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西蘭有史以來死亡人數(shù)最多的自然災害之一;政府首次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tài);2011年2月22日,“可能是新西蘭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新西蘭第三大城市基督城,因為草木蔥郁、鮮花盛開,素有“花園之城”的美譽。又由于它的建筑、公園、城市文化都充滿了英國風情,被稱為“英國以外最像英國的城市”。
然而,2011年2月22日,一場里氏6.3級的地震將這座美麗的城市變得滿目瘡痍。181人死亡,大批建筑倒塌,尤其是市中心歷史悠久的精美建筑倒塌。這是新西蘭有史以來死亡人數(shù)最多的自然災害之一;政府首次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tài);2011年2月22日,“可能是新西蘭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六層的坎特伯里電視臺大樓在這次地震中徹底倒塌,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它里面有電視臺和診所,還有一家著名的英語語言學校,來自各國的數(shù)十名留學生被埋在廢墟中,其中就包括北京和睦家醫(yī)院派去的幾名護士。
我的朋友、和睦家醫(yī)院的兒科大夫斯蒂文·亞歷山大被緊急派到基督城參加救援與聯(lián)絡(luò),忙得沒日沒夜,很多天后才擠出點時間給家人寫封電子信報平安。他的妻子葉塞尼亞在給我的信中說:“我現(xiàn)在很擔心斯蒂文的安全和健康,又不敢給他寫信,怕打擾他工作!上帝保佑他!”
所幸,這場大震后的余震沒有造成新的傷亡,斯蒂文平安無事。后來,他轉(zhuǎn)到基督城的一所醫(yī)院工作,妻子和三個兒子不久也到那里定居。去年12月底,我去新西蘭看望亞歷山大夫婦,也去看了看災后將近一年的基督城。
去年6月13日,又一場大震來襲,讓基督城人又經(jīng)歷了一次恐慌。地震發(fā)生的那一刻,葉塞尼亞正在騎自行車健身。突然間,“馬路就像被人拎起一頭劇烈抖動的長地毯,我絕對想不到硬邦邦的柏油路竟然能夠扭成那個樣子”。她的車把也hold不住了,車像醉漢一樣在路上東沖西撞,幾下就把她從上面扔了下來。這時,兩邊的房子里沖出一大堆人,大人叫,孩子哭。6月的新西蘭,正值隆冬,不少孩子衣著單薄,凍得發(fā)抖。葉塞尼亞脫下外套給一個小孩披上,就一口氣沖到附近那家室內(nèi)游泳池里,那里有她的三個兒子。游泳池里更是一片狼藉。池子被震裂了,水四處流淌,開裂的房頂上有不少電線垂下來,孩子們隨時都有觸電的危險。
好在,沒有人在這次地震中遇難!
去年12月23日,基督城又遭遇一次強震,雖然沒有多少人員與財產(chǎn)損失,但恰逢圣誕節(jié)前夕,而且是在人們以為余震漸小漸遠的時候,還是給大家的心理蒙上了一層陰影。
我在基督城時,看不出人們有什么恐慌。生活在繼續(xù),上班,上學;沖浪,野營……新西蘭地震頻發(fā),其實基督城的余震一直沒有遠去,只是太多已經(jīng)無人顧及。每天幾次甚至十幾次的小震,已經(jīng)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白天桌椅晃時,大家相互一望,聳聳肩努努嘴而已;夜里床在搖動,被搖醒了接著睡;早上起來,高腳杯震碎了,扔掉就行;說起“艾倫家的房子被震裂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之類,大家也是一笑了之……
只是,游人無法再按著旅游手冊上說的去游覽市區(qū)那些最著名最漂亮的建筑,它們在地震中受損最嚴重,基本都被高高的鐵絲網(wǎng)攔住。例如作為地標、曾經(jīng)挺過三次地震的基督城大教堂,不幸在這次大震中轟然倒塌。但這個區(qū)域也因此成了特殊的旅游景點,吸引著來自各國各地的人們,有些鐵絲網(wǎng)上還被插上一束鮮花,作為對遇難者的哀悼。一棵大樹下,有一個造型簡單的碑,上面的字卻讓人不能不駐足:
“紀念那些于2011年2月22日地震中在城市廣場失去生命的人?!弊咴诼飞?,時時會看到破損的路基,被橘紅色的隔離樁圍著,穿著同樣顏色制服的施工人員在里面忙碌著。有些房子上,遠遠就能看到清晰的裂痕。在超市買東西時,收銀員會關(guān)心地問我:“這里總地震,怕嗎?”……
遷出去的人多了,搬進來的人少了;豎著“出售”牌子的房子多了,來這里留學的外國人少了;從前木房子比磚房子便宜,現(xiàn)在差不多了,因為木房子更抗震,即使倒了危害也小些;一些不得不留在磚房子里的人,用粗木柱在墻內(nèi)側(cè)搭起網(wǎng)格,然后在網(wǎng)格間填上結(jié)實厚密石棉一樣的東西,最后用木板封上,這樣磚墻即使倒下,也會被撐住。有一天深夜,臨睡時,我端著一大杯沒喝完的水發(fā)愁:放在桌上吧,萬一被震倒,潑出來的水會弄壞我寶貴的筆記本電腦;放在地上吧,萬一震得太厲害我想跑出去,會不會一腳踢翻?放在墻角吧,萬一震倒了會把那堆書弄濕……
基督城的余震仍舊頻繁,尤其是元旦之夜,一晚上晃了十幾回,把我搖得不知道哪次是在夢中哪次是真的。但是,之后,我感覺晃動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小,希望地震漸漸真的遠離美麗的基督城,讓這座花園之城恢復昔日的美貌,讓生活于此的人們能有一個安心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