麗的錯覺(本來潭水很深,但因清澈見底,反而覺其淺)的荷葉已經長出肥厚的綠葉,荷葉顫動,方知是水中魚兒游戲?!昂蓜又~散”使人想起漢樂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痹娭械聂~兒與蓮荷的相依相戲,正是愛情的象征啊。
釣魚灣的岸邊,杏花花瓣飄飄灑灑,紛紛揚揚,正是“春深杏花亂”的時節(jié)。杏花兒飄落在小伙子的頭上、肩上,他一任它去。他期待著,從傍晚,“日暮待情人”。“情人”是否赴約?詩人沒有寫明,大概是爽約了。但這位垂釣者卻依然那么執(zhí)著:“維舟綠楊岸?!彼褲O岸邊,他將繼續(xù)等待……
這首詩的主題,我們說它是寫愛情的,那么到底是不是呢?不知道。如前所述,你要說它是,作者在九泉之下可能不同意,說是你強加于他;你說沒有,他可能又說你膚淺,沒有讀懂他的詩。不管如何,我們姑且當做寫景的詩來欣賞,當做愛情詩來玩味。詩中描述了一幅釣魚的圖畫:釣魚灣,綠色的灣;釣魚灣,杏花灣;釣魚灣,蓮荷灣;釣魚灣,游魚灣;釣魚灣,淺水灣;釣魚灣,綠楊灣。啊,釣魚灣,春的灣;釣魚灣,愛的灣!文人詩雅到這種地步,令人拍案叫絕。
在一個詩的時代。文盲武夫也會受到熏染,也能寫詩。下面看看唐代一位戍邊的將軍高崇文寫的《雪詩》。高將軍粗豪勇猛,打仗很厲害,但水平不高,大概是一位“類文盲”。有一年邊疆下了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他手下的文人幕僚們紛紛詩興大發(fā)。寫詩抒懷。大家相互拿出來品評,有人揶揄將軍,讓將軍也來寫一首,沒想到這位魯莽將軍一點兒都不含糊,胸脯一拍:“沒有關系,老夫也來一首!”于是以手口占一絕:
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號將軍。
那個口兒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紛紛。
第一句“崇文崇武不崇文”,什么意思呢?第一個“崇文”是指他的名字,我高崇文名字叫崇文,但是實際上呢,是“崇武”而“不崇文”。這人文盲一個,只喜歡舞槍弄棒的。“提戈出塞號將軍”:我雖然不能文,但拿著長戈來到邊疆塞外,保衛(wèi)家國,咱是響當當的將軍!很自豪?,F(xiàn)在下雪了,“那個口兒射雁落”,“口兒”,是當時的地方俗語,“家伙”的意思,這是對人的一種蔑稱,一種戲稱。詩意是哪個家伙呀,你把天上的大雁給我射下來了,害得滿天飛雁毛,不正是“白毛空里雪紛紛”嗎?
這里沒有風雅文人“雨雪霏霏”的詠嘆,也沒有字斟句酌的優(yōu)美修辭,語言的粗淺卻不失形象、幽默,依然可以見出軍人的坦率和自豪。文人學士儲光羲“垂釣綠灣春”的優(yōu)雅,高崇文“白雪如雁毛”的比喻,說明唐朝文人、武夫都有人能寫詩。
很多文人雅士,從小就開始寫詩,一直到耄耋之年,依然筆耕不輟。有一位著名的詩人叫賀知章,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很奇特的人。在我國文人往往都是不得志的,又往往是不幸的,一生中能順風順水、衣食無憂且能得到善終的極少。賀知章就是這么一位傳奇人物,他20進士,然后做官,一直做到85歲,自己辭職,告老還鄉(xiāng)。他跟皇上說,老臣要回家鄉(xiāng)去養(yǎng)老了,要退休了,皇上帶領眾大臣,一直送出,這是很高的禮遇了。
古語云,人生七十古來稀。賀知章已經85歲了,能活到這么大歲數,還能回到故鄉(xiāng)“葉落歸根”,他很高興,心情一好,一切皆可入詩,大家看看他的《回鄉(xiāng)偶書二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詩人年輕時離開家鄉(xiāng),外出求官,85歲退休回到故里,家鄉(xiāng)的人事、景物令他既熟悉又陌生。幾十年風雨漂泊,游子的鄉(xiāng)音沒有一絲改變,因為這是永遠抹不去的家鄉(xiāng)的烙印。但鬢發(fā)卻已稀疏脫落,記載著歲月的痕跡。此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更有甚者,年輕人認不出遠行歸來的游子了,一句“笑問客從何處來”,令人頓添陌生感。然而,讓游子稍覺安慰的是,盡管歸來物是人非,親朋故舊消磨過半,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家鄉(xiāng)的湖水,風景如畫,春風吹拂,波光粼粼,這情景與少小離家時一模一樣。在游子的家鄉(xiāng)的湖光山色永遠也忘記不了。而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也永遠不會拋棄游子,她曾微笑著送他遠游,如今又微笑著迎接他歸來——不變的是慈母般偉大的情懷!
