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璐
一直以來,我們都推崇西方所說“橄欖球”結構的社會。認為一個社會只要擁有大量中產和白領,便會帶來無限生機。中產如果只是經濟和專業(yè)知識的屬性,而缺少道德文化上的屬性,這個“橄欖球”勢必沒有韌性,脆弱不堪。
——國學大師馮學成
2011年3月12日,廣州增城市新塘鎮(zhèn)瓜嶺村。這個有著500多年歷史,至今保留著青磚古祠堂和私塾舊址的小村落,這天熱鬧非凡。村民、市民、廣州的、新塘的、鳳凰城的,幾百人聚集而來,只為觀摩一個現(xiàn)代書院——南華書院的啟學大禮。
修葺一新的小院,耗費40多萬改造的三層樓村小,整體布局一派古風。院中央,豎立著一座高約兩米的孔子銅像。銅像前鋪著一條長長的紅地毯,兩側坐滿客人,大多數人的眼里充滿了好奇。
“附手、高揖、拜、興……”古禮伊始,一片肅靜。兩小時后,車馬喧鬧出村,村民四散回家,書院內只留下了5位老師和5個孩子。這就是最初的南華書院,一對一的教學,吃喝拉撒睡,都在這三層小樓中。
一切,都由一個念頭開始,由一個承諾啟動。承擔和延續(xù),只為這兩千年燦爛文化不為物欲所湮滅。
孩子:5個、60個與20個
2010年秋,一次偶然的朋友聚會,來自長春的公明讓大女兒背誦了半部《論語》,舉座皆驚。他們吃驚的,不止是10歲的孩子能夠背《論語》,更訝然于小姑娘身上的靜氣與嫻雅,那種得體的舉止,恰到好處的言語對答,絕不是現(xiàn)代浮躁的社會中,老人嬌慣、父母溺愛、體制內生產線般的教育制度能培養(yǎng)得出的。
夜深了,孩子在一旁打瞌睡,幾個大人卻情緒高亢。公明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兩個孩子在鳳凰城一家私塾讀經的體會,讀經雖然很好,但是限制在小區(qū)別墅內狹小空間的讀經教育,也給孩子的心性帶來限制。幾個人開始摩拳擦掌,要為自己的孩子辦一所真正的書院,一定要在“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鄉(xiāng)村,還孩子們自然成長的環(huán)境,給孩子們最美好的童年。經朋友推薦,幾人來到廣州新塘鎮(zhèn)瓜嶺村——漂亮的古村落,廢棄的村小,不正是拿來做書院最好的地方么?
一個月后,公明夫婦成了第一個推動者。隨后,隨安堂醫(yī)館館長聞勇兩兄弟加入進來,會計事務所的林靄含加入進來,已經投資贊助了多個私塾學堂的蔡曉明加入進來。廣州群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南華書院改造工程正式動工。
股東們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了陌生的村落,2011年3月開始,5位老師、5個孩子,就此生根。媒體和家長紛至沓來,偌大的院落,整潔的校園,氤氳的古風,一對一的教學,每一個場景都讓人吃驚。“你們能堅持多久?如果一直沒有生源你們怎么辦?怎么和體制內教育接軌?”這大概是來詢問的家長和記者最關心的問題。
堅持多久?一直到把孩子培養(yǎng)成大人君子。
沒有生源?我們就培養(yǎng)自己和朋友的孩子。
體制內接軌?我們壓根就沒想過要回去。
公明說:“北大、清華、人大,每年都將中國最優(yōu)秀的高中畢業(yè)生集合在一起,這么多年過去了,卻沒有出過多少讓國人驕傲的人才。我還敢把孩子往里面塞嗎?美國、澳洲、新西蘭,每年都有那么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出國,又有幾個成才的呢?咬緊牙根,能把這5個孩子培養(yǎng)出來就不錯了?!?/p>
大家沒想到的是,書院沒有做任何的推廣和宣傳,5月里,卻有兩個孩子主動跑來書院就讀了。他們的家長一個是房產公司老板,一個是皮具公司的廠長,都是從網上看到媒體的報道,只來參觀了一次,便放心地把孩子留下了。
股東們再次斥資50萬,在教學區(qū)對面修建了食堂和住宿樓。
看的人多了,想進一步體驗的家長也多了。老師們順水推舟,策劃了第一屆“感恩·啟智”夏令營。呼啦啦來了60個孩子,臨時來了四五個義工。這些孩子大多是調皮搗蛋的角色,老師們喊破了喉嚨,費盡了心力,終于讓孩子們一個不拉地進入了讀經軌道。早晨行禮、做易筋經,從一開始的東倒西歪,到結營前的規(guī)范整齊,不得不讓人驚異于經典讀誦的力量。書法課、讀經課、古琴課,有條不紊地進行之后,孩子們都完成了30天內讀完100遍《論語》的任務。
