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央視“感動中國”落幕了。十年評選,一百多位楷模,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大愛”真諦。他們的事跡,足以讓國人為之動容,亦為今天的我們樹立了榜樣。而今年,有一位名叫白芳禮的老人尤其值得一提。
這位老人過世多年,他曾先后兩次入圍“感動中國”候選人名單卻又兩次落選。然而在今年“感動中國”的頒獎晚會上,給予他及“白芳禮們”的特別致敬,總算給了人們一個交待。這份遲到的哀榮于老人家已經(jīng)沒了意義。他的樸素在于“有我白爺爺一天在蹬三輪,就有你們娃兒上學念書和吃飯的錢”。這是老人生前對素昧平生的孩子們說的話。老人用他的義行和善舉,以他八十高齡和瘦弱身軀蹬三輪攢下的錢來捐助貧困學生,有人做過統(tǒng)計,老人家在晚年的十多年里,無償向教育事業(yè)捐助了三十五萬元,前后資助了數(shù)百名貧困大學生和數(shù)十名經(jīng)濟困難的中小學生上學。
記得當年《落淚是金》這部報告文學面世之后,其中《馱在車轱轆上的豐碑》一章,曾讓無數(shù)讀者唏噓。人們記住了白芳禮老人的名字,關(guān)心和資助貧困學生一時間成為整個社會關(guān)注和熱議的話題。作家何建明在很多場合談過寫《落淚是金》的創(chuàng)作體會,他不止一次說:“貧困大學生的求學經(jīng)歷讓人落淚,他們與命運不屈抗爭的精神讓人落淚,而社會上那么多好心人無私援助他們的動人事跡,同樣叫人落淚不止?!?/p>
可就是這位熱心公益、讓人感動不已的“雷鋒老人”,卻在“感動中國”的評委們眼前一次次滑過了。似乎惟有做出經(jīng)天緯地大事業(yè)的人,才更有資格感動中國。由此就難免讓人猜測:蹬三輪的老人是否太卑微了?他出現(xiàn)在今天是否不合時宜?抑或老人的做法讓有些人或部門感到了臉上無光和受到了莫大諷刺?或許還會有人覺得老人的所作所為丑化了政府的形象,甚至給中國的教育抹了黑?總而言之,一個耄耋的三輪車夫給社會帶來了震動,而震動之余又讓很多人感到了不舒服乃至芒刺在背。當然這僅僅是猜想,或許其中還有評委們不足道的其他考慮。但有一點,也是人們議論最多的,就是白芳禮老人感動了中國,卻似乎一直未能感動央視。如今,老人已經(jīng)過世七年了,他的感人事跡確乎一直在我們的社會中發(fā)酵,時間愈久人們愈覺得老人于平凡中的偉大?;蛟S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終于看到了“感動中國”給予老人的那份遲來的“致敬”。
多少年來,盡管我們在竭力擺脫以往的思維定式,但還是不能徹底摒棄根深蒂固的用“偉大”來衡量感動的弊端。特別像白芳禮老人這樣的底層民眾,他們沒有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將心比心,用樸素的行動來踐行曾經(jīng)許下的承諾,在精英強勢的社會氛圍下,其話語權(quán)和影響力的微弱也就可想而知。好在近年來,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已愈發(fā)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guān)注,愈來愈多的老百姓加入到捐資助學的隊伍中來。
最后還想再說,慈善事業(yè)固然是全民的事,每個人都應(yīng)盡自己的所能,但還是不希望看到像白芳禮老人那種苦行僧似的善行。教育茲事體大,首先是國家的事??堪追级Y這類老人省吃儉用,乃至以“折壽”方式來為教育奉獻綿薄之力,這不僅有違我們長久以來形成的尊老傳統(tǒng),且對我們在經(jīng)濟上不斷發(fā)展,教育上的投入?yún)s遠遠不足的規(guī)定也是巨大的嘲諷。
在今天,每個老人晚年的生活都應(yīng)該更幸福。
【“雜文專版擷英”欄目作品選自2012年3月12日、3月29日《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