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已經過去一千多年,但它卻道出天下游子的共同感受。當今的朋友,你也可能離鄉(xiāng)背井。在外地經商打工、當兵教書、為官為宦,當你回到故鄉(xiāng)時,這首詩一定會引起你的共鳴和感嘆。
除了耄耋老人。那個時代還出現(xiàn)過很多會寫詩的垂髫少年,被稱為神童。請看下面這首詩: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大家都知道這首詩是駱賓王寫的,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駱賓王當時多大,7歲。大白鵝在水中游泳,這樣的場景我們經常能見到,可唐朝時一個小男孩,看到這樣的一幕,卻搖頭晃腦地吟出了這樣一首充滿生活情趣、連牙牙學語的幼兒都會張口背誦的小詩。
讀駱賓王的這首詩,我們眼前會浮現(xiàn)出這樣一幅景象:一群大白鵝,彎曲著優(yōu)美的長脖子,對著藍天大聲歌唱。它們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池塘中,鮮紅的腳掌撥開清泠泠的水波,宛如一幅美麗的圖畫。鵝是常見的家禽,可詩人卻從它們身上發(fā)現(xiàn)了這樣明快活潑、令人賞心悅目的美,可見,只要熱愛生活,就能時時發(fā)現(xiàn)美,處處找到詩意。
駱賓王7歲能寫詩,而且他后來成名了,成了初唐四杰之一,所以他這首詩流傳下來了。其實在唐朝,還有很多小孩都能寫,不但男孩,女孩也能寫,有一個7歲的女孩,詩寫得不亞于駱賓王,但由于古代重男輕女,沒有留下她的名字,所以《全唐詩》里只稱她為“7歲女子”。這個7歲當時的南海人,據說武則天很欣賞這個女神童,專門召見她。當時是由她哥哥送他到洛陽去的,后來哥哥要走,武則天就說,你寫首詩送你哥哥吧,小女孩應聲成就此篇《別兄》:
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飛。
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
“別路云初起”,在分別的時刻,天邊的云涌起來了,那么壓抑,那么讓人傷心。“離亭葉正飛”,離別的時候樹葉飄墜,這句主要寫自己的“所嗟人異雁”,我感嘆大雁都知道成群結隊地歸去,我呢?“不作一行歸”,卻不能跟哥哥一起回去。哥哥走也孤單,我留也孤單,寫出了兄妹的分別情境,很美很生動。而且,客觀地說,此詩比駱賓王那首《詠鵝》要老成多了。同是7歲的孩子,即使在古代,“誰說女子不如男”呢?
總之,上至帝王后妃,下至村夫農婦,雅至文人學士,俗至文盲武夫,長至耄耋老人,小至垂髫少年,人人能寫,個個會吟,更不用說產生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以及王維、孟浩然、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杜牧這樣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燦若繁星、“光焰萬丈長”的群體。整個唐代,從高祖李淵至昭宗李嘩(618—907)。將近300年,即使將五代十國算在一起(907—960),也不足400年,流傳至今有的詩人竟有2200多位,這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比擬的。所以,唐代真正稱得上是“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