最大的驚喜來自家長。一個月的時間,當他們在家中惴惴不安,猜度孩子哭了幾次鼻子,或者與伙伴爭吵了幾次,老師會不會感到厭煩時,孩子們卻平安和睦地相處著,以往那些不良的習性,正在流傳了兩千多年的《論語》反復熏染中慢慢消散。
遠遠地見到孩子,父母們以為他們還會像往常一樣飛奔過來撒嬌訴苦,孩子們卻在遠處給父母行禮,主動噓寒問暖,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一對父母拎著玩具和美食,準備好好犒賞一下孩子,孩子卻認真地給父母講起故事來:顏回是孔子學生中最窮的一位,他住在貧民區(qū),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卻始終不忘自己求道的志向。餓了就喝一瓢涼水,累了就曲肘而睡?!八?,我今后再也不要那么多玩具和食物了,因為爸爸媽媽工作都很辛苦,我們大家都要學會惜福?!焙⒆诱f。
還有一個孩子,以前一直認為父母不認可他,嫌棄他,所以一直很自卑,幾乎不和父母說話,家中彌漫著冷戰(zhàn)的氣氛。這一次卻冰釋前嫌,主動擁抱了父母,還關切地問起父母的工作和其他家人的近況。
所以,和開營時不同的是,這一次,流淚的是家長了。短短一月,那些以往身上帶著刁蠻、任性、自私、猜忌、小氣的性格和習慣的孩子們,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心性之學,歷來是中華傳統(tǒng)大人君子的高貴之學,也是每一個孩子走入社會經世致用的根本。其作用和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9月第二學期伊始,一下來了10個新生。書院的辦公室里,每天仍然有不少被體制內教育折磨得焦頭爛額的家長找上門來,傾訴、交流、感受、嘗試、猶豫、決斷。孩子和家長共同經受著考驗。到最后,終于留下現(xiàn)有的20個孩子,家長的堅定與支持,決定了他們以后所走的道路絕對與眾不同。
老師:吉林、廣東與海南
★公明
作為股東兼老師,來自吉林的公明是最早接觸到廣州少兒讀經教育的。
2009年,公明的大女兒,10歲的張航在廣州市區(qū)一所價格不菲的小學讀到了四年級,突然間就爆發(fā)出很多問題。隨著即將升入初中,老師開始加碼,作業(yè)增多,難度加大。但是難度針對的只是數學和英語,孩子的語文知識卻讓公明哭笑不得。孩子讀到四年級,寫出來的字還像幼兒園時的水平,作文也千篇一律是《我的爸爸》《校園一角》《我的夢想》之類大而空洞的話語,蒼白無力,沒有一點真情實感。語文課本已經是大白話,老師卻再三要求解釋、分析,而數學題卻難得嚇死人,讓本來以數學自豪的公明都無從下手。一來二去,除了指責孩子學習不認真,自己臉面也過不去,原本融洽的母女關系開始變得緊張。另一邊,因為不能達到老師的教學任務,孩子屢次被警告訓斥,被罵為“很笨,蠢豬”之類的字眼后,也變得厭學和精神緊張。
公明始終不明白,就基因來說,自己和丈夫都是名牌大學的畢業(yè)生,丈夫更是全球500強的外企高管,孩子也不笨,怎么才到四年級,就落得如此“凄凄慘慘戚戚”的下場?
更慘的是英語。這之前,因為丈夫在南非工作,公明
帶著大女兒也曾在南非待過將近一年。耳濡目染之下,張航很早就接觸到了純正的英語?;貒螅患胰谙仁窃谏虾6ň?,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卻聽不懂老師所講的英語。后來,隨著丈夫工作變動,一家三口來到廣州定居,茫然的孩子發(fā)現(xiàn),這里英語老師的口語,與上海的又大相徑庭。盡管爸爸每日都在英語環(huán)境中工作,回家的工作電話也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女兒卻一點不具備這個能力,無論口語還是理解能力,她的英文程度甚至還不如低年級的小朋友。
一年5萬元的學費,換來的卻是老師的不滿和貶損,以及女兒的委屈和不安,這也太不劃算了啊!但是不在體制內小學就讀,不納入國家規(guī)定的教育范疇,女兒今后的出路何在?
進退兩難之間,公明去聽了幾次講座,初步了解了讀經教育。不久,她得悉自己所住的碧桂園鳳凰城小區(qū)中有一所私塾開館,興致勃勃帶著孩子去了。這所私塾是寄宿制,每天就是教孩子讀四書五經,沒有家庭作業(yè),也沒有升學壓力。疲憊不堪的公明迅速做出決定,讓女兒去讀經。半月后,張航的緊張情緒慢慢緩解,小女兒也滿了三歲,公明再次做出決定,將兩個女兒都送去讀經。小女兒只讀經一學期,便能自己看童話書。兩年后,更是完成了對3000多個生字的認識,超過了小學六年級要求達到的2700個生字量。
★陳遠威
書院成立伊始,股東和家屬們幾乎是又當老師,又當爹媽,還要管吃管喝。孩子增多后,網站也建立起來,逐漸有些對國學感興趣的80后、90后加入進來。來來去去,大浪淘沙,固定下來的也是當初那幾個,那種堅定和韌性,不是家人、朋友、同學的見解不同就可以動搖的。
1987年出生的陳遠威,老家在廣東河源鄉(xiāng)下,父母做小生意,家中三個孩子,他是老大。好不容易廣州大學畢業(yè),學的又是父母認為最能出人頭地的網絡編程,他偏偏在實習階段發(fā)現(xiàn)了南華書院的網站,頓時心生向往。
陳遠威到南華書院時,正值夏令營閉營,他一下愛上了這個地方。給父親打電話,父親大發(fā)雷霆,直斥他“不孝”,放著好好的網絡公司不干,竟然去窮鄉(xiāng)僻壤搞什么“落后的傳統(tǒng)文化”。當然,搞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工作一看就是掙不了大錢的。老爺子下了死命令,要兒子一年存下一萬元貼補家用,不然就要掃地出門。這對有女友,又在廣州租房的陳遠威來說,無疑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最終,陳遠威咬牙在書院留了下來。他省吃儉用,每月只花銷200元左右,存錢補貼家里。如今,他正在著手設計書院的新網站,還主動擔當了蒙學班的體育老師。
★林靄含
接觸讀經教育之前,來自海南的林靄含屬于很典型的女強人。和丈夫離婚后,獨自一人帶著女兒在廣州生活。住別墅、吃海鮮、忙應酬、享游樂,卻幾乎沒時間照顧女兒。弱小的孩子在幼兒園里時常受欺負,變得孤僻、不快樂,也不能很好地母女溝通。終于意識到自己因為事業(yè)忽略了孩子后,小小的女兒卻變得倔強無比,時常在媽媽說話時走神,或者強硬以對,搞得林靄含傷心不已。女兒6歲進入讀經私塾后,自律性和寬容性慢慢改善了不少。朋友說起辦書院,她立即加入進來,成為主管生活的老師。生活自然就離不開健康、保健、飲食、住宿。老師少、問題多,凡事都要親力親為。半年下來,消瘦了8斤,卻對中醫(yī)養(yǎng)生有了基本掌握,成為營養(yǎng)配餐的半個專家?,F(xiàn)在書院里的孩子們感冒發(fā)燒都不用打針吃藥,艾葉水泡腳、姜糖水多喝,基本就解決了在醫(yī)院里動輒花費上千元的感冒診療費。
家長:否決、猶疑與堅定
★美雅
美雅的兒子從8歲開始參加各種夏令營和冬令營。軍事的、英語的、硬筆書法的、野外生存的,只要有,就讓兒子參加。
美雅和老公在廣州越秀區(qū)各自經營著一家公司,平時忙得不可開交,兒子從小由爺爺奶奶帶。上小學第一天,美雅就被老師請去了,說是快7歲的孩子,竟然不知道大便以后要擦屁股,臭得一教室的學生紛紛投訴。美雅不由分說,當著老師就給了兒子一巴掌。兒子哭著辯解:“以前大便,都是奶奶給擦屁股!”
“你還狡辯?難道幼兒園也奶奶擦?”
“我從不在幼兒園拉,沒人給我擦屁股啊……”
美雅差點暈死,終于認識到孩子隔代撫養(yǎng)帶來的后遺癥。
病急亂投醫(yī)的美雅開始參加各種家長學校。美式教育、貴族教育、起點線教育、心理輔導、家長減壓瑜伽,折騰來折騰去,家庭關系沒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兒子見她就翻白眼,甚至吐唾沫,和老師頂嘴也成了家常便飯,搞得老師幾度要求他退學。
2011年7月,美雅得知南華書院搞夏令營,立馬將兒子送到瓜嶺村來。什么是讀經?什么是經典教育?自己是否認同這種教育理念?對于美雅來說都不是問題,她只希望有個地方能留下這個不聽話的孩子,不至于三天兩頭拉她開家長會,也不用隨時被告知退學。
抱著這種心態(tài),自然不能得悉經典有甚好處。夏令營結營時,美雅覺得兒子唯一的變化,就是不頂嘴、有禮貌了。至于學了什么,有什么好處,她根本沒有去管。不到半月,兒子又恢復了原本頑劣的性格。美雅開始四處告訴親友:讀經沒啥用,唯一的好處是書院老師很好,能容得下他。
★張大偉
周三下午,南華書院體育課,張大偉總是不辭辛勞地從廣州市區(qū)坐車來到瓜嶺村,來回三小時行程,只為給孩子們上堂籃球課。
張大偉祖籍東北,入伍到南京軍區(qū),一待就是十幾年。因為身材高大,他成為八一籃球隊的隊員,退役后分到廣州某稅務所工作。因為老婆也是八一女籃隊員,兩口子身高都接近1米9,兒子敬一生下來就優(yōu)勢充足,如今不到8歲,已經1.53米。敬一在軍區(qū)幼兒園時,聰明活潑,人見人愛,尤其是幼兒園老師,每個見到他都愿意逗逗抱抱。
可是,就在去年升入小學后,敬一的待遇卻一落千丈。
孩子就讀的重點小學就在張大偉住宿樓的背后,閑暇時,張大偉總能看到孩子們課外活動的情況:升旗、晨操、游戲、體育課。不久他就發(fā)現(xiàn),老師老是命令敬一勞動,體育課的測試也格外嚴格,搞得孩子很快就喪失了運動興趣,回家就悶悶不樂,除了看電視玩游戲,幾乎不和爸爸交流。
兩年前,因為夫妻關系不和,張大偉和妻子離婚了。一個高大粗放的男人,突然要承擔起細膩母性的角色,他一時轉換不過來,老是和兒子發(fā)生矛盾。學期結束,敬一的數學雖然考了96.5分,卻是全班倒數第五名。更讓張大偉郁悶的是,老師竟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對自己的寶貝兒子說:“你白吃這么多飯,白長這么大個,蠢得跟豬一樣!”這種羞辱,張大偉無法承受。
張大偉開始四處為兒子尋找不一樣的教育途徑。他考察了廣州市區(qū)幾乎所有的讀經私塾,終于在一個熟識的中醫(yī)介紹下來到了南華書院。兒子試讀一月后,各方面表現(xiàn)都不錯,老師也一再贊賞。盡管父子倆心里都明白,比起已經讀經一兩年的同齡人來說,兒子確實顯得笨拙和不足。但老師不斷強調,孩子只能和自己的過去縱向比較,不需要和起點不一的孩子橫向比較。張大偉有了信心,敬一也愛上了讀經學習。事實上,家長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學習能力的高低。
但是,張大偉還是有些疑慮。畢竟書院目前只收3~13歲的孩子,孩子以后學什么,出路在哪里?如果不和體制內學校接軌,是否就接受不到大學這類的高等教育?沒有國家認可的文憑,孩子今后又如何工作?他決定暫時給孩子休學一年,也希望借這一年,厘清自己的思路,為孩子的未來做個決斷。
★偉英
相比于敬一爸爸,心茗的媽媽偉英算是家長群里最堅定的那類。偉英在廣發(fā)基金做人力資源經理,見多識廣的她兩年前將女兒送入私塾后,豁然開朗,認定孩子必須要走讀經教育這條路。女兒10歲才接觸經典,不過兩年就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何愁以后不成才?又何必杞人憂天,擔心不被社會接受呢?所以,偉英不僅支持女兒長期讀經,還支持老公大辦私塾講堂,讓更多的孩子接觸到經典教育。
如今夫婦倆每次帶女兒出門游歷,不管是拜訪高僧大德,還是去書法家漢學家那里做客,人人都對這個有靜氣的孩子贊揚不已。一個12歲的女孩,走到哪里都可以泡杯香茗,捧本書籍,安安靜靜坐在一邊,從不貿然打斷大人們的交談。不管是在茶館、游樂場,還是在課室、別人家中,她和人交流時總能顯現(xiàn)出成人般的睿智與表達力。
“還有什么能比‘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更能體現(xiàn)出讀經教育的優(yōu)勢呢?”偉英說,“讀經不是死讀,也不是做復讀機,更不是苦行僧般的身若槁木、心如死灰。十年磨一劍,是為了今后在社會上更有作為,身心安定就不會輕易被物欲牽扯困擾,就能更加一門深入,潛移默化?!?/